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
㈠ 1、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偏远山区,其实还是难以推进,速度较慢的一项工程。但是有些老师和管理者始终认为,我们实施新课程从根本上没有摆脱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是新课程是在旧教育思想与观念中不断继承发扬与创新的结晶。加拿大教育专家迈克
㈡ 谈谈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和要求
1、结合自身体会,?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挑战。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教师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能力。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塑造学生的灵魂;就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会思考、会创造、会关心、会自我教育,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2)教师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师工作往往被当作一种简单操作的技术工作来看待,先观摩别人的课,然后自己模仿。这种技能的训练是由外到内的过程,没有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与技能。因此,必须有一个肯定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评价观:教师的成长是个性越来越鲜明的过程,要在发展中体现出每一个教师的个性,不能千篇一律。(3)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一个好的课件制作还得靠教师,因为他最熟悉学生,他创造出来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因而是最有价值的。(4)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专业情意。对待职业的态度、情感、需要、创新精神、自主意识等都将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情意健全的教师,往往善于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能够民主管理、公正处事、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做到胸怀坦荡、宽容守信,善于遵循教育规律,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2、请结合实际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体现了自身的诸多特征:(1) 综合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的一个初衷是要消除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分科学习的弊端。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学习提供了综合学习的机会,通过围绕某个问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探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是学校无法提供的,其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既使在同一主题下,研究的视角或切入口也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教师和学生须要更多地发挥创造性。(2) 主动性与自主性——探究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组织课题组,到实施研究、撰写课题报告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是承担指导者的角色。(3) 探究性与创造性——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方式。广大中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的身心发展时期,探究学习也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对未知的结论层层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4) 实践性与过程性——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整个探究学习的始终。学生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获得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从中感受到探究的魅力所在。(5) 互动性与灵活性——探究学习是一个多向互动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交互学习来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其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交流和合作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6) 层次性与超越性——学生参与探究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专题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有的专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较为紧密,有的专题更偏向学术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在强调层次性的同时,也强调要发挥超越性的一面,要让学生大胆地怀疑,大胆地猜测,从而创造性学习,不断地向自我挑战和超越自己。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答:对策一,需要进一步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对策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位置;对策三,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对策四,选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策略;4、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即具体的教学要求,比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明白某种原理,或掌握某项技能等等。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务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如在语文学科中讲读那些带有文艺性的记叙文,最好配合再造形象,应该通过提供某些情景的媒体,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唤起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景象和情节的想象,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提供条件,使之加深理解和体会。又如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概念、法则和公式都比较抽象,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理解,应该提供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媒体教材,才能帮助学生理解。
(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内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1.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 进取心强是青年教师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对于多数青年教师来说,由于他们主观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对教师工作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认识不深,加之缺乏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又初涉教育工作,缺乏实践经验,教学业务能力较弱,一时难以适应教师角色,因而存有挫折心理,情绪波动和情感变化较大。再加上教师待遇偏低,校外高收入的诱惑,更增强了他们进取心理与挫折心理的碰撞强度,进而阻碍了他们迅速进入教师角色。
2.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广大青年教师追求的心理目标。他们处于青年时期,情感丰富,才思敏捷,富有朝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师表,热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涵认识不深,对为人师表要求的艰巨性复杂性的心理准备也不足,往往呈现出心顺了大干一场,心不顺就对付一阵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学生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循循善诱精神。这种师表要求与青年心理的矛盾,使他们在初涉教师角色中,表现出情绪不稳,情感起伏较大的特征。
3.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冲突 勇于竞争是当代青年教师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渴望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参与平等竞争,施展才华学识。但是,由于他们一方面初涉社会,人生阅历浅,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另一方面,他们在初级阶段既想尽快胜任教育工作,参加讲师评聘,又考虑必须认真处好上下级和同事间的关系,加之客观上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等“论资排辈”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影响,使他们既渴望参与平等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往往出现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个别的导致神经官能症或心理变态的发生。
(二)成熟阶段的心理冲突及其形成因素
青年教师在走向成熟阶段中,集中表现为完善教师人格的心理冲突。据调查分析,此阶段青年教师大体有三类设计方案,其心理冲突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因素为:
1.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型 他们大多是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基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他们较早地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较为融洽,进而在教学或科研工作中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因此,他们下定决心,再接再厉,加紧完善教师人格,力争再上一层楼。他们的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进取心理与焦虑心理的矛盾,有时因某种挫折或困惑,表现出过度紧张和急躁不安的情绪。
