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教学的变化
『壹』 十年课程改革,您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十年课程改革是新理念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十年,是广大教师开拓创新的十年。面对新形势、新课改,十年来,我们以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严谨、求是、务实地态度,立足本校实际,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 一、教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二、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能从整体上考虑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体现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数学中也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整体表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能通过情境的选择与设计,探索过程的组织,为学生留有更多的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注重师生互动与合作交流,以及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忙起来,动起来。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新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将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验中真正得到落实并产生效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长期以来的传统理念和教学造成的思维定势,新旧思想的碰撞,会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困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实现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回顾十年课改,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和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越来越近了,让我们和新课改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成长。 我认为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理念方面: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现在这种理念有着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有着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从而看出数学教育是一种公平的,优质的、均衡的、和谐的教育。 二、数学标准由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最主要的是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有意识的训练数学基本技能和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们数学老师长久不衰的任务。 三、课程目标的变化: 重要的变化是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数学老师课堂实践中要重点实施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在设计课的结构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精心备课,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先想到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一些相关的题目。要让孩子来发现问题,然后来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去解决。 1、教学目标中,学生的“双基”转变为“四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2、如何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即能学好文化知识,又能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的活动。 3、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应能更多地应用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和社会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 知识的作用。 4、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5、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所学知识。 我非常赞同史教授说的一句话:“知识分三种,一种是教了就会的,一种是教了也不会的,一种是不用教也会的”也就是说,数学课标实验稿中新增添的一些内容,对教师来讲可以说是全新的,我们的教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准备和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说,一部分内容,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用史教授的话说就是:“你讲的内容,并不是说你不知道,你不懂,而是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听不懂,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所以我觉得数学课标实验稿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多考虑考虑。
『贰』 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 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 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 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叁』 历史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法有何变化
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教师如何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追求的是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人物事件、历史影响、历史评价讲得一清二楚,使学生不用自己去思考,只要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住就行,记忆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方法,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多少成了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新课程对历史学科的规定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的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尽快学会实施方法,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
一、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发挥学生潜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重视的是对历史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注重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以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历史优秀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师生关系不再是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尊崇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尊和互动,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设置的情境不能与生活脱节,必须要与学生实际有紧密联系,要让学生从思考、讨论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保证。由于历史课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而每个教师的任教班级又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外的交流沟通的时间就会很少,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上的有限教学时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
二、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提供学生的是具体的材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按照以往的教学,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他胜利以及失败的含义。所以在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还有参与,就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让学生投身教学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勇于表达他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语导入新课,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等。
比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是,考虑到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就可以现提出问题,在农村农民平时都做什么?地是自己家的吗?以前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总之,从上课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但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多大兴趣,上课感到枯燥乏味,容易走神瞌睡,甚至对历史课产生抵触情绪,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喜欢的历史史实在历史课本中往往只是个大概,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因此我们教师切忌照本宣科。但值得我们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
『肆』 谈谈新课标改革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2012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学:要有新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实践: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以往,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增加阅读推荐篇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阅读推荐篇目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互相衔接,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
