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小学新型课程的指导
Ⅰ 浅谈怎样构建小学中高阶段数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面对新一轮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县教师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博兴县数学教研室于2007年8月开始进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县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 2. 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二)预期的突破 我们研究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细化同类研究中的争议和遗憾,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科学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完善。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促进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Ⅱ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因为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仍是我们在不断实践和摸索的课题。我想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抓纲务本,质疑导学,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
随着我县高效课堂的强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要打造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到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吃透新课标,务本就是要弄清课本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制科学实效的导学案,在编写导学案时将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其次是质疑导学。在课堂上,要发动学生质疑问难,把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把这些问题按学习的层次归类整理,然后据此组织学生研讨。采用“质疑导学”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学生踊跃发言,课堂真正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如教学《雾凇》(苏教版第七册)中这样一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欣赏、充分感悟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假如你看了雾凇奇景,会怎样赞叹?学生语言丰富,思路开阔。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序列性的教学活动。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全班学生按照成绩、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间的竞争性。组内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谁组织、谁作记录、谁承担小组发言的任务、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干什么等等。总之,小组成员必须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该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适当轮换,这样能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的机会,以此来增强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小组各成员应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群体,确保每一次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学离不开预设,但如果一味按部就班,连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词的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样,如果一味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有效的教学预设应具备两项功能。如一位老师教学《草地夜行》最后一段时,有意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1.这一段两次出现“要记住革命”,为什么前一次加引号,而后一次不加引号呢?2.这一段开头写了风大、雨大、天黑,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这一段的第七句是不是前后矛盾?既然是“无边的黑暗”,又怎能“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4.前面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能“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休息过,也没有吃东西,怎么能“迈开大步”走呢?
三、多彩的课堂形式,是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保证。
优质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四、课后注重“课堂教学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推进器。
布鲁姆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但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往往做不到,上完一堂课就以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而事实上,大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反思,这些教师也都非常看重课堂反馈并在教学中长期坚持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反思教学,即使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因为他们清楚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认识。
总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课题,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量先进的教学经验,经过教学不断砥砺和不断的探究,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美好的明天。
Ⅲ 如何构建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想教学方式
一、预习
在每节课前首先制定“预习提示”,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总体上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非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主要以思考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性的指导,有的思考题附加一定的指导性提示,确保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正常的进行阅读;有的阅读指导中附加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深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TS”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其介绍的内容,或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供思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仪器或鼓励学习小组借用仪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实验、探究。有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换成可利用身边物品去观察和探究的实验,而课本上的实验变换成猜想、解释与讨论性的实验,这样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预习性。对于一些典型的实验探究问题,我们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数据处理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要素给予一定的宏观预习性的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按正确的思路去实验探究。有时选择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实验在课堂上预习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与思考,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3.相关练习性的指导
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原则上由学生预习时完成,这是有难度的,但若对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相应的提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有的练习题来自生活,鼓励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走向社会甚至网络去调查、去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认识。有时在“预习提示”中还补充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可作为预习反馈。
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或有什么新的发现,建议学生记录下来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预习提示”中还让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学习心得,从一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展示
课堂展示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展示其学习历程,教学时尽可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展示。
一般课堂教学伊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你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这些物理知识?不完整时由小组内学生或其他小组补充。这种教学思路,一改过去的教学常规,突出了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STS”的思想。然后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大多让学生来展示,讲解其实验方案,演示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学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合作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对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和补充的针对性练习,我们大多采用学生作业展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当堂处理练习。课前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太多,这样一节课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模式实施策略
“预习—展示”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预习,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教学的不断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预习提示”的设计
