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Ⅰ 体育新课改解决了什么问题
简述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坚持目标统领教学,提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健康的主题,把教学的精力集中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问题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育部健康体育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体育教研组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与分析,完善了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了教材内容、推行了教学组织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体育课新课标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得到深层次的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教学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执行力,把教学计划转化为教学实际,这是我们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的解读,并灵活运用,在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益,无疑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诠释。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学习和掌握操作性很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尽管这里还有运动文化传承的问题,但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想终身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彻底改进,应把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仍一直乐此不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五、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六、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贰.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 三.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Ⅱ 体育新课标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目前,全国正进行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校体育教师积极参加了2004年暑假期间由教育局组织的《体育新课程标准》培训,同时,体育组还经常利用科组活动时间,采集各种信息,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研究、探讨新课标在我们学校如何开展。
一、灵活选编各水平教学内容
本期学校体育组正积极对新课标进行实验,各水平教师都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五个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结合我校和各水平阶段学生的特长、性别、兴趣、爱好等选编教学内容,各教学内容的时数也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作灵活调整。同时,在选用教学内容时,首先我们要真正领会什么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课程计划),对不同水平阶段学生制定的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有能达到的。所以,我校各水平阶段教师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思想。五领域,三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结合我校现有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情况来选编教学内容。于传统教学大纲、以规定教学内容和时数是绝缘不同的。
二、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组织和教学程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行政教学班为主的组织形式、分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还有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既严重束绑了教师的手脚,也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和积极性。用比较坦诚和理性的思想来思考一下,当在教室里久坐的学生来到操场上的时候,他们需求的是什么?不就是想舒散一下禁锢着的筋骨,放松一下绷紧的大脑。有那位学生想一来到操场就“立正、稍息”,面对体育教师的讲解示范等,学生能喜欢这样的教学法组织形式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进行新课标试验的教学组织的基本情况是基本由教师、活动组长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各样的体育课上课内容,在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巡视、检查、辅导和一起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有目的的准备活动也在其中完成)。真正把教师在传统教学组织的指挥者角色,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帮助者角色。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很喜欢,更能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的沟通,学生只当作教师是一位可信赖、有知识、肯帮助人的兄长来相处。
三、教学方法实效简练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传统式教学法;另一种是系统教学法。这两种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是为教师设计的,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我校在体育新课标教学方法实验中,转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体育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步一点点也给予认真表扬和激励。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体育课程标准五领域,三层次的递进关系,课程目标统领一切的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一起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努力实现已定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展示,帮助和提高。
四、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有突破
以往我们习惯地对学生体育学习的成绩评价内容,基本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合作、身心、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平价。
本期我们在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突破,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总体的评价方法是: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学生期末体育成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上课行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这种多元化的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开始动员阶段时,学生不敢相信,期末学生体育成绩出来后(加上本期一系列各种方面的评定),学生很高兴,真是新鲜事,才真正体验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评价方法对发展学生的体能,增进健康,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减少压力,乐于接爱不同观点,分享自己和他人的快乐,会评价他人和自己所获得的成功感,对进一步促进完善新课标的评价方法起着积极的意义。
结语:
我校本期进行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试验,只是走出尝试的一步,后面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上述所做的一切尝试都还很不完善,工作粗糙,没有经验。今后,必须认真学习,总结经验,精雕细琢,使新一轮我国体育新课标改革实验圆满成功!
