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汇报

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成果汇报

发布时间: 2021-03-13 05:50:57

『壹』 小学课程实施与教学创新工作主要成绩怎么写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的价值的弊端,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新制定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明确了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科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今后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研究二、课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活力;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到至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使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为此我区根据目前教育现状和本地实际提出“培养小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研究”课题。(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我们身边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研究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1.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将关注学生解题能力的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从而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2.改善教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数学过程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通过本课题研究诱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和创造性。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面能进一步提高。4.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数学教学的评价观是“以教师评价为中心,以结果评价为中心。”这种评价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指出评价的功能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学评价体系,这是一项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工作。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完善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方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学习的评价体系。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针对我区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环境,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加于实践研究,总结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学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含研究能力、图书资料及实验设备、领导态度、经费保障等)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成员共有9人,其中课题负责人帅琼为全国优秀教研员和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省、市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中级职称。在一线教学工作15余年,曾担任过学校教务处主任、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及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在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数篇,她从事数学教育工作以来,有30余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佳奖。自从2004年开始担任数学教研员职务以来,从事教研科研工作已8余年,因此有的精力参与到课题研究工作当中。承担该课题研究的其余八位教师都是新区数学中心组成员和各校数学学科教研组长。他们年轻好学,教学功底扎实,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是我区数学教学一线的中尖力量,为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区研发中心将对现有的图书、资料等资源进行整理,统一调配,妥善安排实验学校,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实验田的作用。课题负责人、研究人员积极参加多途径、多形式的教科研培训,努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如参加省市业务部门组织的课题知识培训、阅读专业理论书籍、网上学习等。教体从新区的教育长远发展考量,制定了以课题研究带动全区教育发展,从制度上保证对课题研究的财力支持,区管委会及财政部门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经费。三、指导思想本课题的研究将严格贯彻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的教育科研动态,加强专著和核心期刊的学习,加大现代教育理念转化成具体教学行为的力度。重点研究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四、课题的总体目标以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国标本教材为依托,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会运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题的研究,以新课标的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维度为总体目标,以学段目标为具体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其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生成数学意识、产生数学情感等。

『贰』 课程开设汇报材料

一、课程方案执行情况

1、国家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在期初视导和新课程专项检查中,初高中各所学校全部开齐开全了国家规定的课程门类,初中、高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也都有所开设。高中开全了必修课和选修课。

2、国家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初、高中开足了国家课程规定的课时,个别学校略有增加。

3、地方课程是否开全了课程门类

地方课程开设情况不仅人意,多数学校不能开全课程。四城区初中已经不在征定地方教材。

4、地方课程是否开足了课时

每所学校每周能保证2课时地方课程的开设,但门类不全。

5、都开设了那些学校课程,是否有教材吗,效果如何

校本课程的开设好于地方课程,各个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其中有工业类、农业类、经济类、科学类、科技类。鞍山一中编制了40余种校本教材,岫岩满中编制了《满族风情》教材等等。

对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还有那些意见和建议

对国家课程没有意见。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多,课时少,需要把教材重新整合,注意和其他学科在内容上的互补和协调,去掉类似的雷同的,在内容选择上从一年到六年也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为了使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能在同一个高度上,应加强专业教师配备,应加强相关教师、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使地方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

上级教育业务行政主管部门想了解基层学校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不要光听领导说或看材料,要到实地去调查去研究,走进学生,走进一线教师,问题是存在的,要想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矛盾,基层学校领导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决定了对事情的不同处理方式,上级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要让基层学校了解其真实意图,免除后顾之忧,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更有效的指导改进工作。

在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主管部门也应该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有评价等相关机制,进而促进此项工作,使之走向正轨,就向语文数学一样,成为学生学习中不可缺的一门学科。

应注重对学校课程编写的审查和批准。

二、课堂教学情况

1、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什么

(1)新课程带来的新变化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突出变化是:—教育观念的变化。由教育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

A、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

教师由过去传统的单一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老师只起到组织、引导、促进与合作的作用。老师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为学生服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B、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

学生改变以往的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教师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分成小组,愉快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开发,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居高临下,具有权威性,而是建立起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出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师生之间不再是过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成为互为课程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关系。

