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 2021-03-06 17:54:28

1. 如何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2

一、走进新课程,必须以情育生 情感态度指的是兴趣和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学习兴趣和动机对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学习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帮助他们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起学好知识的信心。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教师应提前备好课 其次,教师应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再次,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它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 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的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基础,能力立意”。 “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试题 ,追根求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根”;所谓“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莘莘学子将来从事各种工作,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把握课堂教学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方面,通过我们的日常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以便升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充分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 三、走进新课程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 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体把握高中化学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化学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总之,把握新课程理念,要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解决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关问题时,既要把握新课程要求,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新化学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把化学教学改革落到实处,使化学教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高中化学教学有哪些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内课标》)为依据,以提高容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倡导探究、合作、创新性学习,注重与生活、生产等的实际联系,全面落实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进一步深化广东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以最优化、最有效的教学实施来更好的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我省化学教学质量。

3. 高中化学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化学教师的教学有何新的要求化学教学的方式应作哪些改变

教师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素养和专业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在新课程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和发展自己。首先要认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是化学教学的依据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只有在真正领会新课程理念、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第二要加强理论学习。要了解先进的课程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第三要加强科学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高中化学新课程,不仅要求化学教师掌握化学专业的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不仅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还要能够正确认识、理解和思考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人的发展。第四要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化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讲授式是最典型的教学方式。由于在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这种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特征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为此,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宜作如下改变。(1)以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问题组织教学,首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造出生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对学习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问题情景的创设,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因为没有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就很难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很难形成学习动机。(2)开展探究式教学,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查询、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特征,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发现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价和优化,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解释。(3)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实用价值。高中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应用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要充分利用本地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听报告、看影像等活动,为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创造机会,帮助学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学,还必须紧密联系各课程模块的实际,依据不同模块的目标、内容和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4)要落实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发展基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这里的“基础”既包括重要的知识点和基本的实验操作,还包括“化学科学发展的线索”、“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实验研究的方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设计和完成化学实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因此,在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的力度不仅不能弱化,而且要加强;教师落实基础知识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如果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学生今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5)重视学习指导,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定课程性质、三维课程目标、多模块的课程结构和具有现代意识的课程内容,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把指导不同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学习的一般过程;要依据学习模块的内容特点和“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逐步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要注意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三方面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得到潜移默化,进而领悟化学学习的规律。

4.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化学核心知识内容有哪些

新课标全国卷必考的范围是: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回书目,但是必考)
选考的答模式:三道选考的大题,分别从:实验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中的知识中各出一题。考生根据自己选修的书目选择一题来回答,多答的按题号较前的计分
所以要学的书是: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共4本书
但有一点要注意:全国卷有时会在必考题中出现有机化学的知识,所以大多数学校会把有机化学基础作为必选书目来教学,所以多数情况是: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这4本

5.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九年级下册化学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6][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7]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9]《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

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1]魏群,等,《中国中学数学教学课程教材演变史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6年。

[22]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2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25]李求来,等,《中学数学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6]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27]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28][美]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方企勤等译,《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

[29]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0]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1]查建敏,《中学数学教育学新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

[32]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33]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34]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35]刘安君等:《数学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36]李玉琪:《数学教育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11月

[37]孙瑞清: 《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

[38]布卢姆等编:教育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

6.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特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包括两本必修(必修1和必修2)、六本选修(选修1为化内学与生活,选修2为化学与技容术,选修3为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为实验化学)。必修1主要为物质的量、实验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分类、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必修2主要是物质结构和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基础、资源的利用等基础知识。必修面向所有学生,较为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集中在必修1中的两章,不像老教材那么系统,重点是通过必要的反应理解一些基础理论。
选修4包括盖斯定律与热化学方程式、速率与化学平衡(介绍平衡常数)、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电化学基础等内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

7. 简要说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特点

科学素养的提出是本次改革最大特点,具体包括宏微结合,变化守恒模型认版知,科学权探究,科学精神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创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8.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有哪些

