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体会

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体会

发布时间: 2021-03-01 16:04:51

⑴ 高中通用技术的课程评价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中的特点、已有成绩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评价原则与内容
评价应遵循“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原则。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
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不是看其直接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不同知识类别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例如,在“结构与设计”主题中,评价学生检测某种结构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试验技能,首先要看学生能否从物体的受力和结构的特性等角度合理设计试验方案;其次要看学生是否正确使用有关仪器和设备,试验的过程是否规范、严密,对试验过程的观察是否仔细,所记录的试验数据是否准确等。
2.过程与方法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的决策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于不同的技术学习内容,学生经历技术学习过程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内容特点确定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评价重点。例如,评价“控制与设计”主题的练习“自动计时装置的设计方案及模型制作”,应着重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技术原理是否有独到之处(如有的同学利用了“沙漏”的计时原理,有的运用“虹吸现象”计时,有的采用数字电路脉冲计时等),设计方案是否比别人的简单有效,是否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设计之中,是否选择了价廉物美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是否有创意,以及作品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应着重从学生参与技术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认真;在技术学习中,是否具有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否具有不屈不挠、克服困难、解决难题的信心和意志,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技术作品能否体现关爱自然、珍视生命等积极向上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在技术学习过程中,对于技术文化的理解是体现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方面。评价者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并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的精神内涵、独特的美学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性展示,以及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及时给出描述性的评价意见。例如,对“居室门厅方案设计”的评价除了考虑能实现一般的门厅所具备的功能以外,还要评价学生设计方案中体现的环保、审美、个性化追求等,从正面引导学生对设计作品的高尚文化品位的向往和追求。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将三个方面有机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二)评价方法与管理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评价者)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实践基地人员、校外技术人员,以及校外考试机构等。要发挥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校外技术人员的参评等有机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评价是开放、灵活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书面测试、方案及作品评析、过程记录、访谈、活动报告等。这些评价方法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者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标、内容,客观分析并灵活运用这些评价方法。
1.书面测试
选取来自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分析、案例分析、产品设计和产品分析等题型,考查学生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技术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及将技能方法迁移到新问题情境中的能力。
2.方案及作品评析
对学生制作的作品、产品模型、设计方案和技术图样、说明书、设计制作报告等进行评价。在对方案及作品等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成败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成功(达到设计要求)的方案和作品,要从其创意是否新颖,各种指标是否合理,制作是否精益求精,以及设计、制作报告是否找出了成功的原因与不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不成功的方案和作品,要着重评价设计中的合理之处和有价值的地方,看其是否有新的思想火花和新的思路,设计、制作是否认真,特别要看其是否找出了不成功的原因,以及可供继续设计和制作的教训。对不成功的方案与作品,要允许学生重新设计或制作,并重新进行评价。
3.访谈
与学生面谈,了解学生阶段性学习状况、对自己的期望、满意程度、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等,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4.技术活动报告
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教师记录全体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有价值或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记录技术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技术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设计、制作中的独到或有创意之处,对作品或方案的评价等过程性资料,从而形成学生的技术活动档案袋。家长和校外技术指导也可以记录学生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
5.模块评价
以模块为单位安排教学活动的通用技术学科,其评价也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每个课程模块2学分,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每个课程模块评价时,要求同时考查“修满学时”、“过程表现”和“终结性测验”,三个方面均合格者方可认定该模块学分。下面是各评价项目的具体要求,供实施过程中参考。
(1)修满规定的学时
该项目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应通过考勤登记和对学生听课记录的检查等方式进行鉴定。参照模块学习时数的规定,学生学习时间至少要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5/6以上。本项鉴定比较简单,凡是缺课在6节以下的为合格;缺课7节(含7节)以上的为不合格。
(2)学习过程表现
该项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单元阶段性知识与能力的测试。该项目最终的评价办法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审查批准后执行。学习过程性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生的自评、同伴之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三者结合起来。本项鉴定结果,以等级“C”以上或分数“60”以上为合格(85分以上的为A级,70—84分为B级,60—69分为C级,60分以下为D级)。
(3)模块终结性测验成绩。学生的模块终结性测验,应根据某模块的具体内容和性质,采取纸笔测试、操作技能考察或二者结合。模块终结性测验一般以百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合格。
另外,计算机作为工具,在学生技术学习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利用计算机生成和制作评价题目、评价量规,生成对班级学生或某个学生的评价结果分析报告,分析测试题目或评价项目的难度、区分度等。
建议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方可认定模块学分。
①修满规定的学时。该项目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学生出勤记录为评定依据。学生学习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课时4/5以上,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②基本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应按规定基本完成学习过程布置的作业或作品。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项目,应经小组评议达合格以上。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③总结性评价达合格以上。学生在模块学习结束,经终结性测验(书面测验、操作考查等),结合小组评议,过程评价,教师给出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未达合格的(评为D级),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⑵ 什么是通用技术

