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分最新课程
❶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2)初中部分
水平四(7~9年级)
一、运动参与
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
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学习目标: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体验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如认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意义,对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等。
【评价要点】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及价值的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及价值,并相互评价课内和课外锻炼时的表现。
二、运动技能
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学习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等事件与问题。
【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举办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
学习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2)基本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
【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修改。
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学习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以及速度、远度或高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
(2)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评价要点】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战术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球、传球、投篮技术的运用情况,以及对传切配合等战术的熟练程度。
(3)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器械体操、技巧、健美操、街舞、啦啦操、校园集体舞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与组合动作。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身体姿态、节奏感、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和表现力。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健美操、以单腿摆越成骑撑和后摆转体90°下为主的单杠组合动作、以分腿骑坐和支撑后摆挺身下为主的双杠组合动作等的质量。
(4)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游泳或冰雪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蛙泳或滑冰、滑雪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其他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等。
【评价要点】对于所学不同泳姿或有一定难度的滑冰、滑雪技术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完成所学自由泳或者滑冰技术动作的质量。
(5)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1~2组技术动作组合。如基本掌握并运用9~10个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等。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武术套路的连贯性、力量及其运用能力。
【评价方法举例】由教师或者体育骨干作为进攻方,观察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防身术的情况。
(6)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
【评价要点】完成所学动作的正确性、协调性、数量及运用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学生相互评价运用踢花毽技术进行课外锻炼的情况。
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学习目标1:提高安全运动的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具有较强的安全运动能力。如比较全面地掌握安全运动、保护他人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及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基本掌握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注意安全以及帮助他人安全运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互相保护或帮助他人处理运动损伤的表现。
学习目标2:将安全运动的意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安全行动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天气(如下雨、下雪、大雾等)条件下注意安全,懂得自然灾害(如地震等)或突发事件(如火灾等)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等。
【评价要点】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的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在横穿交通拥挤的街道等情况下的安全注意事项。
三、身体健康
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学习目标1: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得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等。
【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
学习目标2:基本掌握卫生防病的知识和方法。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基本掌握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如知道乙型脑炎、肺结核、肝炎的预防方法,不歧视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
【评价要点】对所学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或写出肺结核病或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学习目标3:基本掌握青春期保健知识。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遵循青春期的身心变化规律,基本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如知道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学会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等。
【评价要点】对青春期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说明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学习目标:在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速度、力量、心肺耐力和健身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灵敏性。如在球类运动中提高灵敏性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灵敏性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篮球运球突破时的灵敏性。
(2)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速度水平。如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中提高速度水平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速度水平。
【评价方法举例】测评学生30秒快速跳绳或踢毽子的次数。
(3)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力量水平。如在体操类运动中提高力量水平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力量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评价学生在完成单杠或双杠动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水平。
(4)在多种运动项目练习中提高心肺耐力。如在田径类运动中提高心肺耐力等。
【评价要点】运动项目练习中的心肺耐力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测试学生800米(女)、1000米(男)跑的成绩。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学习目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并果断作出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决策的事例。
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学习目标: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分析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并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情绪。如正确认识挫折的原因,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评价要点】应对挫折或失败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分析自己在乒乓球比赛失利时的情绪变化和调控情绪的方法。
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树立集体荣誉感。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如在比赛中为了集体的最终胜利,愿意为同伴创造更好的进攻时机等。
【评价要点】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例谈谈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的重要性。
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在体育活动、比赛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表现出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
【评价要点】平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道德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体育活动和比赛中发生的较典型的违反道德行为,并相互评价体育活动中的道德表现。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在实施本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各校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分别制订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参见附录1)。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运动技能的习得、体能的增强和学习行为的变化等方面。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问题,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
1.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思想,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目标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现学习目标多元特征的同时,还应注意有所侧重。
2.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师应结合实际,将课程目标具体化,提高目标的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目标是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总要求制订各层次的具体学习目标。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
