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研讨幼儿园课程
⑴ 怎样落实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经验性的方法方式和策略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⑵ 如何进行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说到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幼儿园课程整合。即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地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其次我们还要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意义,明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为它们的整合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幼儿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儿童学习的重要性,给儿童提供“整合”的课程成为了国际国内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于对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我简单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角度的课程整合
1.1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内容上实现整合
课程改革中的幼儿园课程具有两大特色:一是突出经验性,强调幼儿更适宜于运用多种感官,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为主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二是强调各种活动的总和,即幼儿园课程应指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
我们的课程活动在内容的整合上也完全体现了这两大特色。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多样性的主题教学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从事一系列学习活动,更包括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多媒体情境,让他们在这种情境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比如,在“我最喜欢的汽车”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马路忙碌的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地观察画面中来来往往的各种汽车;利用便捷的互联网与幼儿一起收集整理各类汽车玩具和图片资料。通过播放动画影像资料给幼儿介绍有特殊用途的汽车,如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等。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既帮助幼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又扩大了教师教学范围,使之不局限于书本教材。
1.2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形式与方法及手段上实现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整合。这种整合需要教育实践的经验,需要对幼儿活动水平的洞察能力,还需要教育活动组织的应变能力。而这些经验能力恰恰是确保整个教育整合取得成绩的关键。
幼儿的一日活动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专门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以及生活活动。他们在幼儿的发展中都具有特殊的价值,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该聚焦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即时性、相关性等特点来加强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学习联系生活、利用生活,使一日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整体。
2 利用信息技术走进家庭社区,在课程资源上实现整合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并进行有机地整合,使他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首先,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开辟网上家长园地,我园在网站的显眼位置集中向家长介绍了最新的教学动态,以及对课程改革的精神、具体内容作详细地宣传说明,以便家长能随时随地地了解到我园发展状况,而这些说明有助于获取家长对教学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其次,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密切家园联系。通过QQ、家园联系卡等与家长进行实时联系、交流,更有利于家长获取有关的信息,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学习生活情况,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
再次,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了解社区,走进社区,融入社区。我们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设计了主题活动“我们的菜市场”。首先,老师在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幼儿了解市场买卖的简单过程,其次带小朋友去参观幼儿园附近的菜市场,让幼儿到菜市场去体验一下生活,加深对菜市场的了解。对此小朋友感到非常有趣,他们亲眼目睹了买主与摊主间的讨价还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场面,觉得十分好奇。回到幼儿园后,老师组织幼儿交流,孩子们兴奋起来,提议自己动手搭一个“娃娃菜市场”。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创建一个菜场情境,看着孩子们为买卖商品起名称、搭建卖菜台,设立收银台,准备商品标签和模拟钱币……在这个模拟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并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构建起对社会更深层的认识。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3.1 整合课程内容要坚持系列性
首先,要从互联网中众多的日常生活经验里,选择出适用于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进行合理地整合,才能引导孩子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以此激发孩子进行探究、发现。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孩子可以理解的社会信息。现代社会中的孩子已不再生活在一个狭隘和封闭的空间里,社会信息通过电视等各种现代信息手段和渠道,不断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并影响着孩子。教育工作者不妨由此引导孩子开展积极地讨论,这类整合活动不仅能使孩子的语言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也会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培养。
再次,依靠网络数据库的力量选择孩子可接受的科技发展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孩子有机会感受或了解到许多科技信息。他们不再拘泥于拼插积木、电动玩具,而更多地对新的科技现象产生极大的兴趣,想去了解、去探究、去发现。这类内容整合无疑能大大帮助孩子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 3.2 整合课程参与要坚持全员性
整合课程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幼儿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需要、兴趣、经验、探索和体验将被受到高度重视。整合课程作为很重要的课程改革运动,也必须得到家长的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让他们也能做个积极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让家校间得到即时的沟通,确保家长能够在空闲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去大自然中去探索延伸主题活动,从而观察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学习经验及创造性表现,甚至为主题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收集准备各种资料,给予孩子有关知识方面的准备,以及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某些教育活动等。这样做的话,才能使整合课程的有效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3 整合课程实施要坚持多样性
