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2-28 11:30:55

1. 简述人们对幼儿园课程本质的认识经历了哪些变化

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先不妨作一个简短的历史分析。在福禄倍尔幼儿园出现以前,幼儿学校的课程如同其机构的性质一样,是学校课程向幼儿阶段的延伸,“读、写、算”的教育(通常称为“3R”)是当时幼教机构的主要教育内容。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幼儿自由的自我活动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质,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却采用了适合于幼儿的教育方式,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新纪元。此后,幼儿园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以“知识?学科”为取向,另一方以“活动?经验”为取向,前者以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为幼儿园课程的首要任务,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从学科知识中寻找资源,从而容易忽视社会现实生活中广博的学习内容,后者则强调幼儿园课程以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为内容,尤其重视儿童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多年来,这两大“阵营”既坚持自身的哲学传统,又相互妥协,各自分化出多种课程模式,但至今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本文无意在谁优谁劣等老问题上过多纠缠,而刻意探讨幼儿园课程的真谛,即真正属于 幼儿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

2.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涵义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内容就是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指一套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课表回和课答程)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不只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
1.内容的目标达成性

2.内容的基础性

3.内容的适切性

4.内容各部分的平衡性

5.内容的发展性
内容编排上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注重多项智能开发,兼顾个性发展。

3. 幼儿园常规的本质是什么

幼教改革的预期变化之一,就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应逐渐褪去“上课”的色彩,还自身以本来面目。这一变化不应只表现为人们不再提“课”而改提“活动”,还应将幼儿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在行动之中。其实,话语的改变是最为根本的,因为话语的改变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这么说来,将长期习惯讲的上课改称活动,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前的问题是,由于不太清楚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幼儿园“活动”一词用得太“泛滥”,如“幼儿园活动课程”“学科活动”“领域活动”“活动方案设计”等;有许多冠以“活动”名义但实质进行的却是“上课”,如“语言活动”和“语言课”本质上并无二致;还有的“活动”有名无实,一般是老师在卖力地表现,幼儿是自愿与不自愿地模仿,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是“走过场”,幼儿在其中难能有所发展。此外,在园本课程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幼儿园课程的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幼儿园课程多元化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也对教育条件尤其是人员的素质构成了一种挑战。许多地方在对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缺乏根本了解的情况下,就人为地定一套课程,并在幼儿园实施,似乎有太多的随意性。幼儿园课程开发必须科学、严谨地进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切实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一、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先不妨作一个简短的历史分析。在福禄倍尔幼儿园出现以前,幼儿学校的课程如同其机构的性质一样,是学校课程向幼儿阶段的延伸,“读、写、算”的教育(通常称为“3R”)是当时幼教机构的主要教育内容。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幼儿自由的自我活动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质,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却采用了适合于幼儿的教育方式,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新纪元。此后,幼儿园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以“知识—学科”为取向,另一方以“活动—经验”为取向,前者以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为幼儿园课程的首要任务,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从学科知识中寻找资源,从而容易忽视社会现实生活中广博的学习内容,后者则强调幼儿园课程以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为内容,尤其重视儿童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多年来,这两大“阵营”既坚持自身的哲学传统,又相互妥协,各自分化出多种课程模式,但至今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本文无意在谁优谁劣等老问题上过多纠缠,而刻意探讨幼儿园课程的真谛,即真正属于幼儿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摆正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幼儿园课程应考虑社会、知识和儿童这三大因素,我们似乎应“均衡地”考虑它们,却找不到这样一个“平衡点”。事实上,我们一方面在批判幼儿园课程的两个极端——“学科中心主义的”与“儿童中心主义的”,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陷入其中一端,因为我们很少去思索这样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为谁而设的?它属于谁?譬如,我们都在说“幼儿园课程应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来选择内容”等,但只要细想如下问题:眼下的课程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和关心的吗?幼儿现在需要它吗?它怎样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就不难发现,课程所依据的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其实是教师在教学前设定的,它可能是某个孩子于过去某个时间所表现出来的,也可能是教师设想出来的幼儿普遍或共同拥有的,却不是幼儿当时的、真实的内容。〔1〕课程完全是由教师一人决定、发起、延续与终结的,它贯彻的只是教师的意图,它实质上满足了教师的需要,因而它是教师的课程。这样一来,课程与幼儿的真实兴趣与需要是不相符的,名义上为了儿童实质上却没有儿童,造成了课程与儿童之间的冲突。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文中认为,课程与儿童相互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造成冲突的课程的主要价值是“为了教师”。〔2〕如果我们只把幼儿当作课程所改造的对象而将他们置于课程之外的话,幼儿实际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那么,对于幼儿而言课程就变成一种外加于“我”的东西,而一切所谓理想的课程便统统失去意义。幼儿必须存在于课程之中,幼儿是课程理所当然的所有者。陈鹤琴也曾说过,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3〕现在许多人相信,课程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儿童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自己做了些什么。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首先它是幼儿的,其次才是教师的。置言之,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内容,幼儿被推到了前台,教师的行动依幼儿的表现而定。如此说来,幼儿园课程就同时具备了两个彼此依存的特性: 一是对于幼儿行为而言的亲历性。课程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专门组织的“课”,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的生活经历的一部分,正如杜威所言,“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4〕儿童亲历课程就是儿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譬如,关于“蚯蚓的生活环境”的知识,当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幼儿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时,幼儿或许半信半疑,或许迷信地接受这一信息,然而他并没有自己的理解,但当幼儿自己从土壤里刨出蚯蚓时,他不仅明白了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而且实际感受到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如土壤的温度、湿度、软硬,还可能发现蚯蚓在土壤里是蠕动的。他享受着发现的喜悦,他会因为亲历而印象深刻。由此想到,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5〕其意义是何其深远。 二是对于教师行为而言的支持性。虽说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但并不是说课程完全由幼儿自发而教师无所作为。在幼儿的课程中,教师的行为应由指导变为支持。因为指导仍是“居高临下”的,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准确地说是主宰式的,而这恰恰是“教师的课程”的特征。支持性的行为则言明幼儿是课程的主体,教师适时地提供各种帮助、建议与鼓励性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对幼儿的行为做记录),甚至与幼儿共同完成工作。教师的行为是平等的、合作性的,而非明确的规范、控制与防范。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支架行为值得我们借鉴。

