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是
❶ 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要求教师讲得清楚,或者教师一环套一环的提问,乒乓球单打式的你来我往,牵着学生一步一步走,最后说出教师要求的结论。这样培养的学生,必然是循规蹈矩,死记硬背。《标准》中指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怎样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呢?我们要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新的课堂文化。 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教师要计划好每节课组织哪些教学活动,精心组织每一个活动,提供问题情境,安排活动形式,提出活动要求,明确步骤任务,进行合理分工。 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学活动:学生在小组内活动,教师干什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不是干其它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是不是都在认真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是在主动探索还是被动接受,了解合作的效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需要老师哪些帮助,给予适当点拨,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评价,或有的放矢地进行全班交流。
❷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❸ 浅谈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极力地表现自己非常专业的演唱或演奏水平,炫耀自己丰富的音乐知识,从来没有考虑过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新的知识。例如:经常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能积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但总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铺设的轨道。这就好比演员在导演事先安排的场景中进入预先设定的角色,这样必然会束缚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表面上看,学生参与较多,但流于形式;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内心体验不足。最后结果是:激发不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受到束缚,这与音乐全面培养人才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宗旨是不相符的。 一、领会新课标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一般来讲,音乐课堂教学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而不会给学生增加负担,如此按照常理来说,学生应该是很享受音乐课的。然而“100%的学生喜欢音乐,却有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由此可见,学生在音乐课上并未领略到音乐带给他们的欢乐,而且学习音乐的热情受阻,导致厌学。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滞后于时代发展;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个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和创造欲望。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效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把教学时间放到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上来,在活动中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学生,营造一种接纳、支持和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二)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观。即是转变传统教育中“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和谐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懂得尊重学生,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教学相长”的一个优良传统。 (三)要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一直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教师神化为精神领袖,具有绝对的权威。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随着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繁和民主平等师生观的建立,教师的权威地位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挑战,教师应学会树立理性的教师权威观,这种权威来自于教师谦虚进取的精神特质、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师角色的定位 结合我国的实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不是纯粹地师讲生听,也不是简单地师导生演,更不是旧式的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合作、平等的关系。 (一)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路石” 在课堂上,我借助了各种道具,如录音机、电子琴、多媒体等,不仅让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了解所欣赏的音乐知识,还及时领会了和这些音乐有关的人文知识,如所学民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地理环境等,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它。在这个环节中,我始终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地学习。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使听、赏、析、唱得以有效运用,使得教师引导者这一角色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激发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 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三) 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至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的。音乐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予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音乐教师,应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音乐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教师的知识素质是教师通过个体努力所获得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知识。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师既要注意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拓宽加深,又要考虑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知识。具体地说,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 提升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音乐教师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它包括教学能力和音乐能力。这两部分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其中音乐教学技能包括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简单乐器教学技能、合唱指挥技能等;教育教学技能包括分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等。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教师,学生们对教师的许多缺点可以原谅,然而,他们不能原谅的缺点之一,就是教师的不学无术。所以音乐教师应在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的工作实践中练就自己规范的教学技能。如果教学技能不过硬,就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增添了新的内容,如现代化教育技术、外语知识等。因此,音乐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技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整合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是指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其他方面的文化知识。在西方,早有人提出“要求尖端高,底座必须大”。在中国,也有“触类旁通”、“厚积薄发”之说。新课标提倡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课程内容的综合,结合其他学科来扩大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增加教学信息。各门学科之间除了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外,在实践操作层面更凸现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这既能拓展音乐教育的外延,又增加了它的内涵,实现了综合审美的目的。 以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为例,音乐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在欣赏音乐时用语言描绘,让学生在言语刺激下唤起表象或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如欣赏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描写水仙女舞蹈的一段音乐时,教师这样描绘:“波尔卡的乐声渐渐远去,夜幕降临了,大地一片寂静,唯有那沃尔塔瓦河依然缓缓流淌。这时银色的月光照射着河面,传说中的水仙女,身披轻纱,脚踏银波,在晶莹的月光下婆娑起舞……”既像解说音乐,又像朗诵诗歌,这无疑对学生理解和体会音乐作品提供了很大帮助。又如欣赏艺术歌曲时,歌词本身就是精美的文学作品;有些作品的谱写者或者谱写过程就是个故事,怎样把这些故事组织得感人至深又与所欣赏乐曲相联系,都必须借助文学之力。所以,文学、历史、地理、数学、美术等各科知识,对音乐理解力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不断更新、充实多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进行更为深刻的审美活动。 (三) 体验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审美实践活动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实用音乐、背景音乐,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理解音乐对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新课程的主旨之一。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用贴近学生思维的教学魅力强烈吸引和感染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和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方法。