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文献综述课程
㈠ 急!!!关于新课改下学生如何学习的文献综述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在近五年有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的文献中,涉及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的有如下: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关于课堂教学制度的创建问题、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问题、关于社会的支持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文献综述
近期,笔者在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新课改”研究类文章近有数百篇,同时也浏览了不少关于新课改的系列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新课改实施中对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纵说纷纭。本文拟就近五年来,我国教育理论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问题研究作一梳理,以期使人们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文献所反映的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 关于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
课堂教学系统,它包括物质、制度、观念等多个层面。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组织结构、教学物质设施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①目前,新课改中存在着教育实践者对新课改追求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系统不相适应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教学理念还没有完成转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有的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精神,对传统教学一概否定;有的缺乏课改功底,为了课改而去改,缺乏对学科主体特性的把握;还有的各持一端,立场不坚等等。于是在操作中,课堂教学便出现了片面强调所谓的活动,而忽视“双基”培养的现象,使“合作”、“激励”流于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出极分化。[1]另外,由于课堂评价制度未能及时创新,许多教师还把握不好必要的课堂秩序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再者,现有的教研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还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致使教师教学方法的呆板和教条化。[2]由此可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还是有待我们探讨与研究的。在分析综合现有文献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适应应该是双向的调节和互动,既包含变革旧有的课堂教学系统,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又包含新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系统对原有课堂教学系统惯性的关照。只有合理地处理新旧课堂教学系统,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好地得到贯切实施。[3]因而,合理地处理课堂教学系统的适应问题仍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 关于课堂教学制度的创建问题
教学制度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和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观念与思想、物质与设施的有机结合。②在收集到的文献中,笔者发现,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未把课堂教学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大多数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书上讲“教育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而不提课堂教学制度,只是以“教学常规”与“教学现象”论之。但课堂教学制度确实存在,它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比如班级授课制;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比如教学常规;同时它还是一套激励机制。[4]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创建课堂教学制度实在是必不可少。
另外,笔者综合所收集到的资料,把现行课堂教学制度的弊端的表现归结为一下几点:(1)教学计划与执行教条化——刚性服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当作是亦步亦趋的向导。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没有激情,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知识平铺直叙,有的只是机械性的劳动。(2)教学结构和行为模式化——制度对物不对人。陷入制度主义,建章立制缺乏对人的关怀,见章不见人,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把教师学生只当作管理的对象,以僵化的条条框框制约、束缚教师与学生,教学工作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严重地扼杀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班级授课制,固化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甚至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差异的存在。[5]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我们教育理论者及教育实践者进一步去探讨研究。由此看来,制度层面的反思与创建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实现及有效教学物质设施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 关于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问题
在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为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将有效的观念和制度落到实处还必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生课堂行为的转变。而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的双向转变。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较大争议的是问题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新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惟一主宰者, 不再居高临下地督促学生学习, 而是扮演着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等角色,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6]这一新的教育观念表面上已被每一位教师所接受。但是, 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得不够全面, 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甚至走入了“误区”, 出现了“导之不足、自主有余”的现象, 有的甚至放任自流。[7]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化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行为的先导性转变。促进课堂教学行为转化首先必须促进学校的成长,要建立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的组织,使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目前,创新型教研活动缺乏、校本成长有待加强、教师实践与反思相对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已成为课堂教学行为进一步转化的障碍。[8]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存在的教师用旧的教法上新课程,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么有实现转化的典型案例,这也说明了课堂教学行为转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四)关于社会的支持问题
有学者从政府、家庭、社区和传媒等角度,研究了新课改的社会支持系统问题,并特别强调社区在“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开展全面教育等方面,引导居民认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扩大改革的影响力和支持面”方面的功能。[9]目前,就全社会而言,人们对新课改的理解、参与和支持的力度均不够。特别是家长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对课改工作不理解,对教师的工作不支持、不配合,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有一定困难。更甚者,有不少的家长存在“成绩万岁”的教育观,这样一种对教育观念的扭曲,对教师贯切新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也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另外,地方博物馆、展览馆等校外课程资源,仍未被学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还仍停留在文本、教室、教学设备等一些狭窄的硬件上,没有充分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如何将新课改的理念同家长、教师普遍关心的升学率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新课改?这些仍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新课改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综合现有文章,笔者认为,当前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实证研究
从研究手段和方法看,当前的文献研究仍以思辨性研究为主。而笔者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用科学的技术工具进行实地研究和实际分析。
(二)突出问题意识
新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善于发现问题的教学实践者若能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往往会事倍功半。在我所阅读到的文献中,大部分的文献都是对课堂教学的现象进行描述与陈述。因此,我个人觉得研究者一方面要善于发现问题,做课改的有心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问题归类、提升,把实际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注意洋为中用
欧美国家在20世纪后半叶都进行了课程改革。他们在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权、课程标准建设、考试制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我们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借鉴先行者的做法,它将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推进课堂教学制度的创新。
(四)关注发展中的不平衡
新课改推进中,实验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差距;地域差距、校际差距、学科差距、师资差距、学生差距等等。[10]对此,有学者专门采用访谈、观察、文件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分别对全国部分实验区进行了调查评估。资料显示,有两类差异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地区差异。明显的趋势是: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趋向于消极,且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程度低,因而乡村课改所带来的变化低于其他地区;二是学段差异。明显的趋势是: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性,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较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11]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辐射和带动村小很好地参与到新课改中来?如何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内新课改的均衡发展?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到日程上来。
以上,是笔者在综合分析现有文献而归纳出的关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问题及其研究应注意的事项,由于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发展内容丰富、结构庞杂、研究课题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加之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本文所做的归类也只是一种尝试,可能存在不足与缺陷,请读者谅解。同时,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带给读者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问题研究的一点点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