新课程改革标准高中生物
㈠ 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标准是什么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有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具体目标包括:1、知识。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能力。
内容标准:必修1、2、3。和选修1、2、3。
具体内容相当于以前的教学大纲太多了,很具体。但并不神秘,可以比附以前的会考目标。
㈡ 中学生物(高中)新课程改革趋势
1996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同年8月,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NextPage]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除保留了观察实验,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NextPage]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大纲应该具有4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二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三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四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旧大纲在功能和作用方面的指导性较欠全面。新大纲则对课程的考试和考查做出了具体安排,对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和项目做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学要求层次做了说明,还对教学设备的配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新大纲,领会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大纲的各项要求,必然会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许传明 山西大同教委教研室
张 埴 天津市第八十二中学
http://www.fze.gov.cn/xzzq/gzkg.htm
㈢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转变高中生物传统教学模式
生物学科是现在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科目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但现实的高中教学过程中,却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如何使高中生物教学改变目前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多元化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生物教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进行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二、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在传统模式的影响下,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足,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现行生物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围绕教师转。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学生较少,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2、课堂上教师习惯满堂灌,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动,长此以往,学生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变差,一般难以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甚至有的学生很难与其他同学合作。。
3、由于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学生有些方面的天赋受到影响,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研究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小姐合作探究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上课时,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主导者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和帮助者,并切实注意自身行为的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分成合作小组主动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充分表现自己,同时,对于青春期表现欲极强的学生来讲,能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也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承认,从而得到一种成功感,进而激发上进心。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式采用“传递”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校园网的出现,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等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说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1.O2在产生后,向外运出叶绿体通过膜的层数时,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算不算一层膜,淋巴因子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还是淋巴细胞都可产生,这些问题模糊不清,具有一定争议,鼓励学生对这些模糊知识点,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求解,上网到虚拟科学馆、生物园、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寻求答案。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一种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深入理解生物学科知识。
生物中的生物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生物概念是从一类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对象中概括出来的,它是生物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使学生正确掌握生物概念,是理解和掌握其他生物基础知识的条件。如在 “《细胞增殖》一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过程的动画图,学生可以根据观察,利用简易材料亲自动手去制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微观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通过实物结合图文演示出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理解和掌握。
4.对全体学生,分清层次,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由于各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主观努力程度和基础等的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各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教师在心目中要根据成绩,基础等情况将即同一个班学生相对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既A、B、C三个组。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各层次也进行适当的更换学生。分层和分组后有利于教师上课组织教学,有利于教师上课辅导,有利于批改作业,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反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让他们既得到了知识,又发展了个性,坚持不断调整教学思想和理念,才能在教育革新这条路上走下去,培养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㈣ 怎样理解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解读和领会基本理念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首要任务。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社会与个人生活中。高中生物学的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理解生物学基本现象、事实、规律以及生物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等5个方面。我们可以从“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四个维度来理解生物科学素养,并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这四方面得到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指高中生物课程要面向所有的在校学生。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高中生物学教学应该注意:(1)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2)要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必修模块的基本要求。(3)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4)面向全体学生不是降低高中生物学教育的水准。
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生物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人们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其中不仅包含了生物学知识,也包含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包含了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思想。用类似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来介绍生物学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掌握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学来源于自然和社会,生物学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生命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提高人们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疾病与健康问题等),提高人们应对自然现象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学课程就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习惯。
㈤ 如何写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无形中使社会、家长及教师关注一个很热点的问题,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师生、生生间交流合作,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展学习活动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体悟学习,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课程改革下生物课程的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㈥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是哪年施行的
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