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
『壹』 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 电子版的教材 主编 刘文川
你个二货,你在这里么人鸟你的,真是二货
『贰』 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有哪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关注热点;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及教材资源;加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过程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形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应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
五、教师素养
教育理念新,理论素养高;教学基本功扎实;教育机智、教学个性特色突出。
六、教学效果
强调教学目标达成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即时效果。
『叁』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吗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多是在适合其形成和发展的道德、文化环境中,通过感染、碰撞,甚至扬弃等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塑造而成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取得多少分数,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他们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让学生借助思想品德所学的东西,帮助他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处事、做人。
学生生活的领域是广阔的,可以外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学之间,家庭之中,老师面前,社会空间等等,这些无不是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地方。而传统思想政治评价仅依靠一张考卷来评定学生,这种评价往往是学生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恰恰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良好行为习惯的考查。用这种“单一考试评价”来考评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单调的,也是不全面的,最终造成的是学生的“两面皮”和“双重人格”的形成,为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真正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教育和约束自己,自觉践行思想品德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原则”中规定,“要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并倡导“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等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综合评价,不仅符合了课程改革评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和生活实际,使评价深入了实际生活,营造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真正成为帮助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肆』 如何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发展和教师提高的有效手段。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各种教法、学法的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则会制约各种改革的进行,新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看评价制度改革能否与课程改革配套进行。评价改革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影响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促进评价由 “单一考试评价”向 “多元性评价”转变
学生生活的领域是广阔的,可以外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学之间,家庭之中,老师面前,社会空间等等,这些无不是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地方。而传统思想政治评价仅依靠一张考卷来评定学生,这种评价往往是学生夸夸其谈的“纸上谈兵”,恰恰忽略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良好行为习惯的考查。用这种“单一考试评价”来考评学生的思想素质是单调的,也是不全面的,最终造成的是学生的“两面皮”和“双重人格”的形成,招生学校“一考定乾坤”“认分不认人”,致使考生的“分数”和“行为习惯”脱节,出现了“一俊遮百丑”的现象,甚至将“高分低德”的考生录取,而有些思想素质过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表现优秀的考生因一次考试发挥失常而被招生学校“拒之门外”。为改变“单一考试评价”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真正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教育和约束自己,自觉践行思想品德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在“评价的原则”中规定,“要重视学生、教师、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并倡导“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和“考试”等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过程性”的综合评价,不仅符合了课程改革评价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克服了“一考定乾坤”的弊端,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和生活实际,使评价深入了实际生活,营造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环境,真正成为帮助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手段。
二、促进由只重结果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在传统的评价中,评价指标单一,过于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这种做法却少有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会导致学生对过程的忽视,只关注问题的结论,这不仅可能养成学生在知识探究中,一些似事而非的认识和习惯,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新的评价要求,评价作业的设计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充分表现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及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三、促进评价由侧重“选拔”向侧重“学生发展”转变,变“考查学生的过去”为“帮助学生的未来”。促进发展,是指在评价观念上,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让一切评价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例如使用激励类评价
『伍』 如何写对一节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评价
一、评价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十分广泛,评价对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对一切人与事都可以进行评价。但评价并不是盲目、随意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而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则的要求,力求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
1.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它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与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性情感、学习的欲望就越强,其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教学就越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此,教学评价必须突出主体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的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性学习的评价,自觉地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乐园”,让教学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是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关键,就是要求评价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与学的主体。从总体上说,评价是指导教师去大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学应当是教师去主动地适应学生,而不是去主宰学生。评价是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还要注重全体发展和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因此,教学评价既要考虑全体学生的面上的活动情况,更要重视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奠基。当然,评价也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3.创造性原则