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

前 言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课程价值
技术学习领域设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这里,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
l.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更为宽泛的通用技术,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意念的表达与传递。信息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信息技术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 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

(二)关于学业的认定
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兴趣、有潜能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学分,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

(三)标准体例说明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
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考虑到课程标准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所以通过例子对其进行提示和解释。但例子仅仅是提示,不是内容标准的具体规定。另外,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
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

(四)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
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 低

高 了解水平
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
理解水平
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技能性目标 低

高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情感性目标 低

高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借鉴、欣赏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三、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二) 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四、内容标准
必修课程部分: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本模块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前提,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模块的教学要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要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
本模块由4个主题组成,结构如下:

(一)信息获取
1.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例 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3)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
(4)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2.活动建议
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甚至是同步)了解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比如在因特网上,天气信息可以随着气象台的预报同步更新,但并不是所有做天气预报的网站都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试就这个专题展开调查,了解相关网站上的天气预报情况,就其更新速度、准确性(与实际情况相比较)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寻找更新最及时和最可信赖的天气预报网站。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1.内容标准
(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例 可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多媒体著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处理多媒体信息。
(2)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3)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4)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例1 模式识别类: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汉字输入、语音汉字输入等。
例2 自然语言识别类:自然语言对话与机器翻译等。
2.活动建议
(1)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可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或加工软件进行信息处理以外,直接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基本方法。教师可以演示并解剖一段实用的计算机程序实例,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使用一种高级语言编程工具解决一个简单问题。
(2)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考察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缺点。
(3)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如:http://www-ai.ijs.si/eliza/eliza.html或http://alice.sunlitsurf.com/live.html,用自然语言与其中的机器人对话,通过寻找其“谈话”的破绽,讨论当前使用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局限性。

(三)信息资源管理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例1 个人藏书、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因特网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都需要管理。
例2 实施教学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
(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一个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专题,分组讨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参加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
(2)访问某个在线数据库,譬如“科学数据库”(http://www.sdb.ac.cn/),就某一个主题进行查询,如“眼睛与视力”,并对查询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就资料的准确性、丰富性、权威性等进行讨论。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内容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例1 利用因特网等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调查,制定蔬菜新品种引进计划。
例2 E-mail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但垃圾邮件又给人们带来困扰。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4)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5)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6)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例1 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诱发实际生活中的社交恐惧症。
例2 长时间凝视监视器屏幕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影响健康。
2.活动建议
(1)假定学校要为学生开设网上讨论区,需要制订一份守则规范大家的行为。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调研并撰写这个守则。
(2)有一幅著名漫画,题目为“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又有人撰文说“别以为你是一条隐藏很深的狗”。组织学生讨论: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带来哪些新的伦理问题。
(3)从传播结构上看,电话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网,广播电视是点对面的信息传播网,计算机网络是点/面对点/面的信息传播网。结合具体实例,讨论信息传播结构的不同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 通用技术的技术性质谈心得体会

(一)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
1. 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
通用技术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它以学生的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 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通用技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 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通用技术不仅要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的力量来吸引学生的参与,还要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以及道德责任来打动学生的心灵。

⑷ 听说高一有一个科目叫通用技术,请知道的人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通用技术,难不难学,谢了,各位!

