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发展趋势
『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指导方法与策略有哪些
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任何教育思想的实施,都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任何教育功能的实现,都要依靠一定的教育资源。课程的实施,最终要解决三个问题:要帮助受教育者学习什么?采用哪些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怎样组织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所有这些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等就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换言之,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了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认真研究有关课程的教育资源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就必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开发工作。
(一)课程资源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理解课程资源对课程的重要意义。
任何课程的设计与目标的达成,都要以一定的实施素材为基础,以一定的实施条件为转移。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知识,技能,经验,某些事物的事实材料或某些事物的发展过程等等,都可以做为活动开展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加以组织和运畴,便形成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要素。课程的进行又要借助于时间、地点、环境、人、财、物等条件,以及人们对该课程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这些虽不属于课程的素材要素但它们对课程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被认为是课程的条件要素,课程素材要素和条件要素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课程资源也就是学校课程设计和实施全部条件的总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课程与课程资源虽然是两回事,但它们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课程资源既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又是课程赖以实施的重要条件,课程资源的性质及其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教育方向和教育功能的实现。毫无疑问课程资源就是课程得以成功的基础条件,对于教育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的作者才告诫老师们: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度①。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对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既然如此重要,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承担者,特别是各级教研员和一线广大教师,就没有理由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给予充分的重视,事实也证明,作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工作,恰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已然是不可争辩辩的事实,对于像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学校实施的课程来说,其重要性同样是不自待言的事情。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是一类全新的课程,就课程资源而论,可以说是没的任何前期积累,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对于一线教师,他们既没有像学科课程教师那样,有部颁的教材可以利用,也没有别人的系统经验可资借鉴,目前就连必要的教学指导纲要也还没有正式颁布。就是将来有了课程指导纲要,也总不能要求老师们仅仅拿上一纸纲要就走上课堂,或到课外、校外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吧!倘若到了那样一步田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只有付诸东流了。鉴于这样一种情况,要把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就有必要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就必须努力开发学生和教师适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资源。
提到教育资源,囿于传统的认识,就以为是编写有关学生活动的指导用书(或资料),而说到活动指导用书(或资料),又会将其与传统的课程的系统教材等同起来。如此演绎的结果,课程资源开发就变成了为学生编写人手一册的教材,就成了为学生统一订书、买书。这是一种极其狭隘的认识。倘若再把这样一种认识和敏感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便常常会成为一些人一拥而上的闹市或沦为另外一些人不顾企及的禁区。这是障碍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极不正常的现象。
实际上,从课程资源开发和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看,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正在成为一种取向,虽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以纸张印刷品为介质的教材,还会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内占有重要地位,但包括了活动材料、教学设施、活动阵地、媒体和网络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正初露端倪,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走向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情况而论,它本来就不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活动课程强调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更无必要编制供全国统一使用的系统化、学科性的教材或教学用书。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课程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出发,当前为教师和学生研制指导性的活动资料供各地选用则是完全必要的。以这样的资料为平台教师可以比较便捷地获得相关的教育资源。资料不像教科书那么严格,而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便为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教学留有较宽的余地。我们认为,组织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以集体力量,研制和开发用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容易保证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和经验的实用性,这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从近年来实施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看,课程的实施是需要教育资源的。教师和学生也欢迎提供教育资源。一些比较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的促进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从现实情况看,各地区集中优势力量,认真研究已有的教育资源,去粗取精,取优劣汰,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的条件也已经日臻成熟了,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各地教委和教研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目前多数人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类,每一类别之下又区别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实际上人们认可了的课程资源,都只属于现实性教育资源范畴。除此之外,教育资源还存在虚拟性课程资源和历史性课程资源两种类别,前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对人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却颇有裨益,一些常见的思维训练类的活动,常常取自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后者则是虽然在目前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然而在历史的现实中却是曾经存在过的事实,例如许多科学史的故事和技术形成的思路等等就常常被改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此看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至少可以分作三种类别:现实性课程资源,历史性课程资源和虚拟性课程资源,在每一类别之下,又可以进一步做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划分。
从宏观上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当然应对课程资源的各个方面给予全面关注,不仅要考虑课程的素材,从素材中选定活动的内容,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还要考虑课程的实施条件,例如综合实践活动专用教室的建设,校内外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相应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与研发等等。从课程实施的教学层面,人们更多地则是考虑课程资源内容的撷取和形式、方法的确定等等。当然课程资源的素材性和条件性,永远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给予明确划分,在活动实施中做这样的划分,只不过是依人们考虑问题的习惯,常常是先研究事物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内容的呈现条件的缘故,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下面分析课程资源的特点的时候,我们会特别关注它的素材性特征,然后才考虑它们的条件性特点的。
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素材而论,大体上可以讲具有丰富性、区域性和等价性这样一些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指可以用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类型和数量颇多。前面已经谈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循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的,那么有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事件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加以开发和利用,在现实中还可以把上述每一条线索的具体化为几个相关的领域的内容,即:
自然与科学领域:包括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内容,如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粮食、能源、资源以及人类生活的整体环境和常见的各种自然现象等等。
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有关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问题。
人的身心发展领域: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等相关的问题。
上述内容本来已经十分庞杂,兼之对这些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会受到时间,地点、人力、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等条件的制约,就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显示出千差万别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差异性,是说课程资源因地而异,常常会反映出地域性特点。这首先是因为各种地理要素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地形、地质等因素虽不具地带性分布,然而在各个地区却仍然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总体上形成了区域性特征。再加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历史不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各异,自然和社会条件又会深刻地影响当地教育的发展和需求,从而使不同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便会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和区间的差异性。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适应区域发展的需要,不能搞千篇一律,那些与当地生活脱节、缺乏地方特色的。
