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为主
1. 如何解释分析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一、均衡性原则:新课程在结构上所倡导和实现的均衡性试图改变以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知识体系相互隔离、所学知识原理现实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能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能够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二、综合性原则:课程综合化是新的课程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完成:
1、开发并设置学科性的综合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课程实现了对特定学习领域内容和教育价值的统整。
2、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该课程由国家制定开发指导纲要并规定课时比例,其具体内容由学校自行开发。
3、在分科课程中实现课程内容的统整,即以综合的方式处理并实施分科课程的内容。
三、选择性原则:
1、地方和学校依据其现实的教育状况,积极创造条件,有选择地实施国家课程,如地方或学校可选择艺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综合课程,也可选择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
2、在普通高中阶段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占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3、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选择地学习一定的课程;同时,学生还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选择不同的主题活动。
注:课程体系结构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
(1)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为主扩展阅读:
课程结构的相关说明:
1、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看,可分为沿海发达地区、中原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有着不同文化知识结构的人才,因此应当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以适应这种区域经济和社会差异。
2、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通过选择并设置能够创造和形成本校文化特色的课程上。
不论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课程门类及其关系方面都应适应每一所学校的学校文化特殊性,学校有必要也有能力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3、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价值是促进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基本标志是看它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课程结构必须具有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2. 简述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所呈现的特征有哪些
小学阶段的课程基本性质,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1)普及性。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因此,小学课程应保障学生法定的受教育年限,教育质量要符合国家基本标准。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
(3)发展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
(4)可接受性。小学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2)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为主扩展阅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历史。
初中阶段设置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以及性教育。
3. 小学阶段以什么课程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4. 新课改是以课程为主还是以课堂为主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设计、实验和调整;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新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是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综合性,逐步实现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
课程结构的设计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体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尤其是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选择性。
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综合科学技术和自然、社会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构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减少课程门类,扩大自学、实践的时间与空间。
改革和重建分科课程,加强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软化学科边缘,加强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为主。一、二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体育与健康、艺术6门课;小学三至六年级拟设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8门课。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订义务教育阶阶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自主、多样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
四、教学过程和评价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的不断提高。根据素质教育的思想优化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已任。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和可能性,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课程评价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来谈。
1、学生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现、发展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 ,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2、教师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改进,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有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教师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改进教学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发展评价──建立旨在不断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将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考试的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教师应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不排名公布考试成绩,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
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不必要的统考,建立初中升高中的命题和考试管理制度。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权交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5. 新课程小学阶段以什么为主
陪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6.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a. 以综合课程为主 b. 以分科课程为主 c . 分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
7. 小学阶段以什么课程为主.小学六年级
当然是语文、数学、英语了。
8. 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以什么课程为主
小学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就好。
初中主课有数学,语文,英语,其他还有物专理,化学属,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算是入门吧。这些高中都会再深入学习,所以也要打好基础。
高中现在好像已经不分科了吧,所以这些貌似都要学习,如果偏文就好好学除数学语文英语外的史地政,如果偏理就好好学语数外之外的理化生课程,但要保证考上大学的话也不能太偏科。
望采纳~
9. 你好,我想问一下,“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课程结构以综合课程为主”为什么是错的啊
我的理解是,应该是搭配不当,是不是应该去掉结构二字,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
10. 新课改主张小学课程以什么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历史。
初中阶段设置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以及性教育。
(10)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为主扩展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规定: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3、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