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传统课程注重学业成绩新课程

传统课程注重学业成绩新课程

发布时间: 2021-03-06 15:07:22

1. 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如题 谢谢了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 在20世纪即将结束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的教育界又出现了新的改革,就是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尽管过去我们也开展过好几次的课程改革,但是这一次的教育课程改革是针对于基础教育的,与以往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具体一点来说的话大体上有以下的几项: 首先,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是政府的行为,这就足以说明此次改革是被充分重视的。新课程改革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就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新课程的改革可以普及到尽可能大的范围,调动尽可能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从而取得较好的成效。 其次,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改变了以往只是片面强调教科书更新的简单做法,而是特别注意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这就使改革有了全局的观念,可以使教育的课程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不是表面的变化而是一个质的飞跃。 最后,这次改革特别强调学术力量的参与。这就综合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不仅有了实践的参考意见,还可以吸取百家之长,提高了改革的理论高度,有一定政策上的保证,从而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高质量。 下面,我想就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上的创新过去,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授予与被授予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忙于把教师传授的东西记到脑子里面或者写到笔记本里,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只是被动的把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把它真正的消化,进而变成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当然这是早就反对的,但是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那么这种教育方式的实质仍然存在。 在这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它首先强调了教师是知识的研究者,而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其次强调教室不能作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舞台,不能作为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充满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最后强调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体验。所以,新课改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取得心灵上的沟通;作为学生不只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造里,从而使自己不断的发展。 二、评价对象、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也就是用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来作为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样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主体都是比较单一的,另外就是过分的强调了评价的选拔功能,也就是普遍存在的排名、升学的目的等等,而少了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是为了学生的阶段学习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现在,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评价对象、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这里所说的评价对象和主体不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我们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教师进行评价。 1、对学生评价的创新。我们不能只针对学生的成绩,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的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另外对学生评价的方法也应该综合化,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适当的纠正。最后就是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及时的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快乐,从而建立一种激励学习机制,帮助学生进入到良性的学习气氛循环中来。 2、对教师评价的创新。现代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学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准备情况的评价。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反思.同时,学校、同行、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当中来,多角度、多立场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我们教师自身不断的发展。充分的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3、评价方式上的创新。新课程中的评价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它克服了传统比较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建立了多种评价模式,并且每一种评价模式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考虑到我们的课程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它还具有持续的发展性,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尤其这种变化还没有固定规律可循。这些特性都导致了我们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模式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片面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动态性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总成绩分成几个模块: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等,并且我们还可以具有发展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好学生不一定一直都优秀,而差学生也不一定一直差下去。我们应该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对进步的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鼓励与表扬他们,使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对学习有退步的同学,我们需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使他们了解落后的原因,纠正自己的错误,尽快的取得进步。 三、课程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在内容上是各种各样知识的传授,要求也比较的单一,就是要求学习记住,并不需要他们理解更不需要去运用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明显的看出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有关的内容并不多,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的内容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有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具体的来说,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基本素质。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对学生都做出了要求,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万万办不到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3、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以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全然不顾,其实要想学生把知识真正的理解并变成自己的东西,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藏,但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以科学理性扼杀人文精神的现象,从而出现了人的异化、环境的恶化。因此,关注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5、重视学生个性的辅导。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个性不成熟,那么将来到社会上也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无法作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来。改革后的新课程同传统课程相比较,更加的全面,通过不同的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努力的未来建设者!

求采纳

2. 新课程的改革给你的学习带来哪些新变化,有哪些期望

当前,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全面展开,为了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对高中历史的原有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新一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大方面:在课程结构上,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新课程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的评价体系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重新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东北师大博士生温恒福先生在《教育探索》撰文指出,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理念, “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是其中重要一条。这一整套的评价体系包括很多方面,新课程改革为学生评价的实施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成为整个评价体系的核心,本文试就高中学生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改革作初步探讨。 
学生学业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这为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提出了基本思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学习成绩评判主要是纸笔测试、课堂提问等方式。我教的学生虽然经历了课改,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氛围也很活跃,但是他们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以往的思维习惯中,认为只要背下现存的答案,考试就可以得高分,历史学习成绩就好。不少学生曾对我说:老师,你多布置一些题目给我们背吧,考试我们就没问题了。 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够使学生牢记所学的知识点,但其弊端也很多: 
一是脱离了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而在传统测试的导引下,历史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并且答案也是既成的;二是不能有效地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背离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落不到实处。 
  
