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养正课程建设
1. 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怎么样
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更多信息和资讯。
2. 如何推动项目课题引领总结梳理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建设方面已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课程实效性明显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如:日坛实验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通过诵读活动进行童蒙养正的训练;劲松四小的“嘉禾四时”课程,以传统节令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了跨学科整合的主题课程;黄胄小学开设剪纸、泥塑、面人制作、京韵大鼓、书法、风筝制作等校本课程,增强学生传统文化技艺,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朝阳教研中心附属中学的故宫游学课程、北京中学文化游学等课程,围绕传统文化教育主题,将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整合融通。学生的课程评价反馈表显示,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省能力。
在全区整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课程构建的基础上,朝阳区被选为北京市传统文化课程化建设核心区、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化教育实践基地,有34所学校成为“北京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教育”实验校,13所学校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传统文化课程化教育基地校。
3. 小学的传统文化课,应该教什么
【小学的复传统文化课应该教制授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低年级段建议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启蒙读物和韵文读物,同时辅以《中国农历与节日》、《中国剪纸》、《京剧脸谱》等相关传统文化内容。
在教育目标方面,明确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完美人格的正面作用,学科教学目标应定位于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科要建立的是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4. 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融入养正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童蒙养正”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加强“三风”、“六会”、“五个一”的专项教育活动。“三风”即校风、班风、学风。“六会”即会倾听、会发言、会学习、会休息、会行走、会交往。“五个一”即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比一比、弯一弯腰。通过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熟记于心,见诸于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5. 全国以养正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有多少所
文化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其实质在于反映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活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如何继承、选择优秀文化和创新先进文化。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活动为主体,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立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形式及物质形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约束力,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
一、地域自然文化背景:
蒲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宋代理学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将李家钰的故乡。我校位于鹤山镇大北街44号,学校对面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蒲江县文庙大成殿,学校地处文庙,相传文庙有“三桥九洞”等景点,又有“启圣祠”、“明伦堂”等文化建筑。
二、地域人文文化背景:
我校地处县城经济文化中心鹤山镇,原址为蒲江文庙,素有“文庙出人才”之说。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李绅文迁建蒲江文庙后恢复的蒲江县学,是蒲江县早期的官办学校,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立蒲江县高等小学堂,抗日将军李家钰、化学工程学家、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主要创办人杜长明即在此就读。直到现在,学校名称虽几度变换,但以办小学时间最长。
三、学校现有文化背景:
今天的北街小学,是在2010年8月三校整合以后,拥有文庙和广定两个校区的规模学校。目前,学校占地2870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183平方米,拥有47个教学班,学生2341 名。学校在岗教职工130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1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县级学科带头人4人,成都市农村优秀校长3人,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市级各类优秀12人,县优秀教师12人,县优秀青年教师8人,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97人,占89%。
多年来,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以“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优质育人环境,创高效教育质量,创优质品牌学校”、“为每个学生美好童年服务 为每个学生美好未来奠基”为办学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喜悦,让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会生活、会学习、会感恩、会健体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创造性的一代新人”为育人宗旨;以“文明、活泼、乐学、创新”为校训。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践基地”、“成都市文明单位”、“成都市少先队红旗大队”、“成都市德育先进集体”、“成都市 ‘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成都市绿色学校”、“成都市校风示范学校”、“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成都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成都市实验教学示范学校”、“成都市体育运动传统项目学校”、“成都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成都市校本教研基地校”、“成都市第五、七、八、九届艺术节先进集体”、“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示范校”、县“校风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等称号。学校连续多年在全面工作年度综合考核评比中受到县教育局表彰。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