2.先紧后松完善教师人格型 他们晋升为讲师,表明自己在初级阶段努力的成功,成功之余何不松弛一下!可见他们的心理特征,集中为甘居中游与不甘落后的心理冲突,突出表现在自以为不如自己的某青年教师做出了突出贡献或教学生活发生重大变故时,会产生一些情感振荡和情绪起伏。
3.放慢完善教师人格型 在初级阶段中,有少数教师较长时间陷入不切实际的旋涡之中,他们迟迟进入不了教师角色。后几经挣脱,方减轻些心理冲突,终于评上了讲师,自以为大功告成,可以转移兴趣中心,热衷于家庭生活,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至于完善教师人格就慢慢来吧。以人生一回何必那么苦自己为宗旨,进取意志重又消退。因此,他们的心理特征是追求安逸与害怕落伍的冲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适当的心理调节对于缓解青年教师的心理冲突,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矛盾,完善教师人格,进而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二、进行心理调节,提高青年教师素质
(一)构筑青年教师成才的心理环境,提高青年教师素质
青年教师的心理调节分为外部心理调节与自身心理调节两方面,构筑青年教师成才的心理环境属于外部心理调节范畴。可以这样讲,各级学校党政领导历来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工作,在构筑青年教师成才的心理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从当前世界经济竞争和科技进步,从我国加快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面临着希望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来看,还有些工作亟待改善。
1.切实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 首先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特征,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去,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和谐、催人奋进的工作氛围,从情感上感化人,让青年教师处处体会到领导的爱心,体会到组织的关心。其次,组织他们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如座谈会、讨论会、报告会、演讲会以及体育娱乐活动,培养他们集体主义观念、事业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建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建立定期与青年教师谈话制度,各级领导要做到经常与青年教师谈话,及时排除他们的消极心理,帮助他们缓解过度的紧张、焦虑、困惑情绪。这些措施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调节尤为重要。深入细致地做好他们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他们早日进入教师角色,完善教师人格,献身教育事业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一要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特别要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心理学的培训,这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少走弯路,早日成为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二要完善导师制。要聘请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教学科研功底扎实的老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三要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各类竞赛活动,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在相互竞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四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各类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3.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生活条件 改善教工食堂、住房条件、幼儿园工作,加强后勤优质服务,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处理上下级、同行以及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问题,满足他们多种心理需要。
4.要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大力表彰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宣传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与思想进步的表现,在晋升职称、选拔干部、评选先进、改善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对有贡献的青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敢于奖励,敢于破格提升,创造机会和条件提高他们的知名度,激发他们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㈢ 谈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老教师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教师要就要改变自我。面对这次改革,我对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谈一点体会。一、我们教师的角色将要发生这些改变
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互教互学"。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解,按自己的要求“标准化”
。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对话”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学要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新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①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②教师个人的知识,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例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将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当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了。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还要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二、再者教师还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工作中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往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新课程课程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还要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这里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现在已不能适应新课,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在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呢?拿体育设施来说,可以想办法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比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还可以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合理布局使用场地器材。对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要对现有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对新兴运动进行开发,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进行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体育文化,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还要对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区、县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竞赛等等。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利用阳光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开展游泳运动;利用荒原进行步行拉练、野营;利用雪原进行滑雪、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学习骑马等;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利用沙丘可以开展爬沙丘、滑沙等运动。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体育课带来无穷的乐趣。三、如此教师要有一些新的教学技能
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以前,教师很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如朗读、板书、绘画等。当然传统的教学基本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都要具有。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而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
儿童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四、这样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发生一些变化
新课程教学方法要求重“学生发展”;重学生“学”;重学习“过程”;提倡差异性教育。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现在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改给无数的年轻教师带来了机遇,教材随意选了,教学方式创新了,评价教师的标准也变化了。以前的课堂教师从头讲到底,而新课改后,教师变成了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他们成为学生的向导。这种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我衷心地祝愿老师们在新课程的改革洪流中能具有自己的特色,犹如鱼儿得水一般去接受新课程改革!
