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以什么为中心
A. 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以什么课程为主
小学学好语文,数学,英语就好。
初中主课有数学,语文,英语,其他还有物专理,化学属,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算是入门吧。这些高中都会再深入学习,所以也要打好基础。
高中现在好像已经不分科了吧,所以这些貌似都要学习,如果偏文就好好学除数学语文英语外的史地政,如果偏理就好好学语数外之外的理化生课程,但要保证考上大学的话也不能太偏科。
望采纳~
B. 九年一贯制的教育课程初中阶段以什么为主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九年一贯制的争论至少在政策层面尘埃落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文件规定:“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之前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文件规定:“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区域内小学和初中对口招生制度,让小学毕业生直接升入对口初中。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原则上不流动,教育有连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年级通常被称为1年级、2年级……,至9年级;九年的学校生活,其时间之漫长、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活动之集中,都远远超过其他学制类型的学校;在九年时间里,教师伴随学生走过生命历程最重要的一段时期,其对学生影响之大也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学校。
我认为,办好九年一贯制学校意义重大。
简单地说,九年一贯学校九年相对稳定的学校生活,有利于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期影响作用,基本奠定一个人的发展基础;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缓解小升初压力,小升初不用考试、选拔,家长不用操心,孩子也没有升学压力,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本该学习的东西;一个学龄儿童进入九年一贯制学校之后,不必经历学程分段的变更,一以贯之地完成学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受教育年限;九年一贯制办学有利于规范管理,能够做到教育管理均衡。
1、有利于管理的统整
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中小学一体化管理,便于形成管理合力,达到整体教育目标。学校的管理实行中小学一体化,各职能部门统一领导,分线负责,全程管理,相对独立并有所侧重地负责某以方面或几方面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整体优化,有利于中小学的有机衔接。我们认清教育现状,学校在管理上将小学、初中两个学程之间毕业与升学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素质教育而非单纯应试,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时间的有效性。对管理人员而言,做不好一贯制管理的不论是放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一样管不好,能做好一贯制管理的不论是放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一样能管好。
2、有利于中小学衔接,避免教育脱节现象
中小学衔接问题,归根到底是教师问题,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特点、学生管理方面的衔接。九年一贯制学校突出了这一学校教育过程的学程标志,即一以贯之、连续不断地完成九年学业,其间不划学段,保证九年教育的完整性。从教育实践来看,小学重视知识、能力、方法的培养但更注重学生习惯的养成,初中重视习惯的巩固,但更注重的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因此,从小学到初中(1年级到9年级)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是不尽相同,有所侧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利于这个目标的达成。
对于小学、初中分离的学校来说,不同学校的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的教风各异,这就需要从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去重新适应,去重新重视和选择,极易产生抵触,也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也有适应学生的过程。如在教学特点上,中学教师较注意知识的结构或者说知识的系统性,而小学教师较注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在管理学生上,中学教师管得相对少而松;小学教师管理相对细而严。
另外,小学生心理偏于依赖,中学生心理偏于自主;小学生学习方法偏于模仿;中学生偏于独立。正因为小学和中学存在着种种差异,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在学习方法、习惯等方面有明显的不适应,乃至产生厌学直至辍学。而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里,解决中小学衔接,中小学师资互补就较为实际,也比较容易。实行九年一贯教育,可以更系统地考察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完整设计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为学生学习品质和个性心理有序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3、体现了教育公平
依照《义务教育法》:“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按照这一要求,就近、划片、不作选择地招收学龄儿童,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义务教育是一种人人享受的平等教育,因而也是非选拔、非竞争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就具有非功利性,以均衡的方式或要求组织教育活动就变成了现实。另外,管理上,学校领导者能认清教育现状,将小学、初中两个学程之间毕业与升学的时间用于正常的素质教育而非单纯应试,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时间的有效性。
4、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教学科研实行一体化,有利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小学教师在集体办公时能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一般的,教师参加工作以后,很少在初中、小学这两个层面上的交流和流动。尽管教育是相通的,教法是相容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初中教师没有听过小学老师的课,小学老师也没有机会去听中学老师的课。九年一贯以后,实现了任课上的跨越(初中教师到小学兼课,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相互听课,互相学习,有利于促进教师视野的拓展。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教师相对勤奋、知识面宽泛,初中部教师专业化相对较高、较独立,两部分教师可以在教学及教研中、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其程度是独立初中或独立小学所达不到的。小学教师了解了初中教学的特点后,就会考虑自己的学生到初中后的学习,需要授于他们哪些知识和技能,从小给予培养;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方法和习惯以及小学教师教学的特点后,就会便于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
小学教育是直观的,学生发言积极、无拘无束,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都是师生互动,这样就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小学教学特色;而中学的课程知识结构性强,应用性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赖于教师科学引导和学生主动的探究,而后者更关键,这样就形成了主动、开放、踏实、严谨的中学特色,而当中小学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切磋教学艺术时,彼此就能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提高。