通用来技术(简称GT),在高中课程当中是源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技术与设计》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编写的。
通用技术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各自又有细分,如下:

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
选修模块: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服装及其设计。
通用技术代课老师多种多样,基本上都是从其他科目调配过来的,语文、美术等都有。

⑸ 对于通用技术学科的各核心素养,怎样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技术学习中的特点、已有成绩和不足之处,也可以帮助教师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评价原则与内容
评价应遵循“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日常性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原则。评价的内容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可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状况。
1.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学习技术知识的评价,不是看其直接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应根据技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类别,对学生的技术学习进行评价。不同知识类别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对于陈述性知识通常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程序性知识则要求学生在技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在问题的解决和实际操作中正确运用。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主要从学生使用工具和设备的技能、试验技能、交流技能、评价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应从某一技能本身的操作要点和规范出发,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倡导和鼓励有新意的技能、方法。例如,在“结构与设计”主题中,评价学生检测某种结构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的试验技能,首先要看学生能否从物体的受力和结构的特性等角度合理设计试验方案;其次要看学生是否正确使用有关仪器和设备,试验的过程是否规范、严密,对试验过程的观察是否仔细,所记录的试验数据是否准确等。

⑹ 高中的通用技术课课标是什么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上

输入“高中通用来技术课程标准”源进行检索,在网络里有很多。教学目标在每一节、每一章都有具体的目标,不可能一句话给出,可以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本省的相关标准以及参考教学设计进行设定。想上好这门课,需要很多学科的知识积累,比如结构力学、控制原理、工业设计、创造学……网上的素材很多。一边学,一边上,你会有收获的。只要你喜欢,投入进去,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乐在其中。

⑺ 如何上好通用技术课

浅谈如何上好通用技术课 摘要: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新鲜 感,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只是一味地去灌输教材内容,通用技术课堂 将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也将失去最初的新奇感,进而失去学习 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通用技术、兴趣、实践、创新 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 课程,它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以设 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 要载体。那么,如何让通用技术课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更加生动 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十二分的兴致去积极地领会教学内容,我认为 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 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只是一味地去灌输教材内容,通用技术课堂将会 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也将失去最初的新奇感,进而失去学习的兴 趣,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 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 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 极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学习者和认知材料 之间的直接联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在讲《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演示了多个有 趣的图片,引发出学生很大的兴趣。像举例儿童游乐设施,学生可以 通过安全性、 创新性、 美观性等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既欣赏了美图, 也掌握了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案例情境,使其成为探究创造性活 动的主体,以此来增长探究创造的能力。经过多次课堂试验,说明采 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真正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 学目的。 二、分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用技术课堂需要活的气氛,就要避免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地 位得到充分发挥, 就要积极讨论、 踊跃发言, 使得整个课堂灵动起来。 例如:实践课上让学生设计多功能笔筒,在制作产品之前我让学生分 组讨论,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制作的过程要遵循设计的哪些原则,对 将要设计的产品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构思方案。 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 入到讨论中,热情高涨、主动性很强。 经过模型设计制作的过程,学生产生了多样化的思维,提出了许 多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制作了各种不同风格的笔筒模型。学生拿着自 己精心设计的多功能笔筒,走上讲台,以推销员的身份向大家展示自 己的产品,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对每一位同学的设计都做了 详细的评价,并顺势引入课题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劲头带动起来,使 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破除了 学生对技术课学习的畏难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在这 个过程中,学生保持了对设计问题的强烈兴趣,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 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立足实践,学有所获。 理想的通用技术课堂, 从教学目标上表现为学生在技术素养方面 有所获得、有所发展,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门有意义的学科,进 而喜欢通用技术课程。 立足实践, 是学生有所获得、 有所发展的基础, 它既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参与性。以 制作多功能笔筒为例,学生通过亲力亲为,深刻的体会到实践里面出 真知。一个笔筒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许多知识内容。 它包涵着设计课题的确定、设计方案的制定,尤其使学生明白了设计 的一般过程相当复杂。动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促使知识的 主动性生成。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积极动手、努力思考,能够 真正的在实践中体验技术,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四、贴近生活,选择最佳教学素材。 通用技术以基础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技术内容为载 体, 展开技术与设计的基本知识、 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联系学生身边的技术事例及经 验,让学生对技术的实际运用有真切的感受,始终兴趣盎然地参与学 习。比如在讲到《设计的基本原则》时,引导学生从设计的经济性原 则出发,对木桶和塑料桶进行比较,从它们的制造成本、材料成本、 使用寿命、回收成本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有了 具体的评价,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再比如,讨论课上与学生根据学 校餐厅的整体环境及服务设施进行评价,因为讨论的课题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其中的合理地方与存在的不足,参与 性很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有哲学人士说过:如果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那么想象 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的源泉” 。一堂灵动的通用技术课,不仅需要做 到以上几点,还需要有广袤的思维空间。设计一个好的产品要有足够 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典型案例联系到 实际生活,不断地引导其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想象,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新时期的教师可以通过有效 的课堂教学实现通用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即“促使全体学生素质全 面发展、个性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 学、善学。 ”只有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正确的引导学生,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理想的教育之花定会遍地开 放!