3.目标难度适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
(二)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
1.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教师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加强学生健康维护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基础、身体特征、体能发展敏感期和心理发展特点等,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3.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适合教学实际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
5.重视健康教育。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
(三)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选择与合理运用。
1.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应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不同内容的教学规律与要求,进行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法与学法创新,调动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积极性。
3.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参见附录2中的案例1、案例2、案例3)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4. 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5.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要关注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评价建议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标准倡导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发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教师更好地“教”。
(一)明确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目标
本标准非常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在确定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和发展情况,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以便改进教学。
3.发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选择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
1.体能。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参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体能测试的指标,评价学生的体能水平。
2.知识与技能。主要根据本标准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评价指标,评价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等。
3.态度与参与。主要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以及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4.情意与合作。主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感表现、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合作行为等进行评价。
各地、各校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确定各水平学生不同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内容的权重分配。
(三)采用多样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方法
本标准强调各校根据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校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学习评价既要注意评价的科学、公正、准确,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又要注意评价的简便、实用和可操作性,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通过学习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对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应主要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如等级制评价、分数评价等),对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指标应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如评语式评价等)。对水平一的学生应主要采用评语式评价;对水平二和水平三的学生可以采用评语和等级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水平四的学生以等级制评价为主,结合评语式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与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1)。在对学生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在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方面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变化,以及期末测试成绩,进行终结性评价,给出综合成绩,写出评语(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2),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并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最后,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进行班级汇总(参见附录3中的案例3),上交给学校教务处。
3.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测试结果、学生在该学期体育与健康学习各方面的进步幅度(即进步成绩=期末成绩-期初成绩),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录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评价指标(如体能、知识与技能指标等)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四)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既要采用教师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努力发挥其他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有关人员的评价作用。
1.教师评价。教师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起主要作用。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须尽力做到全面和准确。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以表扬和激励为主,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具体反馈以及改进与提高的建议。
2.学生评价。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和小组内评价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提高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
3.其他人员评价。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需要得到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鼓励。建议让班主任乃至家长等参与到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中来,上述人员的评价可以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参考。
(五)合理运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结果
教师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判断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分析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帮助学生改进体育与健康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尊与自信,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
教师应正确处理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体育中考”等的关系,避免大量的“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课的现象,以免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材分为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和挂图、卡片、图片、音像资料等。教材具有帮助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帮助教师制订教学计划、规范教学等重要作用。本标准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
水平一至水平四均要编写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参考书;水平一至水平三不编写教科书,水平四可编写1册教科书。根据本标准对健康教育教学的要求,相应健康教育的内容可编写在教师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水平四)中。
编写体育与健康教科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
教科书编写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科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科学性
教科书编写要以体育与健康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符合学生认知与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遵循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和具有逻辑性。教科书中的观点、引文、文字表述和数据等要正确无误,插图要清晰、准确。
3.实用性
教科书编写应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对学生终身学习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强调体能与运动技能的健康价值,引导学生主动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使教科书的内容与实践课教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
4.可读性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内容新颖有趣、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使教科书成为学生理解体育文化、健康知识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师益友。
5.发展性
教科书编写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注意选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长远影响的内容,引导学生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差异性
教科书编写在贯彻本标准精神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的差异以及地理环境特点,体现独特的思路,形成鲜明的特色。同时,还应满足使用教科书地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需求。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五)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六) 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❷ 哪位大大给提供最新的初中课程实施方案要带每学科每周课时数的那种。急需!!!!