1.“预习提示”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初次尝试应注意将预习提示“细化”,加强对预习的指导,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规律使预习停滞。
2.要鼓励学生尝试做预习笔记,找到新教材的重点和预习中的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不同与一般的教学思维,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将“备学生”与“备教材”有机的联系起来,让“预习提示”的设计方案更进一步的接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展示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强合作学习
加强合作学习是“预习”实施的关键。学校定期开放实验室要落到实处,学生可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向实验室借用常用仪器课外自主实验与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预习与讨论、实验与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使学生在获得自我可能性认识的同时,又能通过合作与交流,学到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发觉或发现的自我潜能,培养自信心。
三、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遵循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探究与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表现能力等综合评价,形成对某个学生本阶段或本学期的整体评价,激发学生对“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的积极参与意识和热情,使这种教学模式能顺利的实施。
Ⅳ 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面对新一轮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我县教师师资队伍的现实状况,博兴县数学教研室于2007年8月开始进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新课改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而我县部分教师尤其是乡镇年龄较大的教师很难融入到学习新课改的氛围中,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成了新课改的旁观者。主要表现在: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只注重了形式上的学习而忽视了理念上的更新,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新课改的一层外衣。为了全县教师让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合拍,用教学行为践行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所以实施了《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实践《课标》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预期突破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英国肯特布雷大学爱伦·史博教授研究的“优秀的教与学”和我们研究的“高效课堂”从本质上看是一致的,都是在追求教学的最高效率,爱伦·史博教授对高效的理解是从高效享用学习资源,单位时间内高效学习,高效完成个性化学习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效互动与滋养四个方面来研究的。与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也是吻合的。艾伦·史博教授的研究对英国小班化的教学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与优化的作用,而与我们国内的大班额集体授课的现状不太适用。
2. 全国著名课改专家李炳亭先生近年来专注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论素养,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全国教育同行的高度评价。但是李炳亭先生的“高效课堂模式”适用中学生的比重较多,而适用于小学的内容占的比重较少。
(二)预期的突破
我们研究的《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充实、细化同类研究中的争议和遗憾,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流程中所存在的疑惑,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师生共同提高、和谐发展。
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冯.格拉斯菲尔德(Von Glasersfeld)。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观是20世纪末,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美)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
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实践与研究创立一套科学民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师生和谐的共同发展。
2.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专家的理论为指导,逐步的探索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断的完善。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将进一步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加大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进程,促进全县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基本策略和管理制度。
Ⅳ 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在琼中县各小学轰轰烈烈的开展,教育局负责新课程改革的付永东副局长提出了许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作为一名多年主管学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课程改革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根据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情况和以往本人的教学经历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几点体会:一.教师一定要把握新的数学课程教材特点,决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教材主要特点是既要联系社会生活,又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还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社会上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方法性、体验性、综合性和发展性,并结合学科主要知识,精心策划练习和精心设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同时要介绍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转变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提升,逐步学会学习,努力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校大部分是农村学生,由于他们地处山村,因此特别要注意这些山村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知识发展水平,加强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练习、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评议、调查、研究创作等学习活动,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养成,努力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我在网络教学视频中看到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这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上课时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一个学生上讲台来拿,可是该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去拿,显然费了很大的力但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我认为这位老师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观察、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合作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而且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学的探索性思维在教学中的最高点,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我认为在我们这种农村学生多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假如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那么学生的整个心理活动就会处于主动的状态,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并真正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及基本规律.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从知识型转化为智力型,让学生学会全面地综合地思考问题.比如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里的一题多解,它需要思维的广泛性,所以教师必须多让学生多动脑筋,多去想想,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能力的习惯.另外,适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形成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一种好的方法.所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将数学思考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单独列出了具体阐述.对每一位数学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学会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现象,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世界,又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有在教学中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Ⅵ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在当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中要将以往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小学数学课堂。本文就是针对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谈谈我对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几点看法。
1. 新背景下课题的提出