教学评价:定性多于定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于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对于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结果评价,应重在评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外,应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
『伍』 新修订的课标更突出体现哪些方面变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落实
新修订的课标突出了以下的变化:第一,德育为先。修订版新课标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其与教材内容的紧密结合。第二,能力为重。众所周知,在2001年以前的教学大纲的主体内容是知识点,而从2001年开始,新课程标准开始用行为动词表达学习目标,体现了对于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倡导,这一点也为修订版新课标所继承并强化。但在修订之后,新课标对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简,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更多地考虑到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操作上更容易“落地”。第三,与时俱进。新课标教材在过去10年的使用过程中不断针对教学当中的新问题进行修订,而这些变化也在修订版新课标中体现了出来,在内容设置上更注重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第四,减轻学习负担。修订版新课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实际,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了适当的简化。第五,更强调教材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的联系。教材内容的纵向联系主要指小学和初中、初中和高中的教学衔接问题,横向联系则关系到各学科教材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此,修订版新课标也有所强调。本人就“德育为先”这一方面的变化谈谈对我今后从事数学教学的启示: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的论述为我们教师新课改大形势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必须切实地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地更新育人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德育为先”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质疑、释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二,结合数学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三,通过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的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例如,数学中图形的旋转,平移,及对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四,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严格要求,从小事抓起。数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陆』 新课程改革前后课程结构的变化
课程结构上的变化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引用了“学习领域”和“模块”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与传统的“科目”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解读:学习领域的设置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由于每个学习领域都代表对学生不同素养的要求,所以新课程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得获得一定学分,这可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学习科目过多,学生负担过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某一个领域的课程时,允许有不同水平的选择,这可使一般学生打好基础,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新课程结构中的科目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目或学科,其在一个统一的新的三层结构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是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单元。新课程的科目是在学习领域之下设置的,构成科目的模块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一科目下的各模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不像传统科目中各单元知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
设置这种模式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解读:新课程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课程构成不同,高中新课程从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变革,突出了选择性和多样性,力图构建既体现基础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群的发展趋势而规划的学习范围。学习领域的设计借鉴了国外高中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从更宏观的层面为课程结构的改善提供了保证。学习领域设计合理了,科目设置才可能合理。
科目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是学习领域的构成单位,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科目构成一个学习领域;科目结构主要是科目之间的联系,在其之下,是科目内的结构,即通常所说的“学科结构”。众所周知,学科结构问题通常被当成是一个教材结构问题,而教材结构问题又往往被当作是教材内容的增减问题,教材或科目在形式上到底应以什么方式存在,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但它却关系到学科的价值走向,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必须予以关注的。新课程在这一点上作了一次极具创造性的探索,即在科目之下设模块。如果说设置学习领域更多是给教师和学生以价值引领的话,那么,将科目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
为什么要设置模块?如何理解模块所体现的价值?
解读: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元,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的设置可以解决原有高中课程结构中缺乏多样性、选择性等问题。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为了有利于学生灵活选择课程,实现有效学习,这次新课程改革将通常学生要持续2年~3年才能学完的科目内容分解组合为若干相对完整的模块,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与建议。在新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下,不同的模块有着不同的主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学生可以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甚至可以在模块之间进行跳跃选择。模块的这种灵活性特征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
设置模块的教育价值在于:第一,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第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择性,增加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第三,模块的设置可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模块的设置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促进学校课程特色的生成。
新课程增设了哪些新的课程门类?增设这些课程的意义在哪里?
解读:在普通高中课程实质性结构改革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学生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个人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技术在促进文化融合和人们的理解与沟通方面也显得日益重要。技术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其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实践能力和信息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技术课程是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亮点所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在现行课程计划中就有,而通用技术课程则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新增加的。根据国家课程方案,通用技术课程设有9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分为技术与设计Ⅰ和技术与设计Ⅱ,每个模块2个学分,共4个学分。选修模块7个,分别为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
新课程将“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并努力倡导综合化的艺术课程,将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与传统的音乐、美术课一起纳入学校课程,这无疑从结构上弥补了以往高中课程不重视艺术教育的一大缺陷。
课程内容的变化
怎样理解新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句话?
解读:新课程内容的确定强调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把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的课程目标,并以此为标准选择和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从而提出选择和重建高中课程内容要体现其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时代性意味着高中课程的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基础性意味着高中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知识;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跨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观;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及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强调高中课程的内容应“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选择性强调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每一科目内所提供的选修内容应丰富多彩,富有内在吸引力。
新课程为什么特别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解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首次引入学分制
引入学分制的意义是什么?
