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论坛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论坛

发布时间: 2021-03-07 05:26:54

1.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而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人物、动物、植物还是事物,不管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科研还是科学艺术,只要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主题或项目均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 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它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可以说,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我认为,要上好综合实践课,应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任何课程都具有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形式。课程内容是由课程的性质决定的,而课程形式反映了课程内容的要求。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助于克服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倾向。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 综合时间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而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非预设的课程,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什么内容?与学科课程不同的是,学习的内容不是预先设记好,不是体系化的书本知识或知识专题,而是学生从生活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由问题上升到活动主题,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性。 要保证学生活动主题的整合性,在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整个学段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具有一定的广度。 学生的活动主题往往是从生活背景中、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从一个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来看,任何一个活动主题都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整个学段的活动主题只是围绕某一角度来确定的,那么活动主题的确定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整个学段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在不同年级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 2、妥善处理活动主题中的知识性问题。 任何主题的活动都应该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自主获取知识,形式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之一。因而,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与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及时整理与总结活动体会与活动收获,获取知识。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形式是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活动课程。因而,活动就是其基本形式。在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状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决定活动形式或活动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也要求活动方式的综合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个学段的活动过程中,经历探究、实践、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回报与表演等活动方式。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价值就在活动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要切实体现该课程的价值,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必须让学生“全面参与”,并“深度实践”。 三、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突出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更不同于学科坑成,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实践获得发展。 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从学生出发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的过程、总结与交流等环节都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自主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主题或问题的意义。 (二)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但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指导不等于规定,不等于统一要求。 2、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方面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要设计与制定教师指导方案,增强教师指导的计划性。教师指导方案应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学生活动过程与具体方法的指导、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与工具准备、学生活动评价策略等。制定教师指导方案,有利于教师明确指导任务,落实具体的知道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型产物,它与其它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但是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还需要进一步的反思与追问。

3.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实践与文本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活动课中,我们对现有教材作适当改造,增加一些时代信息和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实践知识。如我校开展了一次《家乡小河的寻访》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安排了参观、访问、摄影、绘图等,将语文、社会、美术、法律、家乡环境调查等诸项知识与见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后,大家又展开了“如何保护环境”大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们对污染母亲河的不良行为的愤慨,以及要求保护的请求和愿望。这样的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得到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启蒙教育,培养了综合素质。
二、突出能力的综合训练。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因此,教师应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寓于活动之中。如我们开展“十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发一则现代科技信息”,“收集一条科技小常识”、“提一个科学小创意”,“写一则读书笔记或心得”“编一份科技小报”等。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现代科技新信息,收集科技小常识。每个同学都作了读书笔记,写了读书心得,还亲自设计科技小报参加“六一”展评。此类活动,学生自己动手,不但学到了许多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使阅读和语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三、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我校小记者团到掇刀义乌市场采访后,同学们都写出了300—400字的现场报道,课堂上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报道张贴在宣传窗中。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对如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作了很好的宣传,也有不少同学对市场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如实报道和评论。这种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而且提高了广大学生采仿、撰稿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还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地方资源,开展以语文学科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来拓宽语文知识运用的时空领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的情感。如“家乡小茶馆的寻访”、“荆门‘老莱子’路探源”、“给违规乱闯红绿灯者的一封信”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交叉活动,通过“发展”途径进行“提高再创造”的训练,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如二年级老师设计的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找春天》:老师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然后组织学生说春天,画春天,写春天;最后在班里举行展示会。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注重学生生活空间,实现学生乐学。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老是圈在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文本学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实践学习完全变成灌输式的文化学习过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名存实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正是由于我们正确处理了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测量或估算中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印象深刻,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去测量,去贴近生活,学习效果才十分明显。
六、多运用贴近生活的游戏。
游戏是儿童自由表现最明显的形式,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百折不挠的认证,自由表现和游戏是一致的。心理学家福录倍尔甚至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所以,利用游戏是学生产生兴趣的最佳途径。

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实施主体,
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规划、资源开发、校本培训、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评价。然而,作为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实施主体,学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一)学校对课程的管理问题

制度的有效建设和执行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更加需要制度的支持。然而,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
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不能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促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
设置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二)学校在指导教师的配备和安排上不合理

尽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最为自由、最为自主的课程,但在课
程实施中教师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当他们走出课堂,从自然、社会、生活中
获得知识的时候,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中面临困惑时,不能
没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有的学校设立一名专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负责全校的综合实践教学。
由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活动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一个班的
学生最少也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人数太少,势单力薄,必然会在教师生活
动的设计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极为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实施向纵深发展。有的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分给班主任,缺少对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有素质的考虑。

(三)学校对课程的要求过于注重活动的结果,而忽视活动的过程

一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花在成果的规划和总
结上,有的甚至在活动还未开展之时就开始部署如何出版学生的论文集、作
品集,举办学生的成果展示会,甚至邀请各方人士、社会贤达参加成果展示
会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总结阶段固然值得重视,但过多地渲染成果而忽
视实实在在的过程,忽视过程中的丰富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非常可惜的,也
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追求背道而驰的。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实施的具体落实者、指导者和管理者。与传统的学科课程的实施相比,小
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涉及因素多、时间长、场所多、安全要求高。因此,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畏惧思想和情绪,
而且多数教师缺乏与该课程相关的知
识、能力,碰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
确实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多数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而忽视活动的实质