我国基础教育走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需要创新教学思想与模式来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来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思考的过程。国外教育专家就指出:“中国的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只是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较差,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缺乏。”许多时候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与思维的发展,无法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与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构建出高效新型的数学课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共同提升。
2.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有了起色,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形成的单一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出问题---介绍数学理论---分析课本例题---学生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能够开门见山能够带学生直接引入内容,但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加上小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因此许多时候会出现学生到最后都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的情况。
其次,教师一直将学生当成“听课容器”,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难以与学生有效地沟通,不知道学生们喜欢怎样的课堂与老师。所有的知识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形成互动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作为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小学生们来说,他们习惯了幼儿园轻松的教育环境,而坐到死气沉沉的课堂中,让他们有了枯燥乏味的情绪,这对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了阻碍作用。
第三,教师教学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小学生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如果不能联系实际,他们很难理解课本内容,而一些老师为了追赶进度,经常以理论灌输为主,使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脱离,让学生们感到学习吃力。
3. 我在构建小学数学新型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3.1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使学生容易产生枯燥的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新鲜认知阶段,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来展示教学内容,这与学生心理特点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辅助我们教学。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一般老师都会拿出一些人民币给学生进行展示,而学生平时就接触货币,因此没有多少兴趣可言。而我会利用多媒体,在带领学生认识人民币之后,将一些生活中利用人民币交易的图片或者视频放给学生看,并且如果有富裕的时间我会额外教他们一些认识假币的经验,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2与生活相结合,理解数学意义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较为薄弱,许多时候单纯地靠数字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学生会感到很盲目,然而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如果单纯机械地用一些算式训练,只会让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开展教学,比如在学习估算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能够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我在最初估算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小明去饭店吃饭,鱼香肉丝19元;家常豆腐8元;火锅鸡31元,一共约需要多少钱?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就能够明白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要立即算出大概价钱,加上有3个数量,难以快速得到精准的结果,因此就需要用上估算的方法。另外,我有时候会让学生提前调查本年级每个班有多少人,然后我会在课上提问如果四个班一起去公园,而只有两趟车,怎么办?学生们都会说两个班合乘一辆车。我让学生们说出来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自由搭配,不限条件),然后我又提出条件,每辆车只能坐限定的人,这时候学生就会排除一些搭配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让学生参与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又能够感受到估算的必要性,并且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估算的作用,进而增强估算的意识。通过这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数学,并且很快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能力,更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感。
3.3与时尚结合,增进师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虽然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教授数学知识,但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我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当前一些课堂中,教师会树立起“严师”的形象,虽然维持好课堂纪律,却让学生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我通过在私下与学生沟通,发现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平易近人、活泼幽默,因此我会运用一些“怀型”(“时尚”的英文音译)的语言融入到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在学生说话中都会夹杂一些网络用语,我也会试着去了解这些词汇,比如“这个题目出的真给力啊”“我们让这些分数开始pk(比较两分数的大小)”“我觉得这道题很简单,有木有?”等等。学生们很快被我幽默诙谐的语言所吸引,因而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悦,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结语
新型课堂不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发散思维的园地。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成时期,我们应当以学生为本,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与兴趣去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只有不断地在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之路上走下去,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新世纪人才。
Ⅶ 如何构建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科教学方式
一、预习
在每节课前首先制定“预习提示”,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总体上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非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主要以思考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性的指导,有的思考题附加一定的指导性提示,确保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正常的进行阅读;有的阅读指导中附加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深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TS”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其介绍的内容,或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供思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仪器或鼓励学习小组借用仪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实验、探究。有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换成可利用身边物品去观察和探究的实验,而课本上的实验变换成猜想、解释与讨论性的实验,这样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预习性。对于一些典型的实验探究问题,我们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数据处理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要素给予一定的宏观预习性的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按正确的思路去实验探究。有时选择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实验在课堂上预习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与思考,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3.相关练习性的指导
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原则上由学生预习时完成,这是有难度的,但若对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相应的提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有的练习题来自生活,鼓励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走向社会甚至网络去调查、去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认识。有时在“预习提示”中还补充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可作为预习反馈。
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或有什么新的发现,建议学生记录下来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预习提示”中还让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学习心得,从一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展示
课堂展示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展示其学习历程,教学时尽可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展示。
一般课堂教学伊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你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这些物理知识?不完整时由小组内学生或其他小组补充。这种教学思路,一改过去的教学常规,突出了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STS”的思想。然后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大多让学生来展示,讲解其实验方案,演示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学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合作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Ⅷ 如何构建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想的学科教学方式