4. 简述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阅读 1354 收藏 45 点赞 2 分享 13

幼儿园
课程与实施
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实施并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幼儿园施加教育影响的一种中介,以引导和促进幼儿朝着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发展。这一定义既反映了一般课程的基本特征,如目的性、计划性、结构性等,也反映了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独特性意味着某些教育任务和要求(身体保育)是幼儿教育阶段所特有的,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必需的;不可替代性意味着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教育功能、目标、内容及方法都不能直接移植到幼儿园教育上。

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首先,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实现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年龄段的学习者相比有特殊之处。在学前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中,身体的发展是首要的目标,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充分遵循学前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教育目标和保育目标的融合。

学前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启蒙的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应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初步的身心锻炼和启迪,使幼儿在享有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应是启蒙性的,不宜追求过高的目标,尤其不应追求过高的认知目标。

其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幼儿园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学前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学前儿童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儿童周围的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当然,现实生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活中有有益的经验,也有无益的或有害的经验。因此,必须对生活进行过滤,才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且这些内容不应是以知识的逻辑组织起来的严格的学科,而应是以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感性化的、趣味化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课程内容是随着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再次,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既然幼儿园课程是以生活的逻辑加以组织的,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引导的,那么,幼儿园课程就不应以至少不应只以成人确定的系统的学科加以组织。生活是整体的,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生活中往往蕴藏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所以,幼儿园课程不应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或与现实生活不一致的知识系统;从幼儿的方面看,多个发展领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所谓发展领域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在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儿童是以“完整人”的形象出现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我们主张,让幼儿以完整的人的面貌面对完整的生活、有机的经验,不要把学科、领域这种人类划分知识的方式用以划分幼儿的经验,并以单一的经验作为学前儿童活动的起点。

最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尤其是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应是直观的、形象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语言传递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书本化的系统知识也不是学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端坐静听是有悖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

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还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经常需要利用游戏的手段,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园课程是与学前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必然地是情境性的、参与性的,与现实的一日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幼儿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获得知识、体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真诚对话、有效沟通是幼儿园课程实施所不可缺少的。

延伸阅读: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一、课程到底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二、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三、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四、幼儿园课程的选择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五、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六、关于乡土特色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一、总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二、教育内容与要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三、组织与实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 四、教育评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四、幼儿园课程的选择

2017-10-3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全本阅读

2020-08-11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三、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

2017-10-31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五、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2017-10-31
虞永平:如何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真正落地?

