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幼儿园课程
Ⅰ 杭州培红幼儿园好还是陶行知幼儿园好
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你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你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如果你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幼教的管理者,或者课程研发人员,也有相应的选修课程来支持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实践性教学,从艺术实践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从教学实习到科研实习,都有着较为严谨和完善的管理。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包括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培养,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等。这些方面是相互依赖而又相互制约的,在整个学前智育过程中缺一不可。 学前教育是就业率排名最高的专业之一,目前几乎是供不应求,很多幼儿园都需要提前下“定单”。因为目前的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样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识物察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科研意识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伴随着幼小的孩子的笑声,如果你愿意让你的一生都充满着无数次激动人心的成长,如果你真的愿意来做一做这样生动的“学问”,那么就义无返顾地走过来吧。 主要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包括,杜威、蒙太梭利、瑞 中国的研究者主要有 ;陶行知,陈鹤琴等 学前教育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部分专家认为,学前教育过度往往以牺牲孩子的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为代价,得不偿失,门应该及早刹住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山东省幼教专家董旭花说,幼儿园应该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作出了明确表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如果按照纲要开展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孩子完全可以度过一段轻松快乐的学前时光。但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每一家幼儿园都在“超纲”教学。记者在济南几家幼儿园了解到,凡是受家长欢迎、生源足的幼儿园都是开设课程多的幼儿园。 针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有的地方门已经主动开始对幼儿教育溯本清源。青岛市教育局前不久对幼教办学行为进行了规范,禁止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青岛市教育局基教处李世霞接受采访时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更应该注意对孩子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 有专家认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所以他们对小学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上课时对重复学习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董旭花认为,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一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虽然能使孩子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有的却忽视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的发展,得不偿失。
Ⅱ 陶行知揭露幼稚园的三大病症是 什么
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提出中国的幼儿教育犯了 三大病 ,即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他在《幼内稚园之新大陆》中提出的中国幼稚教育患了三容大病,倡导建立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认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创办了乡村幼稚师范和乡村幼稚园,进而提出“生活教育”理论。
Ⅲ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创造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师资,以及对现代的启示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幼儿科学教育的开展和改革。幼儿教育课程改革, 常常使我们想起陶行知和他的教育思想。阅读陶行知文集, 常常引发我们对课程改革理论源头的探寻。陶行知, 是历史的, 却又是现代的、是逝去的, 却是永远的。在深人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需要再读陶行知,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宝库中蕴涵的课程思想,来丰富我们课程改革的理论。这次课程改革的许多新观念与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陶行知的课程理论是独具特色的、是与是俱进的。陶行知的课程理论启示我们, 读陶行知课程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我们要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蕴涵很多的新课程内容。陶行知非常明确地指出“ 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 莫若利用教育学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 假使课程得有圆满解决, 则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由此我们可以这么演绎为幼儿设计课程, 即为幼儿设计教育, 亦即为幼儿设计生活。为了强调课程的重要, 陶行知又从反面论述“ 今日教育之效果所以不能满足吾人之希望者, 实以根本错误之故。根本错误之尤甚者, 为小学校之课程。”在这里陶行知把教育弊端的原因归结于课程。一个“ 中心” , 一个“ 根本” , 揭示了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 一语中的。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观点而这也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这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 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核心理念,而陶行知也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发展, 关注着社会发展中的人的发展。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一些理念与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和课程理论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启示。我觉得陶行知教育思想和课程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陶行知的儿童观与现代的师幼观幼儿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理念, 最高境界是理念的提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这实质上是一个确立正确儿童观的问题。儿童观直白地说就是我们教师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 即如何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和如何教育儿童的观点。在对待师幼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幼儿,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幼儿,赞赏每一位幼儿的独特性、兴趣和爱好,赞赏每一位幼儿所取的成绩。而陶行知的儿童观在以下几方面启发并支撑着当代课程的改革。对儿童的认识,陶行知说“ 人人都说小孩小, 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还要小”、“ 儿童和青年, 在我们的世界里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要大。”、小孩之大,在于他们在于他们有着无限的创造潜能,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尊重幼儿, 信任幼儿, 要像陶行知那样, 与幼儿交朋友,把幼儿当做自己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要创设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环境。