幼儿是在自身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教者从主题选择、内容规划到活动设计,必须有机整合集体、小组、区域活动,引导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并学习,在乐趣中得到发展。从而促使我们在实施整合课程时必须改变以上课为主的传统观念,而是要以活动为主,以游戏、参观、制作等多样性活动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因而,在整合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好信息化教学设备,将生活活动、户外活动、参观活动、野外活动等都有机结合到课程整合的范畴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创设一些以幼儿为主体的、优化了的活动情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体验、探索、发现,全方位地获取有关物质世界和人际社会的各种经验,从而使知识在情境中生成构建,社会生活在情境中显现意义。
3.4 整合课程评价要坚持主体性
现阶段幼儿教育的突出问题表现在: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成人把自己的竞争压力,延伸给了孩子。因此,幼儿不再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而是在成人的控制下、以成人社会的需要取代了充满童真和情趣的需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使得各种训练显得那么名正言顺。这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才是整合课程的目的所在。整合课程评价要坚持主体性,主要是指:一评价是要适应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二是评价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新《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凸显幼儿“自主、自信”这样一种主体精神,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这是检验整合课程评价坚持主体性的重要标准。面对这种标准,充满多样性、趣味性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4 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等方面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当今的幼儿园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渗入幼儿园的课程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就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而言,对其进行大规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时间不过是在近二十年,信息技术真正进入幼儿园中参与到幼儿园整合课程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因而其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完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觉幼儿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育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我们自己的不断努力,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幼儿阶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⑶ 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学质量研讨活动
一、指导思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有来自教材的、有来自教法的、有来自幼儿的,也有来自传统观念的阻碍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困惑如何解决?由谁来解决?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自己的优势,创立自己的特色。
教师在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根据本园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自己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得靠教师自己的不断学习与实践。而要做到这些目的,必须进行立足于园本的主题教研。
二、园本主题教研制度的涵义及实施理念
以园为本的主题教学研究制度,是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幼儿园建立成为学习型组织。“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依靠教师”,“幼儿园是教研基地,活动室是教研室,教师是研究员”。
三、园本主题教研制度建立的策略及内容
1.以园为本的教师培训体系——系列培训主题
(1)重视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立足本园及时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理论修养、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重视本园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千方百计培养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3)要有适合本园实际的师资培养计划,为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提供必要的保障,
(4)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指导和帮助,
(5)在改革中,尤其要注重采取各种“园本培训”的方式,对上岗教师进行《纲要》、教材的岗前培训。
2.以园为本的教育科研体系——系列科研主题
(1)幼儿园要有计划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研究活动,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备课组的作用;
(3)大力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改实施,把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5)要建立教学成果和教研成果的奖励机制,激励教师不断地创造新的教学和教研业绩;
(6)要重视总结、宣传和推广本园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从制度上保障“园本教研”常研常新。
3.以园为本的系列化主题学习,教学研究既要研“教”更要研“学”
(1)要把传统的学法指导与新时期的“转变学习方式”密切结合起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现状;
(2)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3)幼儿园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指导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
(4)建立常规化的制度,促使教师人人承担学习指导的责任。
四、园本主题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1.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
推荐书目,要求老师自学,并写读书笔记;
看专家讲座光盘,学习课改理论,使教师改变教研观念;
提供参加各级培训的机会。
例如学科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园本教研培训;
培训的内容侧重新《纲要》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和普通话、信息技术的培训;
定期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如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等;
引导教师通过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制订自我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
2.有效地围绕主题进行教研活动
(1)教学教研常规的落实,特别是备课组活动的落实。每个教师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每周写一篇有较高质量、能改进自己教学的反思;
(2)每个教师每学年至少要上一次研讨课,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30次,做好听课笔记,并适当进行评论;
(3)每学年上交一篇说课稿,一篇公开教学活动设计,一篇公开教学活动案例反思;
(4)每次教研活动前开展15分钟中心发言,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总结:通过对幼儿园园本主题教研活动内容、形式等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理论,在教师的心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等方面形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论观点,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研究专题的经验,推进我园幼教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
⑷ “幼儿园怎样有效做好班级工作”研讨活动
摘要:实践中我更充分认识到我们与家长密切联系和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孩子健康地成长,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变化,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幼教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趋势。那么,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呢?怎样才能科学地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活的资源”呢?
