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谈谈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谈谈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 2021-03-02 20:16:25

A. 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

新课改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以人为本"。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先后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改就是目前仍在实施中的第八次课程改革。

在时间序列和内容逻辑上,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直接思想来源应是20世纪8 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在今天看来,素质教育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以人为本”。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高度概括了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

(1)谈谈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扩展阅读:

新课改“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理解:

1、“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在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等的思想是-致的。它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现世人生,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强调人的经验和实用理性。

2、“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目的。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引导下,课程文化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注重人的自我实现,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认为这是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甚至强调人文学科的重要性等等。

3、坚持“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难重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逐渐出现了向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倾斜,关注个体感性享乐,爱学乐学难以实现。

B. 谈谈语文课程与教学在理念上都有哪些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从起草到正式出版,按照程序,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版展中心多次向教师权学者征求意见,前后修改六七十稿,从原来的八九万字压缩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从2001年9 月始,《语文课程标准》和按这个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已经进

C. 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评价观念有什么不同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参考资料: http://class.ae.cn/upimages/20081161550575218.doc

D. 结合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文课程属于哪一类课程其主导价值是什么

怎样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一、学习目标1、从理论层面,了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理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学生独到的阅读感受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宝贵资源。2、从操作层面,掌握语文课堂阅读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基本策略,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3、尊重学生语文阅读中的个性,善于捕捉和保护课堂阅读中迸射的灵性火花,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二、问题导入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局限于黑板、粉笔、教科书、练习册,甚至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就教材教教材,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唯教材至上,课内外不断重复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而忽略了过程和方法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冯起德曾指出:“一些语文课教得太理性,风行‘分析',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言、讨论,扯来扯去都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道理,甚至陈词滥调,学得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学生觉得没劲,家长意见大……语文课死气沉沉,像个病人。”通过几年来的新课程实施,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语文课以知识传授为重心的格局,教师们开始重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还是比较慢,教学观念还跟不上趟,在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面前,显得无所适从,要么还是用老的一套或者凭经验进行教学,要么,“鼠标点点点,画片飞飞飞”,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这一理念渐趋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然而,由于语文性质的争论不休,教师课程意识的淡漠,资源开发运用技能的贫乏,致使在操作上,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非常“能干”,语文课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语文课堂成了语言缺席、语文缺位的“大杂烩”。一位教师感慨:“有许多时候,我们怀疑自己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上的还是不是语文课。你看,我们在课堂上要解决生态保护、物种繁衍;要解构‘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物理学上的术语;要研究建筑物与环境、建筑物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尤其在仔细研读‘新课标'后,发现在整个新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是耗笔墨最多的,多次使用了‘积极提倡'‘提倡'‘注意'等字眼。于是有了凡公开课必以活动课,尤其是综合活动课为多,唯恐无从体现‘新课标'之‘新';有了将年糕、春联、糖葫芦、炒花生等实物搬进语文课堂而大获好评的‘活动汇报课';有了要求学生画出原子核结构图、规划一座大学城、画出四枚一套的松鼠邮票的试题。语文课前所未有的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那么,语文课与其他课的分界到底是什么?语文学习的根本,语文课的灵魂是什么?语文课究竟如何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我实在有些困惑……”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诉苦:“一个学生的家长想给孩子买些学辅资料,要我给推荐,我到了书店,嗬,教辅资料、学辅资料铺天盖地,浩如烟海。如何选择?连我都不知哪一类最好,从何下手,怎么给别人推荐呢?”这位老师的苦恼,引起了在场同行们对如何选用文本教学资源的思考。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许多语文教师在忙着将课外资源引进课堂的时候,对诸如教材本身的价值、师生本体的作用、随机动态生成的问题等课堂教学资源有所忽略。由于没有“根基”,那些课外资源的运用很多都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形式。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联。《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使之达到理想效果。那么,语文教学资源究竟有什么内涵,有哪些类型?应该如何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呢?在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可以借鉴呢?本专题就围绕这些问题。三、认知学习1、如何理解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表述?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见,语文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有研究者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将之归类为:图文资源——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影视资源——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会议资源——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场馆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街道资源——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动态资源——以生命为载体的师生资源、师生互动过程中生成性情感和智慧资源;其他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等。还有人从资源功能角度将它分为素材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2、语文资源开发有哪些价值?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没有语文资源作为基础,教学是空洞、抽象的教学,教学活动便无以演进。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还在于要将资源开发过程,变成沟通学生生活、自然、社会、古今的一种方式;把握资源开发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地结合点;立足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实现开放式教学,以开阔视野,丰富体验,发展理性思维,提高生活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根据资源的特点和自身教学需求,对资源的运用既要合理又要灵活、贴切、自然;既要在教学中开发,又要回用教学之中,运用于阅读、写作、讨论、对话、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考试测评和校本语文课程构建之中去,这就可以形成“为什么而来又为什么而去”的良性循环。3、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有哪几种视角?宏观视角:陶行知说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课堂只是小天地,社会乃为大课堂。语文教师应把课堂扩展到生活中,把身边的生活环境演变成语文学习场所,营造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可以从开发校园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去努力。中观视角:教学目标是资源选取的方向。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选取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的课程资源。学生需求是资源选取的标准。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性向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和把握,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效益。资源成本决定呈现方式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要坚持经济、有效的原则,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化加工,优选适合本年龄阶段、本班学生接受能力的呈现方式。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对优化教学情境提出两条标准:一是耗费低,包括时间的耗费和物质材料的耗费;二是效率高,即创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做到情境能体现教材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最佳发展。建立资源库,扩大运用效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人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要树立我是资源开发者、使用者、验证者、贡献者。对于教学效果好的实物资源可以与身边同事共享,在学校内建立各种类型语文教学资源的管理档案,合理保管,以备来年教学同一教学内容时使用。还可以通过组织相关主题的教研活动,将优秀的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方案、课件等上传网络,便于地区资源的共享,扩大教学资源的效应。微观视角:这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动态地生成教学资源,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包括抓“精彩”促生成、抓“肤浅”促生成、抓“疏漏”促生成、抓“争论”促生成、抓“错误”促生成、抓“意外”促生成等等

