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
A. 新人教《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案
活动准备
1.一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图片。
2. 轻音乐《为了谁》《我和你》《感谢你》。
3. 拍摄校园里的劳动者录像。
活动过程
(一)情境再现:“哪些人为我们服务”。
1.小朋友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哪些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那些默默工作的人们,看看他们劳动时忙碌的身影吧!
2.在刚才的画面中,都看到了谁?他们在为我们做什么呢?
3.学生讨论交流,老师随机小结归纳:
(1)农民:在炎炎烈日下,踩在泥水中,辛苦插秧,没有他们,我们吃不到白白的米饭。
(2)交警:每天上学放学,都看到他们不管严寒酷暑、不论刮风下雨,为了我们的出行安全,一丝不苟地指挥交通,他们努力维持交通秩序,马路上很有序,我们才能平平安安地到达学校和家里。
(3)建筑工人:他们顶着烈日,为我们建设美好的家园,让我们舒舒服服住在里面。
(4)医生:我们生了病时,是他们辛辛苦苦给我们看病配药打针,让我们减少痛苦,早日康复的。
(5)清洁工人:为了大家周围环境的干净美丽,总是不怕脏和累。
4.小结:小朋友们,不管插秧种稻的农民,还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不管是满面尘灰的清洁工人,还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他们为了我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辛勤工作。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默默无闻的劳动啊。
5.除了这些人,还有哪些人每天也在辛勤地劳动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6. 欣赏一组衣食住行各种职业人员图片或书上图片:农民、交通警察、建筑工人、售货员、医生、消防员、清洁工人、解放军、纺织工人、邮递员的图片若干张,配乐《为了谁》《我和你》
7.小结:小朋友们对身边的劳动者关注了解得真多,正是有这么多人的服务,我们才能健康的成长,幸福生活。假如我们的社会离开了清洁工,会……离开了医生……离开了警察……离开了售货员……是啊,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重要,为了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从没说过累,也没说过苦,他们的贡献真大啊!(出示课题)值得我们尊重,让我们把贡献的勋章奖励给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各种各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身边人的关注,把这些悄无声息辛勤劳动的人们由幕后推向前台,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劳动者为了我们辛勤地付出着,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
(二)小小采访:“了解他们的辛苦”
1.谈话:小朋友们,当我们每天背着书包踏进我们的校园时,关注到校园里这些熟悉的身影吗?播放。[播放一组校园忙碌的身影观察图片]
2.想了解他们吗?现在老师给大家一个做小记者的机会,深入了解老师的工作。
(1)学生现场采访。
(2)采访完毕,问学生有什么感受。
3.课前,我们的小记者对校园中的各个劳动者进行了采访,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请看采访录像。(师播放采访录像)
(1)录像一:采访食堂阿姨
看完录像,组织讨论:听了小记者的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2)录像二:采访清洁工阿姨
你有过这样的行为吗?有什么想说的?
(3)录像三:采访图书馆老师。
等下次轮到我们去借书时知道怎么做吗?
4.小结:为了给我们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劳动者的身影,虽然我们天天和他们见面,但平时却很少去关注他们。
5.谈话: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我们学校的保安叔叔、修理工叔叔,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小朋友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老师适当指导:每天的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工作感受等)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访。
6.组织学生交流采访情况。
7.此时此刻,小朋友们最想说些什么?
8.总结:小朋友们,通过采访,我们知道学校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非常辛苦,为了你们的成长,他们从没说过累,也没说过苦。让我们说一声谢谢你!(轻音乐《感谢你》)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校园里的劳动者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依托,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引发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意识,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活动总结
1. 播放歌曲《感谢你》,学生欣赏,跟随着哼唱。
2. 教师总结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我们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有了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B.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以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学习 ...展开你好
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技能水平、心理水平的基础上与教师传授的信息的互动中建构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种互动和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接受性。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一文时,可以根据学生生理变化突出、身体成长快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从心理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关注自我形象以及自尊的需要,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以小组展开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与评选,评选出“乐观之星”“自信之星”“助人之星”。由于引导正确,方法得当,学生自主参与,解决了学生面临的问题。
二、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为教而教,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灌输式的单向互动,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启发和感染中获取知识,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和觉悟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阅读引言中的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进行互动学习,分组讨论并剖析学生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指出避免和矫正这些行为的有效方法。通过互动合作,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从小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突出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围绕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式的教与学过程,从发现问题开始,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做到“注重与学生生活性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各项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社会,体验生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
C. 思想品德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课程目标观的创新――三维的目标观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带有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的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的继承与机械复制,忽视知识的创新。为此,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整合,其培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促进学习者女里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二、课程结构观的创新――体验的课程观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出来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升道德素质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感受身边的变化,说说自己身边的现象。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知道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立志为将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努力学习;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必须注意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进行体验性学习。体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三、新课程的内容观创新――发展的内容观
“难、繁、偏、旧”的传统课程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空间,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程内容,而且也束缚了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针对这种弊端,新课程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主渠道,并且在其他课程和教育环节中,运用学生的课堂活动作为教与学的中介,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进取、乐观和开放的现代美德教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这里,空前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鲜活的时代气息。
四、课程资源和课程管理观的创新――合作的管理观
传统的课程范式是一种封闭、应试型的范式,注重教科书的机械训练倾向。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是经过专家学者严格规划的、整齐划一的东西,学校和教师作为课程的机械执行者和实施者缺乏对课程的自主开发意识。新课程强调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了,还包括材料文字资源、图画资源、背景材料资源、生活经历资源、音响资源和视频资源等。唤醒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改变过去的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调动学校、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优秀的校本课程。
五、教学方式的创新――生成的教学观
传统课程的教学是以接受学习、机械训练为主要特征的,这种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契合,严重阻滞了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课程探究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过程是情境化的、信息化的、生活化的动态开放系统。
所谓情境化,就是设计者在设计中用音乐和语言连起了一条始终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即痛苦――坚强,学生始终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中处于参与主动学习状态。
所谓信息化,即充分搜集信息,整合信息资源,为我所用。设计中引导学生引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上下文,利用插图,参考学生的观点等,始终使学生处于信息化学习状态之中。
所谓生活化,意图让学生似乎处在 一个拟定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情境之中。文中小作者与学生年龄相仿,有诸多的心理相似点。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有困难的留着大家合作解决,原有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周而复始,学习累积,研究探索,这就是生活。
D. 浅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
一、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正在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培育”
1、将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正如顾润生教授在活动总结时所说,法治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难能可贵的是,此次参赛教师普遍都能够寓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于知识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强烈的法治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入耳、入脑、践行。
2、注重“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从“碎片式”情境教学转向“主题情境探究”
活动、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而活动和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境、问题和案例的选择和设置,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才能转变为素养。此次参赛课堂教学中,不仅情境案例式教学成为一种常态,而且不少教师试图改变过去那种随意、零碎、杂乱、无序的情境设计,通过“主题情境探究”这种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问题为桥梁、探究为途径的集约式教学,将情境预设成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主题系列。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将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探究,从而使教学的主题性、整体性、逻辑性更强,并实现情境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国家社会到自身的有机连接。
E. 新课改下如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现今的许多初中课程的教育方式也应当进行改变.《道德与法制》课程作为一门新课标改革下诞生的新的课程,现今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对其的要求了.初中的教师们应当积极主动的转变教学方式,寻找新的教学途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探讨新课改下提升初中《
F. 研训主题: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
新课改是为了适来应社会进步和自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它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它还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不但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