几年来我们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其教养水平,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我们在课程的建构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对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工作中我觉得如果观念不彻底转变,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第
一,在工作中我园教师做到真正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建立健全班级的家长工作制度,每学期制定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总结、评价、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
二,把家长和我们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第
三,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我们教师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交流、沟通中,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环境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
如在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幼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操作的实践。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言传身教、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互动、参与中,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如在“海底总动员”主题活动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墙和海底动物面具,孩子们对海底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海洋动物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种类、有的涉及它们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繁殖方式、有的关注它们的形态、有的还初涉了海底动物的历史,主题活动的高潮是我们举办的“亲子活动”,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海底动物,在自己的努力及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面具的制作,面具的背后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笑脸。
四、新课程实施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园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
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家长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要来干什么,只觉得老师好烦,每天不是要这就是要那,一开始还给你敷衍一下,时间略长,就索性不理你了,有的更是当你的面对你说:“你们怎么什么都要,不会自己准备……”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及时召开家长会,从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新课程的特点及新课程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向他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这是体现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家园沟通,达到同步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教育,我们做到了\"四公布\":开学初公布学期幼儿培养目标;在家园桥园地里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和月计划;每周公布一周活动安排,每日公布一日所学。在开展新的主题活动之前,首先把主题教学的计划和网络图醒目地展示在主题墙壁上,让家长和孩子先有目的地进行关注,并在公布栏中增设了\"请您配合\"“温馨提示”等栏目,请家长协助完成目标。
从此家长的观念开始转变,观念一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了。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一起做实验,观察,记录;一起查书找资料;还有的家长给我们送来了碟片、书籍等,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的终身学习的希望。看到了我们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
五、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本学期家长会时,有家长把进入大班如何达到幼小衔接这一现实问题提了出来。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请家长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每天安排时间与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培养孩子的乐学。这是我们长期工作总结出的经验。
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创家园互动合作共育的新局面
家园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⑸ 如何认识幼儿园课程小学化
证明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大家都想赢在起跑线上,可惜痛苦了孩子
⑹ 幼儿园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幼儿园来的特色课程主要源可以从显性方面还有就是隐性方面来体现,隐性方面主要就包括平时上课的一些记录这就是照片之类的可以来摆放出来供家长能参观,显性方面主要就是可以让家长深入的去听一下课,带着孩子一起来感受一下特色课
⑺ 幼儿园课题研讨活动记录做好家园共育的意义是什么具体怎样做好
摘要:实践中我更充分认识到我们与家长密切联系和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孩子健康地成长,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变化,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随着《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家园共育已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为幼教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趋势。那么,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呢?怎样才能科学地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活的资源”呢? 几年来我们在新《纲要》精神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幼儿园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其教养水平,家园携手,共育幼儿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我们在课程的建构过程中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特别是对家庭教育资源的挖掘上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工作中我觉得如果观念不彻底转变,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第 一,在工作中我园教师做到真正把家长工作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建立健全班级的家长工作制度,每学期制定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总结、评价、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 二,把家长和我们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第 三,在家园沟通问题上,我们教师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交流、沟通中,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环境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 如在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幼儿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幼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操作的实践。