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走进新课程教师论文

走进新课程教师论文

发布时间: 2021-03-01 13:56:49

Ⅰ 教师应如何走向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 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

Ⅱ 新课程与新教师

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功的关键,是需要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搞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2002年秋季,我县很荣幸地率先成为全市的省级课改实验区,我校作为实验区先进学校之一,在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凝心聚力,扎扎实实做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保师资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焕发出新的生命。

一、平等交流、讨论、对话、合作,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以教师为本体,则是我校开展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培训中,主要采用平等参与的方式,让教师自己对新课程的理念和做法进行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师资培训的形式力求多种多样,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促使教师全身心参与培训工作。1、专题讲座。我校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培训、县课改通识培训、县新课程学科培训的同时,扎实开展好校本培训,请专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经过培训的辅导员主讲,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者将学习内容制成幻灯片,图文并茂,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使教师能很好地领悟其精髓,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从而指导教学实践。2、观看录像。放映能引起争议的录像片断,录像中教师的行为反映出教师有尝试新课程理念的愿望,但不够完善。观看后组织教师分组讨论,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反思,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3、教学观摩。强化“三课”(研究课、汇报课、示范课)管理,积极开展“假如我来上这一课”讨论,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听课,并以上课、写体会等方式汇报学习所得,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4、案例分析。精心搜集一些教学案例,定期组织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并作点评,帮助教师从感性的经验中生成理性的认识。5、经验分享。根据课改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在一年级课堂中让学生主动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做好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师在课改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难,定期组织教师沙龙,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畅谈自己的想法,交流各自积累的经验,把自己的看法与做法和大家分享。6、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促进其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教师从教学中学会什么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学反思作为培训的一种形式,要求每位教师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设计、提问和练习设计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写成心得,并定期在教研组中交流。不少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方案在省、市、县级的杂志或评比中发表或获奖。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经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我校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不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将4的加法寓于孙悟空分桃的活动,使识字与生活、游戏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我校的课改实验教师在今年的县级优秀课的评比中,获得了语文、数学、艺术学科的第1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扎扎实实进行师资培训是分不开的。

二、边培训、边实验、边开发、边研究,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由于我校采用的是平等参与的培训方式,因此,培训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培训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或核实者,也不再是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培训者成了参与者的“协助者”、“协作者”。“受训者”也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他们成了“参与者”,是培训者的“合作伙伴”,是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因而,他们也就成了非常丰富的培训资源。给一定压力,予一方舞台,教师就能将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我校举办了“走进新课程”系列竞赛,在演讲、备课、上课等竞赛中,教师互相探讨,团结合作,在活动中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师对省市专家上课改汇报课、对县上课改示范课都获得好评,在县课改学科优秀课评比中夺魁,课改实验骨干教师向城区教师汇报培训学习所得,这些都是充分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也成为师资培训资源之一。

由于教育经费紧缺,我校的办学条件并不够好,但在师资培训方面却在逐年加大投入。受场地限制,我校图书室不大,但图书数量多、内容新、品种齐全,为教师获取有关新课程的信息创造了条件。我校教师人均每月借阅图书三册,每月业务摘记、心得两千字。此外,我校还加强了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教师上网了解外地课改信息、课改动态,积极撰写课改论文。我校还拟将建立自己的网站,各教师自制网页,交流实验体会,展示实验成果。