2016-01-25
名家视角 | 朱继文:课程,就是激发儿童做事

2019-03-25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一、课程到底是什么

2017-10-31
幼师必读 | 虞永平教授:课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

2019-03-14
《疫情时期学前儿童家庭游戏指南》来了!

2020-02-13
幼儿园课程与实施 | 六、关于乡土特色课程

2017-10-31

5. 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什么

让孩子体、智、得、美得到全面的发展

6. 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本质属性又具有哪些不同于小学课程的特点

现在幼儿园都是采用本土化蒙氏教育,这是针对幼儿的一种玩、学的教育模式,教室中环境的设置、教师的角色和每日工作有具体要求,对儿童的活动材料更有独具匠心的设习方式,然而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都属于基础教育,其连贯性很强,小学是儿童是身体发展的时期,儿童的身体虽比幼儿要强健的多,但与繁重、持久的学习任务相比还...是弱的,因此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儿童的体质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7. 分析幼儿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幼教改革的预期变化之一,就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应逐渐褪去“上课”的色彩,还自身以本来面目。这一变化不应只表现为人们不再提“课”而改提“活动”,还应将幼儿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在行动之中。其实,话语的改变是最为根本的,因为话语的改变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这么说来,将长期习惯讲的上课改称活动,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前的问题是,由于不太清楚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幼儿园“活动”一词用得太“泛滥”,如“幼儿园活动课程”“学科活动”“领域活动”“活动方案设计”等;有许多冠以“活动”名义但实质进行的却是“上课”,如“语言活动”和“语言课”本质上并无二致;还有的“活动”有名无实,一般是老师在卖力地表现,幼儿是自愿与不自愿地模仿,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上却是“走过场”,幼儿在其中难能有所发展。此外,在园本课程开发热潮的推动下,幼儿园课程的名目繁多,层出不穷。幼儿园课程多元化固然是一种进步,但也对教育条件尤其是人员的素质构成了一种挑战。许多地方在对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缺乏根本了解的情况下,就人为地定一套课程,并在幼儿园实施,似乎有太多的随意性。幼儿园课程开发必须科学、严谨地进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切实了解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一、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先不妨作一个简短的历史分析。在福禄倍尔幼儿园出现以前,幼儿学校的课程如同其机构的性质一样,是学校课程向幼儿阶段的延伸,“读、写、算”的教育(通常称为“3R”)是当时幼教机构的主要教育内容。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以幼儿自由的自我活动为幼儿园课程的实质,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却采用了适合于幼儿的教育方式,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新纪元。此后,幼儿园课程在价值取向上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以“知识—学科”为取向,另一方以“活动—经验”为取向,前者以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为幼儿园课程的首要任务,幼儿园课程内容主要从学科知识中寻找资源,从而容易忽视社会现实生活中广博的学习内容,后者则强调幼儿园课程以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获得的经验为内容,尤其重视儿童通过自身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多年来,这两大“阵营”既坚持自身的哲学传统,又相互妥协,各自分化出多种课程模式,但至今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本文无意在谁优谁劣等老问题上过多纠缠,而刻意探讨幼儿园课程的真谛,即真正属于幼儿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摆正儿童与课程的关系。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幼儿园课程应考虑社会、知识和儿童这三大因素,我们似乎应“均衡地”考虑它们,却找不到这样一个“平衡点”。事实上,我们一方面在批判幼儿园课程的两个极端——“学科中心主义的”与“儿童中心主义的”,另一方面却不自觉地陷入其中一端,因为我们很少去思索这样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到底是为谁而设的?它属于谁?譬如,我们都在说“幼儿园课程应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来选择内容”等,但只要细想如下问题:眼下的课程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和关心的吗?幼儿现在需要它吗?它怎样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就不难发现,课程所依据的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其实是教师在教学前设定的,它可能是某个孩子于过去某个时间所表现出来的,也可能是教师设想出来的幼儿普遍或共同拥有的,却不是幼儿当时的、真实的内容。〔1〕课程完全是由教师一人决定、发起、延续与终结的,它贯彻的只是教师的意图,它实质上满足了教师的需要,因而它是教师的课程。这样一来,课程与幼儿的真实兴趣与需要是不相符的,名义上为了儿童实质上却没有儿童,造成了课程与儿童之间的冲突。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文中认为,课程与儿童相互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造成冲突的课程的主要价值是“为了教师”。〔2〕如果我们只把幼儿当作课程所改造的对象而将他们置于课程之外的话,幼儿实际体验不到自我的存在,那么,对于幼儿而言课程就变成一种外加于“我”的东西,而一切所谓理想的课程便统统失去意义。幼儿必须存在于课程之中,幼儿是课程理所当然的所有者。陈鹤琴也曾说过,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3〕现在许多人相信,课程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儿童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自己做了些什么。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就在于首先它是幼儿的,其次才是教师的。置言之,幼儿自身及幼儿经历着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内容,幼儿被推到了前台,教师的行动依幼儿的表现而定。如此说来,幼儿园课程就同时具备了两个彼此依存的特性: 一是对于幼儿行为而言的亲历性。课程已不再是过去那种专门组织的“课”,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幼儿的生活经历的一部分,正如杜威所言,“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4〕儿童亲历课程就是儿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譬如,关于“蚯蚓的生活环境”的知识,当教师在课堂上告诉幼儿蚯蚓生活在土壤里时,幼儿或许半信半疑,或许迷信地接受这一信息,然而他并没有自己的理解,但当幼儿自己从土壤里刨出蚯蚓时,他不仅明白了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而且实际感受到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如土壤的温度、湿度、软硬,还可能发现蚯蚓在土壤里是蠕动的。他享受着发现的喜悦,他会因为亲历而印象深刻。由此想到,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5〕其意义是何其深远。 二是对于教师行为而言的支持性。虽说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但并不是说课程完全由幼儿自发而教师无所作为。在幼儿的课程中,教师的行为应由指导变为支持。因为指导仍是“居高临下”的,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准确地说是主宰式的,而这恰恰是“教师的课程”的特征。支持性的行为则言明幼儿是课程的主体,教师适时地提供各种帮助、建议与鼓励性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对幼儿的行为做记录),甚至与幼儿共同完成工作。教师的行为是平等的、合作性的,而非明确的规范、控制与防范。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支架行为值得我们借鉴。

