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行为主义理论
㈠ 有捣乱的幼儿,教师怎样运用行为主义的奖励和惩罚技术
案例:体育课,小朋友们按老师的要求排成几列做游戏,彤彤被排在了队伍的末尾。因为看不清楚,一直站出来张望,老师生气地说:“这孩子就是排不好队,无论 把她排在哪个位置,都会自己独自站出来,把整个队伍带坏。”最后游戏结束,排队回教室的时候,彤彤还是因为和同伴争抢不肯老老实实地站在队伍里,被老师罚 站走廊。但她丝毫没意识到这是对她的惩罚,反而当老师走了之后,和几个罚站的同伴一起围着走廊里的植物讨论了起来。 相信这种情形在哪个幼儿园都不 少见,教师想借助惩罚纠正幼儿的“错误”,幼儿却无视老师的苦心,让惩罚变得无效。与此相反的还有另一种情形,在任何一个网站搜索“幼儿园惩罚”,出现在 眼前的都是些触目惊心的例子:轻的,因为孩子不按要求睡觉,就罚幼儿站窗台、关小屋;重的,则是屡禁不止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对幼儿的不 合理惩罚,如何惩罚才能合理有效? 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合理的惩罚,不仅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因素,还要综合考虑惩罚要达到的目的、采取的方式、希望达到的结果等各个方面。 (一)合理惩罚应充分考虑幼儿年龄阶段的特点 皮 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把成人对幼儿过失的惩罚分为抵罪的惩罚和回报的惩罚。并根据回报的严厉程度,将回报的惩罚划分为由重及轻的5类,其中涉 及到排斥、自然后果法、剥夺、偿还等。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询问及交谈,得出结论:“年幼的儿童赞成抵罪的惩罚,而年长的儿童则倾向于回报的惩罚”。 赞成抵罪惩罚的幼儿不在意所犯错误与实施惩罚间的联系,认为惩罚越及时越严厉就越公正;而选择回报惩罚的幼儿则认为做坏事的人必须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后 果,必须把事情恢复到错误之前的状态。虽然实验中受到幼儿自身智慧等因素的影响,但了解幼儿心目中的公平惩罚,也为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采取合理惩罚提供了借鉴。 (二)合理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错误再犯 与 此对应的,在法律意义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惩罚观:报应主义惩罚观、功利主义惩罚观以及将两者结合的二元论的惩罚观。报应主义惩罚观认为,惩罚的目的是报 应,具体到教育中,它关注的是学生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程度,追求的是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功利主义惩罚观认为,惩罚的本质在于预防,它关注的是运用 何种方式去惩罚违规学生,从而使这种惩罚能更有效地阻止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 (三)合理惩罚的方式要经过慎重选择 在结合各种对惩罚的分类 方式后,本文把常见的惩罚方式归结为以下几种:隔离、剥夺、补偿。“隔离(time—out)”是在美国常见的一种惩罚方式,也可译为“计时隔离”,即在 隔离之前可以和幼儿约定时间。需要注意的是,隔离时要告诉幼儿被隔离的原因,让他了解到隔离的目的是为了帮他改正错误,而不是针对幼儿本身。同时为了确保 安全隔离的地点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剥夺则是指的是剥夺违规者滥用的东西,比如没收幼儿撕坏的图书并不再借给他。补偿是要求幼儿偿还或赔偿损坏或丢失 的物件,例如惩罚幼儿打扫干净弄脏的地板。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的“自然后果法”,是要求教师要让幼儿感受自然的后果,体会受到自然后果“惩 罚”的滋味,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幼儿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如果实行不当,容易对幼儿身体造成伤害,有经验的教师在使用这一 方式时,也应把握好幼儿能够承受的度。 该不该惩罚、如何惩罚,一直是教育中不得不面对并经常被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对身心各方面发展不完全的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合理的惩罚显得尤为重要。 何为合理惩罚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惩罚”,“合理惩罚”又该如何与之区分。 《中 国学前教育网络全书》中将惩罚定义为:道德评价的方式之一。是对人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从而使其改正不良行为或品质。并具体指出惩罚的方式有批评、 警告、取消资格、限制活动等。而本文中的惩罚特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惩罚,即教育者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或品行予以否定,使其经受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以期 影响其行为或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但教育中也存在着体罚、变相惩罚等不合理的惩罚。因此本文指出了“合理惩罚”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尊重幼儿的基础 上通过隔离、剥夺、补偿等不同方式,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的能起到预防效果的教育手段。 (一)羞愧感的唤起 案例1: 户外活动时,大班的两个小女孩互相争执,一个出手抓伤了另一个女孩的脖子,老师看到连忙制止并带受伤的孩子去擦药。这时班上的孩子们都围了上来,你一言我 一语地指责出手的小女孩:“***大坏蛋”“***不和你玩”。打人的小女孩开始还和同学们争吵,最后在大家的“声讨”下低头摆弄自己的手指,不再说话 了。 在该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出面批评动手打人的幼儿,但在朋友们的“指责”声中,打人的小女孩最终还是低下了头,意识到是自己做错了。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幼儿羞愧心的唤醒可能要比教师的厉声训斥或是谆谆教诲要有效的多。综合羞愧感的产生机制可以看出,当人的当下行为表现与自己价值标准间存在落差, 又意识到该落差会降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产生羞愧感。