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
Ⅰ 当前新课程改革,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是什么
进入 21 世纪以来, 新的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新的课程评价方式, 正在逐步的改变着传统的高中教育。另一方面, 尽管这一轮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进步, 但同样也是问题重重, 其成效性遭到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质疑。
一、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 严重脱离我国的教育实际。新课程是针对我国传统课程 “ 偏、难、繁、旧”的弊端, 并在借鉴国外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编写的。它强调课程的时代性, 师生双方的互动性、合作性、创造性、探究性及现代化教学媒体对教学的支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过传统课
程的不足, 有利于促进高中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但是,我国是一个各地教育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大国, 比如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尽管目前开发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教材 “ 城市化”现象严重, 脱离了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实际。如某些落后地区现代化教
学媒体、实验设备的缺乏, 难以完成新课程规定的要求;一些实践活动受到当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开展等等。
2. 新的课程不但没有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负担。新课程实施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 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 使得学生在全力备考高考科目以外,还得学习各种新课程规定的选修课, 如科技活动、技术、
艺术、社区服务等等, 实际上是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了。而近几年各省纷纷实行高考科目 “ 3+大综合+1”的改革, 使得高考科目由原来的五门变成了更多门, 无疑是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严重了。
3. 新课程使得教师无所适从, 难以适应。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给地方和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强调 “ 给教师和学生留下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 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灵活性。然而, 由于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对学科目标的实施过于宏观化, 不如以前的教学大纲具体、细
致, 缺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具体指导, 再加上当前高中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不能有效的应对新课程, 这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新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产生迷惑, 难以适应。以至于出现 “ 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教学仍然是以教师的传授灌输为主, 新课程要求的新的教学理念难以得到贯彻。
4. 课程版本过于繁多, 难以实现统一要求。为照顾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一改原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课程教材 “ 独霸天下”的局面, 大量版本的课程教材在全国各地实行。这一做法使得课程体系过于混乱,难以实现统一要求。仅山东省, 就使用着四种不同版本
的课程, 而最终的高考却是全省一张试卷, 这使高考命题的难度增加, 更容易导致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不公平。另外, 教材版本的混乱也不利于各地高中教学的评价与考核、交流与合作。
二、解决当前高中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充分考虑各地教育的实际, 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各地的教育实际, 通盘考虑各地的财政投入, 各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师资状况, 慎重稳妥的进行, 绝不可搞 “ 一刀切” , 盲目追求课程的多、新、奇。我们要因地制宜, 把新课程的内容、教学
要求、评价标准跟当地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实联系起来, 将课程的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的开发和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
2. 加大高考制度改革力度, 使其适合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考制度的彻底变革。尽管高考制度每年都在改革, 但仍然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但当今的高考仍然是侧重考查学生的知识, 大部分地区
仍然是 “ 一考定终身” 。至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际操作技能、情绪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仍然是考查的盲区。同时, 由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升学率, 所以不少学校在实施新课改时不得不 “ 阳奉阴违” , 教学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高考科目上,对于新课改中的选修课进行应付甚至取消。高考是高中
教学的指挥棒, 现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推行课改的最大障碍。所以只有彻底改革当前的高考制度, 加强高考和新课程的衔接与融合, 才能使新课改落到实处。
3. 整合课程科目, 减少课时数量, 减轻学生负担。现在高中的课程科目过多过繁, 分科过细, 使学生在正常的上学时间内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不得不在课下加班加点, 苦不堪言。现在高中教育中的一大奇怪现象是,高考考文综、理综或大综合, 但高中学校的新课程却依然是分科编制的教科书。这直接导致了高考的综合考试成了各门具体学科试题的堆砌, 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考试。既然现在的高考是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课程也必须加以整合, 设立综合课程, 尽量减少科目。
4. 加强对高中教师的培训, 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指导。要使新课程的要求落到实处, 最终需要每一位高中教师的实践。但是, 现在的教师由于受其专业水平的限制, 在面对新课程时, 大多数是束手无策, 很容易走弯路。因此要全面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加强对高中教师的培训, 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各师范院校,地方师资培训机构, 教育行政部门与各高中学校要加强合作, 作好新课程的师资及干部的培训工作, 并定期到学校进行检查与指导。总之,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有复杂的工作。无论是政府、社会各教育机关, 还是各高中学校, 乃至每一位教师, 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场改革中所
有有关人士都应积极努力, 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更应尽量找出解决策略, 从而使我们的高中教育尽快走上更加健康更快发展的轨道。
Ⅱ 高中新课改,你准备好了吗
1、高考改革抄方案目前还没有在全国全面铺开,目前只有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已经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教学或考试了。其它省份还没有开始实行。
2、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又会有17个省份从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行高考改革,也就是说,从今年九月份高一新生入学开始,高考改革的省份会大幅增加。
Ⅲ 高中生如何适应新课改
高中生如何适应新课改?
