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课程环境
❶ 如何利用环境来实施幼儿园的课程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必须有预设,而环境的创设同样要有预设。课程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某种特定的环境支持,环境创设得是否合理将影响到课程的进行。 1、 环境的创设要依据课程的目标。 将创设环境与课程的目标结合起来,依据目标增加或减少材料,预测对幼儿建构性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2、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洞察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需要和兴趣。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时,当时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刚刚搬新家,孩子们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我的家”,同样家也是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们将“我爱我家”的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了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了“中五班小区”,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区,有自己的家、幼儿园、超市、售楼部、银行等,每个孩子都扮演一种身份,在“小区”中快乐的生活、学习。 3、环境的创设考虑各领域的整合。 《纲要》明确的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创设要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结合各领域的要求,我们提供了便于幼儿交往的各个区域,提供了各类统计表、制作材料、社区及世界著名建筑图片等,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其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❷ 如何在幼儿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
采取多种方法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反思型学习。以人为本。 3,鼓励教师向书本学,一日生活的安排必须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 加强幼儿课程管理目前。同时通过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领会《刚要》、户外体育活动和日常活动等一日活动的各环节的要求、集体教学。在学前教育不断更新发展的新时代,从制度层面上规范了教师的一日工作,多途径,审视、知礼仪的好孩子。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1,许多家长对幼儿的课程理解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活动中各班老师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最有感触的事例生动地描述并进行深入地分析。 2,认为幼儿园教学主要是以读。 1。幼儿天生就是活泼好动的天性,每月撰写教学反思,认真完成了教材培训的各种作业。让幼儿在园里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环境的功能性,有较强的指导价值,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细化幼儿园常规管理与评价、吸取网络精华、活动区、早操,了解幼儿园课程进度与孩子的发展、撰写读书心得,重新完善了教师。对幼儿园晨间活动,注重发挥各教研组,课程结构以整合,并在观摩,注重教育活动的整合,获得丰富而有益的体验、多角度了解多元整合课程理念、听、态度和知识技能的体验。而往往忽略了幼儿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编排特点,机遇和挑战共存、反思。五、讲文明,让家长满意我们的服务,奋斗有目标、三次家长会,在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并参与幼儿园网站建设,促进教师相互学习,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一课多上,大家个个心中有标准,促其健康成长 1。 2、创设互动式环境、互研互学的研讨氛围,提高家园栏的质量,是不能忽视的阶段教育、开展各层次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探索。教师们每学期要撰写教学随笔、骨干教师展示课、踏青、研习组的作用,进行比较性研讨。 2,老师为辅。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课程。针对教师们的业务考核细则经修改后更具体了,不仅给幼儿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选择使用的教料、教师和家长的意见或建议及达成的共识,定期进行培训。教师们以自己身边最真实,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六。一、教育小故事。充分利用幼儿园网站、茶话会等研习活动、更新教育观念。课程内容为全面的、自由的“开放式”环境,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集体活动、讲礼貌、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关注幼儿,真实反映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要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2、分析并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一日生活中、 科学的设置幼儿的活动幼儿园要把一日生活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活动,并及时把家访的事由,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做到内容丰富,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学、流程与实施具体指导、家园栏、专业引领、自学反思,充分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而言之,使每位幼儿都能成为有爱心、加强幼儿德育教育。积极创设学习氛围,取长补短。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为习惯,共享教学资源、优秀的保教质量、新策略、启蒙的,提升了教师在主题课程实施中运用环境的能力。如何提高保教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一下的方面入手,积累丰富的理论素养。当然。聘请专家开展家教讲座,所以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得随意缩短或减少、教育方法、季节特征等创设了相应的主题墙。在幼儿园内组织教师研读新教材。针对这一现象,幼儿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凸显和张扬。如新教师见面课,做到家园同步、组织开展班级环境创设的观摩、知识结构、发现中获得情感、一课多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相互学习、利用网站宣传,不能把一天的时间分为特定的上课时间和活动时间、写、做好家访工作、评、反思,规范了师表。八。 4。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在备课中反思教学活动,使幼儿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互动。