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体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
⑴ 教师资格证小学音体美专业考试内容和其他学科不用吗
教师资格证小学笔试部分不考专业课,只考《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笔试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知识、科学文化素养、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拟任教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第十三条规定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
(1)小学音体美学科课程整合计划扩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第十六条:国家确定笔试成绩合格线。
第十七条:考生在笔试成绩公布后,可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查询本人的考试成绩。考生如对本人的考试成绩有异议,可在考试成绩公布后10个工作日内向本省(区、市)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
第十八条:笔试单科成绩有效期为2年。
第十九条:笔试一般在每年3月和11月各举行一次。
第二十条: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机考考务细则》组织实施笔试考务工作。
第二十一条: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使用教师资格考试考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笔试和面试的报名受理、考点设置、考场编排等考务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笔试和面试考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网站进行报名后,需携带省级教师资格考试机构规定的相关材料,到指定考点进行报名审核,并现场确认报考信息。
考生笔试各科成绩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方可报名参加面试。
⑵ 高分求助小学音体美方面的教学论文一篇!
浅谈艺术教学的个性化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艺术课程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动。艺术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使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而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又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是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及行为习惯等具有个体性、程度差异性以及内隐于心的特点,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很难简单地用一种评价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此,艺术教学评价也应该呈现出个性色彩,突出艺术的特色性。那么如何在艺术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评价呢? 一、了解学生,确立差异性发展目标 教学中,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与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具有个体性,因此评价也是不同的个性化的,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发展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以往,我们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只重视艺术能力强的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只有部分学生得到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化造成艺术教学缺少内在的持久的动力。在教学中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我通过游戏的形式对一年级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测试,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收集等方法捕捉学生的个性信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为实现个性化评价提供依据。 家长问卷 (艺术学科) 班级 姓名 你的孩子最喜欢做什么? 他最亲近的人是谁? 他喜欢画画吗? 他对音乐感兴趣吗 他能大胆地当众表演吗? 他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活动吗? 他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他有什么特长吗? 您的工作(爸爸) (妈妈) 您的爱好(爸爸) (妈妈) 您想对老师说 (为了孩子的成长,谢谢你的配合) 了解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就不能用一个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寄望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灭差异。以评价促进发展点燃学习热情。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抓住学生一点一点的进步及时的予以回报,这样才能对学生做出中肯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同样一名学生用不同的要求去衡量,就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只有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学生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长处。 二、关注多元,提倡扬善救失评价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以语言能力、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由语言、逻辑、视觉、音乐、身体、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中智力构成。每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教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其智力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之间的联合点,发展和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尊重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一定能促进其原有水平的发展。通过调查分析使我了解了学生在艺术潜质、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倾向,做到了心中有数。我通过组建年级小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绘画小组的方式,利用课间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排练节目等艺术实践活动发挥优生的优势。例如《我的动物朋友们》单元学习中我们编制了《大嘴巴动物全书》,小朋友将自己了解熟悉的小动物,通过剪、贴、画等多种方式,编制成一本立体的图书,放在艺术教室供大家观看学习。