一、在传统的纸笔测试基础上发展的学业评价新体系: 
传统的纸笔测试仍是目前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最大优点是客观性和可比性。在目前的高考下,它仍是教师、学生所能选择的最好方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状况。近年来,学生学业评价出现世界性改革趋势:评价目的开始转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简单的选拔鉴定;评价指标多元化,重视学生成长的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从只偏重学科知识向同时关注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转变,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情感因素受到了高度重视;强调定性与定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由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旨在实现上述目标的高中历史学业评价改革方案。具体评价项目和量化参考指标参见下表: 
评  价  内  容 
所占分数权重 说   明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1.纸笔测验 (占学期总评的60%) 平时测验 15% 平时测验在加总平均后与期中、期末成绩按比例折算成学期总评成绩 
期中考试 20% 期末考试 25% 
    
评   价     内     容 
评价等级及分值权重 A B C D E 
2.长作业 (10分) 写作(小论文、调查报告、议案、宣传稿等) 10 8 
6 4 2 
项目研究评价(含参观访问、爱国主义活动、社
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及报告等
项) 
3.课堂活动(15分) 口头表述(时事报告、演讲、辩论、答辩等) 15 12 9 6 3 角色扮演活动(剧情表演、课本剧等) 4.他人评价(10分) 其他同学的评价(加总平均后计入,5分) 5 4 3 2 1 教师和家长评价(同上,5分) 5 4 3 2 1 5.学生本人自评(5分) 


3 2 1 6.收入成长记录袋的获奖作品和其它学习成就(加分项目) 10 8 

4 2 
注:1.学期总评成绩总分为100分。 
2.限于篇幅,表中项目的具体量化标准不作具体说明。 
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赋予了纸笔测验60分的较高分值,其它评价方式占40分。本方案仍侧重以量化标准来界定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就,包括表现性评价这样的质性评价。这是因为,纸笔以外的评价方式以量化进入学期总评,能有效调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强化其功能。 
  
二、对具体实施学业评价改革方案的说明: 
1.关于纸笔测试:命题应与高中课改相衔接,把握课改后高考命题的方向,设置一些选考试题;吸收新课标能力要求,发挥纸笔测试在推进高中课改探究性学习的指挥棒作用;平时测验要注重诊断性、过程性功能;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分析、应用、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现在各种历史试卷开放性题目很多,很多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为了适应历史新课程的需要,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在此我们引入一种新的学业评价方法SOLO分类评价法,这是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 
SOLO分类评价法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意义: 
第一,介绍一下什么是SOLO分类评价法?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比格斯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评价方法。比格斯认为:一个人回答某个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与这个人总体的认知结构是没有直接关联的。         第二,那么具体来说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究竟有什么作用?总结起来有四点: (1)有较强的操作性,来进行思维层次划分; 
(2)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学习某一问题要得到哪一思维层次。 (3)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可以较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水平。 (4)为检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提供一个新思路。 
第三、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学业评价中有什么作用?总结起来有四个层次:一是根据思维

 
 3 
层次来打分,而不是根据采分点来打分。思维层次的划分根据题目的思维含量来定,但一般应该有三个以上的层次。二是不提供样板式的标准答案,阅卷老师不必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表述,而应该深入领会该题目的思维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方法。三是大规模的考试,要给一个具体的答案例子,可以通过抽样试评来充实各层次的例子。四不能简单地从正面或反面回答,要从思维层级来分析。 
第四,结合高考题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以2007年的高考卷题目为例 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9分) 
本题采用SOLO分类评价理论,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如回答工人阶级很穷,得分0分。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如回答工人阶级遭受压迫,工人自由散漫等。能得2分。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能得4~5分。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即先提出结论,再从材料中找证据,从两个不同角度加以论证,能得7分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论证,最后归纳到一个框架中(答案结构是:总(观点)——分论(观点+史实)——结论)。例如:能得出总体上看工人阶级是艰苦的,能结合个人、国家,和社会制度等多角度分析,并得出结论)。9分   
2.关于长作业:写作能反映学生的整理与描述资料和分析探究能力,项目研究可以较为充分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学生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在积极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同时,为了便于对小论文的质量做出评价,我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制订了一个评价表: “历史小论文”量规设计表 
  优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恰好其分评述; 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 语言流畅,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良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做出评述; 论点较鲜明; 
论据较充分,并能综合分析问题; 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及格 
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述不够清楚; 论点不明确; 
论据不充分; 语言不够流畅  
不及格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或不知所云; 

