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应注意什么

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应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3-13 16:46:16

『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 教材编写建议 (是教材)的9条建议

1.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设计的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内容适量,便于实施。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材编写应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运用。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

『贰』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对。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专教材编写、教学属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2)新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应注意什么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个别化教学的特点就是满足具有显著个性差异学生的教育需求,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

个别化主题教学是常见的个别化教学形式。将每个学生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目标统整形成学期教育计划,进一步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将每个学生的教学目标与相应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成效。

其次是个别化核心课程教学。国内常见做法是将生活适应作为一个核心课程,再将沟通语言等相关目标放置到生活语文,将数量关系目标放置到生活数学等课程中,将动作目标分配到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和运动与保健等课程中。

『叁』 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应注意什么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对阅读教学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大家也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总之,欣赏课堂教学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有新意,还要要求有创意。
然而,大部分教师不能自我的更新知识,或者对新理念的支离片碎的理解,造成搬用和套用一些新的形式与花样,致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教学方式改变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却放任自流;教学形式改变了,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却没了合理的秩序。教学手段改变了,信息化技术占据视野,课堂教学却掩盖了真实的思考;课程资源开发了,课堂教学的拓展却漫无边际等等现象,如何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思索的问题

『肆』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有哪六个方面

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

拓展资料: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定 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政府或学校对课程的基本规 范和质量要求,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以及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1.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 学内容的确定、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 度、详细的教学顺序、各部分内容的课时、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要求。

2.出发点是直接指导教学工作,从教师 教学的角度出发,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逻辑关系的严密性,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 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3.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为首要目 功能 标,将发展思维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的核心。

4.强调“学科知识体系” ,即重视知识 的传承,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 而使教师较为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扎实的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也没有强调通过课程 教学使学生“能做什么”

5.教师是“教教科书”,教师是教材的 执行者。 “笔试考核”。 规范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信行为 主体 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教学活动以教 师为中心、主体。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信息网

『伍』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使用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
《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
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
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理念”方面的内容。
学习领会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还高中历史教学本来的面目。
第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观念新。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它扩展了师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它又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历史教学内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复,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学。
《新课标》采用“模块”加“专题史”的形式,把中外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共25个专题,定为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1.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3.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4.为什么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样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6.如何使科学课教学富有儿童情趣?
7.为什么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
8.什么是亲历活动?
9.科学探究活动与亲历活动是什么关系?
10.如何理解“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
12.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
13.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关系?
14.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结论,这样好吗?
15.科学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有哪些指导策略?
16.为什么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7.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
19.什么是教育评价?
20.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21.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
22.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3.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4.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25.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26.“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2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28.“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特点是什么?
29.怎样通过日常教学中的观察与访谈进行评价?
30.怎样通过学生的作业、作品与杰出表现进行评价?
31.怎样通过学生学业进行评价?
32.怎样进行科学课程的测验与考试?
33.怎样运用“评定量表”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
34.什么是科学课程资源?
35.为什么要重视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6.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哪些问题?
37.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的网络资源?
38.为什么说科学教师是最重要的科学课程资源?
39.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国家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40.《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对教材编写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建议?
41.依据《标准》所编写的小学科学教材半具有哪些显著特征?
42.《标准》对教材编写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43.教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与使用新教材?
44.什么样的教师才能胜任小学科学教学?
45.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46.科学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
47.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要经过哪几个方面的培训?
48.科学教师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教学水平?
49.在职科学教师的进修学习有效途径有哪些?
50.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教学,科学教学必须具备哪些仪器设备和场地?
51.如何布置科学专用教室?
52.如何布置学校里的科学活动园地?

1. 怎样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的目标是多样的。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侧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和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同时,又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以充分实现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师是这样设计“抑郁症”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的: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他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抑抑理论;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他让学生提出一种自己的抑郁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提供了一个抑郁病人案例,让学生开治疗处方。这是一个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展示月相的变化是一回事,让孩子连续观察并记录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给予儿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坚持性、客观性、认真、严谨……

2.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首先看一下为什么要用行为化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在教师撰写的教学目标中,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表述: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②演示热胀冷缩现象;③学习“物体的沉和浮”。这些表述或失之于过于抽象、笼统,或失之于陈述的是教师行为,或失之于只写出要学的课题,至使执教者无法对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和布鲁姆均认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应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由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这些主张,为诸多课程设计者和教师认可和接受。
其次再来看一下怎样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另一位美国学者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显然,这些学习结果具有不同的特征,言语信息涉及“知什么”、态度和倾向性有关,其余的则和“知如何”关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这些不同类型的目标,可以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教学后学生应发生哪些方面的行为变化,从而考虑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些目标。例如,当我们用“会做什么”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用练习的教学方式;当我们用“意识到……”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体验的机会。

3. 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只描写教师提供的情境、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变。
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对情意领域目标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目标这些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很难准确地预设一节课后该发生何种行为变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大自然美的鉴赏能力。这些目标的叙写,与其指明活动后的行为变化,不如指明活动本身(学生需经历的活动)更为有效,何况,活动的收获完全可能超越预期的。
表现性行为目标的倡导者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艾斯纳曾给出一些例证来说明怎样制定“表现性目标”,如“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标准”举的例子是“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等,这些目标的表述均未指明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后能做什么,但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可以把表现性目标视为行为目标的补充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