而正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幼儿尤其在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产生羞愧后幼儿为了弥补,就会理解到时 自己做错了,此时的惩罚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适当的矫枉过正 案例2:浩浩是个大班的男孩子,常常会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大声的哭 闹。吃午饭的时候,他又发起了脾气,把刚盛好的饭倒在了地上。老师见状,拿板凳过来坐在他旁边,平静地说:“我现在就坐在这里,看你自己把地上的饭打扫干 净。”浩浩开始只是哭,但看老师真的坐下来了,就自己去拿了抹布扫把,边哭边把地面打扫干净。之后,老师开始问他为什么发脾气,告诉他不应该把饭打到地 上。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没有因为幼儿的无故哭闹行为而大发雷霆,而是采取了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我们暂且将其与“矫枉过正” 进行一下比较:矫枉过正这种方法最初是用于减少慈善机构中精神发育障碍患者的攻击和捣乱行为,它要求当事者在每次问题发生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与该行为有关 的费力活动。矫枉过正有两种形式:积极练习和过度补偿。比如通过多次的抄写来记住写错的单词,属于积极练习。过度补偿则指的是如果幼儿在墙上乱画,惩罚他 不仅要把一面墙弄干净,还需要把另一面没有弄脏的墙面也擦干净。从案例中我们看出,教师采取了一种适当的矫枉过正,让幼儿在打扫的过程中冷静下来,之后再 进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不当,这一方式很容易发展成对幼儿的体罚。
㈡ 幼儿园哪些场景运用了行为主义学说
老师起模范带头的作用,亲自引导孩子告知孩子怎么样去做入,用行动来表示。
㈢ 幼儿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成果有哪些
开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1、现如今,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副挂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求知欲望,时代呼唤信息技术教育。多媒体教学以它强大的交互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声音、图像、文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静止的图文视听化,复杂的内容简明化,抽象的思维可视化,知识的发生过程化。为孩子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情境,使得教师乐教,孩子乐学,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显示出他独特的优势,在活动课上的使用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其中多数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孩子的多种能力。但有的却运用的有些勉强,仅仅是单纯的用课件取代了图片或实物,甚至非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随时记录、积累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网络和家长共享,实现家园共育。 4、我园在每个班级的活动室都配备一套多媒体展台,十分方便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享受到利用多媒体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所以带领教师充分掌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技巧,尝试多种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合理运用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题界定: (1)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快速增长与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人们的认知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什么是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电脑多媒体(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请保留此标记。)技术的简称。电脑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声音、动画、图像、手写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的联合在一起工作。实际上多媒体就是将人的手、耳、鼻、嘴、眼等五大器官电脑化的技术。多媒体已广泛应用幼儿教育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1)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认知看成是具有活动性质的、内化的思维,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平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兴趣是同化过程的一种动力。他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第二阶段,符号的或语言的机能的形成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开始,这就是我们能够通过符号或分化了的记号的媒介来引起当时感知不到的对象或事物。因此,要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开发网络资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应用网络资源搭建幼儿学习成功的桥梁,并且培养幼儿应用网络资源实现自主性学习。让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融入到每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生命意义之中。 (2)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和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最优化要求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但从方法论上看,教师教授的最优化更为迫切和需要。