四、学生现状分析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致使许多孩子置身于“有爱无教”的家庭环境中,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懦弱无礼、好逸恶劳等恶习。有些家庭更是只重智育,漠视德育。我校在三校整合后,学生来自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结构复杂,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差别,导致学生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形成了较大差异,学生的道德教育缺失成为很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有利于社会,能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人是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
五、家长与社会需求
蒲江是宋代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魏了翁的故乡,他所建立的鹤山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才。一直以来,蒲江民风淳朴、学风纯正,家长、社会对教育非常重视。“尚德 .知礼 .勤学”(品德高尚,知书达礼,学识渊博)正是家长社会对北小学生的期望,也正是我校养正教育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校选择开展“养正教育”特色建设。
6. 养正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
风耕雨歌,春播秋获,一路风雨,几度春秋,学校先后被列为全国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基地,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建省少先队重点活动基地,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图书馆”评估。2003年,更被列为全国综合实践课题实验校。
学校始终从校情出发,以“培养自主发展的人”为指导理念,坚持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道上,管理“以师为本”,活动“以生为本”。以“人本”素质的强化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为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文环境。几年来,以“创设一流校、吸收一流师,培养一流生”为目标,以崭新的观念构建全方位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为创办出一所“合格+特色”的闽南名校不懈努力。
学校各方面均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学校艺术团舞蹈队,先后获泉州市海丝文艺节一等奖,福建省舞蹈中级组决赛第一名,并代表福建省少儿艺术团参加全国比赛,荣获银奖。由泉州电视台到该校拍摄的艺术教育专题片《古乐飞扬中的校园》,体现了该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此教育专题片先后在福建省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学校有10位同学赴北京、两位同学赴福建省领奖,获奖项目有:演讲、书法、美术等。有5位同学荣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好少年小记者”的荣誉称号。两位同学分别荣获福建省小学生科技作品展一等奖,少儿组钢琴比赛第一名。两位同学荣获泉州市小学生卡拉ok比赛第一名,南音比赛一等奖,并将与国家艺术代表团一道赴法国巴黎访问演出。学校田径队员多次打破镇、市记录,并有一名同学获国家三级运动员称号,是建国以来安海镇小学生第一个获得者。学校乒乓球队于2002年代表福建省二队赴江西宜春参加全国赛并取得优秀成绩。2004年5月份,养正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课题组赴榕为全国综合实践研讨会提供两节现场探究课,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南民间艺术杂坛——把根留住》这节课深受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广东、浙江等各省专家教授高度评价。并受邀赴北京参加研讨。整个学校近几年来,参加全国获奖者人数达100多人次,参加省、市、镇比赛获奖人数达700多人次。
养锐蓄精深雨露,正心诚意善钧陶。养正中心小学——闽南教育的前沿校,用生命的精灵个性谱写教育的灿烂乐章,传唱着各种音符跳跃的春天交响,让生命在这里闪光。
7. 顺德养正西山学校的特色
开放办学的思路使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开办亲子阅读沙龙,共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进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学校在注重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将学校教育、家校沟通的成果向外辐射:与顺德电台901携手开办“家教一点通”栏目,将教育经验与社会共享;师生共建养正班级博客家园,搭建家校沟通无障碍的连心桥。
学校以教科研为龙头,引领办学加速发展。养正作为顺德为数不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中小学课程的衔接上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师资优化和课程调整,有效避免重复教学,保持中小学课程的的连贯性,有效解决了学生升入初中后“断奶期”内在生活和课程上的适应问题。目前学校除了深度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外,还承担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信息技术远程合作学习”、“ 教育部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的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师成长”、 “于传统教育中增加右脑开发课程”、 “素质教育下有效亲子教育的训练课程”等科研课题。学校注重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国学夏令营、亲子坊、英语冬令营、校园文化艺术节、书香校园等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个品牌;音乐、美术、民乐、钢琴等丰富的特长兴趣班进一步将素质教育全面铺开。
8. 安海哪所小学最好养正小学吗
是养中中心小学
9. 学校以养正文化相关的楼名
江北区蜀都小学创办于1948年,现有在校学生1090人,在职教师60人,其中市区级骨干教师11人,经过六十多年的创办、停办、恢复,取得了许多成绩,学校是全国养成教育实验校、全国反馈教学实验校、全国百所消防教育示范校、重庆市书香校园示范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重庆市优秀家长学校、重庆市绿色学校、江北区窗口校、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区体育传统校。
受长达八年的搬迁影响,学校发展机遇和发展速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2011年学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区教委已确定学校整体至新校址,这是蜀都发展的大事,更是蜀都人的喜事,如何抓住新的机遇和挑战,开拓发展,是我们当前思考的核心和重点。纵观一所名校的发展,都深深的印有历史的印迹和文化的沉淀,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是特色学校的DNA基因。为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学校建设,学校反复思考提炼校园文化,几易其稿,现将第六稿思考整理如下:
一、关于养正校园文化的提出:
1、办学诞生及初期阶段
蜀都是周恩来同志搞战时期在重庆工作提出的,周恩来说:蜀都办起来了,就要办好。要以“抗大”精神来办,发扬革命实践精神。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革命教育结合,把蜀都办成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堡垒。蜀都要办成输送革命干部、掩护和转移同志的一个据点。