目前,
我国各地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纷纷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并通过活动展示、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交流和研讨。从各种各
样的活动展示中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活动组织得热热闹闹,形式丰
富多样,但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实施的教师也说不清楚。这往往是由于教师在课程设施缺乏对课程目标、价
值的把握和准确追求导致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形式主义的、
限于表面化的活动固然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满足,
但对学生的发展缺乏实质
性的贡献,这种现象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追求。其次,一些教师用
学科教学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目前,一些教师采用“教”综合实践活
动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甚至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公开课都是采用“彻
头彻尾的学科教学方式”来上,按“复习已有知识”

“引入新课题”

“教师
进行传授”

“学生课堂讨论”

“进行课堂练习”等环节进行。出现这种现象
并不奇怪。这是由于这些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尚未清楚,
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式及基本要求尚不明确,
往往用学科思维来认识综合
实践活动的指导问题。

(二)有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整体管理

有些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一股热情,但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对
学生心理特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负荷的认识。
曾有一位教师为四年级学生安
排了十三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而且每个主题的活动都涉及调查研究、网
络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结果学生课外忙得不可开交,部分家长也只好代
替子女去“访问”
、去“调研”
、去“写作”


(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与生活、
社会的有机联系,
它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
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也正因为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
在不足,把课程资源仅局限在教材等文本资源上,对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不足,或者是开发利用的面太窄;也有的教师责怪学校的资源太少,认为
课程资源就是条件性资源。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施加影响的主要对象,
是活动的直接参
与者和受益者。但是,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主体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活动不能顺利地进行,学生的主体性和自
主性不能得到很到的体现。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兴趣转移问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查
找资料、参与活动过程、
展示活动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等。在课程实施初期,
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学生
的兴趣往往会发生转移,出现与预期活动目标不相符的现象。如果这时有的
教师强迫学生去参加活动,
有的学生就会被动应付,
有的学生则是中途放弃,
这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家长的影响,再加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能考
上重点学校是他们的努力目标,把分数看成是自己唯一的成绩,因而不愿意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
认为这样会影响自己正常课程的学
习。因此,学生没有能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样使课程在实施过程
中缺少积极的驱动力。

(三)学生在课程实施中活动方式的选择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教师指导从自己感兴趣的问
题中选择主题,但是不同的主题学生所采取的活动非常单一,学生在活动实
施过程中缺乏对多种活动方式的选择,只是局限于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小
组合作等方式,而很少参与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
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因此,认识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
有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实施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发展。

5.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好的案例或者公开课的材料

急需!综合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公开课,一些标语,一些答案资料

6.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有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而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不管是人物、动物、植物还是事物,不管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科研还是科学艺术,只要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的主题或项目均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你的分儿太少,具体的内容再交流。

7.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介绍

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克服了以往封闭、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模式,改变了课程脱离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状况,注重把学生在校内生活极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起来加以实施,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我校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的规定,今年秋季从三年级起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统一思想,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理解内涵,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开学,我们组织全体老师认真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使每位老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提升了教育理念。 1、目标定位。我们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定位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内容选择。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它强调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体验和探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和学生年龄特征,把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当代科技教育等融为一体,本学期以“争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开设了校级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实施时,要求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的内容加以融合。 3、实施形式。我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小组合作活动、个人独立活动、全年级或全班集体活动。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4、活动评价。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中突出了评价机制的改革,做到:强调过程、倡导多元、注重反思。我们认为,活动只是一个载体,更注重的是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的结果。 二、有效组织,规范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新生之物”,它的实施,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因此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验小组,由分管教导、骨干教师组成。实验组的教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探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策略,提高指导水平。 三、尝试体验,升华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给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也深深地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是师生相互启迪和提升的过程,学生的内在潜力是巨大的,可挖掘的资源是无穷的。 在十月份,吴晓宏老师率先上了一节《公民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先行课。这节课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也让广大老师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结构。 1、体现了主体性,激发了学习动机。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有了更多个性发展的空间。通过活动,他们反映自己更注意关注周围的环境变化,对大自然的了解越来越多。 2、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交往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树立了信心。尤其一些后进生,在活动中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自卑感也消失了。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彼此交流的机会多了,他们已能坦诚地面对各自的优缺点,同学间更团结友爱了。多数同学反映:能与别人合作是件愉快的事,自己能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可见,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 3、实验推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许多教师能对照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有了重大转变。教师已明显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指导能力应不断提高。所以,教师间探讨协作、继续学习的氛围逐渐形成。 我们的探索只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课题又摆在我们面前,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解决。

8.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普通高中阶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

在实施过程中,要联系学生生活背景和社会发展实际,突出问题中心,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综合性。

  1.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

拓展资料:

特点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

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

(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