解读:普通高中客观上要求采用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学分管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课程领域的学习情况,以及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学分制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各门课程要获得的学分和学生应获得的总学分,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弹性课程管理制度。它既是一种弹性化管理制度,又是一种量化的管理手段。这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业务专长,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此前,有媒体对学生总学分达到144个方可毕业解读为,学生只要修够144个学分就可以毕业,就是说,如果学生在高二年级修够了144个学分那他就可以提前毕业,这样理解正确吗?怎样正确理解学生修够144个学分方可毕业这句话?
解读:“学生只要修够144个学分就可以毕业”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学生三年修够144个学分以上即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的学分要求。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均要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内总学分达到144个以上,并参加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且在高中三年内综合素质评定合格以上,省教育厅才予以颁发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这说明学生获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必须在高中学习三年,且要同时具备达到三个条件。修够144个学分以上只是达到毕业资格的一个条件。
根据选修Ⅰ和选修Ⅱ的学分说明,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选修Ⅰ虽然是选修课,其实还是国家课程,而选修Ⅱ才是学校自主开设的校本课程?
解读:是的。必修和选修Ⅰ都是国家课程,由国家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并使用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只是必修课程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而选修课程Ⅰ学校可以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条件开设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选修Ⅱ没有具体的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学分要求。选修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特色,自主开发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专题或活动类的课程,一般不提倡编写校本教材。
每一所普通高级中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风格和校风、学风、教风,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均有可能性。各学校要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发掘本校的课程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内涵,以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风格。
『柒』 新课程改革除了改了教材,还改了什么
2002年以后的
新课程改革
,除
了改
教材,最重要的是修订了
新课程标准
,明确了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修订了教育教学的
评价指标体系
。
『捌』 十年课程改革,您对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新课程培训,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 十年课改,我在教学中,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也改变我的教学理念,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必须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作用。主要方式有:一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三是创设交流环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四是改进教与学方式,变满堂灌为自主学习;五是教师走近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增强问题意识,鼓励大胆质疑,有效搞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数学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出的由衷的掌声,我的心是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春天。在这十年中,我欣喜感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广大教师及社会各方面给课程改革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使数学新课程实施扎实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推行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1、课程标准的变化:之前的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改变了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逻辑性、可操作性,落实三维目标,调成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关注探究性学习,课程功能的发挥,给师生一定的选择空间。2、课程教学更加注重过程的变化。“把过程作为目标”是十年来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极大转变。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过程不只是手段,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过程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教师已由单纯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到更注重学生的想法及其来源的过程,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重要的是清晰地呈现他们思维的过程,直面思维本身,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3、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轻过程的教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4、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变化。这是在课改十年后,在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前老师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机会。现在我们引入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而且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交流、分析,可以享受学习的快乐。其意义并不在于他们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复杂、多深奥,而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总的来看,在这十年课程改革当中,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更加注重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的转变。5、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即时和全面评价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尤其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的即时评价,在对学生个性潜能,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的评价方面,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6、加强课改培训的学习,提高教师素质的变化。十年课改实施以来,我校以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支持和鼓励教师撰写新课改中的教学心得体会,并且利用多种渠道向教师介绍新的教改动态,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课改校本教学活动和校本课题研究,认真实践新课改中的教学理念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行为,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写课后反思、典型教育教学个案和教学心得,并将教学经验总结、提升,积极参加市、区级以上的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工作,每学期开设一堂研讨课的教案设计和参加课改学习培训记录以及班级学生成长档案,课改实验工作小结或体会等内容。使教师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通过加强对教师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新了新的教学理念,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稳步上升和很大的改观,老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逐年得到提高。 课程改革十年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从课程标准开始减负。接下来又从教材减负,从教学减负,其核心的一个减负是教学评价的减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十年课程改革,学校重视、专家重视,我们的老师每日都在进步,注重了理论学习,教学教研的学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我们老师收获很大,十年课改让我进步,进行课改真好。
『玖』 十年课程改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体育版新课程改革,就必须诚心接受,权热情投入,敢于探索,不断实践。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适应体育新课程课改,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适应体育新课改的根本前提。体育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体育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