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不受欢迎的所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等价性,则是指尽管不同地区课程资源各俱特色,千差万别,但是从课程要素的角度看,不同的教育资源在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育价值方面却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例如:海南学生研究热带植物和内陆干旱区的孩子们研究芨芨草,同样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理解,它们对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过程和成功的欢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受有着同质等价的教育效果。这就告诉我们,无需整齐划一的课程资源,只要坚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并提供适用的课程资源,每一个地区都可以独具特色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确定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在实施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从有利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出发,努力开发丰富而适用的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验表明,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特别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从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出发,开发基本的教育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新型课程,它有自己特定的教育目标,也有自己特定的活动领域,课程实施无疑应该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内容开发成教育资源,供学生活动时使用。为此,需要对课程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从课程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中选择切适性的主题开发成活动资源。为保证每一项资源都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评估,以便正确无误地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无需为学生编写任何材料,如果说需要给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话,也只是各个教师自己的事,只要校本开发就足够了,这无疑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见解。诚如前面曾经提到的那样,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像学科教学那样编写全国通用的以知识的体系化为特征的教材的确没有必要,然而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效能出发,从学生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学生精选和优化必备的教育资源,开发和提供高质量、可操作的活动平台,则是完全必要的。需知,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达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组织国内有关专家,认真总结多年来实施活动课程的经验,并借鉴国外有用的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编创适用各学段学生的,包括文本、材料、软件在内的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供各地参考,不失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2、从地方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一般讲,基本教育资源通常只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而难以反映各个学校的特殊要求和适应各地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实际变化。为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各地学校还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着力开发学校适用的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由学校组织的对适合当地需要的活动方案进行计划、设计、创编、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学校师生自行建设独具特色学校课程的自主行动,它尊重学校师生的首创精神和学校环境的独特性。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但为学校实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提供了教育资源支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是教师个人或教师群体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研发,也可以是对已有资源的选择和改造,既可以通过长期计划加以实施,也可以是对单独的具体项目的研制,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基于学校和教师自主的行动,搞好这一开发工作,首先应对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有准确的把握,并对学校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以及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历史和教育理念等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来源确定开发的主题。一般讲,对一个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最有用武之地的领域,是与地方和社区现状发展相关联的方面,例如山西阳泉的小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将当地煤矸石堆积造成的污染纳入了课程资源建设的视野,湖南一所学校师生因为一起丧事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干挠引起了对当地髌葬改革的关注,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六年级学生对困扰学生的“网吧”现象做了许多深入的调查,在分组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班级汇报,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提高了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学习,这些都可以称得上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绝佳的案例。因此,认真研究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地收集和积累相关的材料,并能够经常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就有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水平如何,常常可以视作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理应引起各地学校的高度重视。
依据活动的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常可以将不同领域的活动项目,细化为一些基本的活动类型,如与学生发展相关的思维训练活动、心理健康训练活动,与自然和科技相关的科学探索活动、设计与制作活动、创造发明活动,及与他人和社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文化探索活动等,此外还有与上述三者都紧密相关的综合研究型活动等等,每一类型的活动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贰』 如何成为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
综合实践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的界限,加强学习与社会的沟通。该课程把活动、知识统合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体系内部各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了教学与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具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的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策划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素质,对音、体、美、自然等各学科的教学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教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怎样的教师才能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使这门课程具有使用价值,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呢?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课程观。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派纳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其次,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思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所体现的课程转向引起了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将学习者置于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确立起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质量和评价等诸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无超前性和时代性,不仅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这个教师有无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教研观,在新的教育观指引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为他们学习终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育实践、教育改革的先导。面对全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教师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课改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尤为适用。教师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自治原则,放开手让学生学会学;尤其要摒弃师道尊严,在适当需要的时候可以蹲下来与孩子交谈。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的确,教师应尽量冲淡权威观念,重新树立学生本位意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助学、导学、启学、拨学、促学,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只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宗旨,教师不得不又充当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开发教学资源。教师们要在深入领会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师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又有别于普通的水,它的营养含量更为丰富、复杂。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打破了书本知识范畴,从而扩延到生活实际,突破学科限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有较强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展开教学过程,还要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已经不只是单纯负责上课了,现在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被强调。他不再是单一的讲课者角色,而是多种新角色集于一身,以便在课程实施中游刃有余。
2、教师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是新课程实施之关键。每个教师都必须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如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同时接受一切有利于自己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它可以通过进修、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总之,教师都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思,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配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实施。
四、激活教学方法。
现在的教育愈来愈追求师生的平等性,教师的引导性,课堂的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简单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在综合实践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教学范式的转型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教师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桎梏,建立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协同教学;意味着知识不再作为永恒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为探究的资本和创生意义的材料接受质疑和拷问。
可见,教学范式的转型还教学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诗意;其次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再次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弥合了人与教学之间的断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生命完整价值、学生个体差异、主体精神,将课堂融于生活、回归生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从研究中展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是向学生学习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呈现出开放学习态势,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相应被激活,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去教学。如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时,教师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必要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转入社会、自然之中,教师唯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课堂的需要,顺势激活教学方法,再也不能一尘不变了。
五、提高教师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径。教师必须得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带着创新意识去发展自身能力,适应课程实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设计教学法案、搞科研活动、处理信息等过程中。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中所提及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交叉,这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生活教育再度被强调,教师的能力要不断更新。
