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9下答案
① 物理 新课程单元检测 九年级 答案
你要是要的话,明天来我们班找我吧。我做完了,八班。
② 新课程学习辅导 物理 九年级 全一册 人教版的答案
没有啊!!!!
③ 求新课程物理能力培养(北师大版)九年级上下册答案 老师不给答案,做完之后都不知该怎么对
先采,我现发来了!
④ 九年级下册物理课程基础训练答案(南方出版社)
复习三
选择题DAABD
填空题6降低 高 液化七题温度 八太长不传 中考演练BCA吸热 降低 反射 汽化 凝华 放出 液化 冰 52 吸收 液 晶体 45 366 热胀冷缩
⑤ 新课程初中物理同步训练九年级的答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样很难求到答案!你把需要做的照成照片,大家帮你,
⑥ 原创新课堂九年级物理(下)答案人教版
你可以去学海载舟查查,我看见有的,好像要下载的
⑦ 物理成长资源新课程九年级全一册答案
买本五三就行
⑧ 谁有"九年级新课程初中物理同步训练"答案。拍下来传上来
同学 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我是高中生 不能依靠答案 自己先做做 不然什么也学不到。
⑨ 急求湖南教育出版社新课程物理数学九下答案
二、探索性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要求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在这种要求下,数学教学中开放型问题随之产生。于是,探索性问题成了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中的热点问题,它既是高等学校选拔高素质人材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开拓能力的任务所要求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猜想、概括、推证的探索过程,其探索方法是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是今后数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一般地,对于虽给出了明确条件,但没有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不稳定,需要探索者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结论或判断结论的问题(探索结论);或者虽给出了问题的明确结论,但条件不足或未知,需要解题者寻找充分条件并加以证明的问题(探索条件),称为探索性问题。此外,有些探索性问题也可以改变条件,探讨结论相应发生的变化;或者改变结论,探讨条件相应发生的变化;或者给出一些实际中的数据,通过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探索性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猜想归纳型、存在型问题、分类讨论型。
猜想归纳型问题是指在问题没有给出结论时,需要从特殊情况入手,进行猜想后证明其猜想的一般性结论。它的思路是:从所给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不完全归纳、猜想,探讨出结论,然后再利用完全归纳理论和要求对结论进行证明。其主要体现是解答数列中等与n有关数学问题。
存在型问题是指结论不确定的问题,即在数学命题中,结论常以“是否存在”的形式出现,其结果可能存在,需要找出来,可能不存在,则需要说明理由。解答这一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假设结论不存在,若推论无矛盾,则结论确定存在;若推证出矛盾,则结论不存在。代数、三角、几何中,都可以出现此种探讨“是否存在”类型的问题。
分类讨论型问题是指条件或者结论不确定时,把所有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后,找出满足条件的条件或结论。此种题型常见于含有参数的问题,或者情况多种的问题。
探索性问题,是从高层次上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题型,正确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桥梁和向导,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归纳与猜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对这一问题的训练,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开拓能力。
Ⅰ、再现性题组:
1.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2+2·3+…+n(n+1)=(an+bn+c)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89年全国理)
2.已知数列,…,,…。S为其前n项和,求S、S、S、S,推测S公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93年全国理)
【简解】1题:令n=1、2、3代入已知等式列出方程组,解得a=3、b=11、c=10,猜测a、b、c的值对所有的n∈N都成立,再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属于是否存在型问题,也可属于猜想归纳型问题)
2题:计算得到S=、S=、S=、S=,观察后猜测S=,再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Ⅱ、示范性题组:
【例1】已知方程kx+y=4,其中k为实数,对于不同范围的k值,分别指出方程所代表图形的类型,并画出曲线简图。(78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由圆、椭圆、双曲线等方程的具体形式,结合方程kx+y=4的特点,对参数k分k>1、k=1、0<k<1、k=0、k<0五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由方程kx+y=4,分k>1、k=1、0<k<1、k=0、k<0五种情况讨论如下:
① 当k>1时,表示椭圆,其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a=2,b=;
② 当k=1时,表示圆,圆心在原点,r=2;
③ 当0<k<1时,表示椭圆,其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a=,b=2;
④ 当k=0时,表示两条平行直线 y=±2;
⑤ 当k<0时,表示双曲线,中心在原点,焦点在y轴上。
y y y y y x x x x x
所有五种情况的简图依次如下所示:
【注】分类讨论型问题,把所有情况分类讨论后,找出满足条件的条件或结论。
【例2】给定双曲线x-=1, ① 过点A(2,0)的直线L与所给双曲线交于P及P,求线段PP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 ② 过点B(1,1)能否作直线m,使m与所给双曲线交于两点Q、Q,且点B是线段Q、Q的中点?这样的直线m如果存在,求出它的方程;如果不存在,说明理由。(81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两问都可以设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与双曲线方程联立成方程组,其解就是直线与双曲线的交点坐标,再用韦达定理求解中点坐标等。
【解】① 设直线L:y=k(x-2)
∴ 消y得(2-k)x+4kx-(2+4k)=0
∴ x+x= ∴x= 代入直线L得:y=
∴ 消k得2x-4x-y=0即-=1
线段PP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是:-=1
② 设所求直线m的方程为:y=k(x-1)+1
∴ 消y得(2-k)x+(2k-2k)x+2k-k-3=0
∴ x+x==2×2 ∴k=2
代入消y后的方程计算得到:△<0, ∴满足题中条件的直线m不存在。
【注】本题综合性比较强,将解析几何知识进行了横向综合。对于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和有关交点弦长及其中点的问题,一般可以利用韦达定理和根的判别式求解。本题属于存在型问题,其一般解法是:假设结论不存在,若推论无矛盾,则结论确定存在;若推证出矛盾,则结论不存在。在解题思路中,分析法与反证法起了关键作用。这类问题一般是先列出条件组,通过等价转化解组。
【例3】设{a}是正数组成的数列,其前n项的和为S,并且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a与2的等差中项等于S与2的等比中项。 ① 写出数列{a}的前3项; ② 求数列{a}的通项公式(写出推证过程); ③ 令b=(+) (n∈N),求(b+b+…+b-n)。(94年全国高考题)
【分析】由题意容易得到=,由此而求得a、a、a,通过观察猜想a,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求出a后,代入不难求出b,再按照要求求极限。
【解】① ∵ == ∴ a=2
∵ === ∴ a=6
∵ === ∴a=10
所以数列{a}的前3项依次为2、6、10。
② 由数列{a}的前3项依次为2、6、10猜想a=4n-2,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4n-2:
当n=1时,通项公式是成立的;
假设当n=k时结论成立,即有a=4k-2,
由题意有=,将a=4k-2代入得到:S=2k;
当n=k+1时,由题意有==
∴ ()=2(a+2k) 即a-4a+4-16k=0
由a>0,解得a=2+4k=4(k+1)-2,
所以n=k+1时,结论也成立。
综上所述,上述结论对所有的自然数n都成立。
③ 设c=b-1=(+)-1=(+-2)
=[(-1)+(-1)]=-
b+b+…+b-n=c+c+…+c=(1-)+(-)+…+(-)=1-
∴(b+b+…+b-n)=(1-)=1
【注】本题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属于猜想归纳型问题,其一般思路是:从最简单、最特殊的情况出发,推测出结论,再进行严格证明。第③问对极限的求解,使用了“裂项相消法”,设立新的数列c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此外,本题第②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解,属于给出数列中S与a的函数关系式求a,对此类问题我们还可以直接求解,解答思路是由a=S-S的关系转化为数列通项之间的递推关系,再发现数列的特征或者通过构造新的数列求解。具体的解答过程是:
由题意有=,整理得到S=(a+2),所以S=(a+2),
∴ a=S-S=[(a+2)-(a+2)]
整理得到(a+a)( a-a-4)=0
由题意a>0可以得到:a-a-4=0,即a-a=4
∴数列{a}为等差数列,其中a=2,公差d=4,即通项公式为a=4n-2。
【例4】已知x>0,x≠1,且x= (n∈N),比较x与x的大小。(86年全国理)
【分析】比较x与x的大小,采用“作差法”,判别差式的符号式,分情况讨论。
【解】x-x=-x=
由x>0及数列{x}的定义可知,x>0,所以x-x与1-x的符号相同。
假定x<1,当n=1时,1-x>0;假设n=k时1-x>0,那么当n=k+1时,
1-x=1-[]=>0,因此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1-x>0,即x<x。
假定x>1,当n=1时,1-x<0;假设n=k时1-x<0,那么当n=k+1时,
1-x=1-[]=<0,因此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1-x<0,即x<x。
所以,对一切自然数n都有x<x。