(2)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鞍山市面对新课改,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的组织网络,教研活动分东南西北四片进行,教研工作分三步走,发现并培养典型;典型事例在片上示范、交流,适时召开现场交流会;期末总结、研讨。

重视发挥教研组织的功能,建立了市、片、乡、校四级教研网,课改成果层层传递,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强化校本教研,他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课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选题进行研究,每校有教研工作计划,有周教研活动计划,教师人人有研究专题、研究方案。开展联谊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先后两次召开鞍山市初中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

千山区教育局为教研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员、时间和经费的保证。每年教育局给师校拨款20万元,保证了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专题研究针对性强

中小学教研部门选择课改中的重要课题进行专题研究。中小学进行了学习质量评价研究,制定了考核方案;中学各学科教研员每学期初都确定研究专题,每学期末写专题研究论文,有的还公开发表。

(4)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不断总结推广课堂教学积累的教学经验,涌现出了新的课改典型。

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领导的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引路课;全体教师的汇报课,小学教师达5646人次,中学2200人次。

2、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观念变了。

教师普遍认识到新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

A.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B.有助于体现学科特点,关注人文性和实践性。

C.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D.有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方式灵活了

如:A.利用“情景教学法”将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带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B.借助“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C.采用“诵读法”打破常规,摒弃烦琐的分析,侧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D.针对学生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探索法”学习,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学生各抒己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增强求异、创造能力。

总之,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明确了“课堂讲授还要与不要”的问题,明确了“讲”与“灌”、“填”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新变化:

A. 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B.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C.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D.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E.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变化: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乐于自主探究,敢于挑战自我,使个性得以张扬。

(1)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乐趣。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一节课教师只想到自己怎样教,忽视了学生想怎样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前提必须是学习的自主性,而这,取决于课堂的气氛。

(2)提供自主探究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探究。

(3)实现自主探究的拓展——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

人类普遍存在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应把教材当作例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让自主探究跳出课堂,走进生活。

乐于合作探究,敢于超越自我,使潜能如花绽放。

(1)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探究。

(2)开放时空,使学生能合作探究。

(3)适当介入,使学生会合作探究。

(4)积极评价,使学生乐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众多的学习内容中,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则适合于实践体验,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讲解等。我们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学习方式,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情况如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非常好。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学习共同体的伙伴,教师是指导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发挥的非常突出。

4、你认为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尝试

老教材是“学”材,新课改教材是“教”材。教师应该敢于打破教材的编写体系,重新梳理教材,有效处理教材。

5、校本教研开展的如何

鞍山市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又开展了科本教研活动。2005年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海城市召开了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会。2006年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校本教研经验成果交流会暨总结表彰会。会上经行了不同层面的经验交流,进行了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6、对课堂教学还有那些困惑

困惑一: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活”与“实”的关系?

困惑二:如何优化课堂中学生的活动?

困惑三:如何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困惑四:如何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学习?

困惑五:如何进行正确的课堂评价?

三、教师培训情况

1、教师都参加了哪些培训

教师参加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有些学科还参加了专题培训。

2、参加各级培训的人数有多少

四年多来,我市已有1140人次参加国家级培训,562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4159人次参加市级培训,课改年级的教师和相关的管理人员真正做到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3、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如何

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基本达到多数理解,少数精通,少数稍差。

4、对新教材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何

有30%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熟悉,55%的教师对新教材达到掌握,15%的教师对新教材还不能掌握。

5、课程改革前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哪些变化

教师的观念的转变:

实验教师对课程及课程的实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改过程中不断转变自己的观念,实验教师对本次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所理解。

教师行为的改变:

(1)人人做到微笑进课堂;

(2)能倾听学生们不同的声音;

(3)注意关注更多的学生;

(4)能够选择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6)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6、课程改革前后的课堂教学要求有何不同

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变“课后巩固”为“当堂训练”。

7、各学科教师是否配齐

各主要学科教师能够配齐,政治、历史、地理、生物教师农村初中还有个别缺乏。

8、对培训还有哪些要求

对新教材培训应该半年进行一次,已经培训的教师还应进行二次培训,个别学科针对个别问题还应进行专题培训。

四、课程资源开发情况

1、各学科《课程标准》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不能,但我们通过前沿教育研究网进行了网上公布。