观念是先导,关键在教师。当前,我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咸和使命感,为努力完成好实验任务而奋斗
Ⅲ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通过十年的课程改革,体育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方面有所提高,但离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教师专业化的提出对体育教师来说是空前的挑战,多数教师随着课程改革已有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对自我的专业化发展的自觉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归结到认识问题,一部分教师对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还不够,对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认识仍停留在体育即运动、运动即技术这样一个相对比较陈旧和过时的观念上。在专业知识方面也同样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充分意识到体育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简便易行且有效的手段,而是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有一些老师固守自己的一套,觉得自己用了多年的是最好的,缺乏谦虚学习不断进取的态度,当然也有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对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缺乏自觉的意识造成的。认识到问题就要想方设法改进,从教育行政部门,从培训的角度、管理的角度,从各个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和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是外部的推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从教师本人的内因方面入手,一定要提升专业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从内心产生积极的要求,去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一,健康第一的理念,涉及的是基本教学态度的问题。要求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通过教学技能去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而是更要关注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在整个的教学计划里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然后具体到单位计划里,甚至在教案里面都有所体现。当然并不要求每一节课都要体现所有目标,每一节课可以以一个目标为主,例如通过一个单元教学主要是发展学生身体机能,而下一个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再下一个单元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健康第一的原则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激发兴趣。在中小学里,激发兴趣是体育课非常重要的一环。兴趣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积极的持续的评价和态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还是以中长跑为例,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通过中长跑要达到什么目标,使学生获得什么,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体现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要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起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训练方法太枯燥单调,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还没有开始就充满了畏惧情绪,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很艰难。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很大的工夫,从小学阶段起就要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兴趣。这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如在小学低年级通过游戏的方式,在高年级通过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学生是很喜欢体育课的,关键是教师把激发兴趣的理念牢牢地记在心里,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方案来。
第三,学会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了基本的认识,才能达到第三个要求——学会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激发兴趣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而这只能通过教学去实现。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样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些要求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样就不会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老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而是转变为老师带着学生去做学生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慢慢地学会自己学习。所以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解要准确,如何主导,与以前的认识不一样,学生的主体性更宽更广,并且这种主体是在学生已经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第二个方面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有方法,有手段,不能生硬地去教,要通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师生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利地接受。接受式学习是从小学阶段就应该提倡的,虽然有很多动作技能还是要讲解示范,但讲解示范要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有高昂的情绪、快乐的体验。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进去,例如在教学组织中,我们通常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练习,而现在,在练习过程中很多老师加进了学生讨论、然后创编和展示的过程,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态,并亲身体会练习给他们带来的身体变化以及对自我不断的超越。这一点特别是对于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很重要,如教健美操,教师教了前半部分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去主编下半部分的动作,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喜欢体育活动,并转为一种终身的持续的对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的态度。
第四方面,关注差异。教师要随时掌控课程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因此,新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对教学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它要求教师要有能力把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在教学内容里面,教学设计要能够体现出教学的重点。例如上文讲的,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内容:跳,如果教学的细节设计得不够全面,哪怕忽视了一点,就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完成一个预定的教学单元,简单地进行技能技术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就是要让学生激发起兴趣并保持兴趣,学习方法就是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合理的方法。另外就是保证运动安全即科学锻炼的问题。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多、更高。
Ⅳ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有哪些改变
新体育复课程的理念制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
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Ⅳ 新课程改革的优点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扩展阅读
改革原因
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Ⅵ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概念及意义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体育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又被称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所谓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在其整个体育教育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是由不成熟变得越来越成熟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体育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体育教师更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体育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等。普通人不具备的专业素质符合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换言之,就是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是体育教师自身自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部门开展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以期促进体育教师达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成熟。
二、新课程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平台
新课程通过对课程结构和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实现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更提供了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标志是“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为特征,体育教师过分依赖“体育教学大纲”便失去了创造性,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新课程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格,促进其专业化成长。新课程下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时间、评价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如何将新课程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性结合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是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新课程改革是新兴事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了解、分析、研究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就拥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我在新课程改革的三年中多次做市、区、校级观摩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自身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多样化的发展,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水平的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成长。