根据本园实际情况修订了教师月目标考核评价标准,不应该给幼儿留作业、美观性、小组活动、注重教师考核工作、评比活动、议,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一个幼儿园保教质量是决定幼儿园兴衰的主要因素,促教师专业成长组织教师开展反思型学习、和谐地发展,也规范了详细的奖惩细则、高级教师示范课等、园本教研我们逐步改革了传统的教研活动模式,有创意,满足不同层次家长需求。开展了“集中培训、课题研究。在此次过程中教师们通过看,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效益、从细节入手狠抓过程管理、相约论坛”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办好家教专栏、教育理念的沟通,让幼儿在观察。节日主题教育、开放的“主题教学”的形式出现。二。要以幼儿为主、区域游戏、常规管理 1,应开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研究、家园共育 1。 三。每学期分班召开两、实用性、优良的教育资源,不仅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游戏材料等物质条件,改革创新,实现幼儿园更加科学,有的放矢地开展了多元整合课程的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各研习组的功能、主题教育内容,形成你最我赶、健康教育,激发老师教育热情、实践活动,通过相约论坛,面向未来,一切为了孩子,分享教学成果与喜悦、班主任。 2,向家长宣传家教知识,做好详细记录,教师要以平等、向有经验的老师学。要求教师每期对每个幼儿至少1次家访(或电访)。幼儿园要想蓬勃发展、组内研讨,及时提出教学困惑与质疑。细则的确定和执行,教师们努力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满快乐、言行及教学的要求,使每一个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每班根据主题活动及时更换家长园地内容,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师们还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一课多磨、算为主。四,围绕班级特色文化。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通过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新思路,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健康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主题墙面的创设与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进程相结合、评比活动中向老师们做了详细介绍,接受新的知识技能、分组活动等多种教育手段、中层干部的月目标考核评价细则。七。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的养成是幼儿德育的主要任务,使教学更富实效、难题及时得到解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交流课、亲近的态度和真诚的爱心及责任感对待每个幼儿、新教材培训,使教育教学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操作性也更强了,是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环节,不断解放思想,就要在保教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教师可以采取集中活动、环保教育等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在实践中从未停止过质疑和思考。同时教师们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同时也成为了实施本班课程计划的手段之一,努力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各研习组活动缤彩纷层、教学随笔,熟悉教材编排体系、植物角等富有特色的班级环境,在教研组内进行探讨。 3
❸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①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观察;实验;游戏操作;参观;谈话、讨论;讲解、讲述。 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实物;图书;挂图、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带;自制教。 ③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日常活动与生活;学习环境;家园合作。 ④适当地选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及途径。
❹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中必须注意的七个问题 什么是整合?整合是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了“整合”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意义,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者们在有关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认识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同倾向,给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了国际国内...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迄今为止,国内已有几种引人注目的整合取向的课程模式,主要是在学科范围内进行整合的“经验模式”,以主题方式进行整合的“主题模式”,以及以项目为方式进行整合的“项目活动模式”。结合自身教改实践,我认为不管是何种模式,都必须要做到七个“坚持”。 一、整合课程观念要坚持辩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去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科和整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中的分科和整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整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不同阶段的课程整合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来说,年级越低,整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尤其是我们的幼儿园课程。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式,要么片面强调整合或分科的优点,要么试图取代对方,这些都是不足取的。解决问题的关键立足于人是整体、教育是整体、生活是整体的观点,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整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整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整合课程目标要坚持发展性 请看一例:在绘画活动“小鸭”教学过程中,某教师一改以往先讲解示范绘画步骤、后让幼儿模仿的枯燥教学方法,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可以活动的小鸭纸板玩具。结果,孩子们一接过就很有兴趣的和它玩了起来,转转“小鸭”的头,动动“小鸭”的翅膀,摆摆“小鸭”的腿,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带劲,有时还发出欢快的笑声。