 
 4 
没有论点、缺乏论据; 
或论点与论据相矛盾; 语言不流畅,缺乏条理。  
参加各项爱国主义活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展现学生的一些能力、并且让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的形成自己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可结合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体验及活动成果加以评定。长作业应综合评价,一般每学期每人只评价一项,参评的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成果,也可以是个人成果。 
3.关于课堂活动: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学生课堂活动的内容,如综合探究等。这些活动能反映学生知识运用、综合素质及口头表达、感情气质、人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从主题、语言、感情、小组合作、教育效果等几个方面评定等级。尤其是让历史课堂变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剧”,导演和演出这一个“历史剧”需要动手动脑,从中能展现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对于“历史剧”的优劣评判标准我也设计了一张表格:  “历史剧”量规设计表 优 独立创作剧本; 
剧情内容符合历史事实或生动反映历史现象; 
道具运用及情景设计有创意; 
表演到位,有感染力。 良 
独立创作剧本; 
剧情内容基本符合史实或反映历史现象; 表演认真,能表达剧情;  
及格 
剧本内容缺乏设计,平铺直叙; 
剧情内容设计与历史事实有一定的距离; 表演较为马虎。  不及格 
照搬别人的剧本; 
剧情不能反映历史事实; 表演不能表达剧情  
  
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从根本上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所以对它赋予了较高的分值。应鼓励人人参与,口头表述和角色扮演可任选最佳的一项评定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还可以酌情加分鼓励。 
4.他人评价:有多种具体组织形式,建议采用班级所有同学对某一个体的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可集中在平时学习态度、课堂提问、课堂与考试纪律等项;评价应客观、公正,多关注对方的优点;条件好的学校可使用涂卡机读的方式:题号对应于学生的座号,ABCD分别对应于该生所应得的分数5,4,3,2,得出该生的平均分后,再计入学期总评。 
    表中未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单独列为评价项目,这是因为,这些内隐的个人品质难以直接进行评价。可通过观察、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途径进行,也可在“他人评价”项目中得以体现。学生的互评也可以是描述性评价,不一定是分数和等级。如果这样,分数的比例应作调整。 
5.自我评价:实施中应突出自我反思、激励、调节功能。 
6.成长记录袋属学校综合评价项目,表中未列入。为了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论文或其它学习成果获得校级以上奖励,收入成长记录袋的可实行加分奖励措施,可按每2分一个等级,即国家级10分,依此类推的方式计入学期总评。 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评价方式和标准不变,一切改革措施都难以实施,改革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历史教育的现状尤其如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

 
 5 
体系,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同时,在改革中建立的新的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去积极的实践,如何去更好的执行,我也提了我的几点要求。   
三、高中历史课学业评价改革方案实施的保障 1.方案的实施需要获得学校的理解和支持 
本方案牵涉改革的系统工程,只由历史科单兵突进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应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例如,传统的成绩册已不适应改革后的新要求,需要重新设计完善;改革后的成绩统计更为复杂,条件好的学校有必要设计相关成绩统计软件为教师提供教学服务。 2.教师要端正教学动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3.与过去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相比,改革后的评价方式相对复杂,不可避免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尤其一个历史教师通常要管理4-6个班级,工作量的增加可想而知。教师除了要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外,还应动员学生广泛参与,一些统计工作可由学生协助完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减轻历史课教师在学业评价工作中的负担。 
总之,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全面改革,将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重大变化,也给历史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实效,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切实把评价改革落到实处。以上方案仅是个人的初步设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3. 急啊!帮忙!我有几道题不会!