【注】本题对1-x的符号的探讨,由于其与自然数n有关,考虑使用数学归纳法解决。一般地,探索性问题与自然数n有关时,我们可以用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解出。
Ⅲ、巩固性题组:
1. 设{a}是由正数组成的等比数列,S是前n项和。 ①. 证明: <lgS; ②.是否存在常数c>0,使得<lg(S-c)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95年全国理)
2.已知数列{b}是等差数列,b=1,b+b+…+b=100。
①.求数列{b}的通项; ②.设数列{a}的通项a=lg(1+),记S是数列{a}的前n项和,试比较S与lgb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98年全国高考题)
3.是否存在a、b、c,使得a=an+bn+c,且满足a=1,3S=(n+2)a,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其中S=a+a+…+a)?试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P=(1+x),Q=1+nx+x,n∈N,x∈(-1,+∞),比较P和Q的大小。
5.已知数列{a}满足关系式a=a (a>0),a= (n≥2,n∈N)。
① 用a表示a、a、a; ② 猜想a的表达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A y B O C x
6.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b、a、c成等差数列,b≥c。已知B(-1,0)、C(1,0)。
① 求顶点A的轨迹L;
② 是否存在直线m,使m过点B并与曲线L交于不同的两点P、Q且|PQ|恰好等于原点O到直线m距离的倒数?若存在,求出m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P N B M AC D
7.如图,已知矩形ABCD,PA⊥平面ABCD,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② 若平面PDC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θ,能否确定θ,使得直线MN是异面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若能确定,求出θ的值;若不能确定,说明理由。
三、选择题解答策略
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中选择题稳定在14~15道题,分值65分,占总分的43.3%。高考选择题注重多个知识点的小型综合,渗逶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体现基础知识求深度的考基础考能力的导向;使作为中低档题的选择题成为具备较佳区分度的基本题型。因此能否在选择题上获取高分,对高考数学成绩影响重大。解答选择题的基本策略是准确、迅速。
准确是解答选择题的先决条件。选择题不设中间分,一步失误,造成错选,全题无分。所以应仔细审题、深入分析、正确推演、谨防疏漏;初选后认真检验,确保准确。
迅速是赢得时间获取高分的必要条件。高考中考生不适应能力型的考试,致使“超时失分”是造成低分的一大因素。对于选择题的答题时间,应该控制在不超过50分钟左右,速度越快越好,高考要求每道选择题在1~3分钟内解完。
选择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熟练、基本计算的准确、基本方法的运用、考虑问题的严谨、解题速度的快捷等方面,是否达到《考试说明》中的“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历年高考的选择题都采用的是“四选一”型,即选择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它包括两个部分:题干,由一个不完整的陈述句或疑问句构成;备选答案,通常由四个选项A、B、C、D组成。
选择题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具有相应的特殊作用与特点:由于选择题不需写出运算、推理等解答过程,在试卷上配有选择题时,可以增加试卷容量,扩大考查知识的覆盖面;阅卷简捷,评分客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卷的效度与信度;侧重于考查学生是否能迅速选出正确答案,解题手段不拘常规,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选择支中往往包括学生常犯的概念错误或运算、推理错误,所有具有较大的“迷惑性”。
一般地,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是:① 熟练掌握各种基本题型的一般解法。② 结合高考单项选择题的结构(由“四选一”的指令、题干和选择项所构成)和不要求书写解题过程的特点,灵活运用特例法、筛选法、图解法等选择题的常用解法与技巧。③ 挖掘题目“个性”,寻求简便解法,充分利用选择支的暗示作用,迅速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Ⅰ、示范性题组:
直接法:
直接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有关概念、性质、定理、法则等知识,通过推理运算,得出结论,再对照选择项,从中选正确答案的方法叫直接法。
【例1】(96年高考题)若sinx>cosx,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A.{x|2k-<x<2k+,kZ} B. {x|2k+<x<2k+,kZ}
C. {x|k-<x<k+,kZ} D. {x|k+<x<k+,kZ}
【解】直接解三角不等式:由sinx>cosx得cosx-sinx<0,即cos2x<0,所以: +2kπ<2x<+2kπ,选D;
【另解】数形结合法:由已知得|sinx|>|cosx|,画出单位圆:
利用三角函数线,可知选D。
【例2】(96年高考题)设f(x)是(-∞,∞)是的奇函数,f(x+2)=-f(x),当0≤x≤1时,f(x)=x,则f(7.5)等于______。
A. 0.5 B. -0.5 C. 1.5 D. -1.5
【解】由f(x+2)=-f(x)得f(7.5)=-f(5.5)=f(3.5)=-f(1.5)=f(-0.5),由f(x)是奇函数得f(-0.5)=-f(0.5)=-0.5,所以选B。
也可由f(x+2)=-f(x),得到周期T=4,所以f(7.5)=f(-0.5)=-f(0.5)=-0.5。
【例3】(87年高考题)七人并排站成一行,如果甲、乙两人必需不相邻,那么不同的排法的种数是_____。
A. 1440 B. 3600 C. 4320 D. 4800
【解一】用排除法:七人并排站成一行,总的排法有P种,其中甲、乙两人相邻的排法有2×P种。因此,甲、乙两人必需不相邻的排法种数有:P-2×P=3600,对照后应选B;
【解二】用插空法:P×P=3600。
直接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低档选择题可用此法迅速求解。直接法适用的范围很广,只要运算正确必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提高直接法解选择题的能力,准确地把握中档题目的“个性”,用简便方法巧解选择题,是建在扎实掌握“三基”的基础上,否则一味求快则会快中出错。
特例法:
用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位置)代替题设普遍条件,得出特殊结论,对各个选项进行检验,从而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叫特例法。常用的特例有特殊数值、特殊数列、特殊函数、特殊图形、特殊角、特殊位置等。
【例4】(97年高考题)定义在区间(-∞,∞)的奇函数f(x)为增函数,偶函数g(x)在区间[0,+∞)的图象与f(x)的图象重合,设a>b>0,给出下列不等式①f(b)-f(-a)>g(a)-g(-b);②f(b)-f(-a)<g(a)-g(-b);③f(a)-f(-b)>g(b)-g(-a);④f(a)-f(-b)<g(b)-g(-a).其中成立的是( )
A. ①与④ B. ②与③ C. ①与③ D. ②与④
【解】令f(x)=x,g(x)=|x|,a=2,b=1,则:f(b)-f(-a)=1-(-2)=3, g(a)-g(-b)=2-1=1,得到①式正确;f(a)-f(-b)=2-(-1)=3, g(b)-g(-a)=1-2=-1,得到③式正确。所以选C。
【另解】直接法:f(b)-f(-a)=f(b)+f(a),g(a)-g(-b)=g(a)-g(b)=f(a)-f(b),从而①式正确;f(a)-f(-b)=f(a)+f(b),g(b)-g(-a)=g(b)-g(a)=f(b)-f(a),从而③式正确。所以选C。
【例5】(85年高考题)如果n是正偶数,则C+C+…+C+C=______。
A. 2 B. 2 C. 2 D. (n-1)2
【解】用特值法:当n=2时,代入得C+C=2,排除答案A、C;当n=4时,代入得C+C+C=8,排除答案D。所以选B。
【另解】直接法:由二项展开式系数的性质有C+C+…+C+C=2,选B。
当正确的选择对象,在题设普遍条件下都成立的情况下,用特殊值(取得愈简单愈好)进行探求,从而清晰、快捷地得到正确的答案,即通过对特殊情况的研究来判断一般规律,是解答本类选择题的最佳策略。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可用或结合特例法解答的约占30%左右。
筛选法:
从题设条件出发,运用定理、性质、公式推演,根据“四选一”的指令,逐步剔除干扰项,从而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叫筛选法或剔除法。
【例6】(95年高考题)已知y=log(2-ax)在[0,1]上是x的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
A. [0,1] B. (1,2] C. (0,2) D. [2,+∞)
【解】∵ 2-ax是在[0,1]上是减函数,所以a>1,排除答案A、C;若a=2,由2-ax>0得x<1,这与[0,1]不符合,排除答案C。所以选B。
【例7】(88年高考题)过抛物线y=4x的焦点,作直线与此抛物线相交于两点P和Q,那么线段PQ中点的轨迹方程是______。
A. y=2x-1 B. y=2x-2 C. y=-2x+1 D. y=-2x+2
【解】筛选法:由已知可知轨迹曲线的顶点为(1,0),开口向右,由此排除答案A、C、D,所以选B;
【另解】直接法:设过焦点的直线y=k(x-1),则,消y得:
kx-2(k+2)x+k=0,中点坐标有,消k得y=2x-2,选B。
筛选法适应于定性型或不易直接求解的选择题。当题目中的条件多于一个时,先根据某些条件在选择支中找出明显与之矛盾的,予以否定,再根据另一些条件在缩小的选择支的范围那找出矛盾,这样逐步筛选,直到得出正确的选择。它与特例法、图解法等结合使用是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约占40%。
代入法:
将各个选择项逐一代入题设进行检验,从而获得正确判断的方法叫代入法,又称为验证法,即将各选择支分别作为条件,去验证命题,能使命题成立的选择支就是应选的答案。
【例8】(97年高考题)函数y=sin(-2x)+sin2x的最小正周期是_____。
A. B. C. 2 D. 4
【解】代入法:f(x+)=sin[-2(x+)]+sin[2(x+)]=-f(x),而
f(x+π)=sin[-2(x+π)]+sin[2(x+π)]=f(x)。所以应选B;
【另解】直接法:y=cos2x-sin2x+sin2x=sin(2x+),T=π,选B。
【例9】(96年高考题)母线长为1的圆锥体积最大时,其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等于_____。
A. B. C. D.
【解】代入法:四个选项依次代入求得r分别为:、、、,再求得h分别为:、、、,最后计算体积取最大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