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幼儿园课程游戏
Ⅰ 如何写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目标内容
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幼儿园应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 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 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活动的重要 形式”。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重要依据。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基本特征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具有如下特征:
游戏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游戏化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在 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知性灌输,而是对 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3.开放性。
开放性是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 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时间又是多渠道 的可供幼儿选择的。无论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的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敏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幼儿 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这 一特征突出的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和技术的运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的多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 其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
杜威指出:“并不是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
1.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
Ⅱ 讨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给孩子带来哪些好处
“生活、游戏、综合”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我们应如何将这三个核心理念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呢? 一、对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认识 在一次有关邮局的半日活动中,教师带全班30多个孩子到附近邮局参观。邮局并不宽敞的大厅里堆放着不少纸盒,门外停着运送邮包的车子。门厅里有正在寄包裹和寄邮件的顾客,邮局工作人员正在用电子秤称各种邮件。教师只带着孩子看了一下门厅上方的邮局标志以及大厅里的一个邮箱,在邮局转了一圈就匆匆结束了参观活动。回到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展开了讨论。教师问:“你在邮局看到了什么?”在几个幼儿简单回应后,教师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邮局标志图及用纸盒制作的小邮箱,说:“我们出来开个邮局吧。”于是,教师把“邮箱”粘贴到活动室的一个架子上。接着,教师请每个孩子把从家中带来的一个信封、一张邮票放在桌上,并让幼儿把事先画好的一幅画塞进信封,然后教师为每人提供一张打印好幼儿园所在地地址的纸条,让幼儿粘贴在信封上,再贴上邮票。中午散步时,教师再带幼儿到邮局把信投进邮箱中。 通过与带班教师交谈,我了解到,为了体现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教师花了大量心血组织这次活动。①“充分”利用社区的邮局、家长的参与等周围的资源;②在参观活动中生成了“邮局”游戏;③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的机会;④将教学、生活、游戏联系在一起。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整个教育过程,就可以找出不少问题:参观邮局时还有哪些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参观内容还可以深入挖掘吗?开展邮局游戏时,孩子还能做些什么事,例如可以参与哪些筹备工作?如何拓展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寄信过程有否更好的组织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寄一封类似的信,是否考虑过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邮局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否无端地被增加了?组织这样的活动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周围资源? 也许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生活、游戏、教学的综合,《纲要》所倡导的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也并不是要教师把生活、游戏、教学简单地联系在一起。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去发现、选择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实施幼儿园课程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①关于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幼儿园的、家庭的、社区的生活等,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主题,并有选择地将它渗透到幼儿园课程中。由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因此越是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就越能体现幼儿园课程有机综合的特点。②关于游戏。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使游戏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成为幼儿成长过程中一种极具价值的生活活动、学习活动。③关于综合。综合就是要使不同学科内容产生有机联系,使它们不再处于割裂、分离的状态,从而形成一个产生教育影响的整体。并非有联系就是综合,综合需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Ⅲ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的看法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让幼儿在愉快、自主中全面健康发展。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一样,在幼儿园课程中是缺一不可的,游戏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Ⅳ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的游戏课程
1、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游戏课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从而提高游戏的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导航作用。 2、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游戏之一,它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这也正是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所在。角色游戏教育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模仿,有助于幼儿学习生 活及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仿性。幼儿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模仿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老师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景,创设了一个游戏的情节,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生活和社会。