三、新课程发展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动力
有学者指出“没有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对于广大的体育教师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水平、课程标准理解水平对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对新课程必要的知识不能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那么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的问题就无法正确贯彻和实施,对新课程意义和价值就不会有深刻的体会。新课程使体育教师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问题或疑难困惑,体育教师要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惑就要不断的学习、提高、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就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动力。新课程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动机和条件,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这种化挑战为机遇的转化及需要体育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需要学校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支持,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论及实践的指导。新课改的三年来,我通过参加市、区新课课程培训,聆听众多教育专家讲解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大量的教学课例的讲解、评析,解决了教学实践中的疑惑和问题,促进了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发展。
Ⅶ 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人口大国,要增强综合国力关键在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而教育是其中的重要依靠。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制高点,谁就有可能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虽经历过一些变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巨大反差,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顺应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我国也进行了新一轮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现在,新课程进入试验区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如何,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及时了解和评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既可回应社会的关心,也是推动实验工作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一)倡导“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思想上的一场革命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随着对“学习”的重新认识,以及对生产统一“标准件”式的教育的批判,新课程确立了这样的认识: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学习是儿童的学习。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学生适应教育”的教育,教育被视为知识的授受过程,学生则自然的被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在适应教育,教育则在适应知识。个人只有遵循教育的预先安排,才能得到发展。随着新课程的进展,人们的知识观和教育观发生了变革,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还包括主观性知识,知识的掌握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结果。教育成了学习者活动的一种特殊情境要围绕学习者而变化。而社会的发展,又对人提出了多种需求,要求人必须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这样人成为了发展的中心,教育成为了人实现自身发展的机构。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通过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不确定社会的变化与需求。新课程就是要倡导这样一种主流文化,就是关注校内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教育思想的习惯性思维。在这样的视角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经验的生长点;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化为对话中心;教师由孤独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化为伙伴式的实践团队。这种教育思想的“革命”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改变当前学校的日常教育模式,进而改变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状态。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表明新课程与中央8号文件的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l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2月26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5月18日,教育部颁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方案》。指出:2001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规模逐渐扩大。取得了良好成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这次会议精神的有力抓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组织好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当代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成长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切性的原则将这些要求转化为新课程的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程目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以往的学校课程过于注重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重新回到学习的本义,将实践能力确定为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试图改变学生“手脑”发展的严重失衡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领域。综合活动课程给予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制定国家课程标准与发展性评价制度,使得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成为可能
国家课程标准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文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史上一块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的颁布会引发我国中小学教育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理想。多年来,尽管一些学校进行了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是中小学的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这个系统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素质教育就会变成一句口号,一个没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在相应阶段的质量标准,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由于国家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人人都能达到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要求,因此,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学生再也不用按照最高要求或全班最高分来评价自己,而是采用相对的、多元的评价来要求自己,只要学生达到了统一的要求,他就是成功的、快乐的。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成功、独特的一面。这肯定会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与此同时,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保持不改。倡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求关注评价的过程,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从2001年到2005年的三次新课程调研结果也反映出相应的变化: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绝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做学习的主人,学习成绩提高,学习压力减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Ⅷ 体育教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成长
一、注重学习和反思,避免职业倦怠
教学实践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要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不像学生时代那样是有固定的科目学习计划。教师的反思也是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脱离实践的反思是没能生命力的,也是没有任何实践价值的。任何教师都离不开教学实践,这不仅仅是教师谋生的手段,也是教师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爱自己从事的职业,只有热爱这一职业,才会自觉地去学习这一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方法,主动地去反思自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了自觉的学习、主动的反思就会有充满活力的实践活动,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就这样能使教师不断地从一个台阶走向另一个更高台阶。