为此,他总结出八个教授最优化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口述法、直观法、实践法、复现法、探索法、独立工作法等。他认为在传递和接受知识信息这类方法中,教学技术手段(采用磁带录音、录像、电视、教学辅助机、自动训练装置等)的作用大大增长,这使得口述、直观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我们应用网络资源能够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依据幼儿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比较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模式要数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模式,这个理论表明一切的传播行为都包含有传者、信息、媒体、受者、效果五个要素,明确说明了传播的概念和过程,是传播的基本理论。 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也是一种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是一种信息传播的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把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采用教学的形式通过教育的媒体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学生。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多媒体课程及教学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进入幼儿园应该说是当今幼儿园的一个发展趋势。对于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教育界已关注了哪些领域,还有哪些领域尚少或没有被关注,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予以简要概述。 首先,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理论研究较为深入。 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研究进一步扩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师书恩,1995)、信息加工学习理论(顾君忠,王河,200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顾君忠,王河,2000)、图式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时期强调的理论基础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存在和影响是相互交织的。 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影响的研究较多,国内外研究者把其影响集中在三个方面:教学影响(冷小梅,2003;彭丽娜,2005;史维珍,2005)、幼儿发展影响(Haugland,1997;王恩之,2004;曹秀娟,2005)、教师发展影响(刘瑞芝,2006),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研究、探讨。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少有学者将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分析其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对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在国外研究较多,在我国尚少,尤其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过于笼统,很少被细化;多集中在调动幼儿“兴趣”、引发幼儿学习“动机”上,国内很少有学者从幼儿认知的注意力、记忆力及视觉思维等纬度进行探索、研究。 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注意问题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们从多媒体系统实质(张鑫,2006;崔玉红,2007)、幼儿发展(吴玉兰,2002;徐辉,2003)、教师发展(石梅,2004;翁海,2005)等多个维度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设性建议,为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对幼儿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方面,很少有学者从心理学维度提出建议,即便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其中的很多也忽视了我国客观存在的文化背景。 其次,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较为丰富。 第 一,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深入领域研究的扩展,最初其实施主要在语言领域(郭立平,王隽,2006)。随着教育理论的完善、教育技术的成熟、教学课件的发展,多媒体系统在幼儿园科学领域(郭立平,王隽,2006)、健康领域(晏圆,2006)、艺术领域(于美芳,200 1)、社会领域(康庄,2003)得到普及,并成为综合课程教育活动手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关于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形式的探讨深化,从多媒体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形式、教师的作用两个维度加以划分,研究者提出“集体授课模式、单机学习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 武法提,2003)。 作为对其
㈣ 紧急!直接指导式的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1.行为主义理论2.心理动力理论3.成熟论4.多元智能理论
你问的是什么? 假如正在考试,那么选第四个答案吧。。。
㈤ 行为主义对幼儿园课程形成哪些影响
这样的话会让孩子们过早的学到了一下 不好的东西,对孩子们不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心理阴影,望采纳
㈥ 幼儿园的小明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利用行为主义相关理论谈谈如何纠正其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