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案例
① 如何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建立学习型组织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人类知识正以10倍的速度在加速发展,人们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作为一个以学习为目的的学校,必须首先关注新时期带给学习的新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的全球化,学校必须运用最前沿的学习理论——构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教师具有开阔、前瞻的思维方式,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以便在世界科技、教育全球化进程中以强大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出教师作用的重要,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1.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
《教师法》指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门人员。”这是对教师职业专业性质的重要规定。当教师是一个“知识传授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时候,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为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我们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意识、水平和素养方面通过校本培训,做了许多的工作。但是随着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我们认识到只考虑教师的专业化还不全面,应从“教师专业化走向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而要使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的提高,还必须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
2.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含义。
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动机和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
而所有这些,在过去意义上的校本培训工作中很难完成,必须构建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组织里,教师才能在个人学习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增强学习力;在团队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通过深度汇谈,形成和谐的学习、研究氛围。
二、学习型组织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1、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
(1)学习型组织是什么?
1992年,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中,首次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化、系统化,概括起来有三句话:
①学习型组织是全体组织人员能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
②是让组织人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
③是通过学习能自我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
简单概括就是:学习+激励=学习型组织
(2)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什么?
①工作学习化:是指将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学习机会,从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方法,并促进专业知识的成长。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实施。
②学习工作化:是指将学习视为一项必要工作,能每天不断的持续学习,如同认真工作时所投注的心力那样进行,并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强调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
学习型组织是由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催生的。而学习型组织又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撑基石。
2、学习型组织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必须学习。了解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就可以了解学习型组织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了哪些条件和环境。
(1)自我超越——坚持“三要”:要开展境界教育;要创造性地工作;要向极限挑战。
(2)改善心智模式——做到“三个学会”: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开放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3)建立共同愿景——体现“三个要素”:目标、价值观、使命感。
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成员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成员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4)团队学习——强调“团队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队学习的关键是深度汇谈。即“思想在人们之间自由流动。”在无拘无束的探索中自由交流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反思中相互支持与启发,从而得出超过各自的个人认识。
(5)系统思考——即要动态的、本质的、整体的思考问题。
总之,要把教师看作一个“成人学习者”“反思实践者” ,在学校建立起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在这一文化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行为得到鼓励和支持。
学习型组织为每一个人的学习和交流创造条件,通过组织内的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达到学习即工作,学习即生活的目的,使每一位教师在学习型组织里得到专业发展和成长。
三、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共同愿景,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学校的办学理念一直能在组织中鼓励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巨大凝聚力的共同愿景。因此,共同愿景对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它能为学习聚集提供能量,只有当教师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愿望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
(1)学校的愿景是教师策划出来的。
