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课程 »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

发布时间: 2020-11-28 04:16:29

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核心理念

一、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要“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专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目标

新课属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⑵ 新课程与课程改革试题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⑶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4、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5、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展示交流作品

⑷ 教师资格证:如何把握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核心指的就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这里,针对学生的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我们应当利用这些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该考点,一般来说是以单选题考查为主。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把学生看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实践中,启示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也就是不仅要看到学生身上的不足,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才能不断促进学生成长。该考点在案例分析题中也需要作为作答论点进行备考。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并以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学生,最后所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每个学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其实我们教师“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也是需要考生以材料题备考。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责权的主体,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针对这个内涵,可以作为选择题和材料题备考。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历来都是考试的重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以重视。

⑸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怎样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怎样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久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课堂,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求表面的热热闹闹随处可见,取而代之的是华而不实的虚浮课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一是教师角色的变化。改变了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教师能“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切感;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三是教学模式的转变。特别要摒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三段论教学模式;四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大多数语文教师能明确新课程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五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过去学生长期习惯了的模仿学习、死记硬背学习、机械接受现成结论的学习方式等悄然发生了转变。
总之,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以下要求似乎更加明确了:课堂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语文知识,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任务;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别要摒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三段论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绝对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改变过去语文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力争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亲切感;下大力气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不要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惟一依据,而应注意对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即使是考试,也应方式多样,应逐渐减少标准化考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
我们坚信,有了顺应时代的新观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教材,有了高素质的、不断探索新教法的广大语文教师对新教材的精彩演绎,语文教育繁花盛开的春天必将到来。

⑹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
1.新的课程观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简述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核心是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从被动的学习中走出来,自己探索学习,老师引导,学习要求自主性,自发性,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质,以培养出:自主创性能力强,学习自主能力强,思维领域宽的,能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的新时代现代化学生。

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评价

教师观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说是个教育家

学生观的版本有很多,只要点出学生是主体,意思对就可以

教育评价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话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参考资料:网络

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9)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扩展阅读: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⑽ 教师资格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一、考情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这部分内容在教资《综合素质》中主要考查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考试中占比比较大,特别重要,需要考生在备课时先将知识点牢记,再进行理解。

二、考点

其中,学生观需要牢记于心,下面的3条具体解释中有五角星的需要记忆,在材料分析题中应用较多。

记忆口诀:两独一发

三、习题

1.王老师经常让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认真,不仅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而且从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王老师则及时给予点评。王老师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 )

A.发挥了学生的调控性

B.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性

C.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D.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

【答案】C。解析:王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家互相批改作文,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2.有一天,我请学生读课文,只有四名学生举手,我说:“杨萌你读。”她大大方方读起来,等她坐下,我说:“还有谁愿意读?” 一个举于的都没有了,是什么原因呢?

课后,我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聊起来。一位学生说:“老师,您每堂课总是先提问杨萌,我们这些无名小卒没有她答得好,就不想回答了。”我恍然大悟,是啊,让杨萌先回答已经成了习惯。她的语文功底好,回答问题准确严密,简洁利落。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为老师出主意”的班会。大家畅所欲言,我详细记录大家的想法。收获了好多方法,我还请大家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形式继续提建议。

以后的课堂互动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话不流畅,我会引导他组织语言;有的学生不站起来回答,我就让他坐说,有的学生内向、声音小,我就到他身边听清楚后复述给大家……

后来我又尝试让学生参与组织教学,共同探索出了“辩论教学”“说书学”“戏剧教学”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形式。慢慢地,我的课堂再也不是一堂死水了。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

【参考答案】

材料中“我”的行为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了班级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老师对待胆小的、内向的、说话不流畅的学生并没有直接放弃,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相信他们能够变好,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体现了这一学生观。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跟其他人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进行教育。材料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区别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尊重了学生的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观点。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老师尝试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索出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学生观。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立意义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学生会辅导员寄语 发布:2021-03-16 21:44:16 浏览:612
七年级学生作文辅导学案 发布:2021-03-16 21:42:09 浏览:1
不屑弟高考成绩 发布:2021-03-16 21:40:59 浏览:754
大学毕业证会有成绩单 发布:2021-03-16 21:40:07 浏览:756
2017信阳学院辅导员招聘名单 发布:2021-03-16 21:40:02 浏览:800
查询重庆2018中考成绩查询 发布:2021-03-16 21:39:58 浏览:21
结业考试成绩怎么查询 发布:2021-03-16 21:28:40 浏览:679
14中医医师资格笔试考试成绩查分 发布:2021-03-16 21:28:39 浏览:655
名著赏析课程标准 发布:2021-03-16 21:27:57 浏览:881
北京大学商业领袖高端培训课程 发布:2021-03-16 21:27:41 浏览: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