三、加强对培训的科学研究工作,形成良好运行机制。

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本体开展培训,这种校本培训模式有如下特点:1、培训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2、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培训与教研融为一体,在培训活动中进行教研,在教研活动中培训学习。3、个体学习与团队研讨相结合,既有个体的自学自练,又有集体活动。只有通过教师自觉地、主动地、自主学习与研究,并积极参加集体培训活动,在集体培训活动中交流、研讨,在集体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参与”,使培训活动落到实处,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4、培训时间安排和培训形式灵活方便,可以安排大块时间培训,也可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交流;既可集中培训学习,又可分散学习、交流和研讨。在培训中,我校采用了平等参与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使教师亲自体验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使用此类方法。如我校一青年教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最后一个音节时,让愿意领读的同学上台读,学生“哗”地一下子全上去了,看着空空的座位,老师索性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说:“老师来做学生,你们做老师领我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师资培训中,我们还尽可能使用一些具体的学科实例,对有关问题进行更具情境化的阐释。比如,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如《低年级诗文赏读》阅读指导教学片断,《到小熊家里去》一课的节奏练习片断等),指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努力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四、加强对培训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培训就会流于形式,师资培训目标、任务就得不到落实,完善的严格的有效的管理是使师资培训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师资培训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并组织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和建设制度,针对新课程制订了相应的考评办法和激励机制,同时领导小组合理分工,加强对师训工作的检查、督促和考核。定期聘请省、市、县教育局领导来校,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跟踪指导和专题研究。2002年9月初,县教育局领导评估我校师资培训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我们的培训工作提出了加强系统性及学科间融合性的要求,我们在师资培训工作中努力实践着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厅专家到我校调研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时,在审阅师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对教师调查问卷,与教师进行座谈后,专家对我校的师资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宝应就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迅速提升,教学方式迅速转变,真正出乎我们的意料……”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课改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高,师资培训任务就越艰巨。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让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在新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Ⅲ 浅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走进新课改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高中新课改:(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1 化学教师树立新课改意识和新的教育观念
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领会改革意图,在开展教学时,首先要和旧教材比较,了解减去了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比较合理的。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以基础的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以后其它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必修课程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知识,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教师还要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理念,现今高中化学课程是用学分来管理的,学生具有选择性,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模块,学习的模块数也可以不一样。
2 化学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并要实施新教学方法
(1)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以往的化学课中,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学术的权威,按部就班的把知识传授给学术。现今的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学习的收获。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建立平等、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始终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主题。积极调动课堂气氛,课堂上“不要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的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潜力,为同学们安排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的机会。对于每一位学生,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关注其身心发展,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内容有些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也不知道的。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同时,新教材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学科间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应当多听听别的学科的教学,了解别的学科的教学模式。抓紧课堂40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需要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很重要,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课堂上不再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我们的老师上课要改变老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二段模式:①问题与情境: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现在汽车尾气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②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尤其要重视课本上的活动探究。
总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认同不认同,高中的新课改时代已然来到,我们便无法选择回头,只有在不断的学习、模仿、总结、探索中前行了。毕竟,新课改是一个持久的、需要作出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的不光是校长、老师、学生,还有我们每一个家长。

Ⅳ 英语教师如何走进新课堂

,也包括语感积累,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新变革、概括性,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甚至多年不看教学大纲。2、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冷冰冰的教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价值观的载体。能理解的则理解。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结构上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只有这样。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还应是师生互动、评价。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实践中学习,就语文教学而言,作为执教者对教材的认识也要变、具有教材及其呈现形式新的认识长期以来,使阅读活动如此丰富多彩,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实施、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在功能。5、体验为中介。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教材表面呈现的只是典型案例的具体材料。新课改的教材要变、仔细观察,引发儿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师生和教材的关系、态度,还要研究课程标准。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也不要轻易否定,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设计教学过程。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当师生心心相印、能力、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性、篇章积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综合性和选择性,许多实验区的老师手里仍没有课程标准,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三、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则需要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获得,学生当然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重感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敢于独立思考。4。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1,应针对教学现状。在功能上,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完全平等。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暂时不能理解的,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引导学生反复尝试、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重探究、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点拨学生,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教育事业就能闪烁出动人的生命光彩,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我们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并以儿童的经验.重积累.重读书。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勤于动手、平等对话的媒体、划一性之间的矛盾,魅力无穷。3;自我教育就变成现实、独特性的矛盾,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不再是以“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感情融洽时,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例如,更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正是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所以,师生之间应当是民主平等。直至近两年。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构、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是知识,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重语感培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不看课程标准,就不可能知道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着重注意以下几点,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不知道该抓什么。教学策略的变,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教学不但要看课程标准,在实践中提高,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自主自信,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材不是凝固。同时,甚至主要教学内容也抓不住。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势必会使教学陷入典型案例的具体材料之中,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内容。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不求甚解”,保持开放的心态。从上述教材的变化来看,很多老师习惯于拿着教材教学、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乐于探究,包括词语,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情感。另外,教材以对某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实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和教师要求的规范性。所以,还是选择教学方法、多样性,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重合作、情感世界,走进新课程,如果不看课程标准。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我们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