1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3诊断和激励
4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4. 摘要: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对传统的教学给予了强烈的冲击。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

”说明数学应用具有广泛性。吴文俊也曾说:“21世纪是对制数权的争夺,那个国家的数学高人一等,那个国家便可争霸天下”。说明数学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然数学是有用的,就离不开教与学,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实施高中数学教学的教与学呢?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教师的教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数学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数学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相对和谐。老师说如果气氛过于活跃,课堂就会乱哄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会达到但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因此,为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改革教学方法。 缩短师生距离,让数学课堂快乐活跃起来。老师可以试着和学生做“朋友”,自由的交往、交流、讨论。课堂上老师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时老师甚至可以别出心裁地把课堂搬到野外与学生们一起在明媚的阳光下、柔和的清风中愉悦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增加对学习数学的快乐,减轻学习压力,营造欢快的教学气氛。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学会一个题的解法后,把题目的背景改变一下又不会做了。这是由于学生只看到题目的表面现象,单纯模仿老师的做法,不能领会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数学思想方法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所需的知识,是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和包容性,显示数学特色和贯穿数学前后的基本概念、原理、观念和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触类旁通。因此,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统率具体知识、具体问题的解法,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它不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数学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相关例题,以便上课时练习,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有的数学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数学这门课,认为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让学生们回家预习新课,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做。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驱使学生们课后去看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 二、学生的学要结合实际和掌握学生自身的特点 学生希望老师能关注他们。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一致的。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叛逆心理,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又加上高中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盲目的进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要学好数学,就要认识到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后复习,总结归纳。每节课后,要利用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否则很快就会遗忘。复习时不要只简单重复,而是要把所学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每一节,每一章学完后也要进行归纳整理,巩固已学会知识,解决不懂的知识。 适量练习。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同学总是觉得课堂上听懂了,但自己一做题就不会。原因就是在课堂上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一切都显得很自然,但为什么是那样?只有自己动手动脑去练习,才能弄懂为什么那样做,从而培养独立思维和动手的能力。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数学。他们认为数学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没有特殊的用处。那是因为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数学的用处,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数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更何况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还能锻炼思维灵活性。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在数学教学中,我想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课文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趣更进一步。2. 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在课件中多制作一些图画、flash ,这样会让学生一下子对图片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课本,枯燥的文本就会容易让学生接受。3.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4.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计算机教与学》2009年第Z2期②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

5.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5)传统课程注重学业成绩新课程扩展阅读: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6. 新课程改革的优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传统课程注重学业成绩新课程扩展阅读

