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新课程的认识
❶ 体育新课标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摘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意志力持久;有练习策略;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做练习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树立“人本”观念,我们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真探索,不断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你会发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许多鲜明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学生在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自身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水平动机上后,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主动,自觉性很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好强,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再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好标新立异,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现为好独立思考,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经常关注老师的教,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好向教师质疑提问,好追根问底,寻根溯源。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体育学习不是娱乐,它不可能时时生趣,处处有乐,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在有趣与无趣交织,欢乐与困难同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学习需要意志支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表现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坚持不懈上。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高水平发挥的重要特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主体性的发挥水平 “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可见体育的功效与主体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动机水平,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大小。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个基础的训练与培养。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窒息,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意主动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独占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全力灌输下,进行接受收式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压抑和阻碍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虽然讲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绝不可视为是唯一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防止单一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训练和学习的兴趣疲劳。可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者变成主动求知者。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出欢乐与喜悦,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坚定“我行”的信念,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强化主体动机,激发主体性的发展。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健体,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学习与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学自觉的学习锻炼品质,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学生会学习、会健体是主体性发挥的高质量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与健身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用学习健身方法及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教会学生对学习与健身过程进行自觉有效地调控,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习与锻炼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安排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品质习惯。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每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教学内容,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怎样组织才最受欢迎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上面的训练可以这样安排:事先多选择准备多种训练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项目,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练习,运动量以达到自己最大强度的百分之多少来确定。学生从“训练项目超市”中,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其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将大大提高。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在体育教学中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横向的扩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验,从各种思维角度去研究,去理解,从而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内容选择与制定上综合化,促使师生将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适应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教与学更具开放性,更适应时代需要。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处于被动练习状态。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及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过去教学中目标抽象、模糊,空洞,让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和评价都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学生投准能力”,改为“用沙包向8米远,直径为1米的地面目标投准,命中度一级指标为70%以上,二级为60%以上,三级为50%以上。这样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练习起来学生目标明了,心中就有数了,不在把练习当作应付老师的负担,就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练习,做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总之,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不能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会因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师主动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发生转变罢了。
❷ 谈谈你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啊
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开,你说重不重要!
❸ 我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和看法
当别人推着孩子“鸡血”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内送孩子玩运动。容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积极上好体育课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
然而研究却表明,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❹ 谈谈你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❺ 如何认识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滕子敬(100088)中央教科所院内学校体育研究会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标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这条建议的精神, 在我与第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有许多困惑。如,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关系是什么?内容标准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内容标准只提供一个内容框架, 而不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统领内容应该统领到什么层次?是水平计划的层次,还是单元计划的层次,或是课时计划的层次……等。 我想结合自己学习课程标准的体会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课程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关系问题 《标准》 改变了以往首先确定体育教学任务,然后再按学习内容的分类体系,划分教学时数分配比例的办法,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来表述具体目标。并根据具体目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从而构建了总目标、具体目标与内容标准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使总目标通过具体目标逐步细化为内容标准,以体现目标统领内容、根据目标选择内容的思想。 二、关于“内容标准”的内涵问题 “内容标准”是《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 在有关文件中也还没有关于这个概念的界定。 但顾名思义, 我认为 “内容标准” 应该是目标和内容的整合,即他既是内容, 又是目标,是内容要达成的目标,总称为“内容标准”。 如,水平四,“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 的“内容标准”是“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其中的“球类”、 “武术”、 “技巧或器械体操”、 “舞蹈或健美操”、 “田径”、 “地域性运动项目” 等都是教学内容, 或者说是教学内容的指向和框架,而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基本掌握一两项”、 “完成一两套”、 “基本掌握几项”、 “基本掌握一两种”等则是这项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标准》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大纲在首先确定教学任务后,同时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比例。因此,在教学大纲中根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是一步到位的, 这种办法的优点是教学内容明确、具体、便于操作;缺点是统得较死,缺乏灵活性,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适应较差,教师缺少自主创造的空间。 而《标准》以目标统领内容是采取分步到位的办法实施的:第一步是国家制订课程标准,确定 “内容标准” 的内容框架;第二步根据《标准》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标准》, 并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制订出地方课程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并在本地范围内组织实施;第三步根据《标准》建议“各校根据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结合当地课程资源、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编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学校的教学方案,结合各班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这种分步到位的办法改变了教师只是消积、被动地执行大纲的状况,使教师成为教学计划的设计者,有利于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关于“内容标准”与“教学内容”的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提出: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很大, 因此, 体育课程在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有充分的变通性, 以利于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使课程更符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体育课程标准实际上只是确立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 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 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 各地、 各校都有充分的开发空间。