⑻ 研读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对比新版和旧版列举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报考研究生的条件二:学历要求。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回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答学历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这其中包含已获得本科毕业证书的成教、自考毕业生;
3.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这类考生网上报名时“最后学历”只能填写为“同等学力”或“本科以下”;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但这类学生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一般来说,有的学校还规定,不接收学制为四年制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和学制为五年制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报考,也不接收本科提前毕业的大学三年级学生或本科提前毕业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报考。
报考研究生的条件三:年龄不超过40周岁。超过40周岁者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
报考研究生的条件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⑼ 学习通用技术这门课对我有什么帮助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进入地铁不会操作无人售票机,有大量人员不懂及不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感应设备,这是从技术角度缺乏社会适应性的表现,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是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创作能力的大好时机.
其实,早在《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用)》中,就已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这是所有其他课程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也在党和国家提出培养创新能力之前.这不是大纲制定者高明,而是它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潜能.上一课我曾说过,通用技术课中学生可以进行真实创新,这是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之一的重要原因.在通用技术课里,学生要经历设计的全过程,设计的灵魂就是创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创新,学习创新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的欲望与能力,学习创新所需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技术的方法.这就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本身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一个平台.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技术本身就离不开实践,技术课程能力的培养实际能力是大家的共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课程标准里,对动手的理解不仅是操作,还包括项设计这样的活动.不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强调手脑并用.
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是通用技术课中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这样的能力同样可以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技术课程就是技能训练,就是学技能,这是片面的技术.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因素,丰富的道德因素,审美因素,这些都要学生去领悟,去做出简单设计,去进行简单应用.因此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学生由"动手做"走向"动脑做",由"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无论是技术的产品,技术的知识,还是技术的活动都折射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就技术本身而言,技术不仅内涵着材料,工具,程序,工艺,方法等操作性因素,而且涵盖设计,优化,权衡,试验,结构观念和方法,此外还携带着民族性,时代性,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一系列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要素.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更为宽泛的通用技术,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要很重要作用.
在课程标准里,我们使用的技术文化的内涵有:技术文化不是技术本体,而是人们在运用技术,设计与制作技术产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技术观念,思想与方法,技术知识,技能技巧,审美观念,规范制度,道德信仰,物资材料等融合在一起,渗透进技术活动与产品中的文化.技术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共生共长的文化,并且因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特征.技术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以及特殊的技术语言——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以身示范,技术产品——技术的物化形式等,进行交流和传承.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举个例子,如简易书架设计制作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善.学生需要经历调查设计的需求,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设计方案,比较权衡方案,交流方案,制作模型,优化设计等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综合了多种知识,如力学,几何,材料等,综合了多种技术,如工具,连接,制模,工艺,环保等,综合了技术与文化的因素,如美学,生活习俗,使用习惯等,更是将动手动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综合.这一学习过程充满探究,富有生机;这一学习过程综合了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为适应技术社会的生存打下基础.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于以往学生过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言的.过去家长们总喜欢说"孩子在学校读书",学生拿着一本书,一支笔,一本作业本进行学习似乎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主动,更加充分,更加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面提到的五个方面的课程价值具有普适性,对每个学生都适用,对每个学生都需要,因此无论从课程的性质角度,还是从课程的价值角度看,通用技术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可以说,学习通用技术的课程既是每个学生的自身需要,又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每所学校每个老师都应当为学生行使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权利创造条件和必要机会.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