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措施
Ⅰ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Ⅱ 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挖掘所用教材中的小幽默,甚至可以将课本中寓意丰富的小插图改编为小故事等,并予以生动的描述、讲解,对故事的关键部分故意隐藏,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针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扩大分析,让学生分析、探讨相关的教材,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值得鼓励的地方进行重点的表扬、赞同,还可以适当地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从而成就学生的满足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开阔课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提高彼此的认知度,改善师生关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游戏、小比赛,并将一定程度的知识、技能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计算机与教学重难点进行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可以深远地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将大量超链接运用在课件当中,能够加强学生思维的扩散性以及逻辑性,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后出现的必然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的面前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将教学目标完成,必须要将两个常规问题加以解决,也就是所谓的“突破难点”以及“突出重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有非常多的方法,比如,讲练结合、板书解析、动手操作、挂图展示以及语言叙述等。不过,在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以后,可以使常规的教学课堂变得更
Ⅲ 如何保证新课程改革成功实施
1、国家政策的支持
2、社会各界的支持
3、教师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Ⅳ 简述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实施在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①改革育人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②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④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促进教学相长;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育,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Ⅳ 浅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思,因此,我国掀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新课程改革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学只有更新了观念,才有可能有全新的教学行为。 更新教师观 1、“权威性”向“民主性”转变 面对新的形式,教师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而是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育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差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好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实现由“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 2、“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面对日益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迫切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要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教师才易于面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强调,不写教研文章的老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常写者极有可能是创造型。写得多、写得好的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者则一定不是名师、大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他赞成不断反思总结、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累了无数本。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反映了反思对教师顺利成长的重要作用。试想,一个教师教了几十年书,教育教学实绩平平,归究原因恐怕与他因循守旧、不善反思是有密切关系的。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们只有由“经验型”转向“反思型”,才能更好的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更新学习观 传统的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丧失,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它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基于此,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适合时代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淡化忽视了学生。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自主学习,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伙伴,并给学生创造优良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拥有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这样,学生拥有充分展示的平台,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旦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就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接受,离开束缚走向创造。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合作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教师如何倡导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呢? a、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在合作学习时,要选取课文中没有直接告知,而要通过推想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或概括性强又提到节骨眼上的有意义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乐于合作,也需要合作。 b、合作学习的分工要明确。为了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小组内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如汇报员、记录员、检查员、整理员等,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这样,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 c、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的阅读、探索、分析、补充、归纳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 d、合作学习的组内要竞争。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竞争的教学效果。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学生好胜心强,哪一组也不甘落后,为了比其他组学得更好,每一位组员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组内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与鼓励,思维的伙花会不断闪现。 3、强调学习的探究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经历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都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替代“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Ⅵ 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运用行政力量予以实施。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 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也就是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他们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因此,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著,阅读5-10篇相关论文,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理论学习,要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2、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学预设的结果。教学预设构成预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展开则构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现场。一般来说,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要强化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使教学预设落到实处。我们除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1次,讨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外,同时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及时开展研讨活动。教学设计和备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是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此外,强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相互听课制度,教师每周必须听课2节,新教师原则上要听1节评1节。听课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
3、加强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主要形式。在师生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同时,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下,具体做到:
(1)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海,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机的机会。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宽容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4、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我们对教师作了如下要求: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新课程强调课前的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任科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3)创设情境并设问: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设置有层次、能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设问应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4)诱思探究: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问学生在10人次以上。教师讲授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不少于15分钟。
(5)归纳检测: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每堂课至少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