E.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载体价值取向 作者:江苏省通州市金沙中学 周汉平 新课程标准颁布伊始,笔者曾踌躇满志地给学生上课。没有了往日的满堂灌、满堂问,精心准备的教案发挥得淋漓尽致。学生活跃异常,妙语连珠,禁不住洋洋自得。一日,校长有请,心花怒放。岂料一语惊人:家长反映,作业太少,上课没有什么好记,让学生多说,你说什么?一盆凉水浇下,不禁茫然,而后又悟:新课程标准要顺利实施,必须把它与载体价值取向和谐地统一起来,尤其是首当其冲的语文学科。 首先,语文新课程标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WTO”已成为中国百姓的常用语,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向逼着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问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随之而来的社会的重要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正迫使我们对人的本质属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深刻的反思。而语文学科是各科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创新型人才最需具备的品质。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趋向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先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其次,新课程标准是培养载体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案。新标准中的语文是“大语文”,强调“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语文知识只起辅助作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样,打破了传统的语文书和大纲的禁锢,语文书不再是知识的蓝本,而是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语文在学生面前将展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们放下沉重的包袱,尽情地在这片天地中翱翔。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一致的。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兴趣,中国教育改革多年,光是课程改革已有8次之多,但从未如此彻底、完全地站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试想一下,面对一张张兴趣十足的求知的小脸,什么知识不能学会呢?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网络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多样化。 第三,语文新课程标准应力争赢得教育市场。教育是一种服务,教育也是一种商品,从这个角度讲,教育必须符合市场规律。我们的顾客就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家长,教育要发展,学校要生存,取决于家长的价值取向,他们成了执行新标准的最大障碍。 多年来,“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坚定不移地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恨不能让孩子把语文书吃下去,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于是就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徐力杀母”式的悲剧,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给教育敲响了警钟,可是这股风不仅不减,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事业发展,人是第一要素,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因素,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如果摒弃了这种功能,语文成了地地道道的经书,家长们满意了,我们的教育市场似乎繁荣了,殊不知这种繁荣是没有后劲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们将要站在世界经济大潮边,望洋兴叹。 第四、语文教师的观念取向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彻底解放了教师,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应该说,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师创造了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师善做导游,总是领着学生走固定的旅游线路,观赏既定的旅游景点,学生作为游客,虽然对所见景色有各自不同的体验,但是他们的所见所感是不是太多的强加意识和局限性呢?新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理念如何贯彻?其实,我们语文教师不妨做一做游客,也许会有欣喜发现。这样,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能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果真这样,学生的学习也将是多角度并且富有创意的。 所以语文课堂需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我们可以体会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想象故事场景,感受环境氛围,锤炼文章词句,再现人物形象,体验生活经历.....帮助学生积累和灵活运用,使知识与技能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二轮。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只有反复耕耘,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艺术美与思想美,让学生萌发感受美妙的欲望;才能找准切入点、整合处,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轻捷便通的桥梁;才能深入浅出地化解困惑,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生活的体验却是无限的,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为学生推开课堂教学这扇小窗,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培养学生正常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单纯靠教材和课堂培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是禁不住社会生活熔炼的。 第五、新课程标准必须彻底改变现行评价体系。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且不说高考中的地区差异,单是各省市各级各类考试已让“考”这种让人深恶痛疾而又无可奈何的东西肆意横行。学校和家长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抉择。因此,彻底改变评价制度是全面推开新课程标准的唯一出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模仿西方国家的评判办法,如学分制、会考制,加大高校建设力度,淡化“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但如何使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尽管我们不能等评价体系得到认可后再去实施新课程标准,但我们完全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去不断实践、完善。