㈣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人具有社会性,历史和时代巨大的变迁带给了人们很大的心理震荡。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的青少年,更是对中国古老、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反而对舶来文化趋之若鹜。他们熟稔于一部部“国外大片”,却对于中国的历史故事知之甚少,他们在各种洋节面前积极活跃,在中国传统节日却冷漠敷衍。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让人担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习古人光明磊落、豁达坦荡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呢。这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经典名著,重视推介工作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中国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的考验与验证,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传承性。是中学生必须了解与学习的范本,在学习经典名著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经典名著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在困厄中挣扎的顽强;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时所爆发出的团结与奋斗。这些都是语文课上必须重视、加以推介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推介的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很多的。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很多学生存在着“看不进去、读不懂”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现在社会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说、卡通、漫画的形式呈现,具有篇幅短小、情节集中、主题单一明确的特点。
作为一部73万字的巨作,在阅读的时候,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这些都是学生阅读《红楼梦》的障碍。所以,劝导学生“开卷有益”,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原著,写一写读书笔记,并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将一段时间的所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论语》《孟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华;《史记》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感受侠肝义胆、忠贞爱国的内涵,等等。我们可以借中国经典名著来培养学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诗词莫属,很多外国人出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而中国青少年中,却有一部分人只会背诵《咏鹅》等一些通俗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更是毫不了解。
而诗歌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流传下来不仅仅是由于诗词语言的华美,更因为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诗词中所展现的爱国之情及伟大抱负,更因为诗词中对于美的关注。
高中语文中所涉及的诗词无不体现着“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对爱情忠贞之美;《蜀道难》表现了瑰丽想象之美;《登高》则抒发了诗人暮年悲壮之美;《锦瑟》体现的则是一种朦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诗词,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审美的享受,那绝对是对古典诗词的一种亵渎。
赏鉴古典诗词,首先要知人论世。诗词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写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以作者的思维去思考,去解读,方能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
鉴赏古典诗词,第二步是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改一改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要告诉学生诗中写了什么,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诗中的美,并能将这种美呈现出来。
鉴赏古典诗词,当然也不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与点拨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要让学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这“情”均是与诗人的性格、经历、人生理想、爱国情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只有理解了诗词中“物”的内涵,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才能真正享受诗词之美。
更重要的是将诗词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贞的操守带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3.古典散文,学会关注人生
在纷杂的人生当中,除了鲜花与掌声,我们还要经历坎坷、失败与痛苦。而当代的中学生中,有一些人抗压能力极差,动不动就觉得生活抛弃了他。如何让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向古人学习,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学习《苏武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苏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饮血吞毡、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苏武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关注人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三、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学科不仅是中学学习中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工具学科。学好语文,尤其是学好传统文化,不仅能在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同时能够在别人的人生经历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样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储备,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在讲解一篇具体的传统作品
㈤ 谈谈自己对于机遇新课标教学内容如何取舍的认识
语文的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而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如何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力提出几点看法。
㈥ 反思余文森教授谈如何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开篇一段非常经典;“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追求目标。”其实我校教师老龄化,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层次让学生学好,怎样让学生“会学”“好学”是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我们在努力着,努力着。 一、 余文森教授在本文讲到“深刻”不是让我们只把教材写到教案上,而是真正吃透教材,善于归纳总结,善于评价学生的学,注重学习效果,逐渐在语言上达到精练、风趣、幽默,达到和谐与愉快的境界,在板书上精心设计,力求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归纳到位,把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知识网络、口诀、顺口溜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们乐学,同时备课下真功,把课上明白,上简洁是一种智慧,又是一种艺术。可能一句风趣的话,一幅流畅的板画,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就能让学生茅塞顿开,终生不忘,其实这就是优质教学。如果讲的大多数学生走神了,甚至睡着了,何谈艺术?何谈优质? 二、 同一学科,同一节课,不同的授课者,风格不同,我们镇小的语文教师贾学东老师风趣幽默,妙语连珠,课堂教学达到举一反三,诸类旁通,讲练结合,一节课弹指而去,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快乐,这就是余教授所提到“独到”。薜梅晶的英语课善于利用批改手册,让不会的学生起来回答,让会的学生给他们纠正,一堂课学生全参与,“兵教兵、兵练兵”是组织教学的“无影高手”,这也是独到,我们辛寨教研室始终在不断开发这些独到的东西,渗透到优质教学研究中来。 三、我自任教生物以来,就乐意用愉快、和谐的方法来上课,且上课前认真搜集所有知识体系,同时也让学生刀在课前到大自然中去找标本,找材料,课外还让学生定期收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到知识,老师是“广博”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应用者,实践者,通过点拨、发问、观察得到结论,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广博”者,教师才是最高明者。 四、 启发是有条件的,有的启发有形,通过指点让学生悟,让学生答,让学生思,而有一种无形的启发那就是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过去辛寨镇有一个石庄小学,有个张老师书法写的好,她教出的学生个个方块字写的美,还有现在初三高秀香老师普通话说得好,整个班级学生的普通话都很好,三年下来变成了无数个“高秀香”,个个语言准,吐字清。而有的老师自己写得好,不管学生写的怎样,自己说的普通话好,不管学生说得怎样,从何“启发”? 五、谈到机智,其实就是应变能力。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教学预设之外“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机智,赵庄小学的贾桂芹老师教三年级语文识字课“真”字落下一道“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写错了,贾桂芹老师立即说,我故意写错的,看看有没有同学发现,这个同学值得表扬,我们一块改过来。这种“弄拙成巧”就是机智。用余教授的话就是“以智取胜”。六、提到绝招,我从事生物教学十年,我的绝招1、语言艺术性2、绘画能力强。为此曾经跟美术老师王富庆学简笔画,且课前总要在办公室的黑板上反复演练,三年下来,每到上生物课,什么人体轮廓、鱼、兔子、蝗虫等都信手而来,学生都很佩服。语言上亲切,风趣,幽默,生物课像上评书课,引人入胜,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能够让学生都认可,乐学好学你的学科,那才叫绝招。 文森教授的《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讲座。 他精彩的演讲,深入浅出,使我受益匪浅。 余教授从有效教学的研究定位,有效教学的内涵诠释和有效教学的策略案例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在听了余教授的讲座使之后使我认识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就是有效教师,那么如何成为一名有效教师,张教授也做了详细阐述,那就是:一、激励性人格,首先要热情,其次要热心幽默,最后是可信任感;二、以成功为导向;三、专业品行。反思自己过去的有些教学行为,真有点坐井观天、闭门造车的感觉,要重新来思考问题,那就是怎样积累自己的经验,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力求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就像张教授说的,要经常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通过张教授的讲座,我首先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