与此同时,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补短措施,个别辅导,使"补"是在"扬"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使学生不仅获得发展的机会,而且,体验到发展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一位学生因为唱歌跑调被同学嘲笑从而不感唱歌了对艺术课也渐渐失去兴趣,经过了解我知道他对课外知识非常好奇和感兴趣,喜欢阅读和收看类似的影视作品,我在课上表扬了他的优点,又很自然的将他引入到艺术教学中,请他为大家讲述关于火车由来的故事,他讲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听得着了迷,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课上我也经常请他和老师一起演唱,消除他的紧张心理,提高他的演唱能力,久而久之他的歌声也动听了,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再如,班中有学生生性好动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但对小制作特别感兴趣、能动手探索非常主动、热情,显然,这又是一个好的扬长策略应用的切入点。 个性化评价,旨在"扬长"而不是"指短",要尽可能发现学生某一方面的优势,及时进行强化,有意设置一些环境、环节让学生能展其所长,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肯定的愉悦,进步的舒畅。 三、重视过程,制定多样化评价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中,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包括学生的艺术情感与价值观、艺术创作的方法与能力、学习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中,我根据艺术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立具有个性色彩的智慧果、金话筒、小问号、巧巧手、创作奖、表演奖等各种奖章,进行阶段式的评比,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争取提高学习效果。智慧果:通过口答、对课外知识收集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艺术及生活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一定的艺术与生活知识的学生可以获得此奖。金话筒: 通过歌唱、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歌唱、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情况,能够自信地进行歌唱、讲故事并能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表达的可获得此奖。小问号:在教学过程中闪烁着多思好问的习惯,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活动的可获得此奖。好学奖: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合作的学生得此奖。巧巧手:能根据所学的艺术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融会贯通,通过小制作等形式有自己的创作作品的学生可获此奖。创作奖:有自己的创新智慧,有对艺术的畅想与描绘,能够有设计作品的学生能获此奖。表演奖:能通过随音乐进行即兴动作表演、表情丰富夸张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可获此奖。 为了反映学生成长过程,我还运用艺术学习档案袋,将学生每次的艺术创作成果收集起来并在档案袋的封面上设计了成长记录表。用浅显易懂的简单图形来表示学生学习各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每次课中获得★就用彩色笔记录学习的成长过程。因为,自主学习过程的教育教学价值胜于结果,因而,在过程中学生差异性会更多的表现出来,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差异发展趋势,是各扬其长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 艺术成长记录表 教师的话: 家长的话: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时时关注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的长处,找到不足。同时我还在艺术教室布置班集体的学习竞赛内容,通过集体的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增强学习动力与趣味性。 三、突出主体,形成多元化评价方式。 平常我们常说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在以往的艺术教学评价中,一直以教师为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探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评价模式。让学生在主动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获得发展。 1、欣赏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精彩。 根据一年级学生特点我引请学生在每一次绘画作业上用铅笔圈出自己觉得画得好的地方,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审美能力,在反思中学会赞赏自己,培养自信心,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这种方式既容易操作,又深受学生喜欢。 学生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学习群体之间相互评价,建立一种新的互帮互学式的伙伴激励机制。在《雪山小雄鹰》的教学中,请学生自带绒线、彩纸,尝试分组制作藏族民族服饰“帮甸”“巴杜”并进行表演的活动。教师出示藏族服饰的欣赏图片后,请学生观察并讨论应该怎样制作,然后就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制作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制作的“帮甸” 、“巴杜”既快又好。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分工、学会合作,也有激烈的争吵。当每小组展示自己成果的进行评奖时,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小组的优点,议仪要改进的地方。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点评得有理有据。有的看到了颜色搭配的不同效果;有的认识到剪纸要规整,线条流畅;有的想到了不同的粘贴的方法影响了制作的速度快。同时各小组也看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同学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主动探索积极体验,互相交流相互评价相互赏识从而激活学生思辨的灵感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在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在交流中能自觉的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差距,并能主动自觉的去努力张扬和弥补,特别是寻求合作、帮助,在交流过程中实现自己优势的展现,体验成功的信心和愉悦,实现自己不足的弥补。 2、积极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学生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情况最了解,让家长参与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在《妈妈的爱》这一单元学习中我们制作贺卡赠送给妈妈,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唱一首歌或说一句祝福的话。