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几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从小学到高中全面实施吗
据报道,教育部近日正式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专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属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专家表示,《指导纲要》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立地位,在实践中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同等对待。
希望指导纲要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被彻底的贯彻落实!
2.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掌握高中课程的框架这次高中课改,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每个科目在必修的基础上还设置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比如地理还增设了“地球与宇宙”、“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与生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多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在这些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同一科目的模块分有几个层次,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推进。同一层次的模块有并列,以保证学生有比较大的选择空间。不同层次的模块按照一定的梯度设计。模块的选择既有利于多方向的选择,也有利于多次选择。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按照新的课程计划,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为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将每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段为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通常每个模块按每周4学时安排,9周36学时,完成2个模块。这样每周32学时,可以并行开设8个科目,其中包括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高三下学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为了保证选课制的有效实施,新课程将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需要注意的是,为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做了如下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如此以来,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20%,这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一般情况,学生三年内应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即可毕业,这说明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28学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小学、初中的课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的确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师的观念还很陈旧,穿新鞋走老路事情时有发生。比如:不懂“启发”的真正含义,以为多提问即使启发。把传统的一言堂变为“满堂问”,“知不知道”、“是不是啊”、“对不对啊”、“怎么样”、“好不好”、“会不会”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不绝于耳,把整体性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从而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课堂上表面看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以提问为幌子,引学生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框框里。再比如:合作探究是我们盘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而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把握。只有要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时间又不能很好的控制,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仲裁者,教师只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圈子里边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
3.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克服了以往封闭、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模式,改变了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注重把学生在校内生活极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加以实施,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我校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的规定,今年秋季从三年级起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统一思想,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理解内涵,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开学,我们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使每位老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提升了教育理念。 1、目标定位。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定位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内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它强调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体验和探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和学生年龄特征,把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当代科技教育等融为一体,本学期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开设了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实施时,要求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加以融合。 3、实施形式。我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小组合作活动、个人独立活动、全年级或全班集体活动。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4、活动评价。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中突出了评价机制的改革,做到:强调过程、倡导多元、注重反思。我们认为,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更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 二、有效组织,规范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新生之物”,它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因此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分管教导、骨干教师组成。实验组的教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指导水平。 三、尝试体验,升华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是师生相互启迪和提升的过程,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巨大的,可挖掘的资源是无穷的。 在十月份,吴晓宏老师率先上了一节《公民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先行课。这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也让广大老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结构。 1、体现了主体性,激发了学习动机。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了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通过活动,他们反映自己更注意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对大自然的了解越来越多。 2、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交往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树立了信心。尤其一些后进生,在活动中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自卑感也消失了。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彼此交流的机会多了,他们已能坦诚地面对各自的优缺点,同学间更团结友爱了。多数同学反映:能与别人合作是件愉快的事,自己能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可见,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 3、实验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许多教师能对照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有了重大转变。教师已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应不断提高。所以,教师间探讨协作、继续学习的氛围逐渐形成。 我们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解决。
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几年级开始设置
应该是三年级吧。
5. 小学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哪些
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里就有,属综合性学习,探究学习写计划或者策划方案什么的,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数学课里也有,比如学画画比例,学生去量操场,然后来制作比例尺图形。这些活动都强调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得到锻炼
其实这个课程,包含在其他课程之中,把它独立出来,就是给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事。而不是以口代劳。
6. 综合实践活动从几年级开始实施
《纲要》来要求,综合实践源活动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6)从小学几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扩展阅读:
《纲要》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纲要》明确,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纲要》还明确了课程的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具体目标。
7.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综合实践课程被定为必修课,从几年级开始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7)从小学几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扩展阅读:
中小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应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如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还要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具体的“学校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规划。要使总体实施方案和学年(或学期)活动计划相互配套、衔接,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
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8. 基础教育课程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从小学至高中设复置综合实制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8)从小学几年级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扩展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2001年6月由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条例,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