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地位的内涵
① 如何理解教师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
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引领者。从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学者和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实施的课程,并不是别人设计好后教师被动地执行的。只是被动地完成别人既定的课程设计,这样的课程是不能真正地落地、真正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所以说,从课程设计者、课程标准制定者,以及语文课程论的专门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的关系的角度看,语文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让理想的课程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成鲜活的语文课程,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在讨论学习主体、课程主体这一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课程标准里面有一句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看到这句话,很多老师就可能这样理解:学生是主体,教学中的什么事都要围绕学生转。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在讨论的时候说,这堂课我没处理好,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是主体的概念理解错了。课程标准讲“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里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概念。在词典上,“主体”有三个意义:第一个就是“主要部分”,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第二个就是哲学概念,是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第三个是法律上的概念,是某一项行为的责任人,如赔偿主体、执行主体等。我们这里谈的这个“主体”,应该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应该指认识和实践的行为人。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行为人就是主体,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有一句话课程标准里没说,因为怕说了以后引起误解:其实,教师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所以,关于“主体”的概念,应该在哲学层面进行理解。“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中的“主体”,应该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认识和自我实践的行为者,不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主要、谁次要的问题。离开具体的情境说“以学生为主体”,就会产生一些糊涂的认识,就可能把“以学生为主体”理解为“以学生为主”。这样的话,我们就可能问,以学生为主,那么以谁为次?就要把教师放在教学活动的次要地位上,就要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领者的角色发生冲突。在实践中,教师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担负着课程开发、课程建设等责任,所以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对教师地位的这种认识是不能动摇的。在把国家的课程标准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把国家这次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我们的实践中去,教师有一个课程建设的权利,也有这样一个义务。这是从语文课程实施的角度,从推进语文课程建设这个角度理解教师的地位。但是,在教师具体教学的层面,在学生学习的层面,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是靠外在的力量,不是给他们安装进去一套设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习的主体”去认识、去实践,自主地把握规律,掌握技能。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学生的学是重心,教师要把激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来提升言语实践的能力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
2.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很多老师说,我们对新理念、对课程标准背得很熟,知道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但是一到课堂上还是回到原来的教学方式中。老师们认为,课堂上不讲课就是没尽到责任。很多老师不愿意放弃自己熟悉的经验,不敢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害怕改革不好会出现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语文教师在角色上有了非常大的改变。通过对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的课堂进行对比,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呈现不同的课程角色。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般是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告诉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记教师的每一句话,课堂教学的气氛主要是靠教师的设问和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来创设的。传统课堂理想的效果往往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专心致志地听讲。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就大不一样了。教师主要是在积极地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热烈气氛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同经验与认识的对话、交锋、碰撞和协商。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掌握预设的教学内容,并能得到修正补充。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已有的经验,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所积累、有所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又是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同时,教师又扮演一种伦理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承担着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责任。因此说,教师承担着复杂的角色,更为复杂的是教师的角色存在于一个动态的关系框架中,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状况。在这种情境下,教师是这个角色,承担这种职能,一会儿到另外的一个情境下,又转换成另外的一个角色,承担另外的一个职能。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就是教师如何扮演好一个革新者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老师经常在思考教育,思考着是不是要改革,如何改革。但是最核心的一个思考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教师的价值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培养人才,教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课程改革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可以破解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和负担的难题,开辟一条创新之路。在教育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在新旧观念碰撞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往往是以一个革新者姿态出现的教师,这些教师是愿意接受新事物的人,是认为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人。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他们愿意和学生分享人生的体验,鼓励学生自信地有创造性地发展。
② 小学课程的内涵是什么
适应年龄脑力发展的文化教育啊
③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3)小学语文课程地位的内涵扩展阅读
“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国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故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点,选用的都是白话短文或儿歌、故事等,中学仍设国文课。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魏冰心、程其保、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大量使用“语文”一词,当时已经出现“语文课程”的说法(《在母语课程的源流中重新审视课程的目标取向》),叶夏二人亦开始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终止。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等人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④ 如何理解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我们要转变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培养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眼力,培养开专发语文学习资源的属能力,特别是要调动学生留意并关注身边可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可以根据班级实际需要和学生的敏感点,设计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组织加工、优化整合,使之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