请妈妈在艺术书上写下对孩子的活动评价。有的家长在妈妈的话中写着“你的贺卡做的真棒,妈妈很喜欢!”;有的写到“妈妈喜欢听你唱的歌,妈妈最高兴的事就是你学习进步!”“希望你其他学习也能不断进步!”学生家长用自己的方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对学生的个性完善和能力提高有着独道的促进作用。 让家长、学生都成为评价的主体,能充分调动评价对象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 总之,艺术课程的评价应从了解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力争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将评价的目标方式过程实现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诚心诚意地给每个学生获取成功的机会,把信心和快乐送给学生,使学生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学习本身的乐趣。把评价活动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积淀参与学习、超越自我的信心,最有效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学生良好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最终促进每个学生的艺术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要理清几个关系 中国作文教育网 作者:孟宪和 最后更新:2005年01月19日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其内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其它各项重大改革的开展一样,也应该按阶段、分步骤进行。从我们唐山市的实践经验看,素质教育应首先在小学和初中开始。因为小学和初中面临着“普九”任务的完成,而“应试教育”对“普九”构成了直接的障碍。首先在小学和初中开展素质教育,就为在高中阶段开展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素质教育与升学率 开展素质教育会不会影响升学?会不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当前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所担心的问题,也是困扰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一个症结性的认识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与升学并不矛盾,因为它要求全体学生不论其升学与否,都要具备较好的全面素质基础,即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素质基础,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的素质基础。只有具备较高全面素质的学生,升学以后,才有继续深造和发展的厚实潜能。而在“应试教育”中,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把时间和精力完全倾注在升学考试的那几个学科的教和学上,单纯追求的是分数,而不注重学生思想品格和实际技能的培养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甚至取消音、体、美、劳课程。其结果,是学生的道德不健全,智能有残缺,身体受损害,特长被抑制,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劳动能力,这种情况会对学生的未来(不论他将来继续深造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开展不开展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升学不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去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是一个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学校办学的大的方向问题。 第二,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从根本上说,决不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发自内心的愿望,没有一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有这种癖好。驱动着学校搞“应试教育”的社会因素有三个:一是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二是教育内部和社会的评价取向;三是招生办法。其中评价取向和招生办法是决定性因素。所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必须以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和招生办法为杠杆,同时伴之以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 第三,教学计划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法规。唯其严格执行,才能使德、智、体、美、劳各科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都获得科学的时间保证和规范的质量要求。破坏了它,就破坏了教育的整体性,就无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个教育者,如果不对人才负责,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不按教育规律办学,那是绝不允许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将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现在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所顾虑的是:自己执行了教学计划,而别人不执行;我不增加课时,而人家增加了;我开了音体美劳课,而人家上自习了;到头来,是执行教学计划的升学率低了,社会声誉因而下降了,不执行的反倒高了。谁守规矩谁吃亏。这确实是一个现实。在不能全面执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所谓升学竞争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你用 8学时,他用10学时,你教 4课时,他教 6课时,然后比成绩,比升学率,这是不公平的比较、不真实的成绩。这样比来比去,必然导致以损害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为代价的熬时间、拼体力的单纯“应试教育”,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同时,也是对正常的符合规律的完整智育的严重损害。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下两项措施必须坚持做到: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室和教研室的工作人员,都要把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除定期专项检查外, 要增加随时不定期抽查,只要到学校,就应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有问题就及时纠正,拒不改正的就应执行纪律;学校领导对教师也应如此。二是坚持素质教育规范化的评估标准,凡不能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学校,绝不应被评为素质教育规范校,而且要相应地减少其招生分配指标。有了这两条,全面执行教学计划才会有切实的保证。 