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的整合
A.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他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在数学探究学习之始,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
2、新《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学习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3、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们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在“逛超市”中体会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一瓶牛奶的标价2元,这个2元就表示什么?顾客手中的6瓶可乐,这个6表示什么?在收银台计算的又是什么呢?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单价、数量、总价在超市中的广泛应用。接着让学生自己在“超市”中购物。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这样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在课堂中让学生“逛超市”。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4、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象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1、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2、新《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我们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B.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一、对信息技术及整合的认识
对信息技术广义的理解是: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而从教育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可看作是教育环境或教育手段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教育、教学,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整合是指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其结果使系统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对于整合的理解,当今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开创了小学数学教学新的里程碑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多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新形势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要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样也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教学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实现信息技术系统与教、学系统各要素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思想,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得到突破性进展。其宗旨是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因此,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它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观念与教学机制的整体变革。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有效的整合并运用,更有利于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革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切入点,课堂将熠熠生辉
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就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生活实际,恰当地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教学挂图、课文插图、实验仪器、模型标本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景音、录像、计算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服务于总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首先从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及其教学形式上考虑。小学数学教学重视课堂的目标意识、组织调控意识、情感意识、反馈纠正意识、评价意识、学生参与意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这种教学,明显地要求在教学中采取高容量,快节奏,循环反馈,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打破由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的习惯与常规。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革新,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制作了物体和图形的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清晰地理解并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清晰详尽的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记忆更深刻,有利于“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形成,有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达成。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它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发挥数学教学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一个重要因素。如:在教学将一个长方形的对角拉动转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及面积引起的变化中,我运用Flash程序制作成一个课件,并设计了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观察转化过程中长方形的长(a)和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a)有无变化,长方形的宽(b)与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h)有无变化,从而得出面积的变化。同理,操作得出周长有无变化。运用课件功能,操作得出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相应的结论,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这一新课改理念,改变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C.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当今,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局面,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为哲学名词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理论上,课程整合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下提供的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更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下支持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综合性。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这些学科性质特点为两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都需要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作支撑。建构主义的“学与教”和多元智能理论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视觉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认真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可能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式的发展:如果有意识地在这种设计下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自主活动,学生将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计划或范型”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如在教学《恐龙》一课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加以归类、总结,通过在网上查找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观看影视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知,同时开展朗读、交流、讨论等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教学过程的探究化,教学活动的网络化的语文课堂试图体现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反思
1、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面对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学生不知去哪儿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或者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让他们在不断实践中掌握对信息的选择、整理、加工和表达的能力,同时给予及时的信息评价,帮助他们信息素养的形成。
2、适时运用 “留白”
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逼真的形象,以这些形象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文字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视频图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虑地选择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把课文语言所描绘的情景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会剥夺学生充分想象、思考的机会,减少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压抑他们想象的灵感。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时巧妙地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手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身体验语言文字,在直觉与灵感之间感受语文的鲜活形象。
3、莫忽视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都有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事实上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不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教师会在不知不觉中遗漏评价这一环节或是以教师的小结性语言代过。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现为教师为了阐明某个观点让同学间互评后的总结式点评,更多的则直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试卷式或测验式的总结性评价。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还在探索的阶段,仍有诸多问题值得商榷、实验、论证及改进。如软、硬件的建设与开发,师资力量的培训,最优化教学模式的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师生交往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最终会像陶行知所设想的那样:“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
