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强调
① 新课改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新课程改革强调扩展阅读
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东鳞西爪,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形同虚设。
另外,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么他们实施综合课程的难度将更大。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这是实施综合课程的必要条件。
当务之急是综合课程的师资培训要到位,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管理的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
②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有可无
不是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的方法,但是必须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按照一定规范循序渐进,教室的作用更为重要了。
③ 为什么新课程强调课程管理体制应分三级管理
我国大陆过去一直是“一纲一本”高度集中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课程管理体制。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之后,地方获得一部分的教育管理权限。从8O年代后期开始,中央允许部分地区开发一些供部分地区实施的具有地方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如上海市第一期课程改革最初的目标就是要制定一套适应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课程方案,另外如浙江义务教育综合课程改革及广东高中综合课程试验等。1999年元月,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0年春开始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国家基础教膏课程改革”项目。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动了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确主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学校在课程上有了部分的决策自主权。校本课程开发引起了部分学者、政策制定者及校长和教师的关注。
一、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
课程开发机制指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转的动力系统。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转方式,主要解决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课程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等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基础教育课程开发即只有三类: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
1、
由于三级课程管理机制的确立,各级权力主体在各自的权利与责任范围内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主体在课程开发方面的权限和侧重点不同,出现相应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教育行政本的最高机构—教育部。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归家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框架和课程标准等宏观政策,并指导和监控地方、学校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政策。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的质量标准。国家课程管理的主要权利和责任有。
宏观指导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具体制定相应的课程政策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
组织制定或修订、审定我国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课程计划。宝跨哦统一规定国家课程在各个教育阶段的中观课程结构,如学习领域或科目数,总课时、周课时及课程分配结构,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基本课业负担。
颁布国家课程标准,确保统一的基本的学业要求,规定国家基本的教育质量要求。
制定国家课程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意见,引导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确定据教育课程评价制度,确保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
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颁布地方、学校课程管理指南,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提供基本的规范标准。指导地方、学校进行课程管理。制定教科书、教材开发与管理政策,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过审定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和教材使用情况评估报告。
④ 对于教师来说,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
(1)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
(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3)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
(4)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⑤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⑥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6)新课程改革强调扩展阅读: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⑦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意味着"知识与技能不重要了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主参与,完成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多面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性与差异性,重视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受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在实行课改进程中,要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摩擦,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中国的教育更人性化,培育素质人才,更好的服务社会。
⑧ 新课改强调研究型学习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首先,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由过去“教师对教材的忠实取向”向“教师与教材的互适”转变,即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法,不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运用只是全部的接受、执行,不存在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增添的权力.因此,仅仅是教材的就极大的束缚着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强调了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增补教材,从而达到教师与教材到互相适应.这种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转变自然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的延伸问题,即教育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视野
⑨ 新课程改革给骨干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版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权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大基本理念
⑩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各课程标准要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要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将使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教材编写的改变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要有利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生学习的三个方面。
动机与态度 被动 主动 自主
教学方式偏好 接受 探究
社会环境偏好 个人(单独) 同伴(合作)
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
同时应当注意,学习方式的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
探究学习活动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只是个人的行为;
合作学习并不必然是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也可能是主动理解的过程,甚至可能是自主的学习,如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进行学习。
http://www.chongzi.cn/lunwe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913也可以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