二、素质教育与“普九”达标和综合教改 素质教育,“普九”达标,综合教改(指农村初中和小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结合的教育综合改革),三者关系如何摆放?我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不能顾此失彼。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作为一个阶段性历史任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必须按照规划如期完成。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的方向。九年制义务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基底部位,更需面向全体学生,为各种智能类型,各个智能层次的学生打好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素质教育必须贯彻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始终。这是从理论上认识。从目前的实际上讲,由于种种社会的和教育自身的原因,基础教育被驱入了“应试教育”的象牙之塔,且已走到了塔尖,走到了影响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步,走到了使许多学生倦学、辍学的地步。因此,不开展素质教育,要真正实现“普九”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普九”工作又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没有必要的校舍,没有足够的设备,没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没有保证适龄儿童就学的法律法规,素质教育也就无所依托,无法实现。 “普九”与素质教育不能分割,基础教育改革又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综合教改,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是全面的,又是分层次的;既是整体提高的,又是分向发展的。所谓全面的整体的,就是使全体学生,无论能升学还是不能升学的学生,都要打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基础;所谓分层次、分向的,就是要使不同智能层次、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在打好全面基础的前提下,分向发展,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也有从业的实际技能:创造思维强的,发展其创造才能;形象思维好的,培养其艺术资质;有体育特长的,发挥其体育潜能;有音乐特长的,发展其音乐秉赋;有美术特长的,发展其美术天才;动手灵巧的,发展其工艺技能;没有特长,各项智能都平平的,出校后也有自立的能力,谋生的本事。这才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完整含义。 三、素质教育与德育为首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把中、小学能不能做到德育为首,看作办学方向端正不端正的问题。现在又讲素质教育,把能不能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也看作办学方向问题。都是方向问题,有什么异同,二者关系如何处理? 实行素质教育和德育为首,都是要扭转基础教育中实际存在的“应试教育”的错误方向,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者是包容关系,素质教育含盖着德育为首。素质教育规定的诸方面素质的发展,并非相互孤立互无联系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也绝非是各种素质的齐头并进。德、智、体、美、劳诸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内在联系;学生素质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内部科学结构的整体发展,唯其保持它的内在和谐性,才能保证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中,有的重智轻德,有的把德、体、美、劳几育统统降到为升学服务的所谓“保驾护航”的从属位置,使教育方针错位。那就不仅危害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德智体美劳整体教育质量的低下。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只有坚持德育为首,才能为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提供切实的保证,提供正确的导向,提供充沛的动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那么,怎样实现德育为首呢? 第一是认识到位,深刻理解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首要地位。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心健康、劳动技能都是学生的重要基础素质,都需要通过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育活动得以发展提高。而德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又同时涵纳在其它几育之中,对其它几育发生着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就是说,离开或者削弱了德育,其它几育的任务也就因丧失或者弱化了精神支持而不可能圆满完成。一些学校就智育抓智育,就升学抓升学,结果是智育、升学都抓不上去的事实,就是现实的证明。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方针,必须按照教学计划与德育大纲的规定,使德、智、体、美、劳诸育都获得科学的时间保证和规范的质量要求,同时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使其成为贯穿学校教育整体中的一条生命线。 第二是学校教育的全程贯穿。我们讲学校教育要德育为首,绝不是要搞已往时代“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那一套,绝不是要学校把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用于喋喋不休的思想政治说教和“纯德育”活动,而是要按照教学计划和德育大纲的规定,为德育工作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达到规范的质量标准,使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程。所谓贯穿教育全程,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学校教育无论是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还是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其中都蕴籍着德育的因素,德育为首就是要求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深入开掘其中的德育底蕴,恰当有机地给学生以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操行陶冶。二是切实抓好德育实体的运作。德育从来都不仅是“靠挂”在其它各育和完全寄寓于其它教育活动中的“游灵”,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有体系的实体。学校有直接进行德育的课程,有专职和兼职的德育队伍,有专门的德育环境、基地和途径,有独立开展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德育为首就是要求我们十分重视这一实体的科学运作,从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出发,有目标、有计划、成序列、分层次地开展德育活动。德育实体科学运作的核心是德育的实效性,紧紧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思想发展的走向,选择针对性强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自觉做到与其它几育的自然渗透,力避虚张声势的形式主义。