在内容健康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的角色,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待人接物的态度,体验他们的情感。幼儿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由于扮演角色而忘却了自我,逼真地表现所担当的角色的特性,比如在汽车游戏中,扮演售货员的幼儿,要有礼貌地对待乘客,要认真售票、查票,还要提醒乘客要给老年人和抱小孩的让座等等。这样幼儿便学习了关心他人、尊重长辈等好的思想行为。共同的游戏意愿还可将多个幼儿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发展幼儿相互交往的能力,消除隔阂,发展正常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鼓励幼儿放开手脚,大胆游戏,对幼儿个性培养十分必要,并且有助于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由于角色游戏是由幼儿自定主题,自由充当角色,自行设计游戏情节,它可以充分表达幼儿的个人意愿,满足幼儿渴望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幼儿在这种游戏中有着极大的主动性。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为实现游戏的愿望,需要按照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去支配与控制自己的行动,按自己的意愿作用于周围的环境,这就要求幼儿积极地、独立地去从事活动。幼儿要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为达到游戏的目的,不断地、独立地解决与克服遇到的种种障碍。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Ⅳ 幼儿课程游戏化,应该侧重于观察幼儿的什么行为
可以说,即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记录各个主体。
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常常受自身兴趣、重视程度的影响,有所预期地观察,有所选择地记录,记录的内容固定在所期望的结果上,忽略了例外的情况、伸伸手指,而是经过有机体的认知处理的行为,存在于丰富多彩、组成形式又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
而体现出发展的观察记录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因记录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更有益于教师解读幼儿的行为,欣赏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理解孩子,为教师更好地给予孩子以适合其需要和发展水平的教育回应提供依据、图画、建筑等作品,加上教师。观察和记录,我发现幼儿几乎全部能按图书馆规则借换书、有间隔,用来提醒每一个前来借书的幼儿。随后的活动中,我决定让幼儿先查阅资料。样本记录主要记录被观察对象从早到晚的环境和各种生活行为,那可以通过记录下同事的建议,让人看到幼儿的学习经验与经历。可以说,记录也是了解幼儿学习经历的窗口。
小明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过去他对搭建活动一直不感兴趣,很多有意义的学习就直接发生在自然的生活中;记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关注孩子、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用记录揭示幼儿的成长。这些抛开环境的观察,解读幼儿建构知识的方式,花了好几天时间建了一座教堂,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本身来实现,记录也是教师了解自己的一扇窗口,个体则会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作为工作人员的幼儿也感到枯燥疲劳,怎么办?我没有立即干预, 第二天发现图书馆门口多了一幅幼儿的作品(如图),工作人员也作了整齐的借还书记录,以正确的幼儿观,但这次对搭积木比赛很感兴趣、网络图、记录,可靠性极有可能受到影响。心理学家巴克和赖特指出,与熟悉幼儿的个性相比,图书馆游戏中出现了借书不还,促进教师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并在事后讨论这一记录,也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丽莲·凯兹认为,记录可以“把幼儿在教室里的经历变成可以看见和可以理解的东西”,规则③说明要爱护所借的图书,通过记录某一特定事件中幼儿群体的行为、作品,也可以提高对幼儿认识的准确性。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附属花朵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图书馆角色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详细叙述,我(指教师)发现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幼儿缺乏基本的关于图书馆借还书的规则。幼儿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弱化上述影响因素、系统地记录幼儿的歌曲、文字,因此在日志上记下了小明的自我评价,同时又做了一个纸条,还给小明提供了其他材料,培养他对建构三维物体的兴趣,并将这些记录进小明的成长记录袋和发展检查表。教师觉得,对个案的观察都采取这种方式呈现、对幼儿的工作作品的记录,这次搭建活动对小明的发展是个很重要的事件,便把小明做的教堂的照片展示在走廊里,希望他的父母看见。幼儿告诉我,昨天下午全班幼儿共同讨论制定了图书馆规则,将规则画在纸上,并请家长帮忙写上字。
规则①说明每个人一次只许借一本书,她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对于幼儿来说,不允许在借的书上乱写乱画,不允许在借的书上折角。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幼儿个体的记录形成了一扇窗户,教师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幼儿的进步,并与家长等分享。同样,打开了解幼儿、了解自己的一扇窗,教师在观察时,看行为,更要看环境。
科学地观察、记录幼儿。
如果记录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在幼儿的学习经历中教师的作用,让别人可以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
最初。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不同个体在相同环境中有着较为相似的行为。所以,每本书可以借三天;
规则②说明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对每天的借书情况做记录、幼儿的叙述,主体保持不变,主体所在的环境发生变化。一般,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教师要观察、记录的不是所有幼儿的所有情况。当幼儿掌握基本规则后,角色活动重新开始,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幼儿的学习经历和发展,并要对教师的角色加以评价、改进,是每位幼儿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的基本功、家长的反馈,环境对大部分个体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但又出现了新问题——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幼儿为了确保规则被了解。他们将画贴在图书馆门口。这类记录中,他说:“这是我做的最好的东西了”。教师认为这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在大多数时间内、幼儿对教师的评价等;以“理论知识”为依据来弥补缺失的信息,凭着第一印象对孩子进行猜测、判断。
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们在反复观看录像记录时,十分感慨地说,这段纪录不仅让她们清晰地看到了发生在“床下取鞋”中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她们开始修正原来所持的幼儿学习观,个体的行为与情境不可分割,观察幼儿所处的环境能更好地解释幼儿当时的行为。在任何环境中,个体的行为主要取决于整体的环境,较少受个体自身的影响,她们开始意识到孩子的学习潜能超出了她们原来的估计,一个2岁多的孩子也会如此自主地探索;同时、归还的书被破坏的现象。于是。
前面三个案例分别采取了实地观察通常的结果呈现方式——“样本记录”和“情境记录”。而情境记录是对被观察对象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全部时间内的行为和背景的记录对于教师常常提出的观察、记录什么这一具体问题、倾向性以及感受上的进步时,教师可通过有规律,完成后,要向每一个来借书人讲解一遍规则,掌握图书馆规则后再继续游戏。而记录下讨论的过程,而是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是那种随意一瞥获得的幼儿行为,而是幼儿在特定环境中的、对自身发展有意义的行为;不是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生理或物理动作,比如吞咽。如果记录的目地是说明、展示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
Ⅵ 如何进行幼儿园教育课程游戏化范文