一、初中研究型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落实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体包括:健康向上、明辨是非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方式;学习生存、解决困难的实践能力;善于思辨、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永不满足、追求更好的人生理想。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在身心状况、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根据这一特点,整个课程的过程将被放长,目标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初一年级第一学期):
以"选题"为载体,学习查阅文献、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说答辩等几种常见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着重培养以下几种实践能力:查阅文献资料的技能,网络技能,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数据归类统计的方法,与人谈话的技巧,演说技巧,答辩中的临场应变能力等。
(2)第二阶段(初一年级第二学期)
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为载体,在实践中继续运用和巩固已经学习到的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同时尝试观察、实验等新的研究方法,着重培养:民主集中、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的科研意识,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制订计划、独立构思的能力,观察生活、具有独到地分析问题的意识等。
(3)第三阶段(初二年级第一学期)
以"实施研究"为载体,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不断巩固和熟练各种技能,同时着重培养以下能力:预见困难并进行预防的能力,面对困难的应变和处理的能力,耐挫力和意志力,综合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协作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关注社会、他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
(4)第四阶段(初二年级第二学期)
以"撰写研究报告、演示汇报"为载体,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能力:整理并利用资料佐证观点的能力,熟练操作、运用各种媒体的能力;清晰自如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条理明晰的书面表达能力,综合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二、初中研究型课程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课程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各种知识和培养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教师指导在初中研究型课程中应该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和危险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课程在实施、评价等环节中尤其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激励。由于初中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长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课程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的课题研究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5)安全性原则。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加之独生子女的比率高,表现为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弱,容易产生事故和危险。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活动。因此,尤其需要充分利用起校内、校际和家长资源,不可以放任自流,对于必须的校外活动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安全辅导,完善课题组长负责制,对危险和困难进行事先预见并准备应急方案、家长带领等形式加以引导。
(二)课时计划
年级(学期)
内容
时间
周课时
占周课时(35
课时)的比例
初一第一学期
选题
双周四下午
2
5.7%
初一第二学期
课题方案的制定
双周四下午
2
5.7%
第二第一学期
实施
双周五下午
2
5.7%
第二第二学期
总结、汇报
双周四下午
2
5.7%
(三)课程内容
(1)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内容是"选题"。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与中学生有关的生活现象"这个主题,首先利用两个月时间,分别从文献资料(报刊、杂志的合订本)和网络资料中查找出15条可能作为课题的信息;然后通过在毗邻的七宝中学高中学生中作一次问卷调查,对这些信息作可行性与价值性的判断,将选题范围缩小至5个;接着通过与教师或家长作一次访谈,进一步论证选题的可行性与价值性,初步确定一个课题;最后通过演说答辩对课题进行论证和确定。每一次活动前都相应地听取一次教师的专题辅导讲座,活动后填交量表。
(2)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内容是"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组,成立课题组,并民主推举组长,进行分工;成立导师团,每个课题组都有一个导师全程辅导;作好前期资料的收集,论证课题的现实意义;将课题分为2~3个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报告。每一次活动前,相应听取一次辅导讲座,活动后填交量表。
(3)初二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内容是"实施研究"。要求学生依据研究方案进行研究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研究方案。教师定期听取学生的活动汇报,定期开展研究进展交流会。
(4)初二年级第二学期的课程内容是"撰写研究报告,汇报演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上交各类资料、制作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召开成果汇报会进行交流展示。
三、初中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的准备阶段
(1)聘请专家指导。学校专门聘请华师大专家对课程进行指导。
(2)培训教师。学校对即将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所在年级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确定辅导教师的人员安排及分工。以年级组长为课程主要负责人,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全校各任课老师均为可提供咨询的导师。
(3)学校的物质准备。学校三百余台电脑全部联网。落实"亮灯工程",确保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的全天开放。列出专项经费,保证课程的正常运行。学校各部门召开联席会议,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家长动员。召开全年级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充分宣传研究型课程开设的意义,听取家长的反馈,尊重家长的合理建议,争取家长对课程开设最大程度的支持。