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改”)。对即将或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而言,该如何应对新课改的挑战?为此,记者专访卓越教育教学总监兼卓越教育高四学校校长、原广东省新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林文女士。
记者:高中新课改,对学生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林文:高中新课改以学生的参与程度为高效课堂的核心、以师生的互动程度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学生层面上构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课前老师会布置任务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学习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课堂上,老师会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上处于更加主体的地位。布置作业时,老师也会将作业分为必做、选做两类,将研究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带到高中课堂。
记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应该如何应对新课改?
林文:新课改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作为学生首先要有一个理念的改变,其次就是在探究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比如参加了一次活动,学生要反思自己在活动中学到什么,并且突破自己的思维方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做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而是要在把握好基础的同时,掌握自主探究、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老师的引领下,更高效更愉快地学习。懂得自学,懂得归纳,掌握多种科学的学习方式。
记者:高中生面对的最后一关还是高考,如何协调应试的目标与新课改的素质教育实践?
林文:新课改从一开始就没有淡化或忽视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只不过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随着新课改,高考试题有了很多变化。比如高考的主观题比例加大,许多题目需要动笔写,靠碰运气是撞不到的。这些变化无形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目前的高考题更加贴近生活,比如政治地理历史科目的考试,加大了材料分析题的比重。英语考试,取消了单选题,增加了大量的主观题,考察学生应用语言的实际能力。理科的题目也是与生活相关的。
记者:高中三年很紧张,新课改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研究学习和发散思维上,会否影响成绩?
林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反而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我认为,新课改模式,就是将原来的中学教育同大学教育相连,起到一个过渡和衔接的作用。从2004年起,广东省就已经启动新课改。通常来看,学生在高一时会按照新课改的模式走,高二会侧重新课改与高考的衔接,高三就是高考的一个冲刺。总体而言,新课改比旧的教育模式更加科学,与世界更加接轨。
Ⅳ 如何应对高中新课程改革
随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正式发布,上海、浙江两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清晰,改革重点逐步明确。面对高考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高中教育究竟该如何应对?高中教育该做好哪些相应的准备?
其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势必要求高中教育理念有一个较大转变。高中教育要从过于偏重文理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转变,切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取消文理分科,全面打好文理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回到以往所有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按照高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也就是从原先基于文理分科的“3选1”变为如今的“6选3”、“7选3”,既兼顾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同时也顾及到了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
高中教育理念的这种转变应当得到全方位体现,既要渗透到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之中,也要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整体教学安排之中,还要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为了配合高考改革,目前上海市正在对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调整,重新设计高中各学科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内容及其相应课时,这意味着高中各学科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内容可能会减少,学习难度可能会适当降低,这也是顺应高考改革的一种现实要求。可以说,高中教育理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高考改革带动高中教育朝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方向发展。
其二,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势必要求围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相关改革同步跟进。此次高考改革之所以强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为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也是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学生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同时鼓励为学生提供每一个科目两次考试的机会。遵循这样的改革思路,高中教育势必需要做好相应准备。
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逐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尤其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毕竟有了很好的“选课”基础,学生的“选考”也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三门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还是考试时间的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力,而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对高中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直以来,高中学生填报高考志愿、选择专业主要依据考试分数,“高考无意识”问题始终困扰着高中毕业生。对于今天的高中课程改革而言,增加“生涯教育”的内容也就显得非常必要。高中“生涯教育”应当基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自身的认知,逐步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但“生涯教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专业或职业定向,也与当前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寓意并不相同。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如何将“生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和学生发展指导有机融合和渗透,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另一方面,伴随着学生选择权的增加,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不同学生选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会有所不同,同一科需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班级可供选择,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势必成为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改革课题。应当看到,实施分层教学和走班制对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师资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如:短期内一些选课人数剧增的高中科目,可能产生教学场地和师资不足的状况。因此,各高中学校需提前做好教学方式改革的相关准备,其中包括教学场地和师资的准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在鼓励高中学校做强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内紧缺学科教师“走校教学”,即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置换、交流,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其三,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势必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要求。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至关重要,毕竟除了考试分数之外,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对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强调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