5、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让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无疑是每一个办学者所追求的,但真正能达到的恐怕只是九年一贯制学校了。无论是操场、网络教室,还是学校网站、图书馆、资料室等等,在九年一贯制学校都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显性层面上,可以实现操场、图书馆等硬件的共享,也可以实现资料、校本课程等共享;隐形层面上,更可以实行学校文化、教育理念、管理方略等方面的共享,这种资源共享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更重要的意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弥补了分散办学的不足,可以集中办学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根据条件的需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从而使教育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如盘活教育资源,实现集中投资,使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学校图书资料、实验室,语音室、电脑与电化教学设备、校舍、场地、活动器材等教学资源可以相互弥补所缺,完全共享;师资队伍统筹安排等。
6、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做到可持续发展
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不同,传统不同,因此,各自的特色也是不同的。小学一些特色项目往往到中学就无法延续下去,少数有特长的小学生离开了小学,他们的特长也往往得不到继续发展。就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特长是很难形成的,但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倾向较为明显,这时如果对他们再作进一步的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将转化为特长。恰恰在这一关键时期,熟悉他们情况的教师和他们分别了,从小学毕业,离开母校,来到一所他们感到既新鲜而又陌生的中学去学习,迎接他们的将是对他们一无所知的中学教师。等到这些教师对孩子们的性格、爱好、能力倾向做到全面了解,需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而初中只有短短的三年,其中初三又将面临高中入学考试。九年一贯制学校则可充分利用九年这个周期长、具有连贯性的特点,去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因此,实施九年一贯制教育,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巩固、发展。
7、有利于优化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新课程改革是将义务教育九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的,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都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整体出发,各类课程都是按照九年一贯地安排,各学科的教材同样是从九年一贯制出发,形成一个体系。因此,九年一贯制更有利于新课程结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实施,学校可以从九年的时间跨度上,构思课程,安排内容,实施每一阶段前后紧密衔接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特长的良好氛围。
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课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强,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较充分,这对改革初中的课程教学很有促进。初中课程教学效率高,结构严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充分,这对改革小学的课程教学也很有促进。在教研上,小学和初中采用同样的标准开展,能形成中小学教师比学赶超的喜人局面,较好地提升教研的品位,有利于促进全校科研工作的整体优化。同时,九年一贯制办学还可以吸引部分小学教师涉入初中教学,而中学教师涉入小学教学,这样中小学教师的优势就实现了互相补充,使教育理念更趋于合理化、科学性。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的高低,更是学校品位和档次的标志。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的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把九年作为一个单元来整体把握,从而避免了课程实施的不连续性和不完整性。如,我们在开发诵读教材就是这么做的,从九个年级的大空间上来整合。
8、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人的一生来看,小学和初中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又是一个关键期。习惯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成败,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一是可以从九年一个较长的时期整体设计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二是可以把学生的良好习惯经过九年反复强化,固定下来,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受用终生。
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一个抓反复,反复抓的过程。作为中小学分离的学校,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学校,对学生的习惯养成的要求也不同,抓的重点也不同,因而很难把小学阶段初步形成的习惯保持下来,导致前功尽弃。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校要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重新设计,会出现重复和遗漏,从而降低了教育的效果。初中阶段三年时间相对较短,学生进入青春期,许多习惯一旦得不到强化会很快丢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做为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就会很好地克服以上弊端,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受益终生。
另外,对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尤其九年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氛围,对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低年级学生快乐学习的心理,对初中生也会有促进作用。
9、有利于教育目标的统整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在实际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小学着力实施素质教育,注重知识、技能、素养诸方面的协调发展,注重塑造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初中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唯分数论,学生的发展相对小学来说不够全面、不够主动、不够协调。这样就使得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往往很不适应,需要较长时间的调适,而初中生普遍留恋小学生涯的美好时光,对初中生活怨声载道。
实行九年一贯制就可以在教育目标上进行统整。具体来说,要做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九年一贯制学校还可以提出更具体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小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较强的自信心;初中适应中考并超越中考,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0、有利于质量的统整
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把握,不仅注重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且更注重最后出口的教学质量。因此,六年级对于一般小学来说,是毕业年级,新课早早结束,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系统化的复习,甚至为了提高一分两分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式训练。但六年级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这个阶段不仅完成本阶段的培养目标,而且要为下一个阶段即初中阶段提供知识、能力、习惯、情感等方面的准备。因此,这种准备越充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越轻松,越有成效。对初中教师来说,他们根本不希望小学阶段把学生教死,从而在初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我们学校就淡化小学毕业考试,注重学生素质和谐发展,六年级不再浪费近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大运动量的机械重复训练,而把宝贵的时间拿来拓展学生的阅读,夯实学生的能力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初中来观照小学教学,会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改正,也十分有利于提升小学教学质量。
