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内容
『壹』 新课程理念的概念
新课程的概复念:
一、“以人制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贰』 新课程理念是什么具体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中小学有什么区别吗
有区别, 这是小学的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叁』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教学理念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拓展资料: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
因此,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学习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新评价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个人,尤其是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前不科学的评价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他的学习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
『肆』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一、新课程是针对我国新课改而重新编写教材和设定教学科目的统称,有新的大纲相配套; 二、新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初中)九年级成为一个上下连贯的科目和教材系列; 其中,小学阶段设有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思想品德等科目; 三、新课程是为真正落实我国素质教育而由国家中小学教研组统一编写和设定的课程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四、目前针对新课程,国家基础教育司已经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了相关的教师新课程继 续培训教材。 五、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教材的内容将更加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新知识的更新,能有效地提高我 国中小学生的素质。 新课程具体体现: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正确答案:D
解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陆』 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什么课程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柒』 新课程的主要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体现出以下三大课堂教学理念:
1.生活性(——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追求教学的真实性,淡化教学的纯艺术性追求,即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细节处理独具匠心;时间安排精确无误;教学运行波澜壮阔。我们宁要有缺陷的真实,也不要虚假的完美。要回归生活,强调对话、交往、互动的生成性教学。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线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反思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及造成的原因,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从根本上摒弃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构建新课程精神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关注课堂中愉悦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 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做出过这样一连串的追问:“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程苦苦探求的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吗?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 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会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捌』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
1、提高科学素养------新世纪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提高和收获。
3、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8)新课程理念内容扩展阅读: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
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做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看法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统一性、规范性
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
第二,主动性
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
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玖』 语文新课程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拾』 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是: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以前的老师授课比较注重照本宣科,所教的内容大都跟书本一模一样,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其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新课改则更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而不是老师告诉你什么就是什么。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新课改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之外,更强调了德智体美等多方位的发展,使学生更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以前的教育当中有很多难度在中上的知识,导致两极分化,有的学生解难题特别厉害,有的学生却连基础都掌握不了。新课改则更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以及全面发展。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以前都是老师要学生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新课改之后则更强调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人员应该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例如在评分机制上更为灵活,学生差一点点及格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酌情处理,让他及格,增强自信,同事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则更强调“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改动,使得教材、教学等更适应学生的发展。
(10)新课程理念内容扩展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高中新课改“最要害”的变化是学生自主选课。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很大的“课程选择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学什么就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