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幼儿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言传身教、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 三、互动、参与中,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馆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如在“海底总动员”主题活动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墙和海底动物面具,孩子们对海底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海洋动物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种类、有的涉及它们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涉及海底动物的繁殖方式、有的关注它们的形态、有的还初涉了海底动物的历史,主题活动的高潮是我们举办的“亲子活动”,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海底动物,在自己的努力及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面具的制作,面具的背后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笑脸。 四、新课程实施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园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园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 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园联系窗的方式呈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家长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要来干什么,只觉得老师好烦,每天不是要这就是要那,一开始还给你敷衍一下,时间略长,就索性不理你了,有的更是当你的面对你说:“你们怎么什么都要,不会自己准备……”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及时召开家长会,从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新课程的特点及新课程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向他们作了详细的介绍。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这是体现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家园沟通,达到同步教育的基本条件。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教育,我们做到了"四公布":开学初公布学期幼儿培养目标;在家园桥园地里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和月计划;每周公布一周活动安排,每日公布一日所学。在开展新的主题活动之前,首先把主题教学的计划和网络图醒目地展示在主题墙壁上,让家长和孩子先有目的地进行关注,并在公布栏中增设了"请您配合"“温馨提示”等栏目,请家长协助完成目标。 从此家长的观念开始转变,观念一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了。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一起做实验,观察,记录;一起查书找资料;还有的家长给我们送来了碟片、书籍等,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的终身学习的希望。看到了我们的家长也从幼儿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幼儿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 五、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是增进家园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我园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本学期家长会时,有家长把进入大班如何达到幼小衔接这一现实问题提了出来。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请家长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每天安排时间与幼儿一起学习、游戏,培养孩子的乐学。这是我们长期工作总结出的经验。 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创家园互动合作共育的新局面 家园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
⑻ 如何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幼儿园课程
在认真学习解读《纲要》后发现,新《纲要》提倡的是:开放教育、发展适宜性教育、合作教育、生活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终身教育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在实施《纲要》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学习、探讨、实践以及总结经验。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状
自《纲要》开始实施以来,幼儿园开始了课程改革,本着尊重幼儿、促使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了以五大领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改革。《纲要》指出五大领域之间要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为了全面贯彻实施《纲要》,幼儿园的课程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种课程模式应运而生。教师不仅要不断地尝试运用各种课程模式,而且也要忙于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从观念上看,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现在的以幼儿为中心。
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对于我们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要提高认识,加快、加深对新的课程理念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教育的能力,面对新的形势对于幼儿园来说就是面临到课程改革一题。教育课程改革目的是更新课程观念,在幼儿园、家庭、社会中构建以儿童发展为本,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流意识和支持系统,探索和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具有新的幼儿教育课程。要求幼儿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落实课程改革,形成有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二、教师进入了课程改革的盲区
与其说课程改革在改课程不如说是在改教师,教师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工作量加大,并且对教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教师拿着《纲要》反复地学习、研究,最终还是不知道从何入手,教师为何在中课程改革显得束手无策,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师对课程改革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
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层次大多数都是中师或幼师毕业,他们在学校进行的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对理论层面的理解是不深入的,对课程改革的实质也掌握的不透彻,因此,操作起来就显得很茫然,要课程改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可能的,我们最终的着重点还是在教师身上,让教师在已形成的教学模式中突然改变,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要真正落实好课程改革,还需从培养教师的教育入手,应该加强幼师师资力量的培训,这样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他们对课程改革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知道如何进行具体操作。
2、教师应该迎合专家的要求还是迎合家长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科本位,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识字、学算术就是幼儿园教育的全部意义,而《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一生坚实的基础,这就使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陷入矛盾之中,到底应该满足家长的需求还是应该顺应 课程改革的精神。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课程改革中所批判的现象之一,教师既要顾及家长的喜好,又要遵从专家的指导。所以,在有的幼儿园里教师仍然在给孩子教写字、算术,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依然存在。