总之,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更能做到在九年时间里连续不断地对全体学生全面实施品德、学力、身心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为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链接
2014年1月24日 新安晚报报道:
1月21日上午,在本报牵头下,合肥市九年一贯制学校研究筹备会在金湖学校举行,合肥市教育局宣传处处长费勇、王一斌亲临指导,与金湖学校、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行知学校、江淮学校、界河学校、168玫瑰园学校、新城学校7所学校校长共聚一堂,参与筹备研讨。会上,各参与单位表达了对成立合肥市九年一贯制研究会的期盼与支持,纷纷表示愿意为合肥市九年一贯制学校搭建一个学术研讨、交流的平台。
据了解,研究会致力于进行合肥市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作所需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战略性宏观研究,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制定规划、政策、课题攻关等工作参考;其次,开展九年一贯制专题研究、讲座、培训、交流等非营利性活动,接受合肥市内学校委托,协助九年一贯制学校改革和创新。
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解决目前家长最为头疼的“小升初”的问题,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均衡名校和普通学校的教学水平,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趋向。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数十所学校签订“2014年改革任务协议”,启动了北京市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幕。今年9月,该区将组建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成4条优质资源带和14对深度联盟校。届时,全区80%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都能进入名校读书。可见,成立合肥市九年一贯制研究会意义重大。
C. 小学课程包括什么
小学开设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品德、健康、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礼仪等。
拓展资料
每个地方的课程都不同,课程是根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制定的,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方面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他们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初等教育所做的“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生产、健康、营养等相关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与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生活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生活发展结合起来”的改革实验,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的范例。
D.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必须开设的课程有哪些
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小学中高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中小学课程以什么为中心扩展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要求规定:
1、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E. 什么是中小学的主要课程
小学:语文、数学、英语 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地理 历史 政治初二开物理,初三开化学 对了,还有生物。不好意思,落了。(望采纳!!!)
F.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什么为主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住处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快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
(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
(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
(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
(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数据的表格处理。
(4)数据图表的创建。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
(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
(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
(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
(2)信息技术的应用。
(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
(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
(2)汉字的输入。
(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
(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
(2)其他对象的插入。
(3)特殊效果的处理。
(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
(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
(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
(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
(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
(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
(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
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
(2)算法的程序实现。
(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
(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
(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
(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
(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
(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
(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G. 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什么为中心状况
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课堂中心——活动中心
教材中心——经验中心
当然理论上是这么说的,不过如果你是一线教师的话,建议你谨慎对待,这三个中心的转变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好.
H. 新课改主张小学课程以什么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新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历史。
初中阶段设置以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 (或、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以及性教育。
(8)中小学课程以什么为中心扩展阅读:
新课程改革要求规定: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3、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I. 小学阶段以什么课程为主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