蜀都前身是一个完整的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先修班,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学方面,小学和初中设在磐溪的罗盘田,高中在石门。蜀都小学原名为蜀都中学附属小学,即小学部,是一九四八年春开办、一九五0年停办的(整个蜀都均停办),蜀都小学前后办了两年多,学生最多时一百五十人,教师八至十人,有两班高小毕业。
蜀都作为一个学校完整的概念,其初期精神意蕴应为“抗战精神”与“红岩精神”的统一。而抗战文化精神又是什么呢?查阅相关史料,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外交中心,成为中国8年抗战中的战时首都(陪都),重庆经历了抗战的洗礼,原始、古朴、自然、粗野的巴渝文化又灌注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这种精神(陪都)文化延伸到1949年才告一段落,其精神要义是:抗战文化具有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具有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精神;具有大众化、国际化的精神。红岩精神包括了四个方面: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浩然的革命正气,重庆市委提炼为“爱国、奋斗、团结、奉献”八个大字。
历史的铬印已将蜀都深深根植在革命传统精神之中,这种精神是正派、正直、正义、正气之举,是革命的浩然之气,有端方向上之正直;忠贞不渝之正派;扬善抑恶之正义;刚勇无私之公正。
2、蜀都办学过程实践
1989年9月蜀都小学恢复办学,在恢复初期学校校名为“江北南区小学”,后于1990年才正式更名为“蜀都小学”,这也是因为恢复蜀都中学办学后才开始定的名。
在1989-1997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以文明礼仪教育、习惯教育为抓手,成绩斐然,被江北区政府命名为首批窗口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在1997-2007年办学过程中,学校以环境教育为重点,强化学校环境保护意识,在江北区被命名为首批市级绿色学校;在2008年至今,学校以“全国养成教育实验校”为契机,在全国专家组的指导下,科学系统地狠抓养成教育习惯培养,被区教委命名为“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分析学校办学实践,刻有我校历史印记和反映我校特有DNA遗传基因的文化要素为“养成教育”“习惯培养”“革命传统教育”,因此我们经过思考,提出“童蒙养正”办学追求及“养正”文化的构建与实践。
二、关于养正文化的认识解读
1、养正起源
养:《说文解字》为“进善也”,有培养、涵养、教化之意,具体指品行、道德、学习等各方面的正确教化和培养。它或是潜移默化,或是实践体验。
正:《说文解字》为“是也”;在易经中有正位、止于险,行中道、止于至善的意思。正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精神追求,它指向的是具有革命人士优秀的道德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坚贞不屈的正义斗志,它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指“养天地正气”,意思就是说,儿童后天知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朦胧时期,就给他正确的行为教育,培养纯正崇高的德行。《孟子·公孙丑上》中也有“养正”,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这种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的美,它“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是结合“义”与“道”,经过平日修养积累而形成的,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个体内在情感意志的统一,它体现了个体追求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
2、养正思考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道德启蒙教育,常常影响到他的成才,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要在孩子“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有意识施加道德启蒙教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倘若不趁小学时加以教诲,待到孩子“习惯成自然”时便难以再纠正了。
“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是我国自古以来对人成长在不同阶段的要求。“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强调对儿童进行养成教育,以形成“正”的品行,古人对养正的重要性及思考是相当到位的。英国依顿公学的校长说,进一所学校,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习习惯。国民素质的集中表现就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主干,是培根育本的教育。一点一滴积累好习惯,就是一砖一瓦堆砌自己的好品德,习惯成自然,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养正,就是涵养德性,引领正道。养习惯之根,正做人之本。
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生活,在学校涵养品行,以实现培育具有正知、正见、正德、正行之人。
3、养正文化与区域背景
我校积极构建养正文化与我区区域教育大背景是相符的,江北区区域特色打造的是“国学江北”,教育理念是“阳光教育”,区域教育理念下的江北娃是阳光正直的少年、激情正派的少年,养正文化熏陶下的蜀都娃价值取向也正如此。
国学江北,倡导孩子多读点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而这些经典中,不泛给予养成教育熏陶的名篇名句《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许多地方都渗透有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知识内容,我校在开展养成教育实验中也与这些经典内容有机融合,整合成学校的《养成教育读本》,阳光教育倡导的是培育阳光正直的少年,我们通过养成教育的实施以及革命传统精神文化的教育,达成是一致的。可以说学校养正文化的构建以及两大特色的打造,正是区域特色和区域理念的具体体现和重要载体。
三、关于养正文化的构建思考
1、构建公正自觉的养正管理文化:严谨求正,开拓创新,结合发展要求,加强班子打造,全体行政人员来以律己,身先表率,无私奉献,做好教师表率,各自分工职责明确密切配合,提高整体效能,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幸福和学生健康热情服务。
2、构建育人无痕的养正环境文化:寓“养正”文化于校园文化景观设置之中,学校建筑物命名和景观设计建设中蕴含“养正”哲理,“养正石——童蒙养正”(校门处),“养正院——习惯成自然”(办公楼与综合楼之间的平台小院),“养正书院”(学校图书室),“养正标识——葵花朵朵(阳光向上,正直光明)”,“养正阶——拾阶习而上”(学校台阶文化),“养正室——教室功能室文化”,“养正杯——葵花少年活动(学校评比活动等)”。
3、构建正直向上的养正学生文化:蓬勃向上,智慧聪颖,通过环境的涵养,习惯训练的培养,学科的浸润,多种德育活动的熏陶,把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品行正派,为人正直,充满正义,具有正知正见的现代人才。
4、构建身正为范的养正教师文化:浩然求正,尊贤学范。通过学校文化构建熏陶,点燃教师激情,提升思想境界,使教师队伍浩然求正,让教师学做真人,追求真知,锤炼教学技艺。
5、构建求正创新的养正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核心要件,因此学校在构建养正文化过程中,应积累文化经验,形成学校特有的课程文化,在构建过程,学校抓住“养成教育读本”“养成课题——习惯训练读本”“红岩精神养正读本”等校本教材的编写,突出“养正堂”以尊重与关怀、和谐与自由为基调的,以生命与生命对话为特色的课堂文化建设。
6、构建养正主题文化理念系统,即提炼生成学校的养正校风、校训、童蒙养正校歌、办学理念等内容。
7、积极争取市区级立项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养正文化的深入建设。
10.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养正小学怎么样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养正小学,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养正小学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