进入21世纪后,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全新的课程,带来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全新的教育内容,全新的教育方式和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为教师必须首先适应这种变化,重新思考新时期应该怎样做教师?为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更快地成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制定出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和发展目标。而这些要成为教师自己的事情,必须要教师自己来设计。为了把思考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交给老师们,我们首先希望教师从思想上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逐步树立了3个观念,增强了6种意识。即树立了全人教育观,新的人才观,新的学习观。并增强了:超前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主人意识,创新意识。为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我们还提出了“新、活、放、精、实、优”的“六字”办学理念,并把它做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这些都为帮助组织中的教师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形成科学、先进的价值观创造了条件,使全校教师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2)学习从需要开始。
要提高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必须首先让老师们在学习中产生需要。我们首先从教师应如何将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融合起来开始,通过讨论、让教师学会进取,勇于追求,并将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个人兴趣与工作紧密结合,在学校工作中产生兴趣,产生需要,在需要中学习、反思。当教师把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的学习才真正具有了动力。每个人都有发展的需求,当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被解决时,发展才有了希望,在希望中更加自信,继而产生更大的发展欲望。学习型的组织为着教师的发展不断创设氛围和机会,让每个人在组织中通过学习产生兴趣和需要,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2、将“做中学”做为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师的学习力。
教师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的学习“做中学” 似乎比专门的讲座,短期培训更有效果。它体现出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诸多抽象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变得富有生机而且易于掌握。所以“做中学”更能体现出学习的实际价值,而“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形式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态式学习。
“做中学”就是边实践,边学习,边反思,边提高。学习人员和形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随时随地的,有时可以自我反思,有时也可以一对一交流,有时可以几个人合作探讨等等。这种动态式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及时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比如我们针对学校教师集中学习时间困难,教师自学时间少,信息、资料不足的情况,学校教科室每周选编一些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可借鉴用来指导实践的学习资料,每周一个学习专题,供老师们学习、研究之用。教师自学完后,要写出简短的学习反思小结。学校跟踪检查,监督学习效果。
另外,我校坚持每天都有开放课的做法,相互听课、评课,让老师相互交流,自我反思和吸纳他人的意见,采取参与式学习的方法,让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提高。围绕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教师每月举行一次座谈会,谈感想,说做法,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形成了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开放式学习。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新时期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迅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开放式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走出去。学校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业务干部、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上学期,在学校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学校派十几名实验干部教师分别到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河北等地参加全国“小班化”工作研讨会和其它与新课程有关的会议,将他人的好经验带回来。
②请各级专家指导。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先后请市教科所、区教育中心、区督导室、教育科领导和专家来到我校进行讲座、培训。
学校还为每位教师的成长搭设平台,多渠道的培养和锻炼教师,形成人才的互动。本学期学校外派两名教师外出学习和锻炼。张超老师作为青岛市第三批赴贵州扶贫的教师,赴贵州任教锻炼,这是继市实验外派教师后给我校教师的一次锻炼、学习的机会。也是我校开放式学习的具体体现。
(3)问题式学习
我校的团队学习从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首先引导教师寻找和发现研究中的问题,通过研讨等形式对问题的性质和成因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自我反思,与同事交流,吸纳他人的意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团队学习时,老师们就课程改革与课堂学习方式研究的关系?如何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存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你工作,你快乐吗?等问题进行了大讨论。实践证明唯有面对疑难问题,教师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促使教师去寻找观察问题的各种视角,建构分析的理性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提高、升华的过程。
(4)案例式学习
教师的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贴近他的教学实际,这样才具体、生动,才有价值。这就需要在学习中用教师自己或教学身边的事例,通过研讨,分析,得到启示,有新的发现,并取得新的成果。
而案例式学习就是用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与他人交流,这些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深刻的,又是经过反思的,对他个人来讲是提高升华的过程,对其他老师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校坚持让老师们根据课堂教学实践,每周撰写《实验日记》真实记录下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点滴体会。每周的案例交流大家从中得到启示,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初二年级美术老师在实验日记中写到:上两周,初二年级美术进行的是欣赏一单元的学习。课后,我请同学们写篇关于本单元的美术评论,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份感想都可以,但千万不可畏难不写,这毕竟是孩子们第一次写美术评论,要求尽量放低。
