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体现在
1. 如何理解科学新课标中关于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在历史教学评价的理念方面主要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从考试文化向评价文化发生转变;其二是从过去分关注鉴定甄别向关注过程与发展的转变。这种评价范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结论,还应更加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结论的认同问题。“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第二.教学评价不仅是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中,强调从各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学校的自评和互评,倾听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呼声,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2. 新课程评价的改革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1、学生评价改革重点:
①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版
2、教师评价改革重点:权
①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自评
③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④打破教师行为表现,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课程评价改革重点:
①建立促进课堂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重点:
①考试内容方面,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体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试方法多样化
③针对考试结果,要做出具体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成绩
④升学考试中,逐渐改变分数简单相加的录取标准
打的好累啊。。。。。。给悬赏啊!
3. 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如题 谢谢了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 在20世纪即将结束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的教育界又出现了新的改革,就是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尽管过去我们也开展过好几次的课程改革,但是这一次的教育课程改革是针对于基础教育的,与以往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具体一点来说的话大体上有以下的几项: 首先,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是政府的行为,这就足以说明此次改革是被充分重视的。新课程改革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就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新课程的改革可以普及到尽可能大的范围,调动尽可能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从而取得较好的成效。 其次,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它改变了以往只是片面强调教科书更新的简单做法,而是特别注意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改革。这就使改革有了全局的观念,可以使教育的课程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不是表面的变化而是一个质的飞跃。 最后,这次改革特别强调学术力量的参与。这就综合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不仅有了实践的参考意见,还可以吸取百家之长,提高了改革的理论高度,有一定政策上的保证,从而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高质量。 下面,我想就这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教师与学生关系上的创新过去,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授予与被授予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忙于把教师传授的东西记到脑子里面或者写到笔记本里,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互动。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只是被动的把知识死记硬背,并没有把它真正的消化,进而变成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当然这是早就反对的,但是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那么这种教育方式的实质仍然存在。 在这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它首先强调了教师是知识的研究者,而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其次强调教室不能作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舞台,不能作为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应该是师生之间交往和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充满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最后强调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体验。所以,新课改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取得心灵上的沟通;作为学生不只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创造里,从而使自己不断的发展。 二、评价对象、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也就是用学生的一次考试成绩来作为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这样评价的内容、方式和主体都是比较单一的,另外就是过分的强调了评价的选拔功能,也就是普遍存在的排名、升学的目的等等,而少了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是为了学生的阶段学习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现在,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评价对象、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这里所说的评价对象和主体不仅是指学生,还包括我们的教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还要对教师进行评价。 1、对学生评价的创新。我们不能只针对学生的成绩,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目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评价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的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另外对学生评价的方法也应该综合化,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适当的纠正。最后就是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评价,及时的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快乐,从而建立一种激励学习机制,帮助学生进入到良性的学习气氛循环中来。 2、对教师评价的创新。现代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对教师的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学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和教学准备情况的评价。另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反思.同时,学校、同行、家长以及学生都应该参与到对教师的评价当中来,多角度、多立场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我们教师自身不断的发展。充分的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3、评价方式上的创新。新课程中的评价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它克服了传统比较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建立了多种评价模式,并且每一种评价模式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考虑到我们的课程评价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因为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条件各不相同,并且它还具有持续的发展性,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尤其这种变化还没有固定规律可循。这些特性都导致了我们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模式都是不正确的,都是片面的。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动态性的。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总成绩分成几个模块: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情况、作业情况等,并且我们还可以具有发展性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因为好学生不一定一直都优秀,而差学生也不一定一直差下去。我们应该了解与掌握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对进步的学生,我们应该积极的鼓励与表扬他们,使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对学习有退步的同学,我们需要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使他们了解落后的原因,纠正自己的错误,尽快的取得进步。 三、课程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在内容上是各种各样知识的传授,要求也比较的单一,就是要求学习记住,并不需要他们理解更不需要去运用了,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以明显的看出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有关的内容并不多,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的内容从各个方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有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内容,具体的来说,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提高基本素质。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对学生都做出了要求,为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2、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壮大,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万万办不到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 3、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教师以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全然不顾,其实要想学生把知识真正的理解并变成自己的东西,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强调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藏,但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以科学理性扼杀人文精神的现象,从而出现了人的异化、环境的恶化。因此,关注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5、重视学生个性的辅导。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完满个性的养成,注重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个性不成熟,那么将来到社会上也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无法作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做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来。改革后的新课程同传统课程相比较,更加的全面,通过不同的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发展。新课程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迅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为我们的国家做出努力的未来建设者!