2、各学科教材和教师用书能否做到人手一册

能做到人手一册。

3、教辅材料有哪些

很多。教辅材料都是通过新华书店教师和学生自己购买,缺乏省市统一要求。

4、结合教学还开发了哪些资源

农村中学农远的学科配套光盘,还有鞍山教育网和前沿教育网的网上资源。

5、是否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吗

新课程教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理解,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发课程资源,多数教师也不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6、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还应剖那些想法

准备在前沿教育研究网上逐步建立单元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库。

五、设备和基地建设情况

1、教具和学具配备是否齐全

条件好的初中只有少部分教具和学具,条件差的初种基本没有教具和学具。

2、仪器设备配备情况怎么样

由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各个学校都有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好的学校能够做到班班都有多媒体。全市有十所学校班班都有多媒体。

3、各个学科的实验室是否都有

鞍山市实验室建设非常到位,仪器设备非常齐全。每所初中都有理化生实验室。

4、专用教室是否齐全

95%以上的学校都用专用教室,其中包括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阅览室。

5、市、县(市、区)是否有实践基地

市、县(市、区)少数学校有实践基地,包括学农基地、学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军训基地等。

6、学生在基地怎么样实践

学生在实践基地学习各种经验,不收费用。

7、实践基地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实践基地只能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建立的,不属于学校固有的,所以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比较困难。学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专用基地。

六、教材和教辅情况

1、是否喜欢新教材

学生喜欢新教材,教师不太喜欢新教材。

2、能否适应新教材的安排吗

与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A.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

B.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调整合理。

C.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D.教材难度明显降低。

所以教师能够适应新教材的安排。

3、教材内容安排的怎样

教材内容安排科学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

4、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是否够用

按照课程方案的安排,教学时间略显紧张,一些生源好的学校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些学校完不成教学进度。教师只有开快车,易煮夹生饭,学生消化不良。

5、教材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

教学内容的安排比较科学合理,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目标逐步提高,最后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将牵制教师相当的精力,但也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新课程实验中,教师普遍认同新教材内容的综合性、现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必须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普遍现象,学校和教师必须在教学资源和资料的寻找、开发、制作、使用等方面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和教师为解决这个问题也将就网络技术何时进入学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做出选择,从而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造成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理解"冲突"。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传统课程中学科体系强调系统与规范,强调严密的逻辑顺序和严谨的知识结构等特点在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使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常常产生理解上的"冲突"。要正视实践中教师对教材重新组合处理以更加切合教学实际既缺乏胆量又欠缺能力的问题。因此,增强教师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已成当之急。

能否解决新教材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的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相比以前一堂课上只"啃死"一种方法而言,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与学习方法之先进是无可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引导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更是新课程实施的一种必然。

6、和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辅材料都有哪些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确定后,以课标、教材、教参、教辅的编写为重要凭借实施。调研发现,新课程教材、教参、教辅有待改进处多。首先是各科教材都有相当数量的调查、参观等实践性活动,外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独立看似都合理,实际都落实则偏多,缺乏时空保障,遑论其它。其次有的教材刻意回避定义(初中数学),有的容量陡增,要求偏高(初中英语),有的教材欠精美,虽价格略低,却并不为广大师生喜欢(小学语文),还有的教材有知识性错误(初中语文)。再次有的教参观念陈旧,指导性不强(语文),有的同步练习册与教材不一致。如不要求讲的知识点,却有作业(语文、数学等),有的不考虑小学生实际,练习册习题不注音,没人辅导学生就无法做题(小学语文等)。所有这些都为教师教学增加了困难。

对策探讨:1、反馈信息,促编写者改进。2、实践性活动年级统筹,尽可能学科间结合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增强指导力量。3、强化教师教学主动性,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参、教辅。

7、教辅材料是否够用,还存在哪些问题

很多,够用,但不规范。教辅资料不准统一征订,也就意味着不准统一使用,这不符合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的特殊规律,也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教辅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无论从商品的本质特征,还是从教辅资料的编写、印制、发行、使用等,与其他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不相同,面对目前的这种混乱局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它伤害的不仅仅是广大的学生,最终伤害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规范我们的教育市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省市必须强化对教辅资料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已势在必行,其建议主要归纳为四个“一”:

第一、出台一套强制的管理政策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类商品,都有自己的行规,都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教辅资料推荐目录,规定学生使用教辅资料的品种和数量,规范教辅资料的定价,这本身符合教育市场规律。一个学生手上有几套教辅资料,一个班上或者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省市同时使用几十,甚至上百个版本的教辅资料,根本就不利于教学业务的指导和教育质量的监测。

第二、成立一个教辅资料的管理、审查机构,建立教辅资料的准入机制。

成立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或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教育业务单位)牵头,由各学科和一线教师组成的教辅资料审查小组,对进入本省市的教辅资料或由本省市编写的教辅资料进行严格审查,从质量、价格、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具体审读意见,并从中选出优质优价的、适合本省市中小学生使用的品种进入市场,严禁低质价高的教辅资料进入中小学校,同时将专家审读意见向社会公开公布。

第三、搭建一个集教辅资料编写、出版、发行、使用、指导、管理等于一体的市级平台,强化对教辅资料的质量保障和指导服务。

教辅资料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一旦消费者购买,凭一个简单的说明书就可以使用。教辅资料除了注重编写质量、正规出版外,其销售行为必须包含指导教师、学生使用的过程。然而现有的发行渠道,无论是正规的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二渠道或个体书商,追求的纯粹是经济利益,只管把书送到学生手中算数,对于教辅资料的质量如何、学生如何使用一概不管,销售和服务完全脱节。因此,搭建一个集编写、出版、发行、指导、管理于一体的市级机构势在必行,然后各区县成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共同加强对学生选购、使用教辅资料的指导、培训和服务。

第四、组建一支由各个方面组成的执法、监督队伍,加大对整个教辅资料市场的查处和管理。

目前对图书资料市场或整个文化市场执法的是市区文化执法队,但其查检、查处的内容和范围也仅仅是看图书资料出版印刷和发行渠道是否合法,而对图书资料的内在质量和使用情况却无从查处。因此,建议应该成立一个由文化执法人员牵头,集行政主管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出版发行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于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学期中或学期未对各中小学生使用教材和教辅资料的情况进行检查,对乱用、滥用和违法购买使用教材、教辅资料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严肃查处。

8、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教材还存在哪些问题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国中小学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的统一性过强,多样性和选择性很差,不适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平衡性更为突出,而中小学的课程、教材主要面向城市,很少考虑农村的需要。这种情况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的课程脱离了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如何使课程既能体现国家的统一性要求,满足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达到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又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适应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需求,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点和农村特点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富有灵活性和选择性的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些地区和学校在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方面已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有的学校设置了符合当地与学校实际的课程,有的学校自编了相应的教材,许多学校在各学科教学中还补充了当地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弥补了国家课程和统编教材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不足。但就总体而言,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目标的确立,缺乏必要的理性抽象和实践验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指导思想与选择标准不够明确,只局限于经验层面;课程实施与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理论上和观念上比较滞后,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校还不具备理论和开发能力。有些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界定。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中,校长、教师应是积极的参与者,更是实施者。因此,其教育观念应不断更新,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加强课程理论的学习,提高对地方、学校课程的认识,研究和探索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正在探索中前进。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应当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性、适应性、规范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制定相应的课程规范,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创设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宽松的课程管理体制,规范其行为,确保其实效,逐步形成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多元化的中小学课程结构。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Article/zjbggzhb/58477.htm