当孩子们的美术评论一份份展示在我眼前,我惊讶,我满心喜悦,我不由为孩子们的潜力,为他们的可塑性赞叹不已。凭什么?!看吧,有的孩子明显是查阅了资料,选取了部分内容进行了抄写。尽管只是看到那些很专业,语言极流畅的文字,但想到他们在课后、课前认真查阅了资料,分析、提炼内容,又认真选抄的样子,我心中窃喜: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又上了一个台阶!要知道,他们两周前还在用惊奇的目光回应我提出的作业要求:预习,查找有关资料。
尽管做的这么好的孩子只是少数,尽管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能够通过预习向大家介绍、交流有关知识的孩子还是少数,但我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好的表现充满信心。有一位同学的评论就给了我很大的希望:“……通过这两课的学习我知道,要查找有关资料,一定要找!……”
对于“让预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这一研究课题,我从孩子那里得到了自信,看到了光明,我也要把这份自信与光明送入孩子的心中。
以上只是老师们在进行案例交流中的一例,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到很多好的东西,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5)交互式学习。
交互式学习就是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式的学习、研究。学校的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家长的看法和想法,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经常交流、互动,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家长也会更理解学校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被学生及家长所接受,才更有教育价值。
如:学校以《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等为题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率达100%。经调查,学生愿意在玩中学,游戏中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学校还在实验教师中开展学习方式及指导策略的调查、分析。教师结合年级、学生等实际情况,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指导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通过这种方式,真正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对此课题研究达成共识,为实验教师完成实验任务创造了条件。同时广大教师也从学生、家长方面反馈的情况得到了启示,为进一步实验打好了基础。
(6)风格式学习。
过去学校组织学习统一要求、统一模式比较多,这样失去了每位学习人的个体学习的需要和特点,很难形成每个人的学习成果。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学习反思的差异所体现出的学习风格就不同。为让每位老师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他们自身潜能,我们提出了风格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因人而宜的,不同的教师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都不相同,这样的学习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形成每个人的教学风格,也可以使老师们在不同方面取得不同教学成果。
如担任四年级语文学科教学的李莉老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大胆运用“小组合大组,共同来研究”以及“你组问题我组答”等合作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好的效果。
陆香娜老师在社会学科中成功运用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学生们走进书城、走进社会,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变学生的被动学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参与式学习,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陆香娜老师的评价特色;沈凤妹、赵建忠等老师的指导小组学习等种种好做法都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相信继续总结,不断完善,肯定会推出优秀成果。
通过学校的精心培养加上教师的自身努力,现在学校已初步形成一支颇具研究意识及教研实力的教师梯队。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也有年富力强的青年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层次。这些教师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不断研究出新成果。
(7)目标式学习
学习要因人而宜,同时也要有明确的目标。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新课程实施时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还要研究教师自身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为此学习目标必须本着:分层要求,长远规划的思想。我校在进行研究中
①提出了分层发展的学习要求
对教师学习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起点不同,发展的水平就各有差异,我们制定了分层发展的学习计划。首先是由教师自定学习目标,教研组进行指导互评,学校提出希望和要求。
②坚持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提出终身学习要求,鼓励教师不断进修提高专业技能和理论素养。
提高所教专业的专业水平,掌握整个专业知识体系。对教材的理解,要跳出教材看教材,研究教材在整个专业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找到了他们的相同与不同就会更综合地看一个具体问题,这对于老师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为教师搭设超越自我、实现共享的平台。
在学习型组织中为让每位教师超越自我,学校创造条件,搭设平台让老师们去不断学习,自我超越,并在组织中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1)超越从课堂开始。
每个人要想超越自我,就是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新目标、新要求,这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发展。而课堂是体现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教师要想超越自我,必须首先从课堂开始。
在实施新课程中,老师们为了超越自我,提出了带着新教材,走进新课堂的要求。就是要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给新课堂注入生命的意义,让书面的知识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让“死”的内容“活”起来,让平面的文字立体化。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并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形成互动、共存的关系。这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体现超越自我的新尝试,也是教育改革中迈出的新步伐。
(2)超越必须去探究。
新课程改革留给教师很多空间让教师去创新、去探究。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学校有的老师选择了“小班化教育如何体现个性化”进行探究,有的选择了“新学习方式的学习策略”研究,有的选择英语的生活化、技能化、国际化问题进行探究。这些课题都是当前教育改革中比较前沿的问题,对这些课题的探究既能推进教育改革,实践教育创新又能实现教师自我超越和专业发展。
(3)搭设资源共享的平台