求采纳
4.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4)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体现在扩展阅读: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5. 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已有课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课程的执行者;在新课程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课程的研制、开发者。
2.构建新型教学样式
在已有课程里,占支配地位的教学样式,其特征是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的"单项传授"关系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样式,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核心,包括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活动学习等。教师必须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新型教学方式。
3.提高综合课程教学的素养
在过去的课程中,主要是分科教学,教师大多是靠个人力量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新课程的综合化、平衡性和选择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知识修养,能够开展合作教学,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4.建立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
新课程的建设和推展过程,要求教师建立一系列现代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实现"六个"转变:从重教师的教到重学生的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从重认识到重情感,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教法到重学法,从重继承到重创造。
5.养成新的教学技能
过去,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新课程赋权给教师,使教师可以支配的因素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创造力被解放了。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开发的空间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决定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将越来越低,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6.提高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
在新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到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过程,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共同创建起新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探究创造的素养,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之中,为新课程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6. 教学评价的方式应如何适应新课改
教学评价方来式因新课改的教学源模式和教学基本原则改变而发生了改变
最重要的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配合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性,展开评价,同时对教师采取的新型教学手段和还时间于学生的策略综合考虑,最终实现综合评价。
7. 如何理解新课程评价范式转变的意义
新课程在历史教学评价的理念方面主要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从考试文化向评价文化发生转变;其二是从过去分关注鉴定甄别向关注过程与发展的转变。这种评价范式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作出评价,而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结论,还应更加关注评价对象对评价结论的认同问题。“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
第二.教学评价不仅是考察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达到《标准》的要求,还要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中,强调从各方面去全面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较强的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学校的自评和互评,倾听家长和社会对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呼声,畅通多方面信息反馈的渠道。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被评价者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8. 新课程评价包括什么
义务教育新课标2011版:
评价建议: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具体包括:
1.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2.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3. 情感态度的评价
4.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5.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6. 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
7. 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9.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一、问题提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就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二、研究目标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虽然,大家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意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还是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教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仔细分析以上三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我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它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只有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10. 新课程下学生学业评价新趋向体现在哪些方面
1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
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教师、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多元主体在评价上的相互配合,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参与的活动,实现多元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教师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作为教育反馈信息,不但可以发现教师本人对学生评价的偏差,还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与不足,并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如学生成长记录袋不但收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将学生本人、同学的评价、父母的期望及个人的特殊作品收入其中,作为自己成长进步的实录,通过大量的多元主体评价资料,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进步及存在问题。这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之间的双向沟通、选择与协调,实现了各种评价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注重过程,淡化结果
发展性学生评价主张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也关注学生成长过程、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它将学生以往素质积累的成绩、现在所处的水平和将来发展潜力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综合评价,通过有效关注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评价过
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多维培养目标,使评价的诊断、选择、导向、改进等功能在促进学生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强调质性评价,关注差异
改变以往只注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地描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质性评价通常记录了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描述性的内容。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较好地全面反映了学生发展的状况,对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3年斯塔弗比姆在《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一文中指出: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发展性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
4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性学生评价的评价内容,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为目标。发展性评价观不仅注重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学生心理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
大、较快、较好的进步。因此,“考试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起点的标准,它帮助每一个人估计他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效率。评定的手续应象衡量一
个人是否符合外在标准一样衡量他的进步。”发展性评价不再把评价仅仅看成是甄别与选拔人才
的过程,而是把评价看成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手段、完善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