㈦ 谈谈你对“新课程”的“新”的理解
他的出发点应该是想培养一些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摸索中归纳知识,发现规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新课程中,很多知识点前面都会有个探究,然后才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这种方式,理论上讲,课堂的互动性会更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㈧ 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师观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招聘新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它既包括对教师职业性质、职责和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理解。在备考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教师观作为高频考点,重点要作为材料分析题备考,但是也不排除考察单选题。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过程中,必须将教师观主要的观点进行背诵,这样才能在答题时得心应手。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根据教师观答材料分析题的思路。
第一,我们在做材料题时要先读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作答更有针对性;
第二,读完材料以后,首先要对材料中的教育现象或者教育问题进行评析,是符合了教师观的理论还是违背了教师观的理论;
第三,分条列点的写出材料中体现的教师观理论以及对应的教育现象或者问题;
最后,要对整个材料进行总结概括。
总之,建议在答材料题的时候按照“总—分—总”的形式作答。
【试题练习】
材料:
大学毕业后,曲老师到一所农村中学当历史老师,至今已有八年了。在此期间,有的同事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去了,有的则步入了职业倦怠期,有几所条件更好的城区学校想引进他,但他总是拒绝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明白农村孩子也需要良好的教育,这里的孩子离不开我。”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老师,曲老师经常翻阅各种期刊杂志,以及时了解历史学科的新信息,他还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为了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曲老师不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了一些教学问题。
曲老师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教师仅靠大学时代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他坚持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阅读,多年来从未间断过,他的阅读范围很广,除了研读历史领域的经典著作之外,他还广泛学习法学、地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观的角度,评析曲老师的行为。
【解析思路】
第一,对曲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显然他的行为符合了教师观的要求;
第二,回忆教师观的理论,并结合材料综合评价曲老师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教师观的要求;
第三,进行总结概括。
【参考答案】
该老师的教育行为符合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是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的。
首先,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材料中,曲老师通过阅读各种期刊杂志,了解历史学科信息,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科研方法,解决教学问题。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自我上不断反思。材料中,曲教师自知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也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再次,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要合作,材料中,曲教师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合作的教育理念。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新课程理念看待教师职业,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才能做好教书育人。
㈨ 浅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思,因此,我国掀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潮。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新课程改革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学只有更新了观念,才有可能有全新的教学行为。 更新教师观 1、“权威性”向“民主性”转变 面对新的形式,教师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而是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学习、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育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差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好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实现由“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 2、“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面对日益深入的新课程改革,努力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迫切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要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样,教师才易于面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强调,不写教研文章的老师只不过是经验型的,而常写者极有可能是创造型。写得多、写得好的未必是名师、大师,但不写者则一定不是名师、大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他赞成不断反思总结、勤奋写作,教学日记积累了无数本。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反映了反思对教师顺利成长的重要作用。试想,一个教师教了几十年书,教育教学实绩平平,归究原因恐怕与他因循守旧、不善反思是有密切关系的。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们只有由“经验型”转向“反思型”,才能更好的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更新学习观 传统的被动、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丧失,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它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基于此,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适合时代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还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淡化忽视了学生。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为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自主学习,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伙伴,并给学生创造优良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拥有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这样,学生拥有充分展示的平台,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旦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就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接受,离开束缚走向创造。 2、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合作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教师如何倡导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呢? a、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在合作学习时,要选取课文中没有直接告知,而要通过推想才能得出结论的问题或概括性强又提到节骨眼上的有意义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乐于合作,也需要合作。 b、合作学习的分工要明确。为了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小组内必须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如汇报员、记录员、检查员、整理员等,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这样,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 c、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合作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积极主动的阅读、探索、分析、补充、归纳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 d、合作学习的组内要竞争。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竞争的教学效果。作为学生个体,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也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学生好胜心强,哪一组也不甘落后,为了比其他组学得更好,每一位组员都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组内既有分工,更有合作与鼓励,思维的伙花会不断闪现。 3、强调学习的探究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经历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都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替代“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