A.在“做中学”的研究中,教师有多种形式可以相互交流、资源共享。为了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根据学校干部中名师多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校长、干部出系列示范课的要求,为教师的研究做出表率。
在学习型组织中干部是组织者也是学习者,干部不再只是听课、评课,更要走上课改的最前线,转换新角色,走进新课堂,体验新课改,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听干部评头论足,而是对干部评头论足。这一举措一方面让老师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干部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教师搭设资源共享的平台。
B.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鼓励教师阅读国内外教育专家的有关著作,学校每月月底举行一次“好书评荐”活动;学校校园网也开设“书苑”栏目,内设两个版块“好书推荐”和“七嘴八舌”全校教师均可在此发布消息、阐明观点。
C.学校校园网开设了教师论坛栏目,就教师的素养,教师专业化,以及有关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展开讨论与争鸣,在教师中形成了研究的风气。论坛主题:①课程改革历时一年半,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②你的教学质量观是什么?你认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③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工作的,它与你的生活是什么关系?④以你所教学科为例,谈谈你对过程性评价的认识。
D.在校园网上建立“每日一读”专栏,向教师推荐有关文章,使教师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
E.学校开展了“三个一”活动,教师每月自读并向其他教师推荐一本好书;每月在论谈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每月参与一次深度汇谈。教师建《读书笔记》、《实验日记》、《教育随笔(案例)》、《汇谈心得》。
F.学校注意加强校际交流。学校由于班额少,一个级部一门学科只有一位或两位教师任教,给教研活动带来了诸多的困难,而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非常注意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联系,通过交流、探讨,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G.学校实行外出教研、学习汇报交流制,便于教师互相沟通。
H.进行课堂教学评优展示活动。在各教研组互相听课的基础上,推选出本学科示范课,每学期召开一次观摩课展示活动,通过交流、探讨,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以上各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设了平台,实现了学校的资源共享。
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组织的最显著特点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只有坚持在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也只有把学习象工作一样形成自觉的行为,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在这里指的学习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习,而是一种重新回味和再创造过程中的学习,是把接收到的信息和理念与自己已经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去补充、修正自己的知识,然后加以创新。这样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从这样意义上讲,学习型组织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利于实践教育创新,推动教育的发展。
五、学习型组织——现代化学校管理新模式
学习型组织是新时期校本培训工作的新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好形式,同时也是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新模式。在构建学习型组织中,学校的管理实行人本管理,从规范管理走向自我管理,从有管理的管理走向无管理的管理,让制度成为每位教师自我约束,自我行动的准则。
在管理中学校提出了“四满意”工程,即对外让社会和家长满意,对内让学生和同事满意,学会服务,学会尊重,学会彼此欣赏。
构建学习型组织让我们找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明确了时代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和“学习”所包含的更深远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创建学习型的社会呼唤着学习型的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让我们以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切入点,走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为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② 帮忙找一个实践活动案例
弘扬文澜精神,建设文澜文化,提升文澜中学办学品位
——在第四届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赵关军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
受大会主席团的委托,向全校教师作题为《弘扬文澜精神,建设文澜文化,提升文澜中学办学品位》的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
一,2004学年工作回顾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文澜中学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本观念,构建和谐校园.在夯实德育根基,全面实施大德育工程;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位;自觉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重视校园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坚持"科研兴校"方略,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学校又一次被评为市属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教科研先进集体,还被评为省示范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先进学校,市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先进集体,以上成绩的取得是文澜中学一贯坚持"抓根本,创特色,全面提升办学品位"的结果.
(一)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在于领导班子,根本在于教师.文澜中学领导班子,党政工通力合作,廉洁行政,精诚团结,求实创新;文澜中学的教师和谐共事,乐于清贫,敬业奉献,甘为人先.一年内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又有了新发展.以年级为单位的文明处室评比常抓不懈,每月进行的"月考评"将"关心政治,积极向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奉公守法,遵守纪律;履行职责,敬业奉献"作为考核内容,经常鞭策教师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做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配合市政府的"双争"活动,学校在学生中广为宣传的同时,也要求全体教师牢记公民基本道德,市民守则的基本内容,经书面闭卷测试;教师的优秀率为100%,今年五一节前,校长室向全体教师布置了假期作业:撰写教育思想大讨论文章一篇,5月8日,假期结束,100%的教师上交了作业,文澜教师自觉完成校长室布置任务的态度和自觉投入教育思想大讨论的热情可见一斑.