现在的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引导者角色外,还担任着教科研角色,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趋,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新型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叙事研究之类都是对完善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即教学与学习展开的历程;教学成为创生课程事件的过程,即课程的开发历程;而学习成为在教学交往中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遗体化,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与学习彼此割裂的现象,避免了三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在一体化的状态中,教师、学生、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逻辑的行为主体,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课堂。
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课改,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小学综合实践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对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勇于探索的精神,把各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及时地充电,那样我们就一定能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需要怎样的教师
综合实践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的界限,加强学习与社会的沟通。该课程把活动、知识统合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体系内部各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了教学与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具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的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策划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素质,对音、体、美、自然等各学科的教学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教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怎样的教师才能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使这门课程具有使用价值,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呢?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课程观。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派纳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其次,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思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所体现的课程转向引起了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将学习者置于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确立起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质量和评价等诸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无超前性和时代性,不仅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这个教师有无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教研观,在新的教育观指引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为他们学习终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育实践、教育改革的先导。面对全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教师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课改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尤为适用。教师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自治原则,放开手让学生学会学;尤其要摒弃师道尊严,在适当需要的时候可以蹲下来与孩子交谈。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的确,教师应尽量冲淡权威观念,重新树立学生本位意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助学、导学、启学、拨学、促学,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只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宗旨,教师不得不又充当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开发教学资源。教师们要在深入领会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师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又有别于普通的水,它的营养含量更为丰富、复杂。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打破了书本知识范畴,从而扩延到生活实际,突破学科限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有较强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展开教学过程,还要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已经不只是单纯负责上课了,现在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被强调。他不再是单一的讲课者角色,而是多种新角色集于一身,以便在课程实施中游刃有余。 2、教师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是新课程实施之关键。每个教师都必须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如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同时接受一切有利于自己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它可以通过进修、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总之,教师都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思,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配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实施。 四、激活教学方法。 现在的教育愈来愈追求师生的平等性,教师的引导性,课堂的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简单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在综合实践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教学范式的转型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教师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桎梏,建立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协同教学;意味着知识不再作为永恒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为探究的资本和创生意义的材料接受质疑和拷问。 可见,教学范式的转型还教学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诗意;其次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再次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弥合了人与教学之间的断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生命完整价值、学生个体差异、主体精神,将课堂融于生活、回归生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从研究中展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是向学生学习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呈现出开放学习态势,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相应被激活,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去教学。如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时,教师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必要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转入社会、自然之中,教师唯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课堂的需要,顺势激活教学方法,再也不能一尘不变了。 五、提高教师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径。教师必须得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带着创新意识去发展自身能力,适应课程实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设计教学法案、搞科研活动、处理信息等过程中。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中所提及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交叉,这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生活教育再度被强调,教师的能力要不断更新。 现在的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引导者角色外,还担任着教科研角色,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趋,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新型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叙事研究之类都是对完善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即教学与学习展开的历程;教学成为创生课程事件的过程,即课程的开发历程;而学习成为在教学交往中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遗体化,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与学习彼此割裂的现象,避免了三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在一体化的状态中,教师、学生、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逻辑的行为主体,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课堂。 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课改,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小学综合实践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对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勇于探索的精神,把各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及时地充电,那样我们就一定能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肆』 怎样处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综合实践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的界限,加强学习与社会的沟通。该课程把活动、知识统合成一个整体,既保证了体系内部各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了教学与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具有全新的观念与视野,具全面的知识、技术与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门新的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是这门课程教学的直接策划者、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无论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综合性都要求教师具有复合型的素质,对音、体、美、自然等各学科的教学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由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教师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怎样的教师才能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才能使这门课程具有使用价值,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呢?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重建课程观。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范式转换”。这种转换首先表现为课程概念的转变。课程不再是静止的“跑道”,即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或需要遵循的教学指南,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意即成为“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派纳总结说:“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共的希望。课程不只是我们劳作的场所,也是我们劳作的成果,在转变我们的同时也转变自身。” 其次,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正如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思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综合实践活动所代表的课程形态不再是在教育情境之外固定的、物化的、静态的知识文本,而是在教育情境中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所体现的课程转向引起了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变革。