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道德与法治
⑴ 新课程对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哪些素质要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心.人民教师首要的素质是对人民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产生于对教育工作的深远意义的认识和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的情感.教师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伟业,把青少年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一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教师的崇高目的.人民教师高度责任心表现在:1、敬业态度,认定教育是最伟大、最光荣、最神圣的事业.立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许身孺子,义无返顾.不论寒来暑往,经年累月,终身甘为“人梯”.“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矩成灰泪始干”,发扬蜡烛精神,为了培养中华民族二十一世纪栋梁,那怕耗干自己也不后悔.2、律己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胸怀大志.努力学习,博取众长.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率先动.3、诲人态度.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要认真负责,循循善诱,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品德后进的学生,要积极、耐心地做好个别教育.4、治学态度.对教学业务精益求精,精通专业.要认真备课,认真讲课,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为人师表,师德高尚.人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是教师的知识和道德的继承者.教师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直接关系着教育工作的成败.教师应具备以下职业道德:1、热爱学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与热爱学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情绪必须稳定而乐观,情感应当丰富而深厚,用自己的挚爱去感染学生.把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志愿和热爱学生时情感揉合起来,一辈子教书育人.2、勤奋好学.对教学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成为学生求知的好榜样.要精通自己所任的课程,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倒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倒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应该是湖泊或海洋. 3、奋战不息,意志坚强.为了克服来自主观或客观上的困难、障碍,胜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培养自觉、坚韧、果断、能自制的意志品质.自觉地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定不移地实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以顽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优质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对国家的教育决策和教学改革能深谋远虑,坚决落实到行动中去.尊重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身作则,抵制各种不良风气,也要耐心沉着,防止简单粗暴,防止感情或义气用事. (三)、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要能够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自身学习观念要更新,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能帮助学生观念更新.首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现代社会信息和最新高科技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最新知识,而且能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其次是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教师在信息和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需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水平.教师必须立于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前沿,迅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才能培养出高级人才.再次是教师要有很强的接受新观念的能力,要始终站在新科学文化的前沿,特别注意避免思想陈旧,知识老化的现象出现,同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操作,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有效地融进学科新成果、新信息,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素质. (四)、教师的才能和智慧.1、专门与广博的知识结构.所谓专门,是指对自己所任课程要专业精通,即要熟练地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机能和基本训练,还要了解本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进行相应的学科和教学的科学研究,以研究者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科和教学实际问题,同时,紧跟教学和教育的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和教法的最新科研成果.所谓广博是指要懂得相关科目的知识;还应具备文体方面的特长以便组织学生活动;此外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懂得教育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卫生、安全保健及环保知识.2、运用教材教法组织教学的能力.熟悉自己所任的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努力钻研教材并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体系.同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3、正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努力,讲好普通话,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易懂、符合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吐字要清楚,声音要宏亮,有节奏和丰富的语调感,能引起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注意力.4、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首先要善于组织学生,迅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或良好授课氛围,培养好班干部和学科积极分子,不断地提出学习目标,教育全班学生文明礼貌团结一致,为实现集体好荣誉和学习奋斗目标而努力.5、准确判断和妥善处理班级问题和课堂问题的能力.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授课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提高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机智和准确判断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果断有效灵活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以取得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五)、教师的威信.有的人认为,教师对学生要“镇”得住,使学生服服帖帖,其实这是对学生生硬粗暴的征服,这种“震慑感”丝毫也称不上威严,而造成他们惧怕和躲避教师的言行.威信是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崇敬、信任和信赖感,他们相信老师正确,把老师当作自己学习、仿效的典范.教师威信越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越好.没有威信的老师,就缺乏教育的力量.学生和周围的同事是反映一个教师威信的一面镜子.调查表明,威信高的教师具有以下优秀品质:责任心强,爱护和了解学生,知识面广,有文体特长,有组织才干,讲课口才好,教学方法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辅导耐心,处理管理问题和课堂问题实事求是,公正廉明,平易近人.教师的威信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突出的工作成绩和对学生真心实意的教育、教导、关心和爱护. (六)、必须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品德.我们强调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师德高尚、教学观念更新、才能、智慧和威信这些高素质标准是受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他的教育思想支配和影响的.做为人民教师必须认真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第三代中央领导人的思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勤奋尽业,努力工作,就可以成为一个素质高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⑵ 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
开学已经月余,入手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老师们,还用的习惯吗?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教学难题呢?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品德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品德课上出实效,就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
一堂入心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满足:“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标准。
1
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生活性”
1、新课导入生活化
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
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2
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开放性”
开放性的品德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具体包括:
广阔的教学阵地,打破传统教学场地的限制
互动式的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体
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如: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
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考核相结合
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3
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教育专家分析:部编版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产生直接影响。应该如何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方向和立场,一线教师有诸多困难。
针对部编版新教材,二一教育特邀全国优秀一线教师制作最新课件、教案,他们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深钻教材、对新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看法。
这套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练习
完美解决了老师的授课难题
《道德与法治》热门推荐精品推荐
最新《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同步课件+教案+素材
2018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同步课件+教案+素材,课件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动画生动形象,活动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具有启发性,目前本资料包发布第一单元资料!