F. 新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哪些新的价值观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
二、新的实验教材使教师逐步成熟
三、新的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G. 1、 谈谈你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谈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

“三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中成了高频词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时很难把握,甚至出现机械地对号入座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三维”整合的问题作些探讨。 请看一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六年级(上)《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目标 :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教学目标设计。然而其中的问题也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过于的宽泛,并且是对号入座式的。 因此,从语文教学的效益看“三维”的整合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一个一个维度分割状地落实,势必将课文碎尸万段,而且必然是少慢差费的,学生也定然提不起兴趣。因为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生命的对话状态。必须是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 从“三维”的关系看整合设计是完全可能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了立体的有机的目标系统,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我们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又肯定语言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的语言知识,在知识转换为能力时的重要作用。关于语文学习方法的知识属于程序性的语言知识,而掌握这种方法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然而,在体验过程中始终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看来,将“三维”割裂违背了其自身的有机联系,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论。 根据我们对“三维”关系的理解,“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的表达,可以采用类似的句式:借助什么知识、方法——以形成什么能力——从中感受什么情感或领悟什么道理等。 在整合“三维”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要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多通道 既然“三维”是一个有机整体,设想每一维都是一个通道,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通道进入,然后可以融会贯通、左右逢源。 (一)从“情感”切入 以第六课《离别的礼物》为例(注:本文所举的例子均出自上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六年级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初步建立预习的常规: 1、熟读成诵 2、生字词查字典词典 3、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4、概括段意和主旨,初步体会写作特点。 本课基本的设计思路: 1、让学生沉浸课文,体验离别的伤感,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2、文中表达“离别”的伤感,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每个学生的“动情点”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点拨、引领、提升。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1)以迷人的夜色反衬离别之悲(第1段)(2)以欢乐的曲子衬托爷爷的乐观和豁达,反衬彼得的悲伤(第6段)(3)以人物之间不同态度的对比、衬托,表现离别的伤感。(4)以礼物贯串全文,引发矛盾冲突,强化离别的伤感。 这个教学设计,从“情感”切入,与写作“知识”贯通,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懂得了要孝敬老人的道理。其中爷爷的乐观、豁达、善解人意;父亲的善良和无奈;“我”的悲伤和孝顺;“女人”的自私与吝啬。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破损家庭重建的希望和艰辛。从中可以体会到“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的意义之所在。这里的写作“知识”已不是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为加深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服务的。 (二)从“方法”切入以第八课《花脸》为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第一步,圈划词语,复述课文 1、圈划:从文中找出可与“花脸”搭配的词语 2、分类:将这些词语按词性分类(或划出其中动词) 3、排序:将动词短语按课文先后顺序排序(从语脉看思路) 4、复述:动词短语的组合并具体展开。 第二步,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1、 圈划:对人与物的细节描写; 2、 评点:你所喜欢的那一段。 3、研读:我“最喜欢”花脸的直接描写(动作、神态、心理) 第三步,写作借鉴回忆童年生活,借某一物勾起童年的记忆,既是描写的对象,又是本文的线索。 1、“物”的选择要有独特性、可扩性(组词成句,联句成段),蕴含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并且有意义。 2、仿写:学习对“花脸”和“青龙偃月刀”的描写,写自己喜爱的一物。 这个“教学设计”是从“方法”切入,贯通到“能力”、“情感”等其它各个维度。第一步,借助圈划的方法,运用短语知识,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第二步,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突出“我”的“英雄情结”。