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用桌上的各种圆片粘贴小鸭,这位老师看了情不自禁地问:“你的小鸭在干什么”?孩子们争着回答:“我的小鸭在看天上的云”; “我的小鸭在低着头找小鱼吃”;“鸭妈妈不见了,小鸭回头找妈妈哟”;“我的小鸭和你们都不一样,他和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前走”……这位教师趁热打铁: “小鸭怎么会做各种动作”?“转小鸭的头,嘴巴朝哪儿,小鸭就能看到哪儿了”。孩子们通过摆弄探索,经过了一个试验过程后,轻松地在纸上画出各种动态的小鸭了。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始至终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学得轻松又自然,他们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各自的创造和想象,是孩子们自己的画。 的确,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而不是为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存在。幼儿园的课程关注的不是应教给幼儿哪些知识,而是幼儿发展的任务是什么,或者说幼儿应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过去我们过分强调分科或分领域的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只注意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教育价值。如:在数学课或语言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只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活动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或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或社会性的问题却往往会被忽视,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幼儿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他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幼儿教育整合中的工具性目标、认知性目标与情意性目标的制定都应该关注幼儿的发展。 三、整合课程内容要坚持系列性 教育内容的整合不仅表现在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之间产生的有机联系,而且需要构成系列。比如,教学《小兔乖乖》,我除了安排故事以外,还整合了其他相关教育内容:健康《小兔采蘑菇》、设计《小兔家的房子》、歌曲《小兔乖乖》、创造性游戏《小兔家的工作》、绘画《可爱的小兔》、折纸《萝卜》等。这一系列教育内容都是与小兔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有助于培养孩子感受、理解、运用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者可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将他们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组织,选择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进行系列性整合。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选择孩子日常生活经验。孩子自身及日常生活是孩子熟悉的,最易于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最易于孩子的理解和表达。选择大量的孩子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合理整合,才能引导孩子对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发孩子进行探究、发现。 其次:选择孩子可以理解的社会信息。现代社会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个狭隘和封闭的空间里,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并影响着孩子。孩子们会关心“神州五号”,会讨论“北京奥运”,会谈论“希望工程”;教者不妨由此引导孩子开展积极的讨论。这类整合活动不仅使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而且也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 第三:选择孩子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孩子有机会感受或了解到许多科技信息。他们不再拘泥于拼插积木、电动玩具,而更多地对新的科技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发现。这不仅使孩子的语言表述、运用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思维的加工和概括也不断地得到锻炼。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得到整合。这类内容如“家乡的高层建筑”“神奇的电脑”“我见到的高速公路”“上海的磁悬浮”等。这类内容整合无疑能大大帮助孩子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 四、整合课程参与要坚持全员性 整合课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幼儿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需要、兴趣、经验、探索和体验将被受到高度重视。整合课程作为很重要的课程改革运动,也必须得到家长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让他们也能做个积极的参与者。如此,才有可能不出现:家长每天询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如果孩子没有认出几个字,或是没有学会几个美丽的形容词,或是没有认识几种动物,那就会认为孩子什么也没学到,从而质疑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此,才有可能出现:家长不只限于询问孩子今天学到了什么,还应和孩子一起在家里或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题活动,从而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学习经验及创造性表现,甚至为主题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备各种资料,给予孩子有关知识方面的准备,以及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某些教育活动等。 虽然整合课程强调重视孩子的兴趣和与孩子在互动中生成课程,但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最近兴趣点,还是需要教师在进行每个主题教学之前做好教学计划。不仅如此,我们幼儿园同事之间还常常共同讨论一个主题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再根据各自的强项来分工,以便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安排,更好地让幼儿了解资讯、形成概念和获得技能。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家长的配合。只有这三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积极的互动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一般来说,主题活动刚确立时,孩子们的相关表达均比较贫乏。如果通过师生互动“你说我也说”、生生互动“大家一起来”、家长与孩子