⑤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是: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5)小学语文课程地位的内涵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⑥ 为什么说小学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就是让语文课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这里的“工具”是 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是并不矛盾的.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他课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也有住于学好其他功课.因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语文素养也是综合性的,所以,语文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也就处于基础的地位.因而,人的语文素养又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在内的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是人的语文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因而,语文素养也是人终生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性质决定地位.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拼音是单调枯燥乏味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又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刻板单一地进行灌输,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把汉语拼音教学与童话、游戏结合起来,学生便全会学得有趣、主动. (一)在童话的王国里学拼音儿童都喜爱童话,因此,用童话的形式进行拼音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极易被儿童接受. 1、使用童话语言.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使用童话语言能使他们感到亲切,如教学标点规则时,我编了这样一首童谣:a老大最大,老二老二ooo,老大不在我最大,老三老三eee,a、o不在我最大,i、u双胞胎,谁在后谁就大,老六老六üüü,他是我们的小弟弟.这样教学生兴趣浓,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标调. 2、编童话故事,利用编童话故事进行拼音教学,能是学生把知识记得更牢. (1)记拼音规则时,一位执教教师编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有一天,小熊愚愚(ü)见到好朋友jqx,他高兴极了,赶忙伸出手,可是转念一想,不行我戴着墨镜和别人拉手是不礼貌的,于是小熊赶忙摘下了墨镜,先和j拉拉手(板书j——ü——ju),再和q拉拉手(板书q——ü——qu),最后和x拉拉手(板书x——ü——xu).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教学,学生就牢固地掌握了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2)整体认读音节中编童话故事.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i、u、ü三个小朋友要出去玩,可是他们年纪小,又不认识路,怎么办呢?他们就请大y大w来带路,大y带着小i一块儿走(板书:yi),大w带着小u一块儿走(板书:wu).可是小ü没有人带,急得哭了.两滴眼泪流出来了.大y看见了,说:“小ü妹妹,别哭了,我来带你吧,不过,你的把眼泪擦掉.”小ü高兴地把眼泪擦的干干净净,拉着大y姐姐一块儿走[板书:yu].于是,大y带着小i和小ü大w带着小u高高兴兴地去玩了.这些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要好多. (二)、在游戏世界力学拼音游戏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它符合儿童“好动.好玩”的特点.当上到后半节课时,学生往往感到疲劳,若巩固练习与游戏结合起来,便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奋. 1.找朋友游戏.复习巩固声母时,我把打乱的卡片放在讲台桌上,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朋友”.教师说,声母d,ddd.众学生也有节奏地拍着说,声母d,ddd.讲台上的这个学生取出d的卡片说,d是我们的好朋友.众学生说,对对对.d是我们的好朋友.用这种方法复习声母,收到了好的效果. 2.分水果游戏.教完声母和韵母,将拼音写在纸做的“苹果”上,房在一个大盘子里.教师把盘子里的“苹果”逐个出示.学生谁读的正确,就把“苹果”拿去.看谁的本领大,拿的“苹果”最多. 3.拍手游戏.教完16个整体认读音节,引导学生背诵时,可让同桌两面对面互相击掌.每击一次掌各人说一个字母,谁接不下去或说错了,就算输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一定会促使他们积极读书.每在复习韵母声母时也可采用着一游戏让学生背诵. 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成为一个时髦的语词,被人们广泛应用.那么,究竟和为理念?笔者理解,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观念和思想;其次,它还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定义了四个方面:1、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个定义就比一般意义上的语文教育观念具有更丰富的含义:它既包括了怎样教、怎样学、学什麽,又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包括了语文教育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它实际上是实施语文教育的“总纲领”.由此可见,我们平常所说的“升华教育理念”,就不单单包括更新教学的观念,还应包括我们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包括我们对于教育的基本信念.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宜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获得现代公民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课程目标还必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的内涵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面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 语文素养: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观念等内容.“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⑦ 语文课程的内涵从哪几个方面把握
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专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属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⑧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言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这个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这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六十年代以后,我们语文课程当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素养,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核心概念,转变到我们现在将语文素养作为核心概念,它是有的演变的内在的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释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些方面,语文课程都有它的独特的价值的功能。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一些内容,在这个维度来看,和我们原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这样的一个年代是比较稳合的,所以大家更多的熟知这样的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对语文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培养来看的。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这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也就是让孩子能够学会学习,自己能够形成合作探究的这样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还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因为语文学习在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好,很多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对于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理解、感受和把握,因此,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对孩子的一种培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这是从第二个方面对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理解,第三方面也就是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该强调,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或者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序列)也就是说,在语言素养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而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过分的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认为应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第二方面,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还强调的是听、说、读、写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我们在这方面,有的时候过分的强调了听的训练的体系、说的训练的体系、读的训练体系、写的训练的体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的作用,由于我们过分的强调了每个体系的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或者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走了很多的弯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语文课不应该上得那么复杂,也不应该上得那么繁琐,语文课应该让孩子通过这种直接的和文本的,直接阅读文本,通过这样的最直接的一些活动,我们能够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写作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有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的语文课搞的特别繁琐,特别的复杂,因此学生淹没在繁琐的、复杂的、重复的、头绪特别繁多的题海之中,而没有时间真正去读一点书,真正去写一点东西,因此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的完整的序列,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语文实践的角度,引导孩子能够多读好书,多读书。
2、学生语文实践活动。(面非灌输、讲解)
我们知道,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通过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够形成与发展,而我们原来语文课堂上 ,却恰恰出现的问题就在这方面,就是老师过多的占据了课堂的时间,剥夺了孩子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整个语文课堂,老师战胜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但是这个讲解的内容和讲解的过程本身,没能给孩子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权利,因此,学生缺乏这种机会,他就不可能在各种各样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形成素养,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课程改革当中强调语文实践活动,主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为,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言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
⑨ 小学教学课程的含义性质和地位作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回学生初步学答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⑩ 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具体指什么
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补充: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