同时应当看到,实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面临较大困难,其主要难点在于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从实际操作看,由于高中学校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用高中学校各自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存在着可比性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在目前诚信意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极易受到种种不诚信行为的干扰,影响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公正。因此,推进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使之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需要增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透明度。在考查内容上,重点看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在考查方式上,重点看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够集中反映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些具体活动和相关的事实,如: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强化事实性材料、写实性评语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此外,为了保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可靠,强化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如:对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要进行公示,做到阳光透明;通过建立省级统一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管理平台,切实加强监督。
Ⅳ 面对新的高考改革高中教研员要做好哪些准备
将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的高考改革,是当下高考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实行“新高考”后,高中怎么教?学生如何才能进入心仪的高校?教育整体链条是否能环环相扣?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凸显四大变化自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地开始陆续出台本地区改革实施方案。记者梳理各地改革方案发现,高考计分方式、高校招生录取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科目设置和招生批次成为改革重点。——不分文理,变为“3+3”模式。广东、辽宁、吉林等大部分省份实行“3+3”的考试模式:前一个“3”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外语等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北京市高考改革确定,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一年两次实行机考,上海、吉林、辽宁等地也规定,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学生选取较好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广东省除外语科目实行一年两考外,还将给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两次考试的机会。——“一考定终身”变为“多元录取”。各地规定,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机制,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即俗称的“两依据、一参考”。——“本科批次合并”。辽宁、福建、四川、广西等地从去年起陆续取消本科第三批次,与本科第二批次合并录取。一些省市则提出了合并第一、第二招生批次:上海市将从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志愿,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海南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并计划从2020年起仅设本科和专科两个录取批次;山东省也提出,山东高校录取从明年起将不再分一本二本。新高考方案执行时间上,上海、浙江两个试验区明年起执行新高考;北京、海南等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广东、辽宁、吉林、湖南等大部分省份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改革;一些西部省份定于2019年开始执行。“套餐”变“自助餐”:指挥棒如何带动学习革命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引发普遍关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新高考方案总体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高校提供了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导向、公平性更明显。但与此同时,高考的“套餐”模式变成了“自助餐”,“史、地、生”等传统副科比重增强,各科内容更注重考察与生活相结合的实践能力,高中教学势必发生重大变革。——“走班制”必然带动分层教学。师资配置、课程组织与学校管理均不同程度面临挑战。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走班制”正在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目前,复旦附中本部已经对部分高一、高二逾两百名学生实行全部课程走班,不设行政班级,其余学生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课表前往对应的教室上课,教室门口也贴出课程安排和相应的时段。明年开始实施“新高考”的浙江省实行的是“7选3”考试模式,学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3门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这种考试给浙江省高中带来了35种课程选择“套餐”。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选择不一,部分学校教室、教师出现一定程度的短缺。——“综合素质测评”将由雷同到个性。上师大附中校长严一平介绍,在相关高校已公布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方案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的录取标准,而是采用“高考+校测+学业考”方式录取。在全面推进高考改革后,高校正在逐步将综合素质纳入到人才的选拔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全科成绩、综合素质和自身的实践和体验经历。记者在各地调查发现,当前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对高考录取影响不大,部分中学做的还比较简单。自由度增加:做好未来发展“选择题”今年上海共有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同时高招将合并一、二本批次,原有的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法发生改变。考生在合并后的10个院校志愿里填报的自由度明显增加,原来“从一本掉到二本”的概念消解了,考生的选择面得以扩大,高分考生更易向上冲击,低分考生也有足够多的选择满足志愿。复旦大学招生公室对此表示,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充分考量自身特长、兴趣、理想,从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发展时期来把握自身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只看眼前的热门专业、分数高低等狭窄视角。这也是考生真正能够在招考制度改革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根基所在。“现在学生最大的困惑是,只知道学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要做什么?”一些教师反映,在选择多了、范围大了的情况下,考生自己也会患上“选择困难症”。“高考改革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迟学为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也要有这样的规划和引领能力。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担心,高考改革开始实行时,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针对“走班制”,武汉市一所中学校长说:“学校教室够不够用?如何配备相应教师,走班之后新的班级如何管理,如何考勤?可能都要和过去完全不同,应提前做好准备。”针对高校录取参加“综合素质测评”,一位孩子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入读的家长赵女士表示:在本身比较繁重的高中课业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业余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内容,考验着学校、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