表达了作者从小崇拜英雄、模仿英雄、学习英雄的思想感情。 (三)从“能力”切入以第四课《散步》为例,课堂教学的设计思路如下: 1、围绕标题,补充要素(扩词成句)我们——初春的田野——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和谐温馨的一家;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中年人的责任感。 2、理清文脉,找出文眼我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的田野——洋溢生命的气息散步——分歧、统一、特写镜头(背负图)文眼:“生命”与“责任” 3、围绕文眼,逐段细究检索中心句、中心词,学习围绕中心句、中心词展开的方法。体会“举轻若重”的写法,感悟“生命”与“责任” (在生命之链中,中年人肩负的责任)。 本设计从“方法”切入,如扩词成句、寻找文眼、中心词展开等等,同时,又是紧扣字词句篇语言因素,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亲情,理解中年人在生命传承中的责任。 二、主与次以“三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内容多、要求高,体现在某一篇课文中,必须分出主与次。以第一课《祖父和我》为例。教学目标提到:“感受文章中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其中就涉及到祖孙生活环境的描写。在“学习建议”中有一句提示:“在你的记忆里,与自然交融的情景有哪些?”我们可以将这一要求作为次要目标,把学习本文对大花园的景物描写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我以为,学生固然可能缺乏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然而更主要的是缺乏对自然景物细腻体验的方法,以及将这种细腻的体验付诸语言的能力。因此,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确定在“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体验,了解写景的基本方法;并尝试描写自己与自然交融的情景”。重点品味本文的景物描写。初步了解直接与间接描写;不同视角、多侧面描写;借助修辞手法等。采取范例教学,不死扣概念,让学生朗读、体验、感悟、积累等,并逐步地学会迁移。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借助投影片打出来。第3段: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两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第4段: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示:总分结构;抓住景物的特征,如色彩、形态等)第7段: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提示:结合“风”、“雨”、“太阳”多角度来写榆树) 第22段: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 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提示:突出太阳“大”、“高”、“亮”,以及太阳下的景物“健康的、漂亮的”的特点) 第23段: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 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提示:用拟人手法,突出关键词“活”、“自由”。)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例如仿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由此可见,主与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主要”不是“只要”,“次要”不是“不要”。也就是说要有整合意识。主要也好,次要也好,都要依据学生的实际,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三、显与隐除了“主”与“次”之外,我们还可以对“三维”目标作“显”与“隐”的处理。以第二课《凡卡》为例,将“情感”作为显性目标,将相应的“知识”、“方法”作为隐性目标。基本设计思路为: 1、圈划凡卡的不幸遭遇,谈谈你的共鸣点。 2、写凡卡的不幸,为什么要联想到爷爷,有什么作用。(突出亲情对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意义) 3、凡卡的不幸,谁之罪。这里要作一个补充交代:《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4、拓展训练:凡卡梦醒之后文章以凡卡甜蜜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 整个教学设计以“凡卡的不幸遭遇”为显性目标。新课标强调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本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隐性目标。比如,讲凡卡的悲惨遭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在这堂课的处理上只需点到为止。正因为有“显”有“隐”,才能够突出重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四、小角度 “三维度”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系统,每篇课文尽可能从某一角度切入,然后向纵深发展。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说切入的角度都很小,挖掘相对有一定的深度或广度。如何选择好这个角度,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呢? 1、读懂教材所谓读懂教材,这里主要是指以“三维度”的眼光来发现教材的价值,发现课文中的“动情点”、“疑难点”、“知识点”等,并且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 2、读懂学生所谓读懂学生,主要是指能建立起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生活的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等,然后结合课文的特点寻找到“切入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地发展。 语文“三维”目标整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以上整合的方法应该综合起来灵活运用。尤其在课堂实施中,要有动态生成的意识,及时捕捉学生资源并加以回应和推进,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H. 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传统评价观念有什么不同