否则,就不堪为“德育为首”了。 四、素质教育与教学工作 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种糊涂认识,那就是将素质教育与智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立起来,似乎素质教育就是搞搞德育活动,抓抓音体美劳,而把教学工作摆在了素质教育之外,这是十分错误而有害的。早在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邓小平同志的话,精辟地论述了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智力素质是学生素质 的核心,智育的主渠道是教学,开展素质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况且,教学工作不单纯是智育的主渠道,它同时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渠道。 要开展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如果再沿用“应试教育”中的那种教学模式,特别是文化课教学中的那种陈旧教学模式:不讲教学效率,只靠延长学时和加大作业量;不讲能力培养,只靠堆砌练习和猜题押宝;不讲教学艺术和手段,只靠满堂灌、填鸭式、生塞硬给;不讲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搞一个标准、一律要求,全力应付考试。那就不但素质教育难以开展,德、体、美、劳被挤占,学生的智力也会受到抑制和摧残。所以,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必须同步开展,素质教育的全盘运行,必须以教学改革为轴心。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工作起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要集中;二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分出梯度;三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要富于启发;四是在教学工作的管理上,要力求科学。 要做到教学内容精要集中,教师必须掌握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提炼重点,择取难点,讲其当讲,练其当练。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经济时间,提高效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低效率、大耗时,多数情况不是因为教学内容少,而是内容太多,教师不分轻重难易,不顾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把各种版本教材和资料中的内容,统统搜罗起来,大雨如注式地灌给学生,还美其名曰“高密度、大容量”,结果是学生课上应接不暇、生吞活剥,课下作业成灾,穷于应付。教学上有句古训,叫做“少则得,多则惑”,如果学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连认真思索一下的时间都没有,所谓“学而不得其思,练而不得自主”,哪还会有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分出梯度,这是素质教育依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殊性和层次性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教学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不一,智力的发展早、晚、快、慢不等,一个标准、一律要求是违反科学的,也是不会有好效果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新大纲、新计划和新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具体的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教研人员、各科教师都应认真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解教学目标,搞好因材施教,切不可盲目而随意地降低或提高要求。 教学方法要实行启发式,似乎是老生常谈,可是“谈”了几十年,至今也没有真正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主旋律。什么原因?主要是应试教育的压力。启发式教学,不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启发式既需要科学地处理教材,以讲授内容的少而精作为前提,又需要有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科学地编排设问和训练,以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作为教学的主体。既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艺术的诱导方法,又需要有现代化知识和观念的有机渗透,有现代教学手段的参与。只有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自己动手做而获得的知识和学问,记忆才能牢固,理解才能深刻,运用才能自如。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而“应试教育”所需要的却是重负荷、大题量、赶进度,启发式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必须从 “应试教育”中彻底解脱出来,把教学思想转向培养学生会想、会做、会学的轨道,启发式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实行启发式教学,要以引导和训练为主线。教师的讲授还要不要?讲多少为宜?多年来说法不同,莫衷一是。我认为,在启发式教学中,必要的传授和讲解是不可少的,但要讲在当讲时,讲到要害处。学生疑惑不解的要讲,使他们清楚概念,理顺知识的联系;关键性的难点要讲,打通学生的思路,揭示知识的规律;在自学和讨论中分歧较大的问题要讲,通过必要的点拨和归纳,使学生获得一个或几个正确的结论。《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味地答问和一味地讲授,在启发式教学中都是要忌讳的。即使是讲解和传授,教师的语言也必须凝炼、生动,富于启发性,引导学生“站到自己心灵的门口”。以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教学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近年来著述很多,无需赘述。 http://www.vvn.cn/info/3692.htm
⑶ 小学科学课怎样进行学科整合
一、课程内容上的整合
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从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学内容,来更好得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习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学课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上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将 教学方式有机地整合,相互补充,让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更加爱学、乐学。
四、科学课与各学科有机整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⑷ 如何加强小学音体美课趣味性的内容都有什么
在许多小学生眼里,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的逻专辑性和属抽象性更强,导致许多小学生提起数学就头疼不已。学生厌烦数学,不喜欢数学,当然有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原因,但是还有一部分原因在课堂教学[1]。一、当前小学数学课...