它将学习者置于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确立起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二、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目标、内容、过程、教学质量和评价等诸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无超前性和时代性,不仅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且也放映了这个教师有无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现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程改革入手,建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和教研观,在新的教育观指引下,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为他们学习终身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进行教育实践、教育改革的先导。面对全新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教师要以新的角色投入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一定的教学质量。课改中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尤为适用。教师一定要遵循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学生自治”原则,放开手让学生学会学;尤其要摒弃“师道尊严”,在适当需要的时候可以“蹲下来与孩子交谈”。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的确,教师应尽量冲淡“权威”观念,重新树立学生本位意识。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助学、导学、启学、拨学、促学,教师的指导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只服务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宗旨,教师不得不又充当真辟荒者的角色,自行深入生活,开发教学资源。教师们要在深入领会“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第一流的教育家”。 三、更新教师知识。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又有别于普通的水,它的营养含量更为丰富、复杂。由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打破了书本知识范畴,从而扩延到生活实际,突破学科限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有较强的综合文化素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展开教学过程,还要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已经不只是单纯负责上课了,现在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被强调。他不再是单一的讲课者角色,而是多种新角色集于一身,以便在课程实施中游刃有余。 2、教师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是新课程实施之关键。每个教师都必须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如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同时接受一切有利于自己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它可以通过进修、校本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总之,教师都要增强终身学习的意思,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来配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实施。 四、激活教学方法。 现在的教育愈来愈追求师生的平等性,教师的引导性,课堂的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简单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在综合实践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教学范式的转型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人的生活;意味着教学消除师生作为“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意味着教师摆脱“专业个人主义”的桎梏,建立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协同教学”;意味着知识不再作为永恒的真理接受膜拜,而是作为探究的资本和创生意义的材料接受质疑和拷问。 可见,教学范式的转型还教学以生活世界之本原,使之充满生命的灵动和生活的诗意;其次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再次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最终弥合了人与教学之间的断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看到学生生命完整价值、学生个体差异、主体精神,将课堂融于生活、回归生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从“研究”中展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育人模式的重大挑战,它是向学生学习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呈现出开放学习态势,因此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相应被激活,本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去教学。如在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时,教师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必要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把课堂转入社会、自然之中,教师唯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可见,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早已被否定掉了。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课堂的需要,顺势激活教学方法,再也不能一尘不变了。 五、提高教师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径。教师必须得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征服坎坷,带着创新意识去发展自身能力,适应课程实施需要。其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设计教学法案、搞科研活动、处理信息等过程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载体已经由以往的“本本”转向了“问题”。“问题”何来?需要教师去开发、探究。没有了现成的教材,“如何去寻找教材”“组织设计教学方案”这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性的能力。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中所提及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交叉”,这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生活教育”再度被强调,教师的能力要不断更新。 现在的教师除了担任教学引导者角色外,还担任着教科研角色,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趋,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新型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教师可通过各种途径去完善自己的能力,如教育叙事研究之类都是对完善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课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即教学与学习展开的历程;教学成为创生课程事件的过程,即课程的开发历程;而学习成为在教学交往中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最终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遗体化,有效解决了课程、教学与学习彼此割裂的现象,避免了三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在一体化的状态中,教师、学生、活动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者交织在一起,没有一个逻辑的行为主体,师生的活动共同构成了课堂。 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课改,对广大教师来说,不仅仅是压力,是挑战,更是一次“蜕变”。小学综合实践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诸多的新要求,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对照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只争朝夕勇于探索的精神,把各门课程糅合在一起,及时地“充电”,那样我们就一定能适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跟得上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伍』 当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哪些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 程,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 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小学语 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以生活为源泉、实践 为根基、综合为特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科综合实 践活动.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 项崭新的教学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与 “识字与 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内 、 、 、 容的五大板块.它体现着新课改的精神,将成为引导语文教学改革的 亮点. 关键词:综合性实践活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新课改、研究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是新课改的 一个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项崭新的教学形式.它依据 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为基础, 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能力 水平,根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综合 素养为目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课题积极开展社会研究性的学 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对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提 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是: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 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 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 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 专题演讲, 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 法.那么,如何有效地在小学高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呢, 我在这里结合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谈一下我的一 些看法与认识. 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遨游汉字王国》 ,这是一种全新的 教材形式——独立的综合性学习单元.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 内容、呈现特点,及具体的目标都有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与 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单元主题的整合发展到既有整合,又有 分离而独立为一个单元组.无疑,这是对《课标》重视“综合性 学习”的最好诠释.对于这种新型课程,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学习 时所采取的方式必须要走出传统的学习方式的藩篱. 但是在实践 中, 学生往往缺乏综合性学习的意识或者还没建构综合性学习的 方法;同时,教师也还没有在综合性学习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没有积累相关的经验, 所有的这些现状都必然影响这一课程形态 的正常进行,同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 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编排形式 上都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教材的特点,教师必须明确这些特点、充 分把握教材,做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安排,才能实施正确的教学 策略. 这个单元主体部分包括两个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有 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 .单元的导语是全组学习的纲领, 为我们指出了汉字的三个特点: 历史悠久 2、 1、 使用人口最多 3、 书法是独特的艺术,又紧接着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三个任务:1、 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了解汉字文化 3、为纯洁汉字做些实事. 