『叁』 来一篇小学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2008——2009学年度
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汇报
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我们继续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我们已有的教学、教研体制: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六步诱导教学法”为灵魂;以“当堂训练、过关制”为基本框架,以“集体备课、经常反思”为核心教研制度。以“后进生跟踪服务”作为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精细化、典型化和个性化”,为此,我们在这学期提出了新的口号“以人性化的制度激励人; 以无处不在的德育网络教育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个体,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课堂教学精细化,学生作业典型化,课后指导个性化。”下面,就上述情况作一简单的汇报。
一、暑假中,我们修订和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和《教学人员工作考核实施细则》。
班主任工作采用量化积分的方式,它分为 “履行班主任职责、班风班纪、安全工作、卫生工作、少先队工作、生活管理、财产管理、奖励分数”等八大块六十二小项。每一小项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工作标准”,规定了达不到要求时所应扣除考核分数的范围。具体操作流程为:以分管校长、德育处主任、大队辅导员、安全办主任、生活管理科科长记载为依据。每月公布积分一次,各月积分累计所得就是年终考核的分数。教学工作从工作量、各种书面材料(包括计划、总结、反思或教学论文,培优补差记录,听课笔记等)、备课(教案)、讲课、辅导、作业的布置与批阅、考试、教学成绩、听课等九个方面进行考核, 每一项内容依据实际情况划分出了不同的档次,每一个等级提出了非常详细、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要求,给出了较为恰当的标准分值。这项制度由教导处抽组人员执行,他们就上述内容定期、不定期地检查打分,年终将每次(项)所得分数相加就是最后考核得分。这两项制度的出台,必将促进文明学校班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推动学校班风、学风、校风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经常反思我们的工作,找出不足和疏漏之处,然后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暑假期间,我们集中全校教师进行了“教学大反思”。每位科任教师以“期末考试试卷”为蓝本,归纳、整理出学生没有掌握或一知半解的知识点,并且大致开列出了上述同学的名单。然后,同学科教师集中起来讨论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思路,直至找到最佳方案。这样做,就抓住了阻碍教学成绩提高的关键。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我们更是紧紧抓住“反思”毫不放松,每节课后有“教学笔记”,每单元有“反思”。我们的“反思工作”不是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要它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每一次作业,我们都把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在案,下次在课堂上共同解决;部分学生的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好,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区别对待。有的可以告知家长,让他们给“补课”;有的可以委托给班内负责任的优秀生进行指导;有的自己亲自辅导。“单元过关”考试之后的“反思”,我们也具体到了班内的每一位学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对他的每一位学生了如指掌。相当一部分教师看着空白试卷就能较准确地估计出某位同学的成绩,大部分科任教师能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出他是否照抄。这样,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他的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影响他们成绩提升的关键,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我们将后的工作才会有的放矢。
三、教学全过程贯彻“精细化、典型化、个性化原则”。“当堂训练”、“六步诱导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等,是我们总的教学思路,要想使它见到实效,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贯彻精细化原则。这里的“精细化”,是教学全过程的“精细化”,是全天候的精细化。“典型化”就是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抓出“典型”,以点代面,达到教师“举一”,学生能 “反三”的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精细化”、“典型化”,教学反思要“精细化”、“典型化”,作业布置要“精细化”、“典型化”,课后辅导要“精细化”、“典型化”,试卷拟定要“精细化”、“典型化”。备课时,我们的教师首先通览教材,把整册书甚至全套小学课本都吃进肚子里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用十到二十个应用题覆盖小学阶段几乎所有的知识点。至于学生,他们把班内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分成几类,区别对待。上课时,精心设计出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很强的代表性,往往能很好的反映相关的知识点。被提问者往往是能够代表某一类同学,让他们回答问题,老师一般能较快速、准确的了解学生掌握讲授内容的真实状况。
下面说说课后辅导“个性化”。我们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家长的认知水平不同,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意志力都有所不同,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学,势必事半功倍。在课后指导上,我们的教师依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出恰如其分的指导方式。例如,数学上的死记硬背是应该坚决屏弃的,但某位学生领悟能力较差,他的老师就出了些基本的题目,写上解题思路,让他“死记硬背”,结果真的见到了成效。
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实现了“精细化、典型化、个性化”。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处的五位同志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与师生座谈,随时了解师生“教”与“学”的情况,与他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为他们解决一些教育教学中的难题,向他们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遇到一时想不明白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找出最佳解决方案。我们还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课,组织大家讨论。选取有代表性的教师跟踪他“备、讲、辅、批、考”的全过程,借以了解一类教师的工作状况,以便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
最近,我们举行了“教学质量表彰大会”,这不仅是对上学期工作的总结,也是我们这学期的动员大会。这次会议,凝聚了人心,振奋了团队精神。
四、大力加强体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认真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课外活动。开学后,我们组织了大型体操比赛,锻炼了我们师生的团队精神。进行了少先队入队仪式,使全体师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小星星广播站”每周播出两次,《小星星作文报》定期出版。音乐、舞蹈、美术方面,我们经常组织师生参加一些上级单位组织的相关活动,在校内,我们也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艺术类活动。
五、图书室面向全体师生开放。
由于我们人手有限,这学期我们制定了图书借阅表,一天只准一个班级前去借书,各班轮流进行。这样避免了秩序的混乱。广大同学不仅从书中学到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六、教师的学习进修是我们教学工作重要的一环。
我们教师的业务再提高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集中学习,我们每周抽出一小时轮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
2、委托培训,截至目前,这学期共有八人次外出学习。他们回来后,再组织相关教师学习讨论。
3、参加学历考试。目前,我校共有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不同类型、级别的自学考试。
4、结成帮扶对子。我校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大多与青年教师结成了对口帮扶小组,他们在相互学习中得到共同提高。这一个项目,已经成为我们常年坚持的制度。
5、利用休息时间自己学习。每天放学之后的办公时间,有的在网上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有的向别人请教多媒体的操作。有人订阅书报杂志,跟踪国内最新教育教学动态,有人试着制作多媒体课件。总之,我们的广大教师总是利用点滴时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回汇报到这里,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肆』 小学新课改汇报材料