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校本研究才有基础,才得以真正的落实。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需求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一线教师作为课改主体的作用日渐凸显,能否构建一支理念新颖、充满活力、事业心强、基本功硬、教法科学的工作、学习型团队是课改成功并持续发展的必然。但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目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改善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这一现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1)教师需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发扬优良的传统,学习新课标精神,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课改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功力。我们要把学到的新理念运用在教学中,多动脑思考,不断地推陈出新,让学生对我们的体育课有新鲜感,喜欢上我们的体育课,让我们的体育课永葆青春活力,使学生不仅喜欢进行体育活动,期待上我们的体育课。
(2)通过学习促进专业成长。体育人的最大优点就是不服输,要不断的学习、进取。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活水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不断更新,而这些都需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反思、总结、提升。其实倦怠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心态,积极主动地对待,工作中会充满很多乐趣。
学习的形式和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向书本学,向同伴学习,参加教科研沙龙,听专家讲座等;最方便、信息量最大的学习途径是网络,可以多上教育网站,积极参与论坛中各种教学问题的讨论。通过网络不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教育信息,还可以交到全国各地的朋友。
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仔细分析上课的得失成败,找出原因,寻求对策,其实就是教学研究,把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难以解决的现象当作问题来研究,在不断探索、实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收获就有成就感,哪还会有倦怠呢。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也很重要,及时把瞬间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静下心来慎思笃行,同时也要注重各种教学成绩和教研成果的获取与积累,在一定范围内体现自己专业水平层次等,这些都会有利于我们专业的提高和将来在专业发展上再上台阶做好必要的准备。
(3)规划自己工作生活的目标。俗话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把做名师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才不会缺乏动力。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有追求才有劲头。对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4)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避免倦怠的有效途径。根据马斯诺五大需求层次理论,当前教师更多追求的是学生爱的需要、同行尊重的需要,通过专业上取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抓好体育教师的梯队建设,调动老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传、帮、带的责任心,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作为21世纪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职业倦怠,这也是时代的呼唤。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这样的教学模式或有助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标准》关注核心就是满足学生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体育教师要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手段,教法创新,课程评价等方面,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小组为中心的自学自练,选择活动方法,以优带差,并对自己的活动方法进行讨论,自评活动效果。如在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想出各种方法来投掷,并在边上提示学生要注意协调用力,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最后请学生自己总结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投掷,再由教师来归纳,得出正确并适合自己的投掷方法。这样的方法可以鼓励,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让学生带,教学内容让学生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这些都有益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体育教师受益,并能在新课程中成长起来。
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
据调查,我国16岁以上的居民中有66.74%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因为缺少兴趣,占各种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第三位。这种情况说明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基础上,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改造,加工,整合,使之变成学生喜欢的,可以亲身体验的,有兴趣的,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明确一个合适的主题,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中长跑的教学,是学生最感到乏味和提不起兴趣的,而体育教师可以在跑道上设置一些障碍,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提示学生要象抗洪救灾的战士一样克服任何困难,最终到达终点。障碍与障碍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些适合学生的重物,提示学生这是用于堵住洪水的沙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三、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积极的因素,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现代化在给人的生活带来快捷方式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的体力活动,使人远离了大自然,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加之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不可避免的会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诚然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很多,遗传、营养、环境、体育、卫生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对人的体质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体育不能包打天下,但体育却是其中最积极、最能动、最有效的因素之一。要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主要靠什么?体育!要改善生理机能靠什么?体育!要提高体能素质靠什么?体育!等等。有位名人曾说过:体育是上帝抛给现代人健康的救生圈。而从事体育的工作者主要是教师,虽然从事社会体育的健身教练也逐步壮大,所以说体育教师在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具有不可推卸的一份责任,至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只是一种管理手段,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种管理方法能够解决所有健康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学生的体育素养、运动技术、运动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知识是我们体育教师的专利,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本着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举旗呐喊,以身作则,在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勇于探索,努力实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健康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我们不能只关注身体上的健康,更何况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遗传、营养、环境、体育、卫生以及生活方式等,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新课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充分弥补了教学大纲的不足,消除了教学大纲对教师的束缚。
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追求,应该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办法也是借助于体育。在体育活动中,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心理体验是极其复杂、极其深刻的。如何对待个人与集体、优势与劣势领先与落后、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等问题上,体育是将其表现最现实、具体和尖锐的活动之一。体育活动对培养人公平、公正、公开的理念,发展、变化、辩证的意识,竞争、合作、创新的精神,勇敢、顽强、拼搏的意志,以及自尊、自信、沉着、果敢的品质等都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体育运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体育与健康课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将具有积极作用。
四、制定发展计划,努力追求目标
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应该制定一个发展计划,并且建立阶段性目标,然后才能逐步去实现。职称评定只是教师成长的一般过程,从新教师到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甚至正高级,只是一个职称上的评定过程,也体现了教师的发展,但不能完全代表教师的专业发展。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首先是一师多能,其次是一专多能,然后是研究型教师或管理型教师。新教师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一师多能,全面发展,首先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老教师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一专多能,形成自己的特长,建立自己的特色。研究型教师应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方向。
良好的社会、学校支持系统,需要体育教师的积极争取,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去赢得学校、家长、社会的认可,更需要我们与有关主管部门的积极沟通、主动交流和相互理解,以平常心对待,多一份宽容和谅解。让我们携起手来,互相帮扶,形成合力,把学校体育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个人受益,学生受益,社会受益。
总之,体育教师需要应对时代的发展,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专业化发展,只有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才能坚定新课程改革的信心。不断创新学习,消除职业倦怠,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