激发创造情感是实施发展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性教学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手段和整个过程,都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思维,做到与时俱进,营造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创造情感的支撑下使创新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实现,使创造才能和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显。
因此,发展性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是创造性原则。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教育,创新是发展性教学的灵魂。当然,主要原则并不等于唯一原则,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而且必须多层次化。因为单以“创造性”来评价教学过程,就会引导教师单纯追求教学设计的创意,追求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特色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指将评价的各项指标化为具体的目标或者操作程序,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量化的指标体现质性的规定,并更多地采用质性评价法,并且使用操作性语言加以解读。例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是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
但是,科学性是抽象的、原则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标很多,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下三项直接可测性的指标来体现“科学性”:一是教学设计与施教方案的观点、目标、内容、方法是否正确;二是设计方案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规律,是否体现新一轮课改的方向与精神,教学过程是否优化有序,是否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合作、探究;三是设计方案与教学方法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总之,评价指标只有用可操作性语言来描述,评价才可能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
二、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性教学评价归根到底就是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的教学评价。其核心是以师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强调在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情景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体系与意义的主动建构。
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发展性评价是思想政治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一评价对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性教学行为进行导向、激励、鉴定、制约和调整,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师生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从实践上看,发展性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有利于坚持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正确方向和基本任务。评价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宣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合作性和复合性人才。
2.评价的过程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有效性的充分实现。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协商、讨论、辩论、比较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反复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发展性教学新模式的完善是通过恰当、系统、积极的评价环节来实现的,只有经过评价反馈、调整、反思,才能产生最优化最有效的模式。
3.评价的动机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政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有效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学校领导可以通过发展性教学评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评价的鉴定、总结功能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学,实现发展性教学的目标。评价可以客观地、科学地鉴定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状态,具有哪些优点和缺陷,有哪些长处和不足,是否体现现代教学新理念,从而激励政治教师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去设计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特色,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提升自身的素质。
三、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已经由传统单纯注重量化的考试分数转变为更注重质性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具体的方法有:档案袋评价法、表现性展示评价法、优秀政治小论文评价法、辩论与演讲评价法、评价量表、个案分析、课后访谈等等;对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开放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况录像分析、即席演讲等等。
思想政治课教学发展性评价标准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因此,评价标准应该符合发展性教学和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应该把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放在首位,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运用所学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限度的发展,特别高水平学生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考评教师的创新素质与教学的有效性。
『陆』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理念主要内容有哪些
本书是“走进课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之一,收录了依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以及参考人教社版教材相关内容所设计和实施的30个教学案例及其点评。
案例结构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案例内容涉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税收及其种类、提高效率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的政府、体味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主题。
作者力图通过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学案例,反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中的经验、做法、成果,可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同行参考借鉴。
本书适合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思想政治课教师培训教材,也适合关注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与建设的教研人员阅读参考。
(6)思想政治新课程评价扩展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前言:
课程教学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对教材、学生学习及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面对新课程,一线教师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等等,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深入研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健康深入的推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征集和评选活动,面对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纷至沓来的教学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经验,我们从中精选出各学科优秀者,汇编成丛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柒』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
一、为什么要进行研究?