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资料为先导, 但阅读资料和一般 的课文不同,在教学中不能以学习阅读资料为主,而要把阅读资 料作为学生搜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利用阅读资料的学习为 开展活动做一个引领. “有趣的汉字”这个板块的重点是让学生 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教材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 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 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阅读材料”是围绕着活 动提供的,分为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字谜 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形式.教材提供了一些字谜范例,有文字 谜、画谜、动作谜,学生会很有兴趣.通过猜字谜,学生可以体 会到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的字型往往表示一定的意 义.学生在搜集使用谐音的文字作品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汉字的 有趣. 教材提供的运用谐音的传统语文形式, 有歇后语、 笑话等.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学生阅读这个传 说,并讲讲这个故事,可以从中了解到汉字的历史非常久远,最 早的汉字是从模拟事物的形状开始创造的.“册”“典”“删” 《 、 、 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知识的短文.它告诉我们,我国历史上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 “册、典、删”三个字 和这段历史有关.从这三个字可以举一反三:汉字是一种表意文 字,如果我们明白了一些汉字的来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字义, 识记字形. “我爱你,汉字”这个板块,重点是让学生会初步认识汉 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但也面临着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的 现实问题.建议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初步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 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 “阅读材 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字的危害、 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 《汉 字的演变》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显示几千年来汉 字的演变过程.从这四个字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 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字的字形逐渐趋向简约.读读《甲骨文的发 现》 ,我们可以知道,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 最早的文字,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一点值万金》是一件真实 的事,讲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 18 万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 警示我们要防止错别字.目前街头招牌、广告、电视上的错别字 相当多, 《街头错别字》的照片就是一个例子.以此为例,引导 学生去调查社会用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出一点力. 《赞汉 字》 《书法作品欣赏》 和 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现汉字之美. 《赞汉字》用凝练的四言句式,概括了篆、隶、行、楷、草等不 同的字体特点, 赞美了汉字书法艺术. 本组最后一篇阅读材料 《我 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当代作家刘湛秋的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在作者眼里,一个个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 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作者觉得每个字 都有不同的风韵,而它们在书法家的笔下,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 的变化.本文语言生动,比喻形象,通过对汉字的赞颂,表达了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来令人振奋.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小结.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者,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 建议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 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 和研究的过程. ”所以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中既要体现综合 性,又要凸显学科个性.所以特别要注意: 一、开展有效活动,完善学生能力.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虽然都是在语文学科领域的内部, 但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通过猜字谜,搜集有汉字谐音特点的诗 词、歇后语、对联,调查街头错别字,举办书法展览等活动,让 学生充分体验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比较广阔的 空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 综合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说到 让学生活动,我们难免会担心:有些活动城市里容易开展,教学 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开展,农村和边远地区做起来就会有困难. 好在教材的弹性相当大,教材提示的活动,不必全部去做,可以 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选做几项. 比如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 活动,在农村开展起来有困难,可以改成调查自己和班上同学习 作中的错别字.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活动的基本材料.如猜字谜、 搜集谐音歇后语等, 资料缺乏的学校可以用教材上的材料作为主 要活动内容.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 动. ”这是综合性学习与普通单元教学上重要的差别.教材的提 示是: “我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汉 字……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 “自主性” 的一个重要内涵, 就是要学会分析和判断, 学会选择. 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综合能力. 学生自由组成 小组,小组同学一起商量开展哪几项活动,怎样开展以及用什么 形式呈现学习的成果等,是锻炼自主与合作能力的极好机会.值 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又是初次开展时间较长的综 合性学习,要避免放任自流.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就适 合开展哪些活动、 不适合开展哪些活动, 积极地向学生提出建议. 例如, “办一个书法展览” ,如果当地有书法展览,可以组织学生 去参观;如果学校里学生、教师、家长中有书法好的,可以请他 们提供作品,举办展览;如果班上喜欢书法的同学很多,也可以 办班级书法展.这些需要教师作通盘的考虑.教师对学生自由组 合小组的过程以及小组的活动进展,要及时了解和关注. 三、不可忽略探究过程.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开看,教师对知识形成以后的“实践”相 当重视:设计多种练习让学生巩固,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活动,包 括课外实践活动, 而对知识形成以前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却重视得 不够.比较多的情况是,教师匆忙导入新课,尽快得出结论,学 生没有经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知结 构理论认为,个体的认识起因于主体对客体的不断同化、顺应和 平衡.在皮亚杰看来, “复制的真理只能算半个真理” ,真正理解 一个概念和理论, 就意味着主体对它们的重新探索、 发现和创造, 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重复和记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在综合性学习中更能够得到体现. 在这个单元中, 学生接触到的有关汉字的材料比较丰富,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 学生探究,掌握方法和规律.如猜字谜,不能猜出来了就完了, 还要引导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琢磨猜字谜的方法,还可以尝 试用这些方法编字谜;读了《 “册”“典”“删”的来历》 、 、 ,知道 了汉字跟我国古代的生活,文化关系密切,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些 汉字的来历;从《汉字的演变》表中,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有由 繁到简的趋势,离实物形状越来越远;再如调查错别字产生的原 因,研究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办法等.其实,研究结果如何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了,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培养.学生在研 究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研究过程中真正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 使思维活跃,在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 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最为有效的途径,老师、家长、社会 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营造合适环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只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本着将“活动”与“语文”有机地融为 一体的原则,就能抓住时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陆』 南海区小学五年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实践活动试卷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中关于课程目标的界定,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本着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目标落实、有利于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特制定我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目标,将总课程目标细化分解到年级,并且在目标分类上,各年级目标均体现四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研究性学习。具体课程目标分解如下:
三年级
一、人与自然维度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通过组织开展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尝试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与保持探究自然、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二、人与社会维度
1、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2、具有初步的社区服务意识,体验服务的愉悦;
3、了解家乡的部分特色产业,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自豪感。
三、人与自我维度
1、学会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初步学会生活自理;
2、初步形成自我关注意识,学会一些自我关注方法;
3、了解常见的灾害与危险,了解基本的自护常识,初步学会在危难中自助、求助的本领,增强助人意识。
四、研究性学习维度
1、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2、学习收集、保存资料,建立初步的资料意识;
3、初步感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年级
一、人与自然维度
1、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2、认识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可能带来的危险,学习如何保护或改善环境;
3、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二、人与社会维度
1、了解社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物产特色、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
2、认识社会资源,并能初步学会有效利用;
3、力所能及地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
三、人与自我维度
1、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2、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能力,愿意表达自己、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3、注重个人、家庭生活卫生,增强疾病防范意识。
四、研究性学习维度
1、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信息,帮助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3、掌握简单工艺品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设计与制作。
五年级
一、人与自然维度
1、通过丰富多彩的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初步获得理性认识;
2、借助日常生活事例,亲身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
3、了解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
二、人与社会维度
1、关注社会生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对周围社会环境进行考察;
2、发展人际交往,形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获得初步的社会交往的认知能力;
3、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三、人与自我维度
1、增强劳动观念,发展劳动技能;