在文澜中学,有令必行,积极进取的风气蔚然成风:上级部门分配给学校的无偿献血指标总是超额完成.年初教育局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分配给本校的指标是2名,在校内一经发动,报名的达53人,受到市教育局的表扬;一年来,积极靠拢党组织,递交入党报告的青年教师已达20多名,党员的队伍在不断扩大.通过每年一次的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和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进一步发挥.
在努力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的同时,学校十分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的参与率为100%.自2004年以来,我校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的参考率,合格率均居市属中学首位.教师中本科学历已占64%,较上一学年又有了新的提升,在市属中学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市教育局在市属学校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本校教师成绩喜人:在优质课评比中本校教师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并获省一等奖1名,市一等奖2名;在市属中学案例分析评比中本校教师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8名;在2004年市教育局组织的基本功比武中,本校教师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8名,在上学期期末刚结束的案例评比中本校教师又获一等奖7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9名.在市属中学中均处领先地位.
今年,在浙江省教育厅,教科所组织的"万人百课"评比中,本校的赵卓青,徐强两位老师脱颖而出,在全省的20堂优质课中占了两席.展示了文澜教师的实力.
在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的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优秀教师经验的传播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经三届三次教代会通过的"名优教师评比方案"已在校内实施近两年,两年来,第一批选上的"校内名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全校教师树立了榜样,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评选目的.名优教师的评选要继续搞下去,队伍要再充实,经验有待进一步总结.与此同时对新教师的培养也下了功夫.通过师徒结对,外派学习,每学期的汇报课评比,不少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站稳了讲台.
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为主旨的师德群体创优活动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
(二)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规范办学行为
第八次课程改革于2003年9月开始实施.2004学年,我们经历了新课程改革的第二个年头.新课程改革为全体文澜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舞台.这是教师自我发展难得的契机.一年来,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教师积极吸取2003学年初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继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精心备课,认真施教,向课堂45分钟求最佳的教学效益,努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四个转变":即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与学的关系,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校教科室引导初一,初二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所编印的简报《课程改革在文澜》已编辑了九期,每一期简报都介绍文澜教师在新课程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和自我感悟.这份简报既展示了文澜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务实态度,又为全体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寻求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借鉴.由于学校十分重视新课程改革,制订了"全员参与,分步实施"的实施方案,使新课改在文澜校园稳步推进,并收到明显的效果.一篇篇符合新课改理念的论文,结题报告应运而生;一堂堂优质课在市级,市属级评比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前面提及的赵卓青,徐强两堂课,令省级专家,评委耳目一新,难以取舍,最后打破常规,一校二课入选"万人百课",这是我校教师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明证.
今年上半年,教育厅,市教育局相继出台了《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新规定,对传统的"应试教学","填鸭式教学"发起了挑战.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采取了七条新的举措:1,统一思想,落实行动;2,建立"减负"工作责任制,确保减负措施落实;3,深化"强活动,促'减负'"的理念;4,给"减负"后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文化空间;5,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6,学生"减负",教师"减压"双不误;7,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支持.
同时学校在控制学生作业量,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按大纲规定开齐开足各门课程,减少考试次数,不滥印,滥发讲义,复习资料,规范收费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在市教育局督导室,教育局联络员及德育监察小组平时的督查,考评中获得好评.