(一)需求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广大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教师们认同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理念,但当面对中考、高考等考试压力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学生评价又会回到他们早已习惯的应试模式中——难题、偏题、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评价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究竟如何评价学生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积极地投入和参与、主动实践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理念。
那么,学生评价改革从何处入手呢?一线教师已经在尝试一些诸如档案袋法、分次测验、等级记分、学生自主选考等方式,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评价的困境,必须要研究开发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学科学业评价标准以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和规定的课程内容为指南,以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课程与教学评价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为根据,从学生评价的需要出发具体说明学生在不同关键阶段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证明学生达到了目标,说明如何测量到学生在某个学科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二)研究意义分析
研究开发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至少具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意义。
1.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学生评价。目前的课程标准相当简略,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而不足以指导对学生的评价。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教育测量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非常需要一个从理论到方法、从评价工具选择到评价工具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2.学业评价标准将大大改善日常学生评价,提高日常学生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当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评价异化为甄别和选拔的工具,丧失了评价进行教学诊断和教学反馈的功能。日常学生评价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中考或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作为评价设计的蓝本,使得日常学生评价在指导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方法、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没有实现教学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学业评价标准将促进日常教学评价向更加科学、准确、有效的方向发展,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更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评价标准的应用,将使日常教学评价更加具有信度和效度,使其能够作为学生平时表现的可靠证据,而这些证据的积累将逐渐改变目前高中、大学仅凭中考、高考分数录取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平时表现在录取中所占权重慢慢增加到一个合适的程度。
3.学业评价标准将有利于中考和高考这种高利害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完全定位于选拔性考试,导致考试题目难度越来越大、教师学生备考训练愈演愈烈,因此中考、高考应成为水平考试,而非仅仅具有选拔功能。中、高考成为水平考试的前提,是有一个依据课程标准来描述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标准,依据这个评价标准的中考、高考试题将更好地与中小学教学相衔接,有利于改变教师和学生为考而学、不考不学的畸形教学现状。
4.学业评价标准将成为全国教育质量监测系统的基础工程。国家提出要建立教育质量监测系统,这个监测系统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对学生发展水平的描述框架,包括学生在各年龄阶段(或某个年级)所应达到的目标、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目标所用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对测量到的信息(如纸笔测验的分数、学生作业等)如何解释等。有了这个评价标准,才可能对从全国各地区、各个时间所采集的监测信息进行比较和解释。
5.为教材编写和教辅资源开发提供指南。学业评价标准是基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对学生达成课程目标情况的细化,同时还建议了评价方法,这对教科书的具体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活动设计以及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等都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现状分析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国还从未真正研究开发过学业评价标准,只有考试部门发布过考试说明。
长期以来,对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几乎是缺失状态,已有的研究比较零散,尤其是主要存在于个体学校自己的研究之中,多以学生能力评价大纲等形态出现,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国家和地方层面比较关注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研究,如新课程改革以后出台了相关的中考改革方案或说明,其中涉及一些学科学业评价的建议,但大体上还是笼统的,缺乏指标研究和操作性研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02年5月开始组织专家进行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福特基金会资助)。该研究第一阶段历经2年,于2004年7月将其成果正式发表。该研究的基本目标是“探索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示范性评价工具,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系统地收集、科学地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信息,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客观描述,科学评价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水平,建立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体系”。该研究将小学生语文能力系统分解为三个学段、五个方面的能力:汉语字词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文综合能力,各方面能力进一步细分为2个层次的能力。根据这一能力系统,项目组开发了小学生语文能力测评工具。
该研究是一项系统探索学生学科能力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本课题的重要参考。但该研究不是纯粹的学科学业评价,而是兼有一般语文能力评价和语文学业评价的特性,只和课程标准具有相对一致性(见〈小学生语文评价能力研究(修订版)〉,朝华出版社2004年,第44页)。本研究的目标则是开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学业评价标准,以此标准指导学校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活动。另外,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的目的是开发教师可直接使用的测评工具,而本研究则旨在开发评价标准,教师遵循此标准可以灵活选择和设计评价方法与工具。
美国一些研究组织进行了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与匹兹堡大学共同研制了英语、数学、科学、应用学习四个学科的能力表现标准,这个标准有三个相关的组成部分:能力表现标准、随机考试和学生档案系统。能力表现标准有两个部分,一是能力表现说明,一是作业实例及评注,能力表现说明表明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以及应如何显示他们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作业实例是用来说明设置的能力表现标准。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进行的“全国教育进展评估”项目(National Assessment of Ecational Progress)对全国4年级、8年级、12年级的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写作、社会研究、美国历史、地理、公民、艺术、计算机、外语等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测量,每个学科都有一套评价框架和试题样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持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每三年一次测量15岁学生的阅读水平、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该项目对每个学科提出了评价框架。如他们将学生的数学素养描述为6个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描述为3个水平。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旨在对各国学生数学、科学的学业成就进行比较。该研究提出的评价框架分为三个向度:学科内容(subject-matter content) 、期望行为(performance expectation)、方面(perspectives)。学科内容指数学和科学某个课程单元的具体内容,期望行为指一系列认知行为,用来描述一个课程单元希望引导学生获得的行为。方面与对课程文件的分析有关,可以用来对课程成分分类。
二、目标和内容:研究什么?