2、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初步养成开朗、乐观、坚强的个性,形成对自己的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
3、增进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
四、研究性学习维度
1、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
2、了解各种渠道的信息来源,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
一、人与自然维度
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2、能从身边小事做起,将保护自然与环境的意识转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会观察、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和改造自然。
二、人与社会维度
1、养成初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社区服务的经历;
2、关心社区中的重大活动和主要问题,认真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新闻时事,与同学展开讨论,培养辨别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人与自我维度
1、在小学生活即将跨入中学的转折期,能够作阶段性的自我反省,增进自我认识;
2、形成初步的人生价值观,树立自信心,树立人生理想,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3、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四、研究性学习维度
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掌握一定的动手操作与实验能力;
2、在活动中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并能根据活动需要主动获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感受科技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懂得利用科学、信息技术手段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第三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内容举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统一的教材。这一特点虽然给课程实施者以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但同时也增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怎样选择课程内容呢?为方便教师组织教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依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课程目标分解》,结合我市生活、社会及学情状况,分年级列举了部分活动示例。各年级活动示例均分为四大板块:拥抱自然、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动手操作,以供教师们参考。教师们可以从中选择部分示例作为课程内容,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引导,一种启发。通过这些示例,提倡教师联系当地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师生特色、校本特色、地域特色。
三年级上学期
拥抱自然
1、庭院里的小虫子
到自家庭院里(楼下的草坪、社区小公园)寻找小虫子,看它们的长相、它们吃什么,把自己观察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如画图、写观察日记等。小心地捉几只养在瓶子里,贴上标签(虫子名称、寻获地点等),在班内设个小小昆虫角,展示大家请来的贵宾,相互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昆虫知识。别忘展示完后要送它们回自己的家。
2、身边的植物
选择自己居家附近长有植物的一处场地,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的种类、样子,采集不同植物的叶片、花朵、种子等,认养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做好日常养护,通过查阅图书、看电视、访问、上网查询等各种途径,搜集认养植物的相关资料,建立植物档案。
3、我喜欢这里
在自己的家附近(城市、社区、村庄)选一处景点,可以是公园、小河、池塘、山丘等,进行细致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进行记录,如写一篇景物描写小作文、拍照、采集动植物标本等,全班开个展示、介绍会。
走进社会
4、这些规范我们都应遵守
开展实际调查、访问,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如进出公园、电影院、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上下公交车、人多时购物等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外出行走、骑车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等。做好记录,相互交流,熟记规范,指导实践。
5、尊老爱老送温暖
利用双休日或放学后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到敬老院进行“尊老爱老”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劳动,也可到离自己家较近的孤寡老人家中开展义务劳动。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建立长期的活动计划和方案,做好活动记录,撰写活动感想。
6、家电市场调查
利用双休日,由家长陪同或组成同学小团队,到当地较大的家电市场、商场调查家电情况,了解市面上家电的种类及销售情况,获得有关家电产品的市场行情和人们的购买力情况。
体验生活
7、我是家庭清洁员
拿起扫帚、抹布,清理家居卫生,学习清洁方法,养成爱好劳动好习惯。
8、小小设计师
自己动手美化自己的房间。设计美化方案,并在征求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进而付诸行动,体验创新与劳动的快乐。
动手操作
9、制作贺卡
在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这些节日里,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同学和亲友,传递你的祝福和友谊,学会理解和感恩,培养动手和创新设计能力。
10、制作植物标本
收集各种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等,通过前期处理、焙干、固定、做标签等步骤制成植物标本,并在班级中展示自己制作的标本。
三年级下学期
拥抱自然
1、种植植物
收集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亲自种植植物,从种子萌芽到开花结果,坚持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并记好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力和品质。
2、调查家乡的鸟和树
开展“家乡的鸟”、“家乡的树”调查活动。调查家乡主要有哪些鸟,有哪些树,什么鸟最多,什么鸟不常见,什么鸟对人类有益,什么树最多,什么树先开花,哪些树生长得快等等,做好数据统计,从中发现规律和问题。
3、寻找春天
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找春天。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办手抄报。
走进社会
4、环境卫生小卫士
以小组为单位到社区街巷清理不健康的非法贴画的广告语与宣传单,并将清除掉的小广告、宣传单收集起来,做成自己的“战利品”,如贴画足球、贴画棒等。
5、参观博物馆
和家人一起或与几个同学一起到博物馆参观,认真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看馆内的陈列品和文字资料,带上笔记本和笔,把你感兴趣的东西记录下来。
6、学校噪声调查
调查学校噪声的来源,并对调查到的噪声进行分类,明确哪些是可以防治的,哪些是可以减轻的,哪些是人为的,哪些是自然的。在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预防噪声的建议。
体验生活
7、人人争当小雷锋
开展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活动,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志愿者队伍,关心残疾人、老年人,为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
8、生活垃圾知多少
观察、分类、统计自家一周产生的生活垃圾,制作《家庭一周生活垃圾分类统计表》,并由此联想一个月、一年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在班内举行统计表展览,彼此交流个人感想。
动手操作
9、制作小礼物
了解自己家人或好朋友的生日,在家人或好友的生日前几天,亲手设计、制作一件小礼物送给他,表达自己对他的亲情或友情。
10、制作昆虫标本
了解如何捕捉昆虫,学习制作、保存标本等知识。班内举办昆虫标本展。
四年级上学期
拥抱自然
1、我的试验田
自己开辟一块小试验田(城区学生可以在小院里、花盆里,农村学生要到野外开垦小片荒地),种植一种或几种农作物,精心照料,相互展示、评价各小队的种植成果。
2、饲养小宠物
好朋友组成小团队,共同商议确定饲养何种宠物,了解这种宠物的生活习性,安排好它的生活,精心照料喂养,写好观察记录,展示各小队宠物的健康状况,开展关于宠物知识方面的经验交流。
3、雨(雪、雹、雾)的成因
雨(雪、雹)是怎么形成的?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写出调查报告,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带到班级进行展示,向同学们作介绍。
走进社会
4、白色污染的危害(塑料袋、生活垃圾袋)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验、整理研究等方法,认识当地“白色污染”的现状,感受环保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从小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对社会负有责任感,培养搜集、整理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
5、潍坊名吃知多少
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进行走访、调查,了解潍坊有哪些名吃,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把你们了解到情况进行总结,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6、身边的错别字
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到你生活的周边进行调查——哪里有错别字,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制成表格,说明错别字的具体情况,出现在哪里,在班内开个交流会。
体验生活
7、零花钱哪儿去了
要求每个学生记录自己零花钱的花费情况,连续记录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然后,在班级里举行相互交流,讨论哪些花费是有价值的,哪些花费是属于浪费的。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合理花费的良好习惯。
8、我的房间我整理
学会打理房间,除了清扫好卫生,还要整理床铺、合理摆放物品,使房间整洁有序。要制定整理房间工作表,坚持按计划进行劳动,保持房间整洁漂亮。把自己整理好的房间拍照,班级展示评比。
动手操作
9、钉纽扣
学习使用针和线,自己动手钉纽扣。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养成勤劳好习惯。
10、小巧手
玩泥塑、面塑,并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带到学校进行展评。
四年级下学期
拥抱自然
1、可爱的动物
定期看《动物世界》电视片,记录最感兴趣的几种动物的名称、长相、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等,制成动物知识小卡片,带到班级进行交流展览。
2、美景如画
回忆感受最美的一次旅游,用自己的笔描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配着自拍的精美照片,向同学介绍这次旅行;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
3、大雨前后
细心观察一次下大雨之前和之后,包括:天空中的云、空气、温度、小动物的表现、植物的样子等等,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认真整理,写出观察日记。
走进社会
4、春节习俗
我们现在过春节有哪些习俗?询问父母及身边的亲友,并回忆自己过春节时的所见、所闻,进行记录、整理,在班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调查自己父辈、祖辈小时候的春节习俗,比较过去和现在春节习俗的变迁。
5、祭扫烈士墓
在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爱国事迹,励志报效祖国,从小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6、洋快餐与健康饮食
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普遍受人喜爱,但它们是否真的有益健康?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亲身感受、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洋快餐的的主要成分,认识洋快餐的利与弊,并针对小学生的生长发育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培养科学健康饮食的好习惯。
体验生活
7、水表、电表慢些跑
每天观察水表、电表,统计自家一周用水、用电量,制作《家庭一周用水、用电统计表》,并由此计算一个月、一年的用水、电量,查找自家有无浪费水、电的现象,提出几条节水、电的办法。在班内举行统计表展览,彼此交流个人感想。
8、了解自己
引导学生:你了解自己吗?你认识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你一样吗?先自己确定几个方面作为考察项目,如爱好、习惯、优点、缺点等,并从这几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分别找父母、老师、同学等,对你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比较自己和别人评价的结果,看有哪些是相同的,有哪些是差距较大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谈他自己。
动手操作
9、小制作
向周边的人请教,学会一件或几件物品的制作方法,如扎风筝、木工、车工、烹饪、编织等等,展示自己的小制作。
10、制作建筑模型
仿照现成的建筑模型制作纸质或木制模型,也可自己设计、创造性制作建筑模型。
五年级上学期
拥抱自然
1、千姿百态的运动
动物们的“走路”方式一样吗?通过细心观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并采取各种方式描述这些运动,如可以写篇短文、画幅草图、拍张照片、摄制DV等等,体会大千世界的神奇。在班级里举行交流展示会,相互介绍自己的收获。
2、树叶展览
到自己家的周围采集各种树叶,同时调查、访问各种树木的相关知识,做好记录,建立“我家周围常见树木”小档案,带到班级进行交流展览,开个报告会。
3、预测天气
人们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了一些预测天气的知识。通过调查访问周围的人、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看能找到哪些预测天气的知识,写下来,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试着用这些知识预测今后几天的天气情况。
走进社会
4、烧烤摊的卫生状况
到附近的烧烤摊点看一看,他们的卫生状况如何?把你了解到的情况总结一下,写成调查报告,向身边的大人进行宣传。
5、垃圾到哪里去了
到自己生活的周边(社区、村庄)进行调查,垃圾的种类有哪些?人们怎样处理这些垃圾?这些处理方法合适吗?