8.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现在按五大领域来安排教育内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9. 幼儿园课程具有哪些本质属性又具有哪些不同于小学课程的特点

①生活化。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也决定了保教合一的教育教学原则。对于幼儿来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其心智的学习内容以外,一些基本的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需要学习。但是这样广泛的学_习内容不可能仅 仅依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即使是认知方面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因此幼儿园课程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的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每日生活。 ②游戏化。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游戏从本质上来看,是幼儿自身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当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③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相对比较抽象概括的认识。幼儿的这种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对幼儿来讲,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理解性的学习。 ④潜在性。从本质上讲,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但是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虽然怎样创设环境,怎样支持幼儿的探索学习,都是教师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的、内容要求精心设计的,但这些内容、目的和要求仅仅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动中,幼儿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也就是说,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 总体来看,幼儿园课程基本以活动课程为主要形式,同时隐性课程的特点非常突出。“通过环境教育幼儿”、“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寓教育于一日生活当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及“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在幼儿的自主活动中指导幼儿的学习”等等提法都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的这两个特点。 香港艾乐幼儿园是互联网思维的智能幼儿园。融中西方教育之精髓,拥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课程(High /Scope 国际课程,SNAGGOLF 艾乐会儿童高尔夫课程,卡乐优手指画,木制玩具智力课程,幼儿思维数学课程,多媒体电子互动白板,TPR快乐英语,亲亲自然主题整合课程,艾乐国际文化课程),以国际化为导向,以思维开发、领导力课程为核心,培养未来独立自主、有创新意识的小领袖。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