规范办学行为,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学校十分重视体育,文艺工作.体育组在上好体育课的同时,每月组织小型多样的班际体育比赛,让有一技一长的体育尖子发挥才能,在市属学校的各类体育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属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体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目前学校有市属级以上课题22项,正在研讨探索中,学校又一次被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
(三)以大德育工程为龙头,强化德育特色
本校的大德育工程已实施多年,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大德育工程已成为本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并在全市教育系统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大德育工程为龙头,学校的德育队伍网络建设一年来进一步深化.我们聘请稽山派出所所长宣立新同志为法制副校长;聘请南方法律事务所主任罗兴荣同志为法律顾问;聘请稽山派出所联防大队大队长及辖区民警楼立信为法制辅导员;还聘请原北海小学老校长王炎武,妇联钱青青,市教育局潘伟兴等同志讲师来校讲课.在校内我们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行"导师制",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口号落到实处.我们还进一步规范家长学校的办学行为,按计划开课,并组织家长撰写家庭教育小论文,经评奖结集成册.以上做法受到市妇联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家长学校.
分部把家长会开到村头.和青年教师利用休息时间送教到家等活动在媒体均有报导.一个以学校为核心,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大德育工程网络已在我校形成.
在政教处,团委的精心组织下,学校的德育活动既丰富多彩又有实效.上学期开学初,我们在市属中学率先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声势大,影响面广.与此同时我们开展了行为规范达标月活动,尤其对初一新生在自行车停放,集会纪律,就餐纪律,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爱护公物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收效明显;去年文澜中学建校十周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以弘扬文澜精神,文澜文化为中心的纪念活动:歌咏比赛,艺术节活动,班队活动等都搞得有声有色.配合市政府的"双争"活动,我们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并进社区"你丢我捡",以中学生的文明行为向市民进行"双争"宣传,告别陋习,争做文明绍兴人;从去年寒假开始,我们精心部署了"诚信教育"读书活动,《我铸诚信》读本人手一册,并于今年三月份中旬与经济开发区工商局再次联合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宣传活动.各班级的"诚信教育"主题班会,也精彩纷呈;今年三月,《三月春风在文澜》系列活动搞得扎扎实实,文澜中学的文明行为在校园,在社区广为弘扬;五月份,政教处又精心组织的初一,初二学生赴仙遐山庄,平水度假村附近,名人广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我们还按市教育局要求组织学生观看全国蹦床比赛,全国跆拳道比赛,全国排球比赛,从中学习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还请来了中央电视台"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来校演出,精彩的表现,感人的场面,让学生接受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教育;七月初,我们请王炎武老先生来校进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讲座,让学生了解60年前中华民族经受的空前浩劫和中华儿女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顽强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升华.
大德育工程其中一项子工程是帮困助学工程.一年来校团委先后两次发起"高张捷——让我们来帮助你"爱心捐款活动,师生累计捐款45000余元,绍兴各大媒体均有过报道.同时每学期初全校师生都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充实爱心基金,用于资助本校贫困学生,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安心学习.我校的社区教育活动历年来都开展得扎扎实实,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今年暑假前绍兴市市属学校社区教育部署会在我校召开,作为先进典型,我校的历年做法与今年的部署在大会上作了介绍,尤其是"团队在社区"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大德育"工程的继续深化,贯彻了以 "德"治校,以"德"为本,育人为先的学校管理宗旨.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收效明显.国家级督学邓伟石,市督学谢国勇,徐锡来在来校视察时,市德育工作考核组来校考核时,都对我校的德育工作的鲜明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学校再次被评为市属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四)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为突破口,注重文化建设
近几年来,市教育局对文澜中学关爱有加,投入大量的财力用于文澜中学的校舍改造和环境美化.