3、教师应该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幼儿为中心
显然我们的口号是以幼儿为中心,但是在进行课程实践时,过于强调以幼儿为中心会使孩子无法无天。就拿我们的常规教育来说,对孩子进行常规训练是无视孩子主动性的表现,把孩子的行为举止禁锢在一些规则中。可是,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常规教育很重要,幼儿可以通过常规教育的训练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这样就会避免在组织活动时的混乱。其实,常规教育对我们的幼儿园活动的开展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常规教育的开展,幼儿就会没有规则意识,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自由与控制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教师在这对矛盾的夹缝中岂不是更难。
4、教师应该去搞实践还是应该去搞研究
自从《纲要》颁布以来,幼儿教师就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忙于工作,他们有大量的工作日志需要填写,有大量的教案需要准备,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去搞研究,随着教师工作量的加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干别的事情,况且,他们缺乏理论的指导,即使要搞研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其实,从理想化的角度来分析,边在幼儿园工作边搞研究,这是最好不过的了,可是在各种压力的迫使下,教师被弄得一头雾水,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曾听到一位幼儿园老师说,他们很希望理论研究者能够和他们合作搞研究,他们非常需要得到理论工作者的指导。
三、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走向,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面对种种困惑,教师不知道幼儿园课程改革是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还是按照课程改革规划的标准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正确对待课程改革,走适合实际情况的道路。课程改革标准是根据全国幼儿园的普遍现状制定并实施的,它并不能涵盖所有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各幼儿园在实施课程改革时,不能盲目崇拜于哪个专家的理论,采用拿来主义时要考虑是否在自己本园可行,是否有利用价值。
其次,对待课程改革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对课改的宗旨视而不见,也不能盲目按照它的步骤进行,既要考虑幼儿的发展,也要考虑教师在实施时能否适应,我们对待课程改革应该采用既批判又接受的态度,对旧的课程模式不能完全抛弃,吸收它的精华并加以推广,教师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理念转变过来,课程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把视角放到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
再次,应该尝试开发园本课程,构建适合本园特色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本园特色的课程模式。当前课程模式很多,如:建构课程、方案教学等,但不一定全都适合我们,这就需要我们选择一个最适合教师操作和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
最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宗旨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在儿童的乐园里健康成长,我们所要进行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幼儿。因此,课程改革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落到实处,要切实地为幼儿服务,随着课改的推进,社会、家长、教师对的课程改革的认识将会更加理性,一定课程改革会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四、课程改革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前老师教得太多,所教的又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在教学方式上也不太注重尊重孩子的个体意愿,在评价上单纯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去评价他们,幼儿的个性得不到承认和发挥。幼儿园开展课程改革时,采用理论讲座与参与式培训相结合、实践指导与集中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指导课程改革。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实践让孩子玩中受教,玩中学习!在玩中教,玩中学,在增加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能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应该是游乐天堂,以前的幼儿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是填鸭式教学,一味地单向灌输,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代价的。三、四岁的孩子因此过早地承担了学业的负担,扼杀了他们的天性,使他们失去了创造力和想像力,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要培养幼儿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并没有要求幼儿须会认多少字、多算几位数。课程改革是要让幼儿能在心理上对符号产生认识、习惯文字的横排、分行的规则、会翻页、拿笔的姿势等基本技能。
幼儿园课程改革将在六大方面进行改革。一是转变课程功能,改变幼儿园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确立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和
⑼ 如何更好的有效开展幼儿园教育课程
中日幼儿园教育比较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纵观推动日本经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原因,人们几近一致 地认为促使日本经济腾飞的催化剂,乃是其体系完整、制度完备、投入充足、实施普及的国民教育。正是由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朝野内外、举国上下对于教育的重视,才使得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日本,以较高水平...的国民 整体素质这一社会资源优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教育方面成功的 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作为实施启蒙教育关键阶段的幼儿园教育,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在日本也将其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 ,同时也作为学校教育的初始工程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虽然日本幼儿园的创设比西方晚几十年,但由于日本不 断地借鉴西方幼儿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使其在幼儿教育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现将我国与日本的幼儿园教育做几个方面的比较。 一、教育原则及目标的比较 1、日本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以幼儿期的特性及幼儿接触的社会环境为基础进行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和幼儿间需建立一种十分可靠的信赖关系,倡导教师与幼儿为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 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并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 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2、幼儿期是关系到人的品行最终形成的重要培养时期。根据这一点,日本幼儿园根据其教育原则,通过开展在园生活,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以培养健全的身心为基础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态度,使幼儿能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 (2)培养孩子的爱心、对人的信任感,培育自立精神,养成能与人协作的态度及初步的道德观。 (3)培养幼儿对所处自然、社会环境包含对事物的关心和兴趣,从而培养幼儿丰富的内心感受,萌发幼儿的思考能力。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关心及兴趣,养成能愉快地表达,认真地倾听以及对语言的感觉。 (5)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幼儿丰富的感性认识及创造性。 我国幼儿园安全教育的目标按幼儿年龄的不同分为3-4岁幼儿,不跟生人走,不远离成人,不摸危险物。4 -5岁幼儿,不玩危险游戏,不去危险地方,懂得交通安全。5-6岁幼儿会处理简单危险,相比之下我国幼儿园安全教育中的避难训练、自我救助等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应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 二、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一)日本 1、活动形式 幼儿在园的生活形式分为自由活动和集体活动,与我国不同,日本幼儿园以自由活动为主体,各班、各年 龄段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对室外的一些大型运动器材(秋千、攀登架、跳床等)、小型运动器具(球、绳 、玩沙工具等)以及室内游戏材料(积木拼板、图书等)进行自由选择,使孩子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游戏为媒介,充分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在玩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巩固经验,从而获得各领域的全面发 展。 在日常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集体活动所占的时间比例少,约20-50分/天。主要进行一些问候、唱歌、听故事、拆纸活动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与培养。 2、在课程的设置上,综合了各领域教育内容,依照国民行事、社会行事安排了一些按惯例或定期举行的幼 儿园“行事”(活动)。日本幼儿园的大部分行事都设有让家长参与的项目,幼儿园定期将园内的主要活动及教育内容以印刷材料的形式告知家长。 (二)中国 在我国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比如,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等情 感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情商的发展。同时,我们在教育目标设置上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及表现的萌发。由 于比较偏重技能的传授,所以幼儿表现美的能力较强。 三、总结与分析 (一)日本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日本幼儿园教育,原则上是以幼儿接触社会、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多种多样自发活动,以培养幼儿自主 、自力、自律为目标,使幼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2、在日本的幼儿园教育中重视幼儿在各领域各项
⑽ 如何组织幼儿园教师进行主题教研活动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一种研究型的课程,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系列活动。它的特点是有核心、有主体、有连续性和发展性。通过阅读教师用书相关内容,我了解到省编课程方案采用的就是主题的组织形式,并使每一个主题尽可能靠近幼儿的生活,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提出主题涉及的主要课程资源。每个主题都通过网络的方式表现主题开展的基本线索。通过对主题目标、内容的确定和主题展开线索的呈现,进一步设计主题的环境、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园联系工作及游戏等。
通过阅读学习相关资料和我班近两周来组织开展的主题活动。我认为要想很好的组织和开展主题活动,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主题的选择。
“主题”是探究活动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儿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是教师选择组织学习的内容、开展教育教学过程、创设环境的引航灯,因此,“主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和灵魂。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要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家庭现有资源,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要有便于幼儿动手操作的各种材料,主题还应含有多种教育价值,要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素材自然生成主题活动,我们大班在秋天这个季节里选择了“多彩的秋天”这个贴近孩子生活,便于孩子观察体会,便于动手操作的,有丰富教育价值的主题。
(二)主题活动中。
主题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师生之间共同有深度地探讨一个主题,通过自主探究等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与学习,引导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成功与发展从而丰富幼儿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习惯与能力。我在进行“种子藏在哪”这一教学活动时,就充分利用了孩子的主动性让孩子自己去寻找果实的种子,然后在我的协助下把丝瓜、花生、玉米、苹果、扁豆等的种子分别找到并展示出来。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不仅认识了种子,并且通过观察知道了不同果实种子的不同排列。
(三)环境的创设。
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在主题活动中更要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教育目标。
1、创设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教育环境。我班围绕“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创设了“秋天的果实”、“我眼里的秋天”、“果蔬造型展示会”、“树叶贴画展”、秋天的树和落叶的背景墙等关于秋天的不同内容的教育环境。
2、用孩子的作品装扮墙面。在主题活动中,活动的内容与过程要引导以图画的形式及时展示在活动室的墙面上,另外,还要及时把幼儿的想法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引起幼儿的关注达到与幼儿互动的目的。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画出了自己眼里的秋天并张贴在以“我眼里的秋天”为主题的墙面上,把通过孩子们的自由想象粘贴的秋天的树叶作品展示在门口的展示区。墙面上不再是老师的想法和作品,完全是孩子的,孩子是整个环境的主人。这样幼儿的想法得到了重视,他们的作品也得到了展示,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重要的是收获了成功,精神上获得了愉悦。
(四)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在主题活动中,家长的力量不可估量,家长的参与可以使主题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满感情,使幼儿的活动热情更加高涨。另外,家长的参与也会使活动的材料更加丰富多样,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为了开展好“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活动,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秋天的果实,在寻找过程中孩子的眼界打开了兴趣高涨了,其中有几个孩子还特意回老家找来了难得“棉花”“高粱”“小麦”“扁豆”“胡萝卜”等,我们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果实都展示在“秋天的果实”展区里,孩子们都特别兴奋;上周末通过家长和孩子在家里一起动手制作果蔬造型,创造出了很多令我们赞叹的作品,我们把这些浓缩着孩子和家长智慧的作品全都展示在“果蔬造型展示会”展区里。相信通过这些活动也促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另外,亲子活动也能促进幼儿主动、和谐、有效地发展。在开展主题活动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来我们打算开展亲子活动,但由于甲流的原因没有能够召开,有些遗憾。
总之,要想组织开展好主题活动,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物来确定好活动主题,不断的关注幼儿的兴趣、自主、需要和创造,“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思想,让幼儿在自主中学习和探究。在家园的共同合作中,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探索、表现、操作中得到宽松、自主、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