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就有我们因转换了角色而得到了收获的喜悦。例如,有一次科学活动时,幼儿在讨论中提出,花生到底是果实还是种子的问题。当时我没有明确的告诉他们,而是请他们回家去寻找答案,可以请问爸爸妈妈,也可以去书上找。比赛谁找的答案最准确。像这样的活动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现象,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让幼儿更轻松、更有兴趣、更有积极性。同时, 我们又不能只看到幼儿“ 大” 的一面, 而忽视其不成熟的一面。陶行知说“ 儿童不但有错误, 而且常常有着许多错误,因此教育者的任务,正是要根据事实, 肯定他们的错误, 从而改正他们的错误。”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走过头,一味地表扬, 而放弃了引导和严格要求。陶行知的提醒是必要的。幼儿教育要回归 “ 简单” 。改革不是把事情搞复杂, 同样, 课程改革也不是让课程越复杂越好。其实, 高明的教育应该追求简单。陶行知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点“ 儿童社会要充满简单之美。” 简单, 是指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 采用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内容呈现给他们,而不是肤浅和简单化,其前提是教师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新课程就是要求体现简单、朴实的教育理念。很多时候, 简单的也是丰富的, 朴实的也是深刻的。教师要向幼儿学习。陶行知说“ 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 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他又提出, 教师应该变成小孩子, “ 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 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你立刻觉得和小孩一般儿大, 一块儿玩, 一处儿做工, 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 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我们新课程提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师生的互动和对话, 在互动与对话中, 学生可能成了教师, 教师反而成了学生, 这种角色的互换,是新型师生关系在课改中的体现。新课程既要解放学生, 又要规范学生。怎样把握其间的“ 度” 呢?陶行知指出“ 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他提出了儿童的六大解放观点,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提醒我们, 当前的课程改革, 首先是解放幼儿, 即使规范也应在解放的思想指导下规范幼儿。我们对幼儿的解放与规范应相互结合、有的放矢。幼儿的知识经验必须是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灌输的,幼儿的发展必须在操作中进行。陶行知提出玩具、学具、用具、工具。新课程就是强调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实践, 在“ 玩” 与“ 动” 的过程中探究、体验、感悟和提升。(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与新的课程结构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的课程资源观。陶行知遵循 “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的主张, 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他说“ 我们的实际生活, 就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 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 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 家庭、店铺、茶馆、轮船码头, 都是课堂。” “ 您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陶行知课程视野中的课程资源观是丰富的, 是多元的, 是在生活中生成的。陶行知在教学观上有许多真知灼见, 是他课程观和教育思想中的宝贵资源。 这次新课程改革强调幼儿接触生活,参加实践增进幼儿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强调学科的综合性,注重联系幼儿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实际。新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幼儿经验的整合。本次课改的亮点是重视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幼儿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从幼儿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很相符合。陶行知深信生活是教育的核心,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 互为作用。 “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能学以致用的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陶行知用生活来教育的思想内涵, 其一,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 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每年的九月都有新生入园,在新课程中,我们把《幼儿园真好》这一主题放在了最前面。主题中的儿歌活动《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告诉幼儿亲亲爸爸,亲亲妈妈,高高兴兴的离开家,做做游戏,听听故事,幼儿园也是我的家。在朗朗上口的儿歌里,幼儿摆脱了对家长的依恋。通过活动《我带宝贝上幼儿园》《阿文的小毯子》让幼儿轻松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二, 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往我们把课程、教本当做世界, 现在要把世界当做课程和教本。从吃的水果到自然现象到社会上的热门事如奥运会、世博会只要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得到发展的事都可以生成课程。其三, 生活中的人们应该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正如陶行知所说“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 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地生活。” 课程改革除了在“ 事实” 层面上走进生活外, 更要在“ 意义” 层面上联系生活。陶行知说“ 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应怎么办要发现、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为了改造生活, 必须有工具。而与生活相联系, 则是为了摆脱书本的束缚。陶行知认为, “ 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 “ ‘ 生活即教育’ , 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 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课程改革的实践已充分证明, 只要我们走进生活, 教育就将变苍白为丰富,变枯竭为鲜活,变无力为充满活力。(三)“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与新的教学观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是指,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一理论很有针对性,他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主要教师的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幼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补充。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不是机械灌输式的而是互动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表明: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幼儿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经历。陶行知还主张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张对儿童因材施教等,这与新课程的要求是一致的。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要进行创造教育?陶行知说“ 我们要能够做, 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 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他又说“ 检讨过去, 把握现在, 创造将来。……一切为了创造。”这是一种呼声。在新课程中我们分明听到了陶行知的呼喊声。创造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这种理念基于对幼儿创造潜能的了解和信任,打破了创造教育的神秘感。