继2003年两校区建成塑胶田径场以后,去年上半年,分部综合楼竣工,缓解了学生就餐无餐厅和学生集中开会无场地的矛盾;去年下半年本部教育综合楼,分部风雨操场相继竣工,使本部本来比较拥挤的教学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变得十分宽畅,使分部学生在下雨天也有了体育活动场所;与此同时,我们还于去年暑期对本部教育楼进行了全面整修;今年暑期本部进行办公室改造,部分课桌更新,分部的全部旧课桌重新覆面油漆;市教育局还拨专项资金40余万元用于装备本部新电脑教室和本分部各一个多媒体教室.据粗略估算,近三年来教育局用于文澜中学硬件建设的投资已逾千万元.此外,今年暑期学校自筹资金近20万元用于教师办公室的空调和电脑设备的添置,目前我校教师的办公条件不能说最好,但也可以与设施先进的学校相接近.
在较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过程中,学校十分重视以弘扬范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均以"文澜"命名:文澜人电视台,文澜人广播台,文澜人报,文澜人文化走廊,范文澜广场,范文澜纪念室……,一个个小记者,小播音员,小节目主持人,小编辑活跃在以"文澜"命名的宣传阵地上,施展才华,培养能力.
今年上半年,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以名人命名学校校长会议,与会50余位校长来校参观范文澜广场,范文澜纪念室,文澜人文化走廊,听取学校"以弘扬范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为题的介绍,兄弟学校的校长们给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高度的评价,该篇介绍文章还发表在绍兴教研2005年第二期和《中国德育》杂志上.
为进一步弘扬文澜精神,学校提出了"文澜名言上墙,文澜故事入书,纪念范文澜活动系列化"的口号,并广泛联络范文澜先生的后人及生前好友,征集范先生的有关资料,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次装修范文澜纪念室.文澜名言上墙,文澜故事入书的工作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实施.
(五)以服务育人为主旨,完善学校管理
学校工作无小事,任何一项工作的疏忽都会影响教育秩序的稳定和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学校加强了对各项工作的管理.而管理本身就是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师生服务.
总务处进一步加强财产管理,健全校产清产核资制度,定期对学校财产进行造册清点,并落实赔偿制度.在2004年暑期市属学校清产核资的检查中受到市教育局计财处的表扬.
校财会部门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上学期绍兴市审计局来校进行抽查,经整整一天的认真审计,本校因帐目清楚,票据齐全,无经济违规行为而受到充分肯定.
总务处还效力于新食堂的严格管理,在食堂卫生,饭菜质量上勤加督促,要求食堂人员以师生利益为重,把食堂办好.经几次问卷调查,就餐学生对食堂满意率本分部均在95%以上.
校医务室,校出纳,本部实验员,图书管理员都能每月定期到分部上班,为分部教师做好服务工作.
安全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安全工作可谓逢会必讲,提醒全校师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十一项安全制度,谨防事故发生.校治安安全领导小组经常召开会议,定期对校舍和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寻找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2004年学校又一次被评为市治安安全先进集体.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项工作也都加强了管理.本分部均开出心理保健课,各配备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一间,校信息技术中心几次为教师上课,对课件制作方法给予指导.秉承服务育人的宗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条件改善的前提下,必将对学校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回顾2004学年,靠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文澜中学的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2005学年又将来临,衷心希望全体文澜人一如既往,精诚团结,为文澜中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2005学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五届四次全委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与时俱进,坚定信心,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大德育工程,保持2004学年市属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的殊荣,争创市级德育先进,争创省级德育先进.
2,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继续加强以范文澜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弘扬文澜精神,打品牌,创特色.
(三)工作措施
1,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切实加强支部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① 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于已8月上旬在我校扎实开展.全体党员经过参加学习动员会,优秀党员事迹报告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报告会,认真学习必读教材,认真参加讨论,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了政治理论,教育理论水平.以此为契机,校党支部应严格按"活动方案"有计划地开展下阶段的各项工作.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
② 要继续抓好全体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全体教师进一步发扬文澜教师乐于清贫,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不甘落后,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要在2004学年在市属中学优质课评比,基本功比武,案例评比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钻研业务,提升文澜教师全员业务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③ 要继续抓好新教师的培养,通过师徒结对,定期开出汇报课等形式,帮助新教师迅速站稳讲台.