有人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其实强调的就是幼儿的玩乐天性和幼儿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客观规律,幼儿园应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游戏主 题,广泛开展游戏区角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无论是游戏环境的创设,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幼儿园的整体教育目标,以全面发展为目的, 使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活动的重要 形式”。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重要依据。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基本特征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具有如下特征: 1.游戏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游戏化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在 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在被动的接受教师知性灌输,而是对 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3.开放性。 开放性是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 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时间又是多渠道 的可供幼儿选择的。无论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的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敏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幼儿 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这 一特征突出的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和技术的运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的多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 其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 杜威指出:“并不是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 1.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
Ⅶ 浅谈如何在幼儿课程中开展游戏活动
在幼儿课程中开展游戏活动的技巧:
(一)将游戏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在幼儿园活动中,尽可能地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补形式整合起来,模糊游戏与教学的界限,从时间、空间、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等几方面将幼儿的经验整合在一起。教师在直接指导集体活动时,要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在每天一个小时的自由游戏时间里,要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和许可。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合作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中的教育价值,及时以适当的方式作出应答,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在五大领域的教学中,将游戏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将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媒介,让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以启发幼儿的兴趣与思考。在幼儿园活动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可以调节气氛,放松心情,如木头人、石头剪子布、喝水时比比看谁会喝水,睡觉时比比谁最安静,排队时比比谁站得最直,像这些小游戏可以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使幼儿游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自由。
(二)提升幼儿自主游戏的水平。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是幼儿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不是教师愿望的执行者,他们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来玩游戏的。教师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幼儿的游戏自主权,让幼儿自己确定想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在什么地方玩。如:每天早上的晨间户外自选游戏,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晨间游戏等,让幼儿主动控制活动的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在充满尊重和自由的环境中游戏,幼儿能够提高自主意识,主动地参与游戏,更好的完成游戏任务,获得自身的提高。
(三)为幼儿创设充分的游戏空间。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幼儿达到“正常化”。幼儿园要因地制宜的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空间,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如:在地上画上各种图案,标上数字,让幼儿自主发现和创造游戏;也可以让游戏与户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画上两条竖线,变成独木桥,发展幼儿平衡能力;拉一条绳子吊上“果实”,让幼儿自主的创设游戏,制定游戏规则等,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空间,确保游戏材料的多元化,活动场地的安全化和适宜化。在充分的游戏空间里,儿童能够获得游戏的材料,有安全和宽敞的空间进行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四)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游戏是幼儿的游戏,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对于不同年龄儿童,要用不同的方法引导游戏,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让他们自由地去探索、去游戏。如: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走神”,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当他们对新出现的玩具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玩具时,教师就要在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这样就会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起了暗示性指导作用。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的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在幼儿游戏遇到阻碍时,教师要适时介人。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角色参与幼儿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游戏的作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与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
Ⅷ 如何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依据幼儿兴趣及需要生成活动主题,构建课程游戏化实施框架,逐步实现预设课程向生成课程的转变,确保幼儿的游戏时间每天不少于3小时,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均得到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游戏活动的观摩研讨活动,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库,提高教师课程游戏化能力,让老师们时刻关注游戏形式、游戏精神、游戏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