由于 《标准》 只提出了一个内容框架,没有具体教学内容,教师仅靠这个内容标准是无法上课的, 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使“内容标准”具体化。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由几家出版社编写出版的 《体育与健康》 教科书, 把 “内容标准”具体化为体育教材,为体育教师贯彻实施课程标准做了有益的工作。但当前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为数较少,还难以完全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的需求,有待地方和学校进一步开发和完善。按照《标准》的要求国家制订课程标准以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订地方的课程实施方案,但开始着手制订的还很少。这种情况不利于在教学内容上反映地方特色,不利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引导。 四、关于目标统领内容的问题 目标统领内容明确了目标和内容的关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改变了以往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教材来确定体育课的教学任务(目标)的做法,而是要首先确定目标, 再根据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 有些体育教师在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时,以内容标准中所列出的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目标为依据, 逐一对应选择教学内容, 为落实目标统领内容做了有益的尝试。目标统领内容应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具体表现在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课程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领域目标);再根据具体目标,确定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然后再根据内容标准的五个方面制订水平教学计划, 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但是,目标统领内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一种计划, 特别是课时计划都必须是先制订目标,再选择内容。课时计划是根据单元计划来安排课的内容的,因此在制订课时计划时, 就应根据教材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来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中不仅有技能目标、体能目标,还可设计心理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等。 这样不仅具有可操作性, 也不违背目标统领内容的要求。 因为课时计划的内容是根据单元计划的目标制订的。这样从目标到内容,即目标统领内容,再从内容到目标,即通过内容折射目标。只有这样,体育教学才能有序地进行。 最近,南京师大的顾渊彦教授写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一书指出:20世纪以来,课程研制的主要范式有两类,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摸式。目标模式也称“泰勒模式”, “是以目标为统领的,课程的其它环节均应以此为依据”。“目标模式有其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人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目的具体、明确,易于把握与操作;缺点是过于理性化,甚至显得机械、死板。此外,这种模式还有使内容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工具化’倾向,这是为了满足目标而使用的损害内容的方法。这既会造成被选择内容的价值不能完全挖掘出来,也会造成具有很好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的流失”。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这种现象。如有的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时,确定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目标,据此选择了障碍跑的教材内容, 但对障碍跑的健身功能、 跨越障碍的技能价值却没有在目标中提出, 这就可能使障碍跑的健身和技能价值被削弱或流失。1975年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出版了《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一书,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指出其贡献与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认为活动内容的选择标准就是活动内容本身是否 “含有内在价值”,也就是说确定内容的依据是活动内容的价值,而不是预先设定的目标。 了解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理论及其争论的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目标和内容的关系是有益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习外国的东西不能搞绝对化,既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一说就是外国的好,外国怎么做的,我们也应该怎么做。当然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 因循守旧。 而要立足自身,在认真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把国外好的东西 “本土化”, 构建自己新的课程开发模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要认真研究和理解《标准》的三级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要素的内在价值出发,选择具有丰富价值的内容作为教材,使目标统领内容,内容翻过来折射目标,使目标与内容能够更好地整合起来,以利于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转载自《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第五期
❻ 谈谈你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当别人推着孩子“鸡血”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版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权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积极上好体育课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
然而研究却表明,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❼ 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新课标
摘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意志力持久;有练习策略;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做练习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树立“人本”观念,我们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真探索,不断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你会发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许多鲜明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学生在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自身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水平动机上后,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主动,自觉性很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好强,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再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好标新立异,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现为好独立思考,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经常关注老师的教,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好向教师质疑提问,好追根问底,寻根溯源。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体育学习不是娱乐,它不可能时时生趣,处处有乐,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在有趣与无趣交织,欢乐与困难同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学习需要意志支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表现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坚持不懈上。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高水平发挥的重要特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主体性的发挥水平 “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可见体育的功效与主体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动机水平,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大小。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个基础的训练与培养。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窒息,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意主动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独占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全力灌输下,进行接受收式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压抑和阻碍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虽然讲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绝不可视为是唯一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防止单一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训练和学习的兴趣疲劳。可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者变成主动求知者。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出欢乐与喜悦,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坚定“我行”的信念,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强化主体动机,激发主体性的发展。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健体,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学习与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学自觉的学习锻炼品质,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学生会学习、会健体是主体性发挥的高质量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与健身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用学习健身方法及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教会学生对学习与健身过程进行自觉有效地调控,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习与锻炼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安排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品质习惯。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每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教学内容,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怎样组织才最受欢迎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
追问:
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上面的训练可以这样安排:事先多选择准备多种训练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项目,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练习,运动量以达到自己最大强度的百分之多少来确定。学生从“训练项目超市”中,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其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将大大提高。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在体育教学中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横向的扩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验,从各种思维角度去研究,去理解,从而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内容选择与制定上综合化,促使师生将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适应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教与学更具开放性,更适应时代需要。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处于被动练习状态。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及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过去教学中目标抽象、模糊,空洞,让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和评价都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学生投准能力”,改为“用沙包向8米远,直径为1米的地面目标投准,命中度一级指标为70%以上,二级为60%以上,三级为50%以上。这样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练习起来学生目标明了,心中就有数了,不在把练习当作应付老师的负担,就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练习,做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总之,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不能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会因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师主动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发生转变罢了。
❽ 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谈一谈你对体育的认识,收获。
答:人应该在场地上合理的控制好自己带的球,足球员的动作跟球和场地有关的,足球到哪儿,球员也会到那儿,球员在场地的什么地方,球员的动作也会随场地改变。所以说他们有很密的关系。就举简单的例子:足球场上的号码与位置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不过习惯上两头的号是守门员(如1号、22号、23号),较小号是后卫(如2号~6号),中间号是中场球员(如7号~10号),较大号是前锋(如11号~16号),其他号基本上是替补。不同位置上球员具体用多少号,视教练的习惯要求和球员的个人偏好而定,所谓“凡事无绝对”。
3.谈谈体育课的收获与体会答:体育课堂总有个别学生让我感觉到非常头痛,批评、表扬、鼓励、都无济于事,这些“老油条”上课唯恐天下不乱,把课堂搅得一团糟,有时候实在是非常之气氛,犹如一个难以治愈的肿瘤,面对这样的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整治他们,花费了我不少的脑细胞,扼杀了我无数的耐心,今天这一法子还有点奏效。
上课刚开始,王×和李×还是和以前一样,两个人总在说笑,我还是像往常一样,用眼睛盯了他几眼,全班同学都意识到他们两个在捣乱,体育委员和身边的同学都在提醒他们,可他们俩还是我行我素,我知道,即使把他们两个揪出来也已经没用的了,站在前面示众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同样会给你几个笑脸,让你哭笑不得,反而威信扫地,批评也许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漫骂对他们来说成了挠痒痒。因此,我今天干脆就不批评,暂时不理,我开始实施我的教学计划。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是“投球比准”,全班分为4个小组,经过简单讲解,全班开始投入练习,他们俩从一开始都在搞自己的事情,看同学们在欢呼了才回过神来看热闹,我走到他们俩身边,“你们是想在这里看人家表演呢,还是想自己参与?”“当然想自己参与了”“那老师就交给你们一个艰巨的任务,如果今天能顺利完成的话,老师今天给你们发奖品。”突然,我发现他们俩都露出了惊奇的表情,转而开始兴奋,我意识到他们俩今天一定不会乱窜了。我开始给他们布置任务,首先是给前面两组丢出去的球接好,从地下滚回来,而且要尽量滚到指定的圈里,如果中了的话给我做个成功的表情或者动作,你们俩要进行比赛,这下把他们两给乐坏了,从没有过的兴奋写在脸上。“老师,我庆祝的时候能不能翻个筋斗。”“当然行啊!我还会带同学为你鼓掌呢?不过以后呢,要好好表现我才能给你这样的好机会的哦!”“快去吧,加油!”这样,解决了两个“困难户”,我感觉到非常的舒畅,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也建立了我改变“捣蛋户”的信心。
这节课,各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练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学组织一直非常流畅地进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受到干扰。特别是俩位特殊照顾的学生,非常敬业,积极性非常高,完全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了任务,而且做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庆祝动作,虽然满头大汗,但乐此不疲,在总结评价的环节当中,我对他们俩提出了表扬,并奖励了他们俩每人一个乒乓球,同时对他们提出了以后的要求。所以要上好一节体育课,是要和孩子们打成
❾ 体育新课标内容是什么
摘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意志力持久;有练习策略;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做练习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树立“人本”观念,我们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真探索,不断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你会发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许多鲜明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学生在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自身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水平动机上后,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主动,自觉性很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好强,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再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好标新立异,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现为好独立思考,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经常关注老师的教,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好向教师质疑提问,好追根问底,寻根溯源。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体育学习不是娱乐,它不可能时时生趣,处处有乐,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在有趣与无趣交织,欢乐与困难同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学习需要意志支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表现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坚持不懈上。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高水平发挥的重要特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主体性的发挥水平 “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可见体育的功效与主体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动机水平,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大小。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个基础的训练与培养。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窒息,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意主动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独占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全力灌输下,进行接受收式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压抑和阻碍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虽然讲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绝不可视为是唯一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防止单一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训练和学习的兴趣疲劳。可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者变成主动求知者。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出欢乐与喜悦,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坚定“我行”的信念,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强化主体动机,激发主体性的发展。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健体,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学习与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学自觉的学习锻炼品质,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学生会学习、会健体是主体性发挥的高质量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与健身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用学习健身方法及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教会学生对学习与健身过程进行自觉有效地调控,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习与锻炼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安排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品质习惯。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每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教学内容,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怎样组织才最受欢迎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上面的训练可以这样安排:事先多选择准备多种训练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项目,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练习,运动量以达到自己最大强度的百分之多少来确定。学生从“训练项目超市”中,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其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将大大提高。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在体育教学中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横向的扩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验,从各种思维角度去研究,去理解,从而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内容选择与制定上综合化,促使师生将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适应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教与学更具开放性,更适应时代需要。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处于被动练习状态。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及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过去教学中目标抽象、模糊,空洞,让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和评价都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学生投准能力”,改为“用沙包向8米远,直径为1米的地面目标投准,命中度一级指标为70%以上,二级为60%以上,三级为50%以上。这样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练习起来学生目标明了,心中就有数了,不在把练习当作应付老师的负担,就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练习,做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总之,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不能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会因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师主动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发生转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