(5)学生动员。召开全年级学生动员会,充分细致地做好研究型课程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的组织形式
研究型课程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两种。第一种形式主要用在"选题"阶段,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并进行评价。第二种形式主要用在"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总结汇报"三个阶段。小组通常为6~7人一组,由学生民主推举组长负责,分工合作进行研究,每一课题组以及组内的成员的表现都有相应的评价。
课程初期采取学生"蹲班制",在各自班级内听取辅导讲座,开展活动。自课题组成立起采取"走班制",即各课题组在自己导师指定处活动。
(三)课程的实施阶段
(1)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应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这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由于初中学生年纪较小,在初中研究型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比高中更应该得以强化。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针对初中学生研究方法欠缺的特点给予必须的方法指导;针对初中学生耐挫力弱的特点给予及时鼓励;针对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特点给予耐心的咨询和答疑等。
(2)教学的时空。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在时间上由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时间通常为听取课程辅导讲座、安排课题组讨论、课题组间交流研究进展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研究工作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
在教学空间上,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所以研究活动尽可能地在校内完成,校外活动应该要给予控制和引导,不宜过多。
(3)教学中的家校关系。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不仅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赞同,因为学生家长的职业多样性、阅历丰富,家长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实施研究型课程的宝贵资源库。家长可以为课题组咨询、答疑甚至提供一定的在校外场所进行实践研究的机会,也有助于避免初中学生出校后带来的安全隐患。
(4)教学的实施。
A.学生方面
a.研究型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所以对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方式有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顺利进行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也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b.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演说答辩等形式逐步缩小选题范围,直至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c.根据老师公布的选题,依据个人兴趣、特长填写志愿单,在老师的协调下成立课题组,每个课题组6~7人。
d.各课题组进行讨论,民主推举一人担任组长,组员依据各人性格、特长进行分工。
e.通过前期资料收集、分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等步骤后,完成研究方案。
f.进行全年级的开题报告会,各课题组派1~2人依据多媒体幻灯片进行演示汇报。
g.各课题组利用课程时间或课余时间依照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并以量表的形式上交。
h.各课题组依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并上交。
i.各课题组利用文字、模型、图片、照片、声像、多媒体等任何有利于表现活动成果的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和汇报。
B.教师方面:
a.及时作好对家长的动员宣传和课程介绍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反馈,改进完善课程。
b.在每次新的活动前进行一次专题辅导讲座,发放讲义,主要以研究方法的传授为主,也可以作一些活动中注意事项的提醒、量表的填写方法等问题。
c.组织、协调、监控课题组的活动。教师在课题组研究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指点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和途径;组织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协调处理课题组内的突发问题和矛盾;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及时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做法。
d.评价。对每一次活动的结果,教师组织量表的评分和表彰,组织学生成果答辩和汇报。
C.家长方面
a.关注研究型课程的进展,关心子女的课程学习情况。
b.成为自己子女的课题的间接导师,给予信息、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帮助,可能的情况下,为自己子女或其它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研究的机会。
c.参与对学校课程的评价。
四、初中研究型课程的管理
(一)校内成立实施课程的课题组,由校长、校教科研室主任和年级组长组成。学校全面配合课程试验,负责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动员、辅导和培训。校外聘请华东师大老师组成专家组。两个组共同组织课程的试验,其中课题组负责整个试验的组织实施工作;专家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设计、试验监控与指导、试验结果分析与总结。两组定期开会协商,日常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组内的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均为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和年级组的要求,具体负责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学生班干部和课题组长也应参与对课程的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课程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与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试验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的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中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的感受和进展情况,随时分析各种相关数据,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五、初中研究型课程的评价
(一)对研究型课程指导者的评价
对研究型课程指导者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设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对课程指导的评价由校长室、教科研室、教务处共同完成。通过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以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指导者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组织课题研究的能力。对研究型课程指导者学校给予适当评价,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评价