改革原因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7.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专高中课程方案(实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8.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有哪些变革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改革20.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应如何适应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 要落实高中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新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 高中新课程方案,在保证所有学生都达到高中成就水平的前提下,通过课程的设计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不求所有学生在形式发展上的同一,而求学生内在品质的提高和丰富,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可能途径。因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格式学习,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培养进行人生规划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2)要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 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也就意味着,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3)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 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训,来遮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光芒。(4)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总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致力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全面落实,而不能仅仅是关注于“知识”或“能力”等单维目标的实现。 21.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22.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2)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井然有序;(3)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标设立;(4)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6)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7)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8)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9)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自发学习;(10)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11)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况;(12)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23.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高中教学首先要处理好教学实施中各个学习领域中的模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模块背景下,教学内容以模块为整体,教师要结合整个模块整体把握,设计模块的教学实施。要深入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主题开展,避免学习过程过于发散,导致主题的迷失。 (3)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4)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指导学生选课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 24.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转变学习的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5.新课程背景下应有怎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6.什么是校本教研?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就是指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课程实施和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形态。“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有如下特征: (1)中小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中小学校是师生交往、构建知识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在中小学校活生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无穷智慧和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因此,以中小学校为基地进行教学研究,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也可以获得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研究结论。它可以弥补以高校为基地的教学研究不能关照具体情境性的缺陷,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2)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特征抛弃了专业研究者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这一传统假设,赋予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作为教学研究的主体,可以将教师从“教学匠”和“接受者”的形象中解放出来,为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 (3)以提高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效果为理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研究的,它不以构建宏大的教育理论为追求,而是以解决具体问题、提高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成效为己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致力于促使教师通过研究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最终成功地实施新课程。 27.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有何现实意义?(1)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让教师有效实施新课程,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就是要让广大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2)它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转变观念,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体验新课程、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的反思与探究可以体会新课程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引导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重新审视课程与教学问题。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可以深入理解新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调适,提高国家课程的适应性;可以积极参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适合于本地、本校和每一位学生的学校课程;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层面将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下去,使课堂教学发生新的变化。(3)它可以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这可以促使教师投身于研究活动,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还可以促进学校的发展。高素质的学校教育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教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也能带动学校的发展。 28.什么是“课程资源”? 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当前在学术界讨论并不多,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都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它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课程资源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为课程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充分展现提供了背景和基础。课程资源不是课程本身,但对于课程则意义重大。 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的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的。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媒介、场地、设施和环境,以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 29.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设计课程及制定教学计划,有许多种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包括目的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以及评估方案的资源。为了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耷,以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材料;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和尚未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并据此确定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这些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此外,鉴别和利用外课程资源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各种组织机构的人才资源、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当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拓展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发掘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课程资源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课程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四、普通高中新课程与评价改革30.普通高中新课程评价的定义是什么? “评价”原意为评论货物的价值,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活动。课程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课程教授效果做出价值判断,并对课程实施进行必要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下列式子进行表述:评价=搜集信息+判断赋值+改进决策。 评价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即价值厘定、搜集信息、做出判断并据此对教学进行调整。 价值厘定就是对“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给出可操作的定义。因此,对高中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同,价值厘定的结果就必定不一样。在以追求升学考试为目的的价值观指导下,高中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完全不同于以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为目的的价值观下的课程实施与评价。因此,对“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的回答,必然会出现极大的差异。 评价过程需要系统地搜集信息。考试是搜集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却不是惟一途径。不同的课程目标,需要使用不同工具来搜集信息。利用多种搜集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评价的结果将更加可信,更为合理公正。 评价活动的目的是根据所搜集的信息,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从价值上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对教学效果是否达成课程目标,做出价值上的判断,然后根据这个判断来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31.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有哪些要求? 随着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教学实施要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教学实施必须要注重基础性。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课程内容的变化也体现了基础性要求。因而,在教学实施中,应当要强调掌握必须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在评价方面,新课程要培养全面而个性发展的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给高中学生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学生评价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在评价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整:(1)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3)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4)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 3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出下列一些新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一是在评价功能上,淡化评比与选拔,强调发挥评价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改进与提高的作用;二是在评价主体上,改变过去教师被动接受评价的局面,注重教师的自我评价,并将自评和他评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在评价内容上,既重视教师的教,又关心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和谐发展;四是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教学;五是在评价方法上,重视案例分析、课堂观察和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等等。 33.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评价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的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各个方面重新进行思考和定位,在展开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因此,课程评价改革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体现出以下特点:(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3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要建立起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这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35.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是强调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学校制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包括: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方法的探讨;考试新方法的探讨。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高中新课程评价不能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所以,高中新课程评价在学生发展方面的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一般性发展目标和个性化发展目标。 (2)重视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多元化。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3)考试只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改变纸笔测验是考试的唯一手段,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36.学生课堂表现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1)课堂表现评价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学生通过反馈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学习。 (2)课堂表现评价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参与中进一步熟悉所学过的内容,熟练已有技能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进行自我评价打下基础。 (3)具体背景性。每一个课堂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不同学生、教师组成的课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课堂表现评价也是各异的。它与教师的评价风格、学科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某课堂中一位教师的成功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如果移用到另外的课堂中,或者由其他学科教师实施则很可能是失败的。 (4)小组合作评价是课堂表现评价的有效方式。教师很难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对所有的学生完成有效的评价,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学习,通过互评发现问题。 (5)教师不能仅凭学生在某一课堂中的表现,就对其下结论。教师需要综合学生在不同课堂中的不同表现,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表现评价的有效。 37.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考试改革的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考试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如辩论、课题研究、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可考虑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同时试行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同一考试也可多样化呈现,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加强综合评价。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逐步扩大高一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等。 38.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何意义与作用?成长记录袋在课程改革中的意义: 成长记录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评价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和评价反馈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它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袋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首先成长记录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成长记录袋的主要作用: (1)作为教学手段,可以把它作为学生快速参考和阶段性复习关键知识的个人课本,而非评价手段。 (2)支持职业探索(即特长的发挥),并分析这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尤其注意学的实用。(3)用来评价学生对于特定领域(学科、技能)的学习。(4)用来评价学生在各项活动和领域中的学习,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 (5)从小开始,将成长记录袋的重点放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习惯上,而不仅局限于学校科目。 39.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按照如下理念和原则构建: (1)高中学业成绩的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实验稿)》为依据。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全面评价学生素质。 (2)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3)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应是多样的,在改革传统的量化的评价方法基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