6、我家的电话
你家电话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询问父母或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家庭电话从无到有,前后变化的过程,并在班内进行交流展示,感受社会科技的进步。
体验生活
7、我为父母做件事
关心自己的父母,亲自为父母做件事。如准备一餐可口的饭菜、给父母洗衣服、给父母捶背揉肩、饭后主动洗碗、收拾餐桌等等。
8、家庭出纳员
和家长一起,每天记录家庭消费的情况(项目、各项目的消费数量),连续记录一周,制作《家庭消费统计表》,并进行总结反思:这些消费都是必须的吗?有哪些可以不消费或减少消费?写出自己的观点。将统计表和自己的感受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动手操作
9、包饺子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熟悉饺子制作的各个环节,学会向周围的人请教,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10、废纸盒的妙用
废纸盒能再利用吗?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动手设计、制作,开发废纸盒的新用途,并把作品带到班级进行展示,评比。
五年级下学期
拥抱自然
1、不辞辛苦的“旅行”
知道哪些动物有迁徙行为,初步了解不同类别的动物有不同的迁徙方式。学习运用多种方式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增强探究、合作意识,培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以及保护自然的情感。
2、风与我们的生活
风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认识风的两面性,并系统整理,在班内展示交流。
3、关注沙尘暴
什么是沙尘暴?近几年来,我们当地的沙尘暴天气呈现怎样的变化?引导、组织学生记录今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天数,并通过访问有关人士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市近几年春天发生沙尘暴的天数情况,做好统计比较,研究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趋势。
走进社会
4、我是社区(村庄)小主人
社区(村庄)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每个社区(村庄)里的人都应该关注社区(村庄)里的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的社区(村庄),发现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及时记录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与同学相互交流。
5、地名的由来
城市、村庄、社区、街道、公园等都有各自的名称,这些名称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地名的由来,撰写研究报告,班内交流调查研究所得。
6、妈妈,我想对您说
召开主题班会:妈妈,我想对您说。以想对妈妈说的话为主题,每人准备一段发言材料,在全班进行演讲,抒发自己对妈妈的爱,体验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体验生活
7、老师的一天
老师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引导学生确定一位教师作为自己的观察、访谈对象,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这位教师在一天中的工作,并做好记录(时间、工作内容),体会老师工作的特点,发表自己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看法。
8、家庭生活采购员
家庭生活需要采购哪些物品?与家长商量好,在征得家长支持、配合的基础上,承担起家庭生活采购员的角色,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坚持做一周的采购员,并记录好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家长对你的评价。
动手操作
9、学烹饪
向家长学习,学会几种家常菜的做法。班内举办烹饪大赛,在同学们面前露一手,请大家尝尝你的手艺。
10、学编织
生活中有许多编织高手,他们编织所用的材料五花八门,如草叶、毛线、竹皮、藤条等等。寻访身边的编织高手,向他们请教几手,把自己编成的作品带到班级进行展示、评比。
六年级上学期
拥抱自然
1、自然灾害知多少
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哪些自然灾害?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然后,组成研究小组,自主确定一种自然灾害开展具体研究,包括灾害形成的原因、有无规律、危害性大小、如何预防等。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全班进行交流。
2、赞美家乡(城市、村庄、社区)
你的家乡(城市、村庄、社区)有哪些值得赞美的地方?细心观察、深入探访,选取家乡(城市、村庄、社区)美的元素进行总结、刻画,采用多种方式(拍照、实物、文章等)展现家乡(城市、村庄、社区)的美。
3、河流的变迁
几个同学组成小团队,进行走访和查阅资料,了解生活周边河流的变迁情况,完成调查报告。
走进社会
4、附近河流水质调查
附近河流的水质情况如何?引导组织学生现场考察、采访、取样、对比,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检测,了解河流水质的情况。若河水受到污染,调查其主要污染源,了解主要污染物。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召开展示交流会。
5、我是清洁工
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参加公益劳动,体验清洁工人劳动的艰辛和意义,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6、消防知识知多少
调查常见的消防器材的种类,懂得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学习常用的灭火方法,认识消防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体验生活
7、我的理想
你长大了干什么?你了解自己的志向吗?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自己的志向领域,设计自己实现志向的近期、长期规划,召开报告会。
8、我们的计划
好朋友组成小团队,自己制定一个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活动(郊游、探险、小调查等),完成后展示活动结果。
动手操作
9、茶道艺术
了解茶道的起源,学会简单的茶艺,并亲自尝试泡茶的全过程,讲解学到的茶艺文化,开展泡茶、品茶活动。
10、小发明
调查了解身边物品的优缺点,针对缺点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设计小发明方案,全班交流、评比。
六年级下学期
拥抱自然
1、探索发现
定期收看《探索发现》电视节目,记录从中了解到的知识以及产生的问题,在班内举行个人报告会。
2、植物的身体
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通过亲身观察、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的身体构造,并记录整理,形成系列的材料进行展示。
3、影子的秘密
影子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研究影子变化的规律,探讨让影子消失的办法。进一步进行皮影戏、手影的研究,学习表演皮影戏、手影的简单方法,并制作排演简单皮影戏。
走进社会
4、家用汽车调查
在你居住的小区(村庄),一共有多少辆家用汽车?平均多少户居民家庭就有一辆小汽车?完成调查统计表。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查询,看我国家用汽车数以及发达国家家用汽车数,进行对比。
5、我是城管小卫士
城市面貌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以“我为风筝都添光彩,争当城管小卫士” 为主题,到社区、街道、公园、市场、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公益宣讲、净化社区等活动,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6、小学生近视情况调查
小学生近视的比例有多大?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开展调查、访谈、统计、分析,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结合报告向小学生提出保护视力的合理化建议。
体验生活
7、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当地方言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对比分析,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展示。
8、时政要闻
近期(比如以一周为时段)国内、国际社会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大事?引导学生借助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信息工具收集时政要闻,做好分类总结,并选择几个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总结报告,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会。
动手操作
9、制作宣传网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请教教师、同伴互学、向家长学习等)网页制作技术,在自制的网页上宣传班级趣事、小组特色、个人特长等,也可以推介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或一件玩具等。制作完成后,向全班展示并介绍,作出评价。
10、做鸟巢
向身边的木工师傅请教,学习使用木工工具,制作一个鸟巢,把它固定在树上,帮小鸟安个安全、舒适的家。
『柒』 综合实践活动报告怎么写
作为抄学生练习写作用的“社袭会实践报告”,它的体例、写法目前还无定论,可以参考“调查报告”的体例和写法,“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应该和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或群体(如班、组),报告完成的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 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捌』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一. 研究报告标题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研究报告
二. 课题界定
1. 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 有效开展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低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联系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自、自主、主动学习,并在开放的探究学习情境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从而培养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理论价值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开放性课程,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殊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开放的学习途径。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国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综合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活动领域方面体现了“综合”的特征。但“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任何一项活动都面面俱到,“综合性”是相对的。国外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 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类型
主体探究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中心,遵循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规范和步骤,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研究学习与设计学习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如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课题研究学习,学生一般都要提出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对策。
(2) 社会实践学习类型
社会实践学习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参与性,即,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参与到整个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去。其途径主要有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3) 生活学习型
生活学习一直是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的基本领域之一。生活学习是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的实践性学习。国外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生活学习的领域已报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及其实施策略。
(2) 构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教学摸式。
(3) 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积累研究经验,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促进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和谐发展。
四. 研究主要过程
1. 研究时间
(1) 申报阶段(2011年8月-9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 准备阶段(2011年10月-11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访谈。
(3) 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1年6月):选一个班级,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采取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多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措施,实验一个月,边实验边总结这样的课堂教学具有的有效性。
(4) 总结阶段:(2012年7月-11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2. 研究方法
注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