几年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全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下,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实践富有声色,为谋求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现将近三年来的课程改革工作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我校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新课程理念和目标逐步得到体现(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三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 ---- 合作、探究与交流的体现);四是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学校评价方式 ---- 对多元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追求);五是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学校文化 ---- 教师合作的孕育与生成)。

二、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课程改革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推动器”、“催化剂”。为此,我校花大力气建立健全课程改革运行机制,做到管理科学,制度合理,方法多样。

1 、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导主任、继教主任、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把教科室作为课改领导小组活动场所,由教务处专门负责课改工作。

2 、建立课改激励机制。每年开学,校领导就要召开继续教育工作会议,完善《青曲镇中心小课程师资培训工作方案》,安排部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使全(区)校教师全部培训一遍。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学校还把课改成果作为教师的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时作为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课改热情,学校课改氛围日益浓厚。

3 、建立三级课改网络。学校建立了镇级、校级、教研组级课改网络,使课改实验在我校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4 、保证三个落实。即时间、地点、内容的落实。

(二)、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校本培训,为课程改革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个性的一代新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学校本着“教师人人是人才”的理念,积极推进校本培训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具体做法:

1 、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供保证机制。

对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可以说是已做到了未雨绸缪,认真准备,迎接课改的到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广大教师逐步树立了课改理念,并积极把理论学习与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优质育人的方法和规律。

( 1 ) . 把课程理念纳入教学管理,在研究中落实管理

我们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如何在教学管理体现这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了三个方面的调整:

1 要更多的注重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灵活性、创新性。针对教师提出的“教案要不要写的问题”,我们明确提出三句话要求:“教案一定要写;要体现实效性;提倡写教学反思。”鼓励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生。学校还设立教师“创新奖”,鼓励教师创造具有鲜活个性的、时代性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

2 改变以往管理细则化的倾向,实施宏观管理。在探索阶段,我们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进行了调整,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项内容分步过关,循序渐进,给教师创设宽松的实践空间,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创造者。