Ⅵ 32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应做哪些准备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Ⅶ 如何做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准备
(一)营造教研共同体迎接新课程教学的挑战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们在强调个人的修为的同时,更需要放开视野,与周围的和网络上的同行结成教研共同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以集体的智慧迎接新教材教学的挑战。例如,华南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室的老师们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课程与教学问题,形成了一个富有强大战斗力的群体,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中,该室4个案例入选改书便是其战斗力的有力体现。此外,也有很多教师在网络平台上通过与专家、同行教师的互动讨论中成长起来,“与你同行”及其他栏目中形成的“1+1+X”的网络教研模式,即一个课程专家加一个教师加若干网友,以教师为主体,通过专家引领和网友互动,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素养的提高。相对于校内教研,信息技术教师更具有进行网络教研的天然条件和优势,但无论是相对封闭、紧密的校内教研,还是开放式的、松散的网络教研,都体现了合作共享的精神,都需要进一步发扬和壮大。在这种思维和灵感的碰撞与交流过程中,收益的将不仅是个人,参与交流的教师群体亦得到了春风化雨式的熏染;提高的不仅仅是个别教学案例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也将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二)创设理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放在这里同样适用。理想的情境创设应该有两项功能,一是引起学生注意,二是激发学习动机或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这是教学的第一步,但是,仅停留于这一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质量的学习才能持续展开。当代学习论认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激发起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获得某种成就的学习需求),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的良性循环。[①]其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求知的欲望,由于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的因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外在动机。到了儿童后期和青年期,附属内驱力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来自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激发附属内驱力的因素。当然,同一个情境可能同时具有激发三种成就动机的功效,但无任如何,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只是“成功的一半”,要使教学真正走向成功,在后继的教学过程中必需不断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其关键就在于让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如任务的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的赞许、同学的关注等等。
Ⅷ 高中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课改内容学分制:每学年须参加1周社会实践解读:教学时间 每学年40周教育厅相关方案表明,新课改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实行学分制,高中学生在高中3年之内,必须修满144分才能毕业。据悉,新课改实施后,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个学时,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新课程:新增技术、艺术科解读:避免“会考不会干”据了解, 与以往相比,新的高中课程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即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新课程将改变现行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学校只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现状,避免过早分科造成偏科。课程结构:模块化设计解读:可按喜好选修模块方案中,新的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课程结构将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是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比如语言与文学这一学习领域下设有语文和英语两个科目;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下设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科目;科学学习领域下设物理、化学、生物科目;技术学习领域下设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科目;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下设体育与健康科目;艺术学习领域下设艺术或音乐、美术科目;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下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科目。
Ⅸ 如何适应2017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
1、高中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好相关教学及评价工作,为高校选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行,观念的转变是首要前提。对于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要转变那种高考不改革,新课程改革就无法推动的错误观念。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自觉接受新课改的理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实施方案组织教学工作。摒弃那种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不考的就不教或不认真教的思想。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只是普通高中教育的目的之一,毕竟并非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来都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相当一部分人将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落实各学科课程目标。
3、 有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中学不想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而是受现实所迫,很难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这里所说的现实,实际上是指那种只以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当前,个别地方领导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看重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在本地区的录取人数,甚至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地区、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受这种价值导向的影响,学校便出现了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学校的课程设置围绕高考,教师的课堂教学针对高考,学生的学习、训练为了高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地方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应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而是应以素质教育为准绳,检查、监督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唯有如此,才可以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4、 此外,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尤其要运用好成长记录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新型的评价方法。当前大家关心的问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校录取中如何使用。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如果高校录取没有实质性地采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他们将不重视甚至应付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为何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高校选才的需要,而是为了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Ⅹ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专高中课程方案(实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