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正是面向全体学生和所有教师的。陶行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创造的特征。一是“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 敢人未开化的边疆” 。强调的是“ 探索” 与“ 开辟”的精神。二是强调创造是“ 新价值的产生” 。新价值对不同的幼儿、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含义,因而, 所有的人都能去创造新价值有别于新的科技发明, 因而创造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精神层面上。创造从哪里做起才好呢?陶行知认为, “ 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 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创造的源头在行动, 实践是创造的土壤。由此来审视综合实践活动, 不难掂量出“ 综合” 与“ 实践” 的创造分量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稳步进行,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对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高兴的看到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理念与陶行知的课程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希望陶行知的课程思想在新课改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Ⅳ 怎样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教育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把集体活动看作是幼儿的学习活动,而应该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赋予教育意义,要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拓展资料
一、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是在反复“操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是说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由于不断地重复而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习惯随着不断的重复而日益巩固,越来越不容易改变。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于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习惯体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我国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还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的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美国许多着名的传记作家分析名人的传记后得出结论:几乎没有一位名人在儿童早期未曾获得良好的教养。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婴幼儿时期最该培养的,这才是根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幼儿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养成教育;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养成习惯。 其中,健康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因此,在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时,以”三餐一点加午休“为实践载体来落实《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例如:进餐活动我们会这样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进行好进餐活动的基础。首先教师一般情况下会从这七个方面做准备:
1、准备轻音乐。(如:班得瑞音乐)进餐时放轻音乐,营造高雅、轻松的气氛。
2、准备适宜的餐具。餐具要使用科学、利于孩子吃得文明,进餐时盘子碗能够同时使用,锻炼孩子用盘子吃菜的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科学进餐。(如:学会了干的食物和流质食物同时吃或根据需要吃)
3、积极向上的教师状态(语言、表情、心理、行为)。教师动作轻、语言柔和,语言起到积极的作用,行为起到榜样的示范,要给孩子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
4、物品要定置摆放。桌椅是否宽敞利于孩子进餐,进餐中的所需物品是否准备到位,固定位置摆放。
5、设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饮食、安全、礼仪、主题等)
6、合理的人员分工。主班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一日生活活动,使教育内容更充实、有效、全面,其他教师做好盛饭添饭和环境卫生的维护。
7、教师和幼儿要成为环境的维护者。教师及时擦桌面、扫地面,引导孩子不撒饭,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二、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增强了教师的保育意识
在过去,一提到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大家就会认为是打扫卫生,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服务的机械劳动。通过园级培训,现场提问,年级每天的督促检查,每周的班会交流。经过”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落实,大家才醒悟到,在管理幼儿吃喝拉撒睡的同时,是观察孩子和了解孩子的过程,是与孩子有更多交流时机的过程,是给予孩子母亲般爱的过程,更是给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过程。因此,教师保育孩子由被动的机械式劳动,转化为真诚的充满爱的表达。
三、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关注到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更是孩子人格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因此,作为教师不光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首先在”三餐一点加午休“上,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过去,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快快快,人家都吃完了,就你还没吃完。“”老师要打扫卫生了,你到那边吃去。“”快躺下,看谁还没睡着。“等类似于这样的催促孩子,让孩子心里常产生一种不够稳定和愉悦的心情。现在,教师通过学习”幼儿的身心特点“,把三餐一点加午休当课程来实施,是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吃饭睡觉对幼儿的重要性。因此,在幼儿的三餐一点加午休期间,营造安静、轻松、愉悦的环境是每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
其次,在一日活动的其他教育环节,教师首先做到,让孩子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获得自由。教师的语言要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做到不在群体幼儿面前批评某一幼儿。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单独查明原因,正面引导。对特殊幼儿做典型案例,做到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四、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增强了层级的管理职能
在我园落实”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三级双向互动管理模式。过去的教育教研,主要是一个单线走的过程,而且教育和保育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引领下,用主题课程统领全部的教育内容,在日核心经验的落实下,达到人人对教学的有效参与,使教育教学是全班教师共同实施的过程。班主任从过去的主要管理班务,转变到班主任具有培训指导本班教师的能力,具有全盘把握和协调本班保教工作的能力,具有调动和促使本班教师有团队精神的能力,具有带动本班教师落实教育理念的能力。年级主任从过去的主要是传达会议精神和被动管理,转变到具有大局意识的管理者,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能形成横向互动,三个年级主任之间又形成了纵向互动。
五、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找到了教研的突破口
幼儿园的课程应在三教或两教一保共同协作下开展,其中,班主任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班级在形成周、日活动计划时,是平行班共同研讨的过程,日核心经验又是三教共同研讨的过程,班主任能做到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达到了,周周有教研,日日有教研,时时有教研。这样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是所有课程能相互渗透补充达到教育内容浑然一体的探讨空间,是达到人人对课程了解的时机,是教师共同提高的过程,是课程不因人员问题正常进行的途径。