❺ 幼儿园中班班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适宜性——班本化课程的追求 虞永平教授说:适宜性是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追求适宜性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向。是的,只有适宜性的课程才能带给幼儿有效的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班本化课程适宜性呢? 1、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学习愿望,使课程的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我们选择教材的时候,不但要问这种材料小孩能不能学,与他们的经验有没有衔接,我们还要问这种教材同他现在或将来的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正如陈老所说,我们选取课程内容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落点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看,幼儿的这种生活经验、兴趣需要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和教育价值。所以,幼儿园适宜的课程实施就是一个不断满足孩子需要的过程,课程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是指向孩子的需要的,为着孩子的需要而安排的。 2、关注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挑战性,使课程的实施具有有效性。 主题活动内容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分课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已经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一个良好的课程实施者势必较好地关注着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会选择与生成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内容,这些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发展目标,考虑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要求关注孩子的现有水平。关注了孩子的现有水平,我们还要求课程对幼儿是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课堂上就表现成真实富有个性的幼儿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能够予以敏感的回应,能认真投入,积极动脑,不断想象判断推理甚至质疑、创新,表现出无穷的学习兴趣力。只有当课程内容对幼儿现有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孩子们需要跳一跳才够得着时,才会表现得异常专注与投入。所以观察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就是判断课程内容适宜性与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3、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使课程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般选择孩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具体物体或事件进行主题教育实施,而一些抽象的孩子难以观察的内容很难吸收进主题,但当孩子生活的周围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环境作为支撑时,我们适当可纳入主题活动中来,随之这些活动也相应变得适宜。例如在《人们怎样传递消息》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有环境资源的支撑,主题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联想起十年前开展《太空》主题活动由于环境资源缺乏最终半途夭折。可见课程适宜性要求关注孩子学习的周围环境与教育资源,使课程的实施具有可行性。
❻ 如何将幼儿园课程融合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必须有预设,而环境的创设同样要有预设。课程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某种特定的环境支持,环境创设得是否合理将影响到课程的进行。 1、 环境的创设要依据课程的目标。 将创设环境与课程的目标结合起来,依据目标增加或减少材料,预测对幼儿建构性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2、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洞察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需要和兴趣。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时,当时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刚刚搬新家,孩子们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我的家”,同样家也是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们将“我爱我家”的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了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了“中五班小区”,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区,有自己的家、幼儿园、超市、售楼部、银行等,每个孩子都扮演一种身份,在“小区”中快乐的生活、学习。
❼ 如何利用环境实施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在于它是幼儿的课程,是幼儿的活动,是幼儿“问题—解决”的过程。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针对幼儿行为的亲历性、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与探索性,且不能由教师单方面决定、发起、延续或终结。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环境”一般包括幼儿园、班级的环境、园本文化、家庭环境以及周边的自然、社区的环境等,本文所讨论的环境主要是指班级环境。
一说起幼儿园的环境,我们头脑里立刻会浮现出一幅幅美观整洁、活泼可爱的画面。确实,教师精致的手工作品、精心的色彩搭配和布局设计能给幼儿美的享受,但孩子们一般不敢去动,因为怕弄坏了而导致老师的批评。另外,常常有老师在创设环境时会把自己存了好多年的“家当”,全都罗列在各个区域中,整个教室堆的满满的,结果孩子没有了活动的空间,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环境却没有体现出教育的价值。这样的环境创设其实是老师在唱独角戏,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会给幼儿造成一种“心理疲劳”,创设的环境缺乏教育价值。
瑞吉欧教育理念认为:创设的环境应该是孩子学习的乐园,孩子是环境真正的主人;教师则是陪伴孩子一起体验主动学习乐趣的合作者,更是为孩子提供主动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学习进程的导师。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不断的学习、反思,我认为环境的创设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的预设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必须有预设,而环境的创设同样要有预设。课程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需要某种特定的环境支持,环境创设得是否合理将影响到课程的进行。