(1) 课程内容开发的途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进行反思,了解其设计目的,挖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相类似内容的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二是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鉴别和利用校外“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2) 课程开发的要求。
① 趣味性。要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
② 实践性。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应引导其广泛接触事物、尽量感知事物,使其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充分体现探索、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
③ 启发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能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启迪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增长才干,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
(1) 实施策略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2)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策略的路径。
① 数学课堂教学。一是日常教学:深入发掘教材所蕴涵的综合实践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的感受;二是配合教材:配合教材所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 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个学科之内,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其他学科相结合。
③数学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学课程安排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突破教师、突破书本、突破课堂,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生数学实践的空间。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模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应经历以下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时空,自主探究:评价反思,丰富体验。简言之,就是“问题一探究——反思”。它们有相对的灵活性。既可以贯穿于整节课之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教学环节之内,多次循环使用。在此模式中,教的活动包括组织数学活动、促进思维展开、唤醒学生潜能等;学生的活动包括观察、操作、猜测、联想、推理、交流等。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之形成问题意识,激发认知冲动。创设问题情境要凸显以下四点,即:现实性、时效性、挑战性、学科性。
(2) 提供时空,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以及活动本身质量水平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成败和优劣。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研究材料、确定研究形式、选择研究方法。
(3) 评价反思,丰富体验。
① 小组评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问学生:“你对其他同学(组)的研究成果如何评价?”以此引导学生开展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这样,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在认同、批判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学会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
② 自我反思。即是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审视和反省:我是怎样进行研究的?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这种审视和反省,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馈,进而根据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加以反思,一方面有利于自己深刻认识其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 研究内容
(1)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
(2) 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虽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主要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根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和小学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般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4)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探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研究,以改进教师的教、激励学生的学。
五. 研究成果
1. 研究结论与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学生方面:
(1) 写数学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每周写一篇数学日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经历的事。
(2) 展示自己的作品,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3) 开数学班会:提倡“做中学”。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充裕的时间、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做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做中学、玩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方面:
(1) 着眼活动的实践性,灵活运用实践课的活动形式
(2) 记录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反思,进行教学反思交流。
研究成果:
(1)《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指导策略》获浦口区教育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附件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本文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需要出发, 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策略,使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 开展校级综合实践教研课《丰收的果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附件2)
(3) 参加南京市网络培训课程“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认识与实践”的学习,经考核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证书附件3)
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反思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我觉得:离理想化、规范化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一定的距离,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
1.对活动课组织教学的研究不够。 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的合作,加上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短, 这给教师的课堂准备、组织带来了困难。如何加强学生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如何去除“学生闹而不听”、“闹而不停”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虽然也采取了一定的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不是很理想,我们将在后续工作中将此作为研究重点之一。
2.课时不足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一些困惑。这种学习方式会受到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局限。由于在课堂上更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 所以使反馈运用的时间相对减少,难以完成课时目标,课时不足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新矛盾;在独立探究中,有困难的学生还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这也将成为我们后续工作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3、缺乏在互动中共进的意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研究的行动者;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对象,自主地搜集、整理资料,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分析、探讨和论证,进而得出结论。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总会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合作探究,进而把每一个“再创造”演绎得多姿多彩。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传授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在课堂的多元“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理念、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在互动中共进。教师教学实践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提升的过程。教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自己的实际教学感受联系起来,通过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思想、新思路和信息,使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态性生成,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
『玖』 怎样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
(一)首先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只是试行,课改是一种教育实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需要大家在实践中理解、拓展和不断完善。不要在一开始就用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住教师的手脚,要充分肯定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在我们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不妨尝试先回到原点。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已吗?不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综合化是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只要在课程实施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以上几种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不必要拘泥于具体的概念和形式。
(三)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人形成了只唯书、只唯上,把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当成圣经、当成金科玉律,教条式地进行理解和执行。与此相对的实践则是鲜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多样化的模式,原因就在于每个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许多学校甚至还不完全具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条件。为此,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渐变方式也应该是允许的,也应该给予理解和引导。学生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是不可重复的,所以我们可以、也必须先积极稳妥地改革与发展,然后再逐步规范,最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地制宜地推广好的实施模式。
(四)课改呼唤教育者的实践智慧和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的。课改的理念是先进的,事实是艰难复杂的,如果说全国上下都是一种模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么这将不利于课改深入进行甚或导致课改受挫。
综上所述,这些模式的出现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实践验证。有些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如条块分割式,但它存在的理由和原因有助于我们分析思考,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多样化的实施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借鉴并有机整合这些模式。比如,系列专题式的系统可以与自助课题式的灵活相结合,条块分割式的深入可以与改造整合式的全面相结合,记录本式的实施模式则完全可以贯穿到其他各种实施模式中去,记录下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成长足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各种模式的优点,尽量避免各种模式的缺点,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越来越优化。这一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的课改理念真正扎根课改实践的过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