初中研究型课程的学生评价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贯彻初中研究型课程的目标。初中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知识储备量小,兴趣点容易转移,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身心正在经历最为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研究型课程在对初中学生评价中必须依照以下的原则进行。
(1)实践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的研究型学习不能太注重成果,而应重在引导他们体验参与整个研究型学习过程。在评价中,应该多关注他们"是否做了",不必太关注"做的好不好"。因此在量表设计以及评分中侧重于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学生的鼓励评价。
(2)阶段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的研究型学习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评价的方法,不断地为学生制定一个个小的目标,有利于激励他们去完成。成功的学生可以获取动力,失败的学生在下一阶段又是新的开始,比如在"选题阶段",我们分查阅文献、问卷、访谈、演说答辩四个步骤进行阶段性评价和表彰,这是所有的学生都自觉地完成了这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多元性原则。对于初中学生在研究型学习中的评价不应只由教师来决定。教师往往对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导致定性、定量评价的不全面,而且不少学生希望自己能够从其它方面获得鼓舞自信的肯定。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由多方面来进行往往显得更为公正和有益。比如:在问卷、访谈量表中设计了由被问卷人、被访谈人给学生打分的栏目,在每次课题组织活动中还要求组长为组员打权重系数,组员对组长进行评定等方法。
(4)激励性原则。运用表扬、发奖、勉励等方法激励学生的做法应该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无论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遭受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在量表评分的时候还是定性评价的时候,都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于学生在自主研究方面的激励也许正是日后学生努力培养这种习惯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动力所在。
(5)发展性原则。在初中两年的研究型学习的时间里,正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两年,他们的课题研究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入佳境。因此对于初中学生的评价应以后期为主,后期的研究成功往往代表了他们比较好的水平,对于前期的研究型学习应以鼓励参与为主。
❸ 郑州七中初中部课程表
可多了 你要几班的
❹ 初中主要学习什么课程那些课程又是有什么内容初中难吗、
初中学习,听好课很重要: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学会记忆: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学会总结: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
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
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
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❺ 初中有哪些科目
初一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音乐、美版术、体育以及权信息技
术。
初二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以及
信息技术。
初三的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思想品德、体育以及信息技术。
(5)初中部分最新课程扩展阅读:
初中学习任务:
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们会接触到一批新的学习科目,初中新设的
课程有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而每个年级会变更一些科目。语文、数学、英语、
道德与法治等科目将贯穿初中三年。
而地理、生物、历史会在七年级开设,物理会在八年级开设,化学会在九年级开设。之所以初中课
程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仍然受到小学学习思想与习
惯的影响。
进入初中,一天的课程会增加到七节,而学生会在初中接触到比小学复杂许多的知识,例如语文的
文言文,数学的代数与几何,英语的系统语言学习等等,这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❻ 怎么学把初中部分课程学得更好
能有你这样自觉的小孩不多了…我也在武汉,华师一的,可以告诉你的是,不必急于求成,刚开始的路总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你有兴趣(毕竟有兴趣才能学好),有决心,那就没什么,语文英语就靠你的积累了,物理需要的是对物理过程的再现,总之不必太担忧,这样反而不好
❼ 初中的课程有哪些
三大主科:语文,数学,英语.
其余六科: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初中讲究全面发展,但是要抓好三大主科。
❽ 初中数学课程纲要有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一)实数和代数式
(1)实数
(2)代数式 整式的运算
(3)因式分解与分式
(4)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
(二)方程和不等式
(1)一次方程 方程组
(2)一元二次方程
(3)分式方程
(4)不等式(组)
(5)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
(三)函数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函数的概念
(2)一次函数
(3)反比例函数
(4)二次函数
第二部分:空间与图形
(四)三角形
(1)几何的基本概念 相交线、平行线
(2)三角形的概念以及分类
(3)全等三角形
(4)相似三角形
(5)解直角三角形
(五)四边形
(1)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
(2)矩形、菱形、正方形
(3)梯形
(六)圆
(1)圆的有关性质
(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3)与圆有关的计算
(七)图形与变换
(1)视图与投影
(2)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
(3)图形与证明
第三部分:统计与概率
(八)统计与概率
(1)数据收集与整理
(2)数据分析
(3)概率
❾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
中小学课程设置标准,以下课时为每科周课时量:
小学一、二年级:
品德与生活(2节) 语文(8节) 数学(4节) 体育(4节)艺术【包括音乐、美术】(4节)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节)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3节)
(9)初中部分最新课程扩展阅读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
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