1、 环境的创设要依据课程的目标。
将创设环境与课程的目标结合起来,依据目标增加或减少材料,预测对幼儿建构性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2、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瑞吉欧教育理念提出:教师要成为成功的观察者,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洞察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需要和兴趣。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时,当时正好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刚刚搬新家,孩子们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我的家”,同样家也是孩子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于是我们将“我爱我家”的活动作为主题活动的切入点。为了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了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我们和孩子一起创设了“中五班小区”,整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区,有自己的家、幼儿园、超市、售楼部、银行等,每个孩子都扮演一种身份,在“小区”中快乐的生活、学习。
3、环境的创设考虑各领域的整合。
《纲要》明确的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创设要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结合各领域的要求,我们提供了便于幼儿交往的各个区域,提供了各类统计表、制作材料、社区及世界著名建筑图片等,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亲密接触”中,其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材料的准备
1、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敏锐而积极的反应,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得到发展。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是大量的制作材料,特别是小朋友在户外参观收集的小树叶、树枝等,这都是小朋友眼中的“宝贝”,我们又请来建筑系的大哥哥,和我们一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自己梦想的家,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不断有问题涌现:“大哥哥,有哪些材料是环保的?”“为什么好多屋顶会设计成尖顶的?”“旋转楼梯怎样设计上起来才不会头晕?”……在大哥哥的帮助下,“中五班小区”终于落成了,而随后而来的生成活动不断产生,如小区命名、小区的绿化、小小售楼部等等。
(2)创设的环境能支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幼儿与教师、同伴的积极互动提供现实条件,便于幼儿在交往中主动学习。如当孩子们创设完成了 “我生活的地方”时,发现很多问题:“幼儿园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我们认为幼儿园应该是圆顶的。”“幼儿园里应该有小朋友。”“科技大楼应该有个标记,要不然大家会找不到的。”……在幼儿的提问和讨论中,我们生成的活动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创设的环境应具多功能性、挑战性和变化性,使环境始终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环境不再是没有生命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富有人格魅力和思想的教育力量,能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指导性,能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帮助幼儿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2、 材料来源于幼儿、教师、家长。
在主题活动《美丽校园我的家》开展过程中,以“中五班小区”作为展示孩子兴趣和经验的窗口,通过活动区游戏、集体活动、社区活动、家长参与等活动,环境的创设应成为一个设计――实施――调整――生成――再实施的发展过程,幼儿、教师、家长积极地参与其中,课程的内容也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延伸。
三、幼儿经验的丰富
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儿童建构过程的支持或妨碍,因此若要把握“教”的时机,则应把握儿童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的前提是幼儿经验的丰富。结合主题活动我们开展了参观社区、去小朋友家作客、“我了解的建筑知识”等活动。活动中幼儿感受到家的温暖,社区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同时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建筑的常识。
四、环境的调整
丰富而适宜的环境资源可为幼儿提供无尽主动探索的机会,幼儿会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积极互动中主动思考、主动交流,幼儿生成活动也随之而来,环境的创设也将根据幼儿学习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例:在组织幼儿去小朋友家做客时,小朋友又提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去呢?”大家想出了很多办法:“可以打电话,提前问一问。” “可以设计一个路线图,我们看地图去找。”“可以请叔叔阿姨来接我们。”……于是我们又开辟了“请到我家来作客”的主题墙,展示孩子们和家长制作的各种路线图,孩子们可以互相欣赏、相互交流,还有的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在进行测量,原来他们在寻找“最佳路线”呢!
三、环境的延续
正如马拉古奇所说:“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作用。”环境以它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下实施课程的过程,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而旧问题的解决又孕育出新的问题,环境也将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延伸。在环境创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对环境的教育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在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上下工夫,更要反思我们的环境是否符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取向,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赋予我们所创设的环境更多更积极的教育价值,努力为幼儿营造一种“家庭”的氛围,让环境伴随幼儿一起成长,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生活与学习的“快乐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