『伍』 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你还能否进一步完善

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局属各学校: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有关要求,现就推进全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引领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尤其不能忽视技术类、艺术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二)差异性原则。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集思广益,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校课程。
(三)生本性原则。课程建设要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四)生成性原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必须本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创特色”的精神,分阶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充分思考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内容之间的整合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利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高效、个性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运行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程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契机,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建设
(一)课程架构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课程统整力度,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各学习领域的科目按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形成“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每一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需要。
每一类课程由培养目标相近的若干课程组成。围绕每一类课程的教育目标和特定内容,要按照三维目标表述清晰化、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化、课程实施要求具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重点要做好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工作,要在研透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采用选择、调适、归类、整合等方式,对每个科目按一定主线重新组织学习内容;拓展型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重点做好综合实践类、社团类、竞赛类、专题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型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为目的,重点要做好课题研究类、实验研究类、创造发明类、综合研究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地域文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实际进行改编、整合或校本创生。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类课程的内在联系,在不影响课程整体性的前提下,逐步将三类课程有机融合。课程开发初期,可以“分”为主,围绕三类课程的不同任务目标,采用适当方式,逐步建立能正常运作的三类课程体系(见附件1)。课程开发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应以“合”为主,着力进行三类课程的重整研究,构建以基础型课程为核心,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为配套,课程内容横向有联系、纵向有提升、相互促进、浑然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三类课程的无缝链接,克服因三类课程割裂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充分发挥三类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见附件2)。
(二)课程实施
各学校要积极实践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加快课程校本化工作。针对不同课程,要根据课程目标制定不同的课程实施方案。要严格执行国家三级课程总课时数的要求,开齐开足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三大类课程。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课程计划安排形式,结合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班级教学、小组互助、个别学习、校外课堂、分层分类走班教学、反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时间、地点或者课堂形式完成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前要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得当、教学手段丰富,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完成后要有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注重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教材挖掘,开发与利用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课程资源,要重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形成“学科育人、德育育人、艺术育人与环境育人”的课程环境,为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增添色彩。
(三)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要重点关注课程整体设计的科学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学校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制度。要按照初始论证、中期评价和综合评价的程序进行课程评价。课程实施初,由学校相关处室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大纲进行论证;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听评课制度、公开课评价制度、作业评价制度、教案检查制度、学生问卷和座谈会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质量监控,并适时进行中期评价,提出改进建议;最后,通过收集学生意见、教学质量分析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终结性评价结果。学校课程综合评价完成后,应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对学校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和完善。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
学校要着力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形成课程愿景,提升教育思想境界和学科思想水平,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努力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努力让课程适合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科学制定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要严格遵从课程建设实施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整体设计,系统论证,按照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架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框架,制定科学、合理、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建设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逐步进行课程开发,确保课程体系建设如期完成。
(三)加强课程专家队伍培养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专业引领、案例研究和同伴互助等途径,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引领教师加强学科思想建设,强化课程意识,建设培养一支敬业爱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要注重发现和培养课程专家对象,并为其提供培训、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市教育局将开展百名优秀课程专家遴选活动,逐步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市级课程建设专家队伍。
(四)建立和完善评价和奖惩机制
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全市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管理与评价。基础教育科负责课程体系建设的宏观管理,教研室、电教馆和教育服务中心负责相关课程建设的指导、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市教育局将制定优秀课程专家、优秀校本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示范学校评选制度,鼓励和引导学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课程体系建设氛围。各区县教育局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监督和指导本区县中小学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建设。

『陆』 山东省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汇报材料

郭店小学课程实施情况汇报

2007年12月27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颁布后,我们本着"积极贯彻,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现将我们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教师培训,促使理念转变。
任何改革,必须从革新观念开始,才能带来行为的转变。

1、健全学习制度,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对《方案》中的每一项评价标准与要求,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解析,明确课程实施标准与要求,分析目前课程实施中我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并写出自查报告。

2、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每周五定为学习日,对教师特别是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年轻教师会自制课件,老教师会上网查询资料,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脑操作。

二、认真落实课程方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1、科目开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并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没有随意增减任何一门课程课时。

2、严格遵守课程方案,学生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节假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实行平时考试无分数评价,按等级评价学生。规范使用教辅资料,没有乱征订的现象。

3、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学校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品德与公民素养、学习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分类评价、分项表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特长。开设了多种活动兴趣小组,书法小组、足球小组、舞蹈小组、象棋小组、少年拳等。

三、强化课程实施,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和水平

1、开展课堂教学交流与研究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堂教研课。上课后,及时进行说课、评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2、通过开展每天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等方式,大力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学生早上到校时间不早于7:30,上课时间不早于8:00。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不超过6小时。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

四、突出学校特色,创造性实施新课程

在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新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每位学生都能做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加强学生的品格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让我们学会坚强”教育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每位教师至少担任3门以上课程,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对音体美课程、地方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2、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制还不够健全,评价方法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3、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带来较大的压力。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