六、实施一日生活皆课程,实现了大型活动进课程
六一活动几乎是每所幼儿园上半年的中心工作,过去更多的是老师指定好活动形式及内容,幼儿是被动的实施。我园将”六一“活动以主题的形式,按年龄段做出符合幼儿年龄的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每天的活动赋予教育意义,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并将活动渗透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如:六一是谁的节日?你想怎样庆祝节日等活动。让六一真正属于孩子,让孩子因六一而快乐,成为了这次主题的真实写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以上,是我们在实践”一日生活皆课程“过程中的几点收益和感悟,我们坚信”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的科学性,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进一步的挖掘其内涵与价值,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创造属于他们的乐园,还孩子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Ⅳ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践行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复生认为,教育应制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 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 。对于一个人来说,兴趣的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 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一个人如果通过学习科学获得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就有可能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寻求尚未知晓的知识,探求解决各种新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的科学教育首先应使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也就是使幼儿学会学习,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Ⅵ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幼儿教育的影响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Ⅶ 如何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源于生活,也是为了生活,所以我们也强调创设生活化的科学环境。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开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们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指导,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又将科学知识不断运用于生活之中,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以此达到幼儿科学教育的最优化。
关键词:幼儿、科学、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现今,幼儿园新《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新《纲要》精神不谋而合,他倡导的教育主张,至今仍显前卫,可以有效地用于指导当前的幼儿科学教育。因此,我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
一、内容选择“生活化” 。
《幼儿园科学活动》一书中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内容具体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人体与健康、动植物、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现象、科学技术。但以往的这种“常识课”教育模式常常过于侧重于知识面的培养,一般是直接教授幼儿以事实、定律或原理,内容以教师预设的为主,比较孤立,使幼儿很难真正的感兴趣,因此科学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那么在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挖掘一些怎样的真正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呢?
(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幼儿又是具有很大自我发展潜力的个体,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对感兴趣的东西他们会学得积极主动、效果好。在幼儿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中,处处都隐藏着知识和道理。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组织科学活动。如:在自然角里我们进行了稻谷发芽的实验,孩子们每天都会去关注稻谷发芽的情况,过了几天,浩浩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米没有发芽呢?”我走过去一看,果然,稻谷都已经发出了嫩芽,可有一粒米却已经被水泡得发胖了,我及时表扬了细心的浩浩,同时也抓住了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上网查、和爸爸妈妈一起翻阅图书等)去查找米为什么不能发芽的秘密,由于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探求答案的积极性很高,很快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我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知识,要比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有意义得多。
(二)、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生成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内容。
幼儿由于年龄小,难于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科学概念,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能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如今,幼儿的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不论是周围日新月异的大环境,还是各自生活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孩子们亲身经历的生活是科学教育中最好的教材,只有抓住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内容,幼儿才有话可讲、乐意交流。他们嘴里源源不断流露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琐琐屑屑。只要仔细倾听、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感兴趣且熟悉的活动。例如:周一早上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幼儿一边玩着桌面游戏,一边交流着双休日在家的情况。一个小朋友说,“昨天爸爸妈妈带我上动物园。我看到了老虎和狮子,还有猴子,我还给它喂了香蕉。”旁边的缘缘也兴奋的说:“我也去了,我看到了河马和孔雀,可是孔雀没开屏一点也不好看,妈妈说等它开屏的时候就很好看,我们等了很长时间孔雀才开屏,真是漂亮极了。” 可见,孩子们对动物是非常感兴趣的,但对有些动物又不怎么了解,抓住这一点,我们趁热打铁生成了“动物世界”这一科学主题活动,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由于这些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在交流时自然有话可讲。因此,日常生活中如能及时捕捉到幼儿交流中的 “兴趣点”,也就意味着找到了开展科学活动的线索和依据。
(三)、反映生活的整体性,强调科学内容的整合。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需是整体性的教育。因为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初浅的,表面的,概括能力还很低,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往往不能过于分化。而且,幼儿的科学内容源自于幼儿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生活不可能只反映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部分而与其他部分无缘,由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多样性,自然、社会是以“整个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的,要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就不应把整体的生活拆散去追求将现实生活割裂的知识系统。我们尝试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多个不同领域内容的整合。如:在“ 多彩的秋天”主题中,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水果”,请每位幼儿都自带一样水果,让幼儿介绍自己的水果 ,相互比较其颜色、形状、大小,并将水果分成若干份,进行自由挑选,设计水果拼盘图案,互相欣赏、相互交换品尝。在这些环节中,既有语言的锻炼,又有科学的观察与比较,美术的设计和拼搭,还有情感交流等,其内容是综合的,就如同我们日常的生活情景,自然而完整,幼儿在完整的生活情境中获得经验。