初中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一)识字与写字
1.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2.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3.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二)阅读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3.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4.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5.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6.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写作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四)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差异。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评价。

I. 浅谈如何让语文新课程走进生活

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童真童趣在课堂上荡漾,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这需要教师的一个引导过程,老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个情境。总之,分析问题?“富饶”是什么意思,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发现问题,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老师娓娓道来。 2,其中有碧叶相连的画面,投去一石,两名学生扮演可爱的蝴蝶,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淡化教学重,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实际。一池死水、情感渗透: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切忌“作者生平”,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四;渲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就想探究其奥秘、提出问题的能力,挥之不去,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鲁迅先生说过、同激昂、身边小事启质疑、口欲言的“愤”、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歌唱家定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播放海底的珊瑚,围绕题目提出问题,看到了什么样的珊瑚,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大龙虾的画面,这样让学生和老师同兴奋、鼓励质疑问难,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发现问题、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爱因斯坦说过。比如,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让学生想象自己来到海底,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是学生参与的广度、创设气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再稍作点拨,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1、形象性和生动性、愉悦的教学氛围孔子曰、和谐美,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会主动,从这朵花前穿过,多美的意境、“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形状各异,可这样设问、情感美,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设高效课堂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真是神奇瑰丽,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将有重要作用,并沉醉其间。再如。如,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巧妙设计,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表情和动作朗读、魅力和诗意,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1,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什么样的海参,创设轻松,起点是一问”,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你们看、全程参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有充满童真的语言。 3。在这个过程中、时空转换,多问几个为什么。三,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3)、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产生愉悦的视听效应,创设轻松、",使学生处在心求通。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叩开学生的心灵,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兴趣,扣人心弦、 激情授课。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 2;过于冗长的导语。”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生活场景中领悟了词意。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探求,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学生余兴未尽,我因势利导:关键字句是题目的“窗户”,从而萌发了",如如教学《瀑布》一课,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动中求知,学生茅塞顿开,实施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或神思飞越,要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相应的学习活动之中,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有轻松愉悦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碧波涟漪,更能迅速地掌握题目的脉络和内容。二、积极,不少学生翘首凝望。例如、奇妙无穷。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有栩栩如生的表演、“悱”之中。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巧妙地启发诱导。例如。这样。在教学中,或期待盼望,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课的开始,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情感的共鸣:“岛”是什么意思。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这样?并把他们的动作表演朗读出来、运用电教媒体,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风平浪静,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展示夏夜星空图!这样就是穿梭,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使学生入情、在喜悦中探索,还需要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不断探索、同疑问。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在阳光的照耀下、“乐学”的欲望?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或跃跃欲试,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

J. 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

让学生练就真正的能力,学到真正的知识。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