在每节课前首先制定“预习提示”,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总体上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1.“非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议议”主要以思考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性的指导,有的思考题附加一定的指导性提示,确保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正常的进行阅读;有的阅读指导中附加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深化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的“科学世界”和“STS”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可让学生归纳总结其介绍的内容,或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供思考,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2.“实验性”内容的预习指导
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探究”和“演示”等,可让学生利用身边物品自制仪器或鼓励学习小组借用仪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去实验、探究。有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换成可利用身边物品去观察和探究的实验,而课本上的实验变换成猜想、解释与讨论性的实验,这样整合教材,提高教材的可预习性。对于一些典型的实验探究问题,我们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数据处理与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要素给予一定的宏观预习性的提示和指导,确保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按正确的思路去实验探究。有时选择一些重要的探究性实验在课堂上预习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与思考,真正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3.相关练习性的指导
教材中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练习,原则上由学生预习时完成,这是有难度的,但若对不同难度的试题进行相应的提示,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有的练习题来自生活,鼓励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走向社会甚至网络去调查、去了解,提高了学生对“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认识。有时在“预习提示”中还补充一定数量的针对性练习,可作为预习反馈。
对于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的疑惑,或有什么新的发现,建议学生记录下来供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预习提示”中还让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学习心得,从一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展示
课堂展示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展示其学习历程,教学时尽可能的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探究的展示。
一般课堂教学伊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预习你学习了哪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这些物理知识?不完整时由小组内学生或其他小组补充。这种教学思路,一改过去的教学常规,突出了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充分体现“STS”的思想。然后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逐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
对于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大多让学生来展示,讲解其实验方案,演示其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在展示和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通过探究的“切磋”、学具制作技巧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再次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是组织者、合作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语言表达能力,满足了学生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对于“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练习题和补充的针对性练习,我们大多采用学生作业展示或师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当堂处理练习。课前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东西不是太多,这样一节课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模式实施策略
“预习—展示”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预习,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教学的不断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加强“预习提示”的设计
1.“预习提示”的设计应由浅入深,初次尝试应注意将预习提示“细化”,加强对预习的指导,避免不能理解概念和规律使预习停滞。
2.要鼓励学生尝试做预习笔记,找到新教材的重点和预习中的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预习中的疑问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3.要深入了解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不同与一般的教学思维,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将“备学生”与“备教材”有机的联系起来,让“预习提示”的设计方案更进一步的接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展示的教学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要加强合作学习
加强合作学习是“预习”实施的关键。学校定期开放实验室要落到实处,学生可以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向实验室借用常用仪器课外自主实验与探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预习与讨论、实验与探究,它可以充分活跃学生的思想,增加彼此学习的经验和机会,使学生在获得自我可能性认识的同时,又能通过合作与交流,学到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看到自己尚未发觉或发现的自我潜能,培养自信心。
三、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遵循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阶段性考试、探究与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表现能力等综合评价,形成对某个学生本阶段或本学期的整体评价,激发学生对“预习—展示”型教学模式的积极参与意识和热情,使这种教学模式能顺利的实施。
◆模式构建感言
“预习—展示”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之初备受同行的质疑,实质上反映了以发展为价值趋向的现代教学文化,和以接受为价值趋向的传统教学文化的冲突。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首先要弄清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哪些,其次要弄清学习材料及教学目标是如何与学习规律相匹配的,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与相应的学习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创设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的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成功学习的体验,激发其自信心、成就感和学习欲。
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简化教,必须放弃“包办”,将原来教的内容“下放”给学生,让学生预习,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教,随堂的点拨,有些内容让学生间互教互学,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了些合作,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样就落实了物理新课程的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Ⅸ 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目的在于检查和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评价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发展,提倡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评价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要求我们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不要把评价当做一个过程的终结,更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与改进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的发展性评价观念,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前的评价是老师说了算的,或者一张试卷就定下来的。现在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这种评价方式的片面性,现在我们实现了评价的民主化,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化,让教师、学生、家长、其他与学生学习有关的第三方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将学生从处于被动的位置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除了教师评价外,引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家长评价,评价中要求对事不对人,以促进发展、促进提高为宗旨,不但要提出问题,更要说一说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评价:要发挥主导作用,力求准确、详实、公平、公正。注意方法和策略,使评价成为师生的情感沟通。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作用。同学互相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向同学学习,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分析,有选择地接受。要求家长也要参与评价,实现在评价过程中主体间双向互动、沟通和协商。 2、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认知领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特长、人格等非认知领域的发展不够重视。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教育的评价不再是以单一的成绩为依据,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也要评价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本评价体系中,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3﹑在评价方法和形式上,强调多样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评价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方法是考试,形式比较单一。