D.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E. 如何实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农村小学怎样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小学各科整合中的地位和优势之所在,而目前农村小学“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的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就结合我们农村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有效地提高全体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
在部分教师可能都为晋升职称学习过电脑,但知之甚少,根本不够来运用这些新设备更不要说是自己能制作课件。我们要解决用电脑来教学和学习的问题,首先就要来学习怎么样来使用计算机,这是当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首要问题是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要能使每一个教师能够用word软件来编排试卷,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会在电脑上播放电子幻灯片,会使用投影设备;进一步学会自己制作powerpoint 等,会在网上也发布自己的作品;再进一步就要有一部分教师能够用 flash 等制作一些有交互性的课件。我们也把这项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要培养出一些能掌握现代教学资源,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一线教师。这在这当中每个学校还要有一定的设备维护人员,在学习和以后的教学中来为正常使用保驾护航。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开展好学生的计算机教育
许多城市学生家中已经有电脑,而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利用现有的模式设备和当前的软件,学生应当在短时间内学会在计算机中完成一些信息建立、查找、保存的基本操作,能够完成教材上的一些查找知识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育,适当增大课时量,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计算机来学习。当然,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整合的一部分。
三、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能与课程相结合才是信息课最终的目的。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作为教学的工具,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来。用好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教学,并且要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作为语言文字教学的一个补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形象的表现出一些抽象的图形,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加强其形象思维,可以上学生方便地找出一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一些现有仪器或设备无法完成的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或其它地方找到一些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动植物标本;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一些时事政治和现实事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用一些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
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有了设备,还要有好的软件才能真正让这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对于计算机来说,没有软件就只是一个空壳,我们设备上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办公软件,如果只靠这些软件根本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些更好的软件,既可以很直观地呈现出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很方便。如: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金山画王》制作一学学生喜欢的图片;可以运用《音频剪辑软件》收集一些声音片段进行编辑,带给学生一种听觉的感受等。
我们的教师不光能找到并运用一些现成的课件,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改课件。在远教 ip 资源中有许多现成的课件,但是有些课件或有些课件的部分内容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或我们自己身边有一些材料,就可以对课件进行修改、加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这种能力。
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实性的问题情景,才能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现在我们有一些同步资源可以很好的利用,如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古诗《登鹳雀楼》时可以调用里面的视频资源,其中在诵读古诗的同时还显现出诗中描写的一些情境,非常直观,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我们方便的同时不能抹杀学生的抽象思维。
与此同时,如何能运用这些设备和软件创设出一种良好的环境或氛围,在用课件时就要有选择,根据知识的特征围绕学生来选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交互性,课堂中还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辅助教师授课、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在课堂上,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只是作为现在我们手中的黑板、粉笔一样,作为现在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教师在讲课中不要完全依赖计算机,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所以,教师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大工夫,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让一些太多的形象表现阻碍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再强大也不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面前,不能用模拟实验而减少甚至取代实物的实验。
另外,我们可以多看一些较好的教学案例,参加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训,到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去学习,听一听课,不光要把他们请进来,我们还要走出去,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学一些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们自己情况改进我们的工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去实践、探索。我们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完美整合,搞好课改,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最后提示:我们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上来,会对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信息技术永远都不可能取代教师,我们不能用一段录像就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还需要我们老师多动嘴,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丢。并且开展信息技术不要过于形式,专门来上公开课,这就偏离了课程整合的方向。要大胆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不能一曝十寒,只是一时热,要将这个工作长期发展下去,真正做到整合。
F. 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
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革新,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制作了物体和图形的课件,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清晰地理解并感受生活中物体的不同形状,清晰详尽的找出日常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记忆更深刻,有利于“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形成,有利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目标达成。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它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发挥数学教学目标导向性和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技术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产生激励,实现教学导向功能。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一个重要因素。如:在教学将一个长方形的对角拉动转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周长及面积引起的变化中,我运用Flash程序制作成一个课件,并设计了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观察转化过程中长方形的长(a)和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a)有无变化,长方形的宽(b)与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h)有无变化,从而得出面积的变化。同理,操作得出周长有无变化。运用课件功能,操作得出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周长与面积的变化规律。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相应的结论,充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这一新课改理念,改变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多媒体技术提供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G.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
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
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
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
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
知识的生成过程, 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 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H. 小学信息技术课如何实现与其他学科整合
春宫曲(王昌龄)
I.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