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是建立在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还有很多“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育的影子。而在新改革的教学体系及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实施应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中心,在课堂上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促使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达到实现高效课堂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26-01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发挥化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不协调”的现状
因长期受传统授受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缺少课堂交流和互动,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破坏了课堂的动态平衡和共生性。教师传授化学知识通常局限于考试,与现实生活以及工
农业科技相脱离,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些“不协调”的现状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高中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这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改革一再要求。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设计者、信息的咨询者、教学知识的反思者、教学重点的归纳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从根本上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引导者和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者、鼓励者,以科学的态度和“谦虚的低姿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良好的源动力和学习习惯。
2.1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建立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之上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课堂不但是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而且也是师生共同度过和共同创设的生命空间,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在这个固定的场所里,和谐与平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在新改革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竞争、互助的关系,其中平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和实施者,并从根本上重新审视
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心态。在这方面可以有效的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讲解者”,教师成为“实施学生课堂讲解的布置者和引导者”。如让学生自学,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酸和碱,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然后让学生到讲台讲解什么是酸和碱,他们的组成有什么特征,如何识别以及溶液ph值的测定,最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这种让角色定位的转变,这种融洽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了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有着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从根本上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2.2 课堂上引入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众所周知,课堂是有教师、学生以及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整体,在这个生态体内,作为教师一定要视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都是有主见的一个个体。一个可以大胆思考、畅所欲言,并可以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互相互惠交流的空间,是每个学生向往的,只有建立在平等、信任的氛围下,让师生、生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合作和互动,让每个学生的心灵都得到承认和呵护,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只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去创造”,而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创造过程中“再创造”。例如,在利用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研究中和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会想:“怎么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了呢?”此时可顺势点拨学生,让他们分成小组自主设计一些实验进行探究。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往往可设计出以下方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
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盐酸,红色消失;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较多量盐酸后,再滴加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溶液不变红色(或不产生蓝色沉淀);向盐酸中加入较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再加入少量锌粒或碳酸钠溶液,溶液中不产生气泡,等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问题场景,让学生通过小组分组合作探讨或者有选择性的选择问题回答等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断鼓励,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都要及时的肯定。
2.3 以实际生活为切入,调动学生的探究和求知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紧密的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解释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而且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比如谚语“雷雨发庄稼”,让学生认识氮和no;在讲究金属汞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前小孩玩“汞”中毒事件,让学生去探究中毒的原因;又如当前社会热点“雾霾天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社会极端天气频发”是否与“臭氧层”有关?冰箱普及与换代?等等,这不但是一个包括化学在内的多学科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文意识”方面的问题;如何处理废旧电池?如何处理废

9. 如何进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使用应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特点,本着“适应性、可行性、有效性”的原则来选择。我们认为,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应该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基调,以学生主动和有效学习的学习策略为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注意引导、促进学习主体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阐释。
一、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引入概念。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原有知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我们知道,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那么,盐的水溶液呈什么性?”此时不必评论学生的判断,而是设计一个学生实验,测定纯水、NaCl,CH3C00Na,NH4Cl溶液的pH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盐的水溶液也有酸碱性,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进入了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
(二)建立概念。当学生的思路被教师引入矛盾之中时,思维高度活跃,急于寻求答案,但是受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套事先设计好的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考题,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例如,当学生寻求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为学生提示思维的方向,从而减少思维的盲目性。(1)醋酸钠溶液中有哪些离子?溶液中有哪些电离过程?(2)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物质?(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最终会引起溶液中CH+与CoH一如何变化?学生通过对这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找到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初步形成盐的水解的概念。
二、突出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所以要注意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一)剖析概念中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关键字词规定着概念的内涵及使用范围。学生只有对关键词语的真实含义弄清楚了,才会对所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水溶液或熔化状态”、“能导电"和“化合物”等关键字词,即可勾勒出电解质概念的特征信息,学生通过辨别、提取和概括,即可将“能导电的单质”(如金属单质)、“溶于水形成另一种化合物溶液的物质”(如S02,CO2,Cl2等)之类的干扰因素排除在外。这有助于学生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和有序的记忆这些特征,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变式训练。在学生对概念的关键特征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来帮助学习者辩明概念的无关特征,更精确地理解概念的含义。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变式,学习者可以看到概念应用情境的各种变化,这可以促进他们对概念的灵活应用。具体说,变式训练就是从多个侧面将概念的关键特征设计成问题,要求学习者仔细辨别。例如,对强弱电解质概念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学习:对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等体积的盐酸、醋酸两种电解质溶液比较(1)溶液中CH+大小;(2)溶液的pH大小;(3)与Zn反应的平均速率大小;(4)溶液导电能力大小:(5)稀释相同倍数后CH+的变化大小;(6)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判断。通过以上变式练习讨论,使学生从各方面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内涵的认识更精确,形成的认知结构更清晰稳定。
三、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概念
概念本身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概念的确定性。但由于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由于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因此,作为人们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概念的系统和概念发展的脉络,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引导他们改造、丰富和完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概念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精确。
(一)丰富和发展对有关概念的认识。随着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认知过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发现自己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深刻,另一方面,知识的积累丰富了学生对原有概念的感性认识,使概念的外延扩展。例如,初中学生在刚学完“元素”这一概念时,只知道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对“类"字理解是肤浅的,进而学了“离子"概念,了解离子也包含在元素概念之内,具有类属关系,当学了“同位素”概念之后,又明白了同一元素中还可能存在不同种的原子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后续知识来丰富和发展概念,学生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