⑸ 如何实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农村小学怎样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小学各科整合中的地位和优势之所在,而目前农村小学“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的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本文就结合我们农村小学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有效地提高全体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
在部分教师可能都为晋升职称学习过电脑,但知之甚少,根本不够来运用这些新设备更不要说是自己能制作课件。我们要解决用电脑来教学和学习的问题,首先就要来学习怎么样来使用计算机,这是当迫在眉睫的事情。所以首要问题是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要能使每一个教师能够用word软件来编排试卷,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会在电脑上播放电子幻灯片,会使用投影设备;进一步学会自己制作powerpoint 等,会在网上也发布自己的作品;再进一步就要有一部分教师能够用 flash 等制作一些有交互性的课件。我们也把这项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部分。
我们要培养出一些能掌握现代教学资源,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一线教师。这在这当中每个学校还要有一定的设备维护人员,在学习和以后的教学中来为正常使用保驾护航。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开展好学生的计算机教育
许多城市学生家中已经有电脑,而农村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利用现有的模式设备和当前的软件,学生应当在短时间内学会在计算机中完成一些信息建立、查找、保存的基本操作,能够完成教材上的一些查找知识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信息技术课的教育,适当增大课时量,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计算机来学习。当然,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课程整合的一部分。
三、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能与课程相结合才是信息课最终的目的。他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真正作为教学的工具,整合到学科课程中来。用好计算机作为一种手段教学,并且要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作为语言文字教学的一个补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形象的表现出一些抽象的图形,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同时加强其形象思维,可以上学生方便地找出一些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数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一些现有仪器或设备无法完成的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上或其它地方找到一些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动植物标本;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一些时事政治和现实事例;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中用一些图片和动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等等。
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有了设备,还要有好的软件才能真正让这些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对于计算机来说,没有软件就只是一个空壳,我们设备上有的只是最基本的办公软件,如果只靠这些软件根本不会产生太大的效果,就需要有一些更好的软件,既可以很直观地呈现出很多东西,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很方便。如: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金山画王》制作一学学生喜欢的图片;可以运用《音频剪辑软件》收集一些声音片段进行编辑,带给学生一种听觉的感受等。
我们的教师不光能找到并运用一些现成的课件,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改课件。在远教 ip 资源中有许多现成的课件,但是有些课件或有些课件的部分内容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或我们自己身边有一些材料,就可以对课件进行修改、加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有这种能力。
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实性的问题情景,才能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现在我们有一些同步资源可以很好的利用,如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的古诗《登鹳雀楼》时可以调用里面的视频资源,其中在诵读古诗的同时还显现出诗中描写的一些情境,非常直观,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在我们方便的同时不能抹杀学生的抽象思维。
与此同时,如何能运用这些设备和软件创设出一种良好的环境或氛围,在用课件时就要有选择,根据知识的特征围绕学生来选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充分体现交互性,课堂中还依然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辅助教师授课、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在课堂上,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只是作为现在我们手中的黑板、粉笔一样,作为现在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教师在讲课中不要完全依赖计算机,不要把课堂变为课件展示。所以,教师在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除了在课件上下大工夫,让课件尽量符合本节课的要求,能解决教学难点之外,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另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让一些太多的形象表现阻碍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再强大也不如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放在面前,不能用模拟实验而减少甚至取代实物的实验。
另外,我们可以多看一些较好的教学案例,参加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训,到一些起步较早的学校去学习,听一听课,不光要把他们请进来,我们还要走出去,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学一些先进的经验,再结合我们自己情况改进我们的工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去实践、探索。我们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完美整合,搞好课改,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最后提示:我们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学上来,会对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信息技术永远都不可能取代教师,我们不能用一段录像就完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还需要我们老师多动嘴,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丢。并且开展信息技术不要过于形式,专门来上公开课,这就偏离了课程整合的方向。要大胆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不能一曝十寒,只是一时热,要将这个工作长期发展下去,真正做到整合。
⑹ 教师资格小学音体美和其他学科考的一样吗
教师资格统考音体美科目一和科目二是单独编码,但是目前考试内容和其他学科公共科目考试内容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