孙悟空终究是孙悟空,教师终究还是教师。教师这一角色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所以任何的行为和方法都是要以人为本的。只要我们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教学方法,还善于抓住和挖掘新事物,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整合,这样才能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总之,唯有音乐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才能成为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展示教师风采,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❹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呢?概括起来为: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4)以情绪教育代替惟智教育。重视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不能把学生训练成一部应付考试的工具。 (5)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重视个人的学习历程与创造才能,激发个人多元智能的真实展现。3、教师将由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进步的协助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是被动的、学习的奴隶。课程改革中,就要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的教师: (1)建立起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师生伦理关系。 要建立起新型的民主和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自由充分发展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感和幸福感。并且还要不断地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更要努力加强本身的师德修养,纯化师生关系。 (2)创造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 要建立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师生情感关系,首先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4、教师将由教材的忠实遵从者变为教材的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师一旦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 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由于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并且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政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基于这种现状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开发者需要怎样去做呢? (1)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具备教材开发能力。 (2)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不同层次的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我们的学生得到最快的发展。 (3)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学科,如果仅仅是教那么几本教材,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让学生有更快发展的,那些优秀教师都要自己去开发一部分教材,以此来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4)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领。 教材的开发,是需要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作基础的,所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是非常重要的.5、教师将由墨守成规的执行者变为教学创新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无法摆脱一些固定教学模式的束缚,结果是教师成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陈腐观念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所以有的时候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结果还是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难以出现师生都很愉悦的教学情境。而课程改革以后,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的桎梏中,不能根据学生的变化与教学观念的变化而创新我们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所以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了。教师的创新要从哪几方面着手呢? (1)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有突破和创新。6、教师将由知识的保管者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作为一名想开创出教育教学新领域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要想成为科研型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以研究者的思维方式,努力去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研究如何才可以使学生尽快成长的规律,寻找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的规律。 (2)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寻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经常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澳大利亚有一个曾经教了30年物理的中学教师说过:“在我教学生涯的第一个10年,我认为自己是在教物理。在第二个10年,我认识到,自己不是在教物理,而是在教探索,教学生如何进行物理方面的探索。在第三个10年,我认识到我不是在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在对自己进行探索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是在‘提供支持’”。这位物理教师的话是他实践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就是他不断地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智慧结晶。 (3)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按教学进程进程可以把反思划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仔细斟酌一个问题如何提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老师的意思,这种对提问方法和策略的思考就是教学前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是指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教师。树立反思意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一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永不满足的意识,不断唤醒自己的内驱力,这样才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进步。 (4)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问题后努力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作为自己不断进步的前进动力,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你一笔宝贵的财富,就会促使你在教育教学领域内拥有更多的研究硕果。 (5)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仅仅做到以上几方面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做一名善于总结经验的“有心人”。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你的教学生涯中都会积累下若干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关键是你会是否把它们整理了出来,你是否把它作为自己资源库里的宝贵资源了,如果还没有,请你马上行动。教师角色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有新的教学行为方式: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促进者,做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做与学生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知心朋友。 总之,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同时有助于我们努力地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❺ 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专习的促属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❻ 教育公共基础中,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中规定了教师的新角色:
1、学习者
2、研究者
3、组织者(学习)
4、引导者(学习)
5、催化者(学生)
6、促进者(学生)
7、实践者(反思性)
8、开发者(课程)
(6)新课程教师角色应是扩展阅读:
1、新课程条件下老师角色的变化: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3、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4、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5、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❼ 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vewz xcspzi,同行告抄知你 —— 别被所谓的“袭砖家”多多的“教条”迷失了你!!无论何种理念,教师都不要失去“传递着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 研究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 这是为师之本。
❽ 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❾ 谈谈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有些什么新要求你觉得什么样的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要
新课程大纲里对教师已经有了新要求,至于什么样的教师能够适应新课程的这个专要求?只要是师范属类的教师并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就能够适应新课程。新课程的要求,主要是与学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唱主角,教师把握课堂主题、形式、节奏、气氛、时间等环节,利用多媒体传授知识、传输信息、搜索相关素材以及平面设计形式等。总之,年轻的教师进入这个角色更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