二、将科学溶入幼儿的生活之中。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应该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幼儿的学习过程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的过程,生活情境体验是指幼儿的学习和幼儿的生活不可分,是置身于现实情境中的人格化的学习。因而我们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所做的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把课程题材原于经验之中”,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
我们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实践,让幼儿调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瓶盖打不开了、玩具不动了……其实,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开始,可以先向幼儿展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过程和需要的材料、工具,帮助幼儿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幼儿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当玩具动不了时,我们可以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当幼儿围着玩具查看时,我们可以提出“这个玩具是靠什么动起来的”等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经过启发,幼儿可能马上会想到答案,“是不是没有电了”“也可能是电装反了”等,显然,孩子们对电动玩具是有一定了解的,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那应该怎么办呢?”很快孩子们就想到了重装电池和换电池的办法,通过他们的尝试问题解决了,当孩子们看到玩具又动起来时,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亲历亲为的研究过程,幼儿通过感知能发现问题,再分析面临的问题,调动原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再亲身动手验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能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就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在活动中“玩”科学、“做”科学,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做准备,也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奠定最初的基础。
(二)、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
幼儿日常的科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与我们的教室,我们应该让孩子走出教室,融入到社会中去,以此来弥补幼儿园科学教育设备和资料的不足,使他们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感性资料,让各个社会现象来丰富科学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开展科学活动:马路上的车子时,我们就先带孩子到马路上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车子,在观察中让幼儿随意的交谈,如车子的种类、车子的标志等等,适时的丰富了幼儿的认知范围,而且充分利用了我们我们幼儿园就在马路边上这一丰富的资源,让孩子们去马路边去观察各种各样的车子,还请司机叔叔做了详细的介绍,丰富了幼儿关于车子的经验,了解了车子的组成部分。在进行科学活动:春天的花时,由于我园的花的种类比较少我们带领幼儿来到了附近的花卉种植场地,在那里通过花工的介绍孩子们认识了春天里的各种各样的花。在探索中我们要抓住幼儿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捕捉点点滴滴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活动都扩展了科学教学的内容,丰富科学活动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科学活动途径,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在幼儿园小课堂和社会的大课堂中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任务。
(三)、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
散步是一项较轻松的活动,它不同于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因而师生的心情也舒畅、愉快。虽然,散步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所占的时间不长,但它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必要环节。如在散步时,孩子们很自然地簇拥着老师慢慢走,如果忽然发现一部分孩子不走了,这时他们一定是有了新的发现。如地上的蚂蚁,或者在捉跳跃的蚱蜢。此时,老师就捉抓住时机,走过去与他们一起观察,共同讨论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从而使老师与孩子们达到心灵间的沟通。又如,带孩子们做操时,突然,这时一架飞机“轰隆隆”地从天上飞过,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了,会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天空,兴奋地挥动着双手高声喊“飞机、飞机”,孩子们多么希望飞机能停下来,可是飞机越飞越远,直到飞机在空中消失,他们才失望地回过神来。不过,他们又进入了热烈的讨论中,“那是架什么飞机”“飞机到哪里去了”“我见过怎样的飞机”,这时老师可以顺应孩子们的兴趣点,将早操暂停一下积极加入孩子们的讨论中去,并加以引导“飞机为什么听不见你们的声音?”“飞机为什么不掉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开阔了幼儿的视野,而且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除了在散步中可以渗透科学,在其他环节中科学知识也随处可见,它们都隐藏了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只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它、把握它,就能活化我们的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的内涵是广博而深邃的,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能更好地发挥幼儿的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闪烁出自己的光彩!
Ⅷ 一篇关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幼儿园教育的启示的毕业论文,谁可以提供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求求求。。
学弟,提纲正文,发你邮箱吧
Ⅸ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1)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幼儿园课程理论:课程的中心——环境,课程的结构——五指活动,课程的实施——单元教学、整个教学法、游戏式的教学。
3、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9)陶行知的幼儿园课程扩展阅读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自此,他家的客厅成了12个流浪儿的课堂。
他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他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
当时,儿童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荒漠,在学制上尚无地位,少数几个幼教机构,都由教会主办。于是,这位师从杜威的教育学硕士归国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又最先在高校开设儿童心理学。
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Ⅹ 陶行知幼儿园2018年9月份学费多少钱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快要中考,想自学,老师有没有权利让咨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中考人,本人想自学,可以跟老师沟通,说明原因,只要老师同意,是可以的,至于老师让你咨询,是老师建议,给你参考,并没有硬性规定,不存在有没有权利的这一说法,祝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