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提出的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目标
① 如何在教学中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都是精选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所以语文便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语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语文未知的领域。下面,本文就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探讨,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知识,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而要想真正地体现语文知识的价值,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使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争取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1.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说话技巧,需要注意语言的语序,需要注意用词的妥当性等等,而这一切的获得和正确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由此可知,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价值,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荣誉与爱荣誉》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荣誉的内涵,领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培养质疑能力,提高对荣誉的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文素养,首先我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还要让荣誉感支配学生以后的生活,使语文知识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知道什么是荣誉吗?我们为什么要爱荣誉?假如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我们班的荣誉吗?当我们国家的神舟号成功飞天后,这是不是我们国家的荣誉呢?等一系列熟悉的问题,学生慢慢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在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语文中包含着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知识,只有我们学好了语文,才能真正地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真正含义,从而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编委会经过精心选择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从不同的方面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等等。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习作便是检测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
途径。
例如: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学生要从中学会一些景物描写的技巧和修辞手法。如让学生感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赏红楼梦的有关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描写,如“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简单的几句话就将王熙凤的外形、性格等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欣赏,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且,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学生的说话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利用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语文教材中现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展现自己的个性。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导学生去看一些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有帮助的书籍,真正发挥出阅读的功能。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深入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一些道理,一些对自己成长、对自己学习有所帮助的见解。同时,教师要保证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真正地让学生在体会文本、和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知识外,还可以让学生向外进行拓展学习,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而且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如在欣赏《苏武传》时,让学生感受苏武为了对大汉朝尽忠,为了保留自己的民族气节,宁愿经受刺骨的寒风,宁愿饥吞毡,宁愿牧羊北海,也不愿投降匈奴的精神。所以,他是美的,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古英雄。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苏武,感受到了他身上的美。
三、利用语文知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逐渐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并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将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提升。还以上面的《荣誉与爱荣誉》一课为例,教师在设计了一些问题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电视上报道的事件等等,举出一些反面的例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举反例的过程中,积极地探索对荣誉和爱荣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荣誉,我们为什么要爱荣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到荣誉的重要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在语文世界里探索,最终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熏陶下得到全面的发展。
②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③ 新课程标准的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 (部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原4条,现3条)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识字、写字中的目标,调整)(原4条,现5条)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④ 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有哪些
引 新课改100问之 96、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首先,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的就极大的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到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育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满足于教学参考材料的知识范围来完成教学,相应地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教育环境的许可与限制等因素,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展知识视野。因此,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批判,宏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确立环境意识,以天人合一的博大胸怀来寻求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或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和课程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课改中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也是在过去教师作中提及较少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97、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哪些新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新教材“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新教材从以往单纯规定和建议教学方法,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想,那就是主体性教学思想和反思性教学思想。以此为指导,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四种:
⑴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师激励、引导的含义应该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全面性、为学生提供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要的参考意见等。
⑵“探究--发现”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策略是关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探素研究,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发展智力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这时特别注意探究教学也必须一定的程序。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而问题产生于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的仔细观察。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符合教学活动要求的认知意义,即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与问题相适应的观念,而且学生的已有观念又不能对问题情境作出完全理性的解释。
⑶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去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主要区别是: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合作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组内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是合作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价指标。
⑷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学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生活或通过对生活的模拟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的有效掌握、智力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策略。
98、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比如,更换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
⑵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辅、教具的自主开发。当教师的教学成为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时,教材出版单位及市场所提供的教辅、教具必然不能满足真实的课堂需求。适合自己课堂教学法的教辅、教具的开发就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表现还在于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辅、教具,尤其是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辅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作及在小组合作中使用的教具。
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对教师来说,教师之间及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了解、发现学生及家长的情况、变化,即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请他们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个终极表现就是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因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师,一定有其独特的教学风格。有效地利用自身及学校、班级的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是优秀教师的共同追求。
⑤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一: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
2、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
① 公民意识专;
② 价值观念;
③ 社会责任属感;
④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 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⑥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⑧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3、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① 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
② 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
③ 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
④ 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⑥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
(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6)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⑦ 新时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探索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都是精选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所以语文便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语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语文未知的领域。下面,本文就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行简单的探讨,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知识,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精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然而要想真正地体现语文知识的价值,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语文情境,使学生明白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使用什么样的语文知识,争取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1.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说话技巧,需要注意语言的语序,需要注意用词的妥当性等等,而这一切的获得和正确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学到的。由此可知,语文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价值,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荣誉与爱荣誉》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探讨荣誉的内涵,领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培养质疑能力,提高对荣誉的认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提升人文素养,首先我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还要让荣誉感支配学生以后的生活,使语文知识能够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学生提出了:你们知道什么是荣誉吗?我们为什么要爱荣誉?假如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在体育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是我们班的荣誉吗?当我们国家的神舟号成功飞天后,这是不是我们国家的荣誉呢?等一系列熟悉的问题,学生慢慢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荣誉。在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语文中包含着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知识,只有我们学好了语文,才能真正地读懂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真正含义,从而唤起学生的语文应用意识。
2.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是编委会经过精心选择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从不同的方面教授给学生不同的知识,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人文素养能力等等。语文,作为社会精神的产物、人类文化素质的载体,无一不体现了它在人类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习作便是检测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重要
途径。
例如:在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时候,学生要从中学会一些景物描写的技巧和修辞手法。如让学生感受“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赏红楼梦的有关片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描写,如“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简单的几句话就将王熙凤的外形、性格等特点描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欣赏,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而且,当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后,学生的说话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也将会随之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利用语文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语文教材中现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欣赏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展现自己的个性。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导学生去看一些对自己现阶段的学习有帮助的书籍,真正
⑧ 如何理解新课改的六大具体目标
我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理解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内容:
⑴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⑵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⑶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
⑷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⑸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⑹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⑺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以上内容含概了以下要点:
① 公民意识; ② 价值观念; ③ 社会责任感; ④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⑤ 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⑥ 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⑦ 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⑧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培养目标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提出了适应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第一: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培养目标的七条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性是基础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根本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人的发展、终身学习打基础。
第三: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的精神,积极进取、求实、求是、顽强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
第四: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 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动活泼地成长,是新课程的追求,是新课程的目标。
⑨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