八下第二单元
⑶ 道德与法治课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方面内容,是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有着独特的价值。怎样学好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呢?小编汇总专家和老师们的意见,给大家支招。
01
关注时政,启迪思维。
时政热点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教材内容的深化和延续。“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读报纸、看新闻的好习惯,关注国家和家乡青岛市的发展变化,增强敏锐感,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02
联系实际,全面分析。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和灵魂。同学们要注意把重大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多层面、多角度用教材知识对新闻进行全面分析,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知识系统整合的能力。
03
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与正确的方法往往会让人受益终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到以下“五会”:
会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前阅读教材,了解将要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将所学知识了然于心。将要学习的知识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归类,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会听讲。要通过听老师的讲授抓住知识要点,把重点、难点、易疏忽点、易混淆点等在课本上标记,做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这些都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
会提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勤于思考,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学活、学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会巩固。“温故而知新”。每学完一单元、一课、一框内容,都应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要结合教材和笔记,理清知识脉络,“连点成线、结线成网”,梳理思维导图,加深理解。
会补漏。要学会查缺补漏,在作业或检测以后,及时地对其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建立一个错题档案本,并在每个题后面分析失误或出错的原因,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04
明理导行,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化和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鲜明特征,同学们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将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05
改进学习方式,加强自主探究。
同学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社会热点、文化典故等背景材料,自主确定研究课题,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处理信息、活动体验等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重新建构知识并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用心学习,就能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
⑷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以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做到“注重与学生生活性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⑸ 新人教《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案
活动准备
1.一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图片。
2. 轻音乐《为了谁》《我和你》《感谢你》。
3. 拍摄校园里的劳动者录像。
活动过程
(一)情境再现:“哪些人为我们服务”。
1.小朋友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哪些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默默工作的人们,看看他们劳动时忙碌的身影吧!
2.在刚才的画面中,都看到了谁?他们在为我们做什么呢?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随机小结归纳:
(1)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踩在泥水中,辛苦插秧,没有他们,我们吃不到白白的米饭。
(2)交警:每天上学放学,都看到他们不管严寒酷暑、不论刮风下雨,为了我们的出行安全,一丝不苟地指挥交通,他们努力维持交通秩序,马路上很有序,我们才能平平安安地到达学校和家里。
(3)建筑工人:他们顶着烈日,为我们建设美好的家园,让我们舒舒服服住在里面。
(4)医生:我们生了病时,是他们辛辛苦苦给我们看病配药打针,让我们减少痛苦,早日康复的。
(5)清洁工人:为了大家周围环境的干净美丽,总是不怕脏和累。
4.小结:小朋友们,不管插秧种稻的农民,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管是满面尘灰的清洁工人,还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他们为了我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默默无闻的劳动啊。
5.除了这些人,还有哪些人每天也在辛勤地劳动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6. 欣赏一组衣食住行各种职业人员图片或书上图片:农民、交通警察、建筑工人、售货员、医生、消防员、清洁工人、解放军、纺织工人、邮递员的图片若干张,配乐《为了谁》《我和你》
7.小结:小朋友们对身边的劳动者关注了解得真多,正是有这么多人的服务,我们才能健康的成长,幸福生活。假如我们的社会离开了清洁工,会……离开了医生……离开了警察……离开了售货员……是啊,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重要,为了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从没说过累,也没说过苦,他们的贡献真大啊!(出示课题)值得我们尊重,让我们把贡献的勋章奖励给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身边人的关注,把这些悄无声息辛勤劳动的人们由幕后推向前台,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劳动者为了我们辛勤地付出着,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
(二)小小采访:“了解他们的辛苦”
1.谈话:小朋友们,当我们每天背着书包踏进我们的校园时,关注到校园里这些熟悉的身影吗?播放。[播放一组校园忙碌的身影观察图片]
2.想了解他们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做小记者的机会,深入了解老师的工作。
(1)学生现场采访。
(2)采访完毕,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3.课前,我们的小记者对校园中的各个劳动者进行了采访,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请看采访录像。(师播放采访录像)
(1)录像一:采访食堂阿姨
看完录像,组织讨论:听了小记者的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2)录像二:采访清洁工阿姨
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有什么想说的?
(3)录像三:采访图书馆老师。
等下次轮到我们去借书时知道怎么做吗?
4.小结:为了给我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劳动者的身影,虽然我们天天和他们见面,但平时却很少去关注他们。
5.谈话: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我们学校的保安叔叔、修理工叔叔,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小朋友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老师适当指导:每天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工作感受等)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访。
6.组织学生交流采访情况。
7.此时此刻,小朋友们最想说些什么?
8.总结:小朋友们,通过采访,我们知道学校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为了你们的成长,他们从没说过累,也没说过苦。让我们说一声谢谢你!(轻音乐《感谢你》)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校园里的劳动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依托,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识,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总结
1. 播放歌曲《感谢你》,学生欣赏,跟随着哼唱。
2.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