Ⅳ 英语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

在传统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处于核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而学生则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纳器。丰子恺先生有一幅漫画:“一双大手把着一人形木模,将一个学童模样的孩子,往木模里按压,使之中规中矩,孩子痛苦得泪雨滂沱。”这种“千人一面、削足适履”的教育方式就是传统教育的一种真实写照。学校教育要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学生就应当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构建者、参与者,成为成功的、愉快的和合作的学习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改变“哑巴英语”的怪现状。
因此,《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特别指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并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的转变。由此可以看出,课程的变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也是人的变革。作为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主动者和执行者的教师,就成了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试以适应改革的大潮。下面,就英语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差异的存在,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水平上的差异,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动手实践,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教学,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转变。凡是学生能懂的,引导学生去听去看;凡是学生会讲的,鼓励学生开口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鼓励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找;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一律不得包办代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那么,教师促进者的角色,就在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尊重个性差异,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沟通渠道;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建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来施教。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教师应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这就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索、思考为主。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作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做学生的谦虚的倾听者和真诚的赏识者。让学生,尤其是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合作和交流中感受成功,增强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英语课程的积极情感,挖掘其自身及学习英语方面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民主开放,融洽和谐,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在经历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知识来源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再以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化身自居;形式不再是含有强加性意味的施予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应该是谦虚的学习者
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教师将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教师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自如地驾御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新教材特点,才能恰当地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英语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英语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新课程,英语教师必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学生经验。

新课程需要教师作为紧密的合作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这就使得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然。因为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现行的高中英语新教材,涉及的话题很多,文化知识面很广,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其中渗透的学科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保、宗教、法制、文学、音乐、医学、体育、美术,以及工、农、商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群体的力量,既要强调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又要加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来丰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应该做扎实的研究者
英语教师角色的另一个重要转变是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鼓励教师搞科研、搞创新。教师要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我,要尽快使自己从“教书匠”迈入“研究者”的行列。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等等。

总之,英语教师角色的单一性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中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时代都呼唤教师向多重角色转变。作为一名好教师,应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 ,顺应改革的潮流,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各位老师,最后让我们用著名教育学家傅道春教授的一段话共勉:“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与学生共同成长。”

Ⅵ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一、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程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较大改变。在功能上,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结构上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教师要求的规范性、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师生之间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完全平等,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以“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我们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学生当然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也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所以,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当师生心心相印、感情融洽时,教育事业就能闪烁出动人的生命光彩,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教育就变成现实。
三、具有教材及其呈现形式新的认识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拿着教材教学,甚至多年不看教学大纲。直至近两年,许多实验区的老师手里仍没有课程标准。从上述教材的变化来看,如果不看课程标准,就不可能知道每节课的教学目的,甚至主要教学内容也抓不住。例如,教材以对某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实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教材表面呈现的只是典型案例的具体材料,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则需要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获得。如果教师不看课程标准,势必会使教学陷入典型案例的具体材料之中,不知道该抓什么,更无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学不但要看课程标准,还要研究课程标准。
新课改的教材要变,作为执教者对教材的认识也要变。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还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是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使阅读活动如此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另外,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策略的变,就语文教学而言,应针对教学现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重感悟,重语感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2.重积累,包括词语、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3.重读书,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4.重探究,引导学生反复尝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5.重合作。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
新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我们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教育新变革,走进新课程。

Ⅶ 教师应该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之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体系给教学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赋予教学实施新的理念。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这里的“沟通”,“合作”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应充当“领导者”“权威者”的角色支配课堂教学,而应当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是沟通与合作过程中两个主体之一。
新课程体系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此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和完善。然而任何一次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此次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需要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Ⅷ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 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地理课程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要有所了解.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 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比如,课程标准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 (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每一阶段都有具体要求,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探究性课程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例如,《阳光透过树阴成像的探究》的具体步骤是:1.提出问题,观察阳光透过树阴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预测,可能是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可能是阳光透过水孔形成的光斑(像),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3.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分组观察阳光透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4.得出结论与解释.5.反思评价.6.报告与交流.这就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以数学课程为例,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据》一节时,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 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