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发布时间: 2021-03-01 01:42:11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行为需要发生变化:
(l)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版发展转变;
(2)由权“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❷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与行为与传统教师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谈谈你对这些变化的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转变: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以学生的为中心。一改传统的学生围绕老师转的课堂氛围,变为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有利于发觉学生本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注重过程遵循了学生学习知识时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揭示的是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
3:由重模式转变为重个性。提倡个性教学,促进教师教学的创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师自身的转变
1:由课堂主宰者变为与学生平等融洽相处的角色。教师的平等角色有利于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引导者,更能成为学生的交流对象,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由学生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需要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给予学生动力,取代了指导者给予的压力。
3:由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者变为引导学生的提问者。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所以教师应从传统的提问者转变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人,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又是对教师知识的挑战,教学相长的良好循环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共同进步。
4:由信息源的角色转变为信息平台。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促进双方共同学习。
总之,新课改要求老师做到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并且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创新。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优秀教师。

❸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与学生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重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

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倾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❹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担负着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等责任,所以说,内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容主体。对教师地位的这种认识是不能动摇的。在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教师有一个课程建设的权利,也有这样一个义务。这是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从推进语文课程建设这个角度理解教师的地位。但是,教师具体教学的层面,在学生学习的层面,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给他们安装一套设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

❺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有何变化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几方面。
(一) 课程目标观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遗留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而轻主动的实践能力,重知识的传承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致使从课程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往往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产品”,而不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 “人”。有鉴于此,新课程加强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识、学科、能力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二) 课程内容观创新。
作为达成课程目标之载体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都是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和教案,还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这样,一方面束缚了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只能充当“教书匠”者;另一方面,更是封锁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空间,使之消极被动接受。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鲜明主张“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使新课程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在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课程结构观创新。
学科本位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非常单一,即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压抑其课程学习的热情、兴趣和个性活力。为了纠正课程结构上这种普遍的单一性和狭隘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其具体内容是:
1、均衡性。是指课程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在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局限性的同时,解决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的轻重缓急,引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此彻底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3、选择性。它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 课程资源观创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从而唤醒了广大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做到充分利用除了校内课程资源以外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教科书本位”思想,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良好的课程资源观,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五) 课程评价观创新。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其特点表现如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总之,评价是动态的和发展的,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横向之间的区分或筛选,更是教学双方各自在纵向上的提升。
二、传统教师角色及其辨析。
长期以来,教师被称赞为“无私奉献的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分析见下表。

传统教师角色

肯定方面

不足之处

“蜡烛”角色(圣人模式)

奉献与给予

视教师为彻底的奉献者;忽视教师自身继续学习与成长。

“园丁”角色(农业模式)

重视学生成长历程,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园丁“间苗”,存在淘汰制;园丁“修剪”,存在强制性,园丁的“境界”决定着“产品”的质量。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工业模式)

强调职业的重要性;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暗示持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机械,缺乏个性。

“一桶水”角色(应试模式)

强调教师知识、能力的足够储务;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倒、灌)

灌输式教学;传递内容单一;忽略教学的创造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提倡下,教师不只是“蜡烛”而是“长明灯”,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随时随地地散发光和热;教师不只是“园丁”更应是“园林艺术家”,让每一朵鲜花都能茁壮成长;教师不只是“一桶水”而应是“水井”,能把各种知识源源不断地送出来;教师不只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创造者”,创造的不是产品,而是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旧年黄埔区考了这点)
新课程新理念提出来的新要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是“被教师、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新课程的实质性启动,无疑会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换。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那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究竟该如何转化呢?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辞海》(1999年版,第266页)提出:“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结果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更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高度的政治觉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识强的人和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人。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也是教师角色转化的核心特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2)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不存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更应该指导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使之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从传统的教学来看,教学与研究是分离的、脱节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它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及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死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就没有深化、提高的可能。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研究“教材”——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研究“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式;研究“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的操作要领等。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可以让教师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也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保证,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课程结构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个政策改变以往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的尴尬局面。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不断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开发出具有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教材。
(五)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育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六)、从学习方式的变革关系看,教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另外,新课程目标还要求教师必须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因为,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系统指导,必须与同事或家长或行政管理机构合作,通过集体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体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互补和信息资源共享。
(七)、从课程管理关系看,教师是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
新课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辨证地结合起来,这是对课程管理理论的一大发展。它不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预留了自由课时空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贯彻了民主性、开放性精神。可以说,新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过程,依据自身的经验、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不统一的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教育,对不确定的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让教材留有较大的余地。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教师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整合。教师在新理念的倡导下,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变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虽然这些角色的转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新世纪发轫的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职色的一系列转化,促成其包括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之优化,进而历史性地推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❻ 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重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
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在对待教学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倾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再次,要在教育要求与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二.教师面临的挑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中学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诸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使我国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已有课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课程的执行者;在新课程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
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在已有课程里,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样式,其特征是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单项传授"关系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样式,是以学生
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
3.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在过去的课程中,主要是分科教学,教师大多是靠个人力量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新课程的综合化、平衡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4.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新课程的建设和推展过程,要求教师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从重认识到重情感,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教法到重学法,从重继承到重创造。
5.养成新的教学技能
过去,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赋权给教师,使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创造力被解放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开发的空间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将越来越低,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6.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在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内容的飞速翻新,教学方法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以及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步深化,要求教师不断地重新学习,接受在职教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专家水平。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