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Ⅰ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Ⅱ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Ⅲ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
1、提高科学素养------新世纪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和收获。
3、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3)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扩展阅读: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
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主动性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Ⅳ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当前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共性问题:
1、把对话变成问答
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把对话庸俗化为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
2、为夸奖而夸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一味地夸奖学生弊大于利。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把自主变成自流
强调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看书没有指导、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满堂看,成为典型的“放羊式”教学。有的一味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朗读方式、合作伙伴,成为典型的“自流式”教学。
4、有活动没有体验
课堂中活动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而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是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的统一,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
5、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
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学生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做听众,意见不被重视被忽视。
6、探究的泛化与神化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种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相反,探究的“神化”则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屑一顾。在实际教学中,表现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导,课堂上即使出现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也是草草了事,急于收场。另一方面表现为过分关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把着眼点放在学生“科学基本素养”的提高上,从而导致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丧失。
7、贴标签式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
凸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的提升”。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
(二)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1、教师上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过程不能启发学生的思想;
3、把学生挤出了得以培养能力的实践环节。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需不断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相关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只有将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自身的解读,并进行不断地创新,才能将新课程理念不断地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思考与分析
(一) 明确相关的新课程理念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
简而言之即:学生是人,是独特的人,是发展的人。它意味着课堂教学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是“目中有人”的教学,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
(1) 学生本位意识。即一切以学生为本,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学生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人生幸福。
(2)学生主体意识。即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3) 学生的个体意识。即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3、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它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良好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是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专养。语文课程应培属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Ⅵ 淘淘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是什么
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并没有专门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Ⅶ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小学语文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Ⅷ "学习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体会" 资料
反省认知,即人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策略性知识学习的最高阶段,是学习者不仅能在训练过的情境中应用某种学习过程的策略,而且能把习得的策略迁移到未训练的情境中;而如果把策略训练提高到反省认知水平,即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所学习的策略是什么、使用的范围以及怎样应用和什么时候应用,则策略训练的迁移效果良好。
师范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要形成的知识主要是策略性知识。但如果学生的技能训练只停留在机械模仿水平,不能促进师范生的反省认知,师范生仍将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际。因此,培养“反思型”教师或教师的反思性素质已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Ⅸ 小学语文教材如何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在过去的“大纲”中有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回,是指导学生正答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这句话在“标准”里改成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虽然只是将“语言文字”改成“语文”,但其内涵不一样了。“语言文字”主要是就这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而言的。“语文”就不同了,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标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编写教材是很有指导意义的。编写语文教材,我们不能只见“语”,不见“人”,我们要从语文与人的发展关系着眼,来考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Ⅹ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语言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这个角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理解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这次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六十年代以后,我们语文课程当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次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素养,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核心概念,转变到我们现在将语文素养作为核心概念,它是有的演变的内在的原因的,也就是说,我们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的提高,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释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涵:1、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这些方面,语文课程都有它的独特的价值的功能。2、知识与技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样的一些内容,在这个维度来看,和我们原来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这样的一个年代是比较稳合的,所以大家更多的熟知这样的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来看,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对语文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技能的培养来看的。3、过程与方法: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这是我们这次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也就是让孩子能够学会学习,自己能够形成合作探究的这样一种学习,同时我们还语言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因为语文学习在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好,很多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对于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理解、感受和把握,因此,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对孩子的一种培养,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强调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
这是从第二个方面对于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了一个理解,第三方面也就是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应该强调,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或者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序列)也就是说,在语言素养的发展与形成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而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的教训就是,我们过分的强调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认为应该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应该整体推进,全面发展。
第二方面,整体推进、全面发展还强调的是听、说、读、写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我们在这方面,有的时候过分的强调了听的训练的体系、说的训练的体系、读的训练体系、写的训练的体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相互促进的作用,由于我们过分的强调了每个体系的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或者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就走了很多的弯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当中,我们还要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语文课不应该上得那么复杂,也不应该上得那么繁琐,语文课应该让孩子通过这种直接的和文本的,直接阅读文本,通过这样的最直接的一些活动,我们能够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写作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有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的语文课搞的特别繁琐,特别的复杂,因此学生淹没在繁琐的、复杂的、重复的、头绪特别繁多的题海之中,而没有时间真正去读一点书,真正去写一点东西,因此我们在这次课程改革当中,不追求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自身的完整的序列,我们更多的是从学生语文实践的角度,引导孩子能够多读好书,多读书。
2、学生语文实践活动。(面非灌输、讲解)
我们知道,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通过自身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够形成与发展,而我们原来语文课堂上 ,却恰恰出现的问题就在这方面,就是老师过多的占据了课堂的时间,剥夺了孩子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权利,所以,整个语文课堂,老师战胜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但是这个讲解的内容和讲解的过程本身,没能给孩子更多的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权利,因此,学生缺乏这种机会,他就不可能在各种各样的实践过程当中能够形成素养,因此,我们在这次的课程改革当中强调语文实践活动,主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学服务,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这种个性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不同的对策。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激情。倡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为,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愉悦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能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吗?”从根本上讲,小学语言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生命的投入,是他的生命的全部展开。学生不应该是课文的旁观者,而应该与课文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