新课程模式下的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我们强调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三种形式相结合,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如使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和成长档案袋等非测试型评价法,使评价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客观地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这种评价方法称为质性评价。在对学生评价中,将定量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提高评价的效度。在评价方式上,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传统的测验、考试外,即时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袋评价、写真评价等也成为评价的常用形式。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要做到三个结合: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当学生成功的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成功地完成一道习题的时候,当学生调查归来的时候,当学生将小论文交到老师手中的时候,教师给予肯定性的即时评价;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收集学生的小制作、典型的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等作品作为学生学习进步的证据,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进行肯定的实作评价,这样,就会把学生的兴趣强烈的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中,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这些评价和写真评价、档案袋评价一起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评价时注重过程,实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过程动态化,实现了评价重心的转移。 4、在评
Ⅹ 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维度一:教学计划方案评价;
维度二:教学指导过程评价;
维度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相一致来进行评价。它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科学性、知识性;
同时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否与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顺序相一致。
(2)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性: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和思想性。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
同时教学中是否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拓展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个性。
(3)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合理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导目标是否与新课程教育目标相符合,
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密切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同时内容的选定与教学计划是否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4)教学内容设计的实践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实践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同时教学计划中是否考虑到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机会。
(5)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具有一定趣味性,
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安排上具有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趣味性, 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6)教学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否遵循了可行性原则。这里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在国家统一要求基础上考虑了地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同时教学中是否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准备了必要的材料和活动场地保证教学按计划开展。
(7)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贯彻统一原则。不管其按照“阶梯式”还是“螺旋式”都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注意情节的过渡和知识体系的统一。
(8)教学内容设计的现实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把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出时代的最强音。
维度二 : 教学指导过程的评价教学指导过程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指导和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
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指导过程的特征评价应考察以下五个方面:
(1)教学过程的自主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自主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自主能力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
又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鼓励学生自主活动、操作、体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要浓厚、求知欲要强。
(2)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实践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的指导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体脑合一, 知行统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示范指导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提供充足时间,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态度认真,
积极主动。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开放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活动时间充分、活动空间广阔,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往广泛、融洽,
学生乐于“发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要求有弹性, 尊重个别差异的存在, 能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及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进程, 对学生限制、约束、控制较少,
活动气氛民主活跃。
(4)教学过程的整体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整体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整个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的同时关注整体效果, 使全体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多领域获得收获。
(5)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创造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指导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鼓励学生表现自已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乐于创新,
敢于质疑,有创造性教学成果。(6)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指导过程是否体现了教育性特征。这里不仅要求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求实、求真;同时整个教学过程能体现出团结友爱,和谐文明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维度三
: 教学指导效果评价最终能直接证明课堂教学的价值是教学活动开展后所产生的效果, 包括一系列价值事实, 其中有的是教学计划设计的预期效果,
有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效果。教学指导效果既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也有教学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包括:
(1)集体进步效果: 集体进步效果主要表现在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上,
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对于学生团体、班级的进步是否产生一定的作用,
是否达到教学计划设计的整体预期效果,是否产生的非预期效果;间接效果指教学活动开展后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的改观,
是否有利于学生团体凝聚力的加强。
(2)学生个体发展效果: 学生个体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 既要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 又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又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既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接效果, 学生乐于“发表”和“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有创造成果,
又要关注间接效果,
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学生发展的外显性效果:外显性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显而易见,有明确的指标参照系,效果直接,便于量比。外显性效果多用与课程学习的知识性评价,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易于操作,可测性强。
(4)学生成长的内隐性效果:内隐性效果是相对于外显性效果而言,指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不易发现,有隐蔽性特征。其表现为:周期长,不外露,着重内心的演练与修养,可测性不强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优良个性品质的塑造,坚强意志的培养等无一不渗透出内隐性特点。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崇尚人文精神等对学生内隐性效果的实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