(一)总的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与课程标准相配套的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评价标准。该研究是基于教育与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评价等领域的已有相关理论进行的一项开发研究,是直接用于指导教师进行学生评价的文本。
(二)研究的基本方面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研制的理论基础、国外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
各学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化,包括各年级(或关键年级)应达到的目标描述。
对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各目标所用方法的建议,如纸笔测验、表现评定、档案袋、量表、日常观察等。
对学生任务表现的评分和意义解释系统。
评价样例。
学业评价标准使用的指导手册。其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量评价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可突破之处。
三、研究方法:如何进行研究?
文献分析法。对国外已经开发的学生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对当前新课程的课程标准的深入 研究。
调查法,对学业评价标准的评价目标体系的科学性广泛征求意见。
实验研究,评价标准在实验学校的试用。
网络技术支持,在试用评价标准时依托已经开发出来的一个网络在线学业评价系统作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平台。该系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网络技术、教育心理测量学技术,提供了命题、组卷、测试、诊断、评价报告、数据跟踪等功能;构建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学区评价等多级多主体的评价模式;通过从科学、高效、智能化的个性化组卷到成绩分析、评价报告的教学评价流程,充分挖掘学生成绩数据背后的信息,实现了对学生个体、班级、年级、校际以及跨地区等多层多范围的学生学业能力的系统、客观、科学的衡量与诊断,能迅速有效地反映试用效果。
『捌』 新课程标准下优质课该怎么评——观摩浙江省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感
前不久,笔者有幸观摩了本省的思想政治优质课评比活动。活动中,本人不仅因参赛教师精湛、高超的教学水平深受教益,更被省内政治学科名家画龙点睛的点评所折服。应该肯定,优质课评比于促进全省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典型性和导向性等积极意义。但若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观来综观整个评比活动过程,不难发现其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本文拟就几个疑问与同行商榷。一、评“教师”还是评“学生”从本次的优质课评比来看,专家和评委基本上仍按照传统的评课思路和方法,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这一点在活动最后专家的点评中已有充分体现——大都围绕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和理解、所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整堂课的设计等作出评估。由此,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专家对学生的关注仍然较少,即使关注学生的表现,也往往只注意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和方法的反应,至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点评。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评价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导致教师将备课精力集中投入到如何“表演”中,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的研究,以至于在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年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还在传统教......(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本文]
『玖』 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及建议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加之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从目前诸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所作来看,缺乏感染性和实效性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们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们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
1. 认知上、我们都不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意义有着十分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不重视、没兴趣、不满意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如:有的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的专业课同等对待,认为这类课程就是学校开设的必修课,在是否学习的问题上是没有选择的,去听课完全出于害怕老师点名,影响期末成绩的目的;有的学生认为这类课程在内容上都是些大道理,与现实差距较大,空洞乏味,而且这类课程不能像某些专业课程那样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收获,在短时间内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成效,所以缺乏学习的兴趣;还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通过期末短时间内的背诵,考试过关了,这门课的学习也就完事大吉了。在对这类课的整体评价上,学生打分普遍偏低,满意度不高。
2. 情感上。情感因素是态度的关键,它不仅会影响行为的倾向,而且会影响人的认知和观念。很多研究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得到学生70%的满意率已属不易。很多学生不太喜欢上这类课程,逃课、上课开小差、睡觉等现象司空见惯。
3. 学习热情上。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多的学生学习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期望顺利过关。
个人感想:经过两年多的理论培训学习,使我深深的感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首先、做为思想政治课要想达到预想目标,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激发自己探究兴趣,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引导其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富有策略性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我们的探究欲望,营造一种愉悦的探索氛围。根据我们认识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创设丰富的画面形象,调动我们的形象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其次,要恰当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主要是我们要在教师指导下自我学习、自主发展,这就需要教师们理解新课程的理念,重要的是教法不拘一格,要开放,要让我们有体验、有实践,真正的有所收获。
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要让我们体验理论的生成过程,可以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让我们享受发现的乐趣,品味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