④ 要继续完善名优教师制,充分发挥名优教师树立学习榜样,传授教学经验的作用.
2,以四届教代会的召开为动力,继续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进程.
本校第三届教代会已届满期,根据教代会的章程,我们于新学年开学前召开第四届教代会,进行四届工会委员会换届选举.
① 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全体教代会代表,全校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教代会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通过积极撰写提案和认真参加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对学校的重大决策提出批评和建议.大会主席团和大会提案组将对代表们的提案和小组讨论中提出意见进行认真分析和梳理,责成有关部门及时整改,使提案项项落实.
② 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应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在平时经常性地听取广大教工的意见,并及时向学校党政反馈.发动和组织全校教工为文澜中学的进一步振兴和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作出积极的贡献.
③ 在四届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旨在提高新增设备,设施使用效益,减少浪费的几项新制度,全体教师务必自觉执行.
3,以深化大德育工程为核心,切实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德育工程建设是文澜中学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作为课题《大德育工程的实践与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项研究与实践远未结束,必须深化下去.
① 要继续完善大德育工程的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校外德育队伍的作用,开好社区教育委员会2005年年会.
② 要继续办好家长学校,在持久上下功夫,在规范上做文章.
③ 要继续实施好"导师制",使"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口号进一步落到实处.
④ 要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在2006年年初,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提高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和班级管理水平.
⑤ 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文澜精神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全校性活动,年段活动,班队活动都应精心设计,力求实效.
⑥ 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校文澜人电视台,文澜人广播台的管理必须坚持"教师指导,学生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发挥一技之长.校文澜人报,文化走廊要多宣传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的特长.
⑦ 要继续部署好社区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锻炼成长,"团队在社区","在社区入团"要进一步抓细,抓实,并及时总结经验.
⑧ 要继续抓好帮困助学工作,关爱困难学生.为困难学生生活,学习解除后顾之忧.
⑨ 建立后进学生成长档案.发动党员教师与后进学生结对,在思想上引导,学业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促使后进学生健康成长.
⑩ 进一步搞好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规课堂教学与平时心理咨询室心理矫治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扫除心理上的障碍.
4,以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为舞台,不断加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科研.
2005学年,新课程改革将在初中三个年段全面启动,这对全校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① 要继续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目的,意义和主旨,将新课改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动.
② 已经参与一,二年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利用电脑查找优秀的教案,案例,结合自身的实际,编写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③ 第一次尝试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前提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④ 要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备课组的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切入口要小,研讨必须深刻,力求每次教研活动对每一个成员都有收获.
⑤ 继续坚持文澜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出成果"的口号,争取更多的市级课题乃至省级课题立项.目前已立项课题,应按立项时的打算,规范运作,争取早出成果.
⑥ 校教科室要继续出好"新课程在文澜"简报,及时总结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与体会.
⑦ 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继续深入开展"探究式"综合实践活动.
⑧ 继续积极参加省,市实验学校研究会的各项活动,在绍兴市实验学校研究会充当好领头羊的角色.
5,以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目标,深入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活动.
上学期,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对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规范办学行为,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的学年,我们仍应在"减负"上做好工作.
① 坚决执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减负"的有关规定.
② 按大纲规定开齐开足各门课程.
③ 严格按教育局规定,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控制考试次数.
④ 教师精心备课,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质量.
⑤ 进一步落实教务处在控制作业量上所作的有关规定,精选作业,不滥印,滥发讲义,练习卷.
在学生"减负"的同时,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体育,艺术活动.
① 继续加强弘扬范文澜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期提出的"文澜名言上墙,文澜故事入书,范文澜纪念活动系列化"的口号要落到实处,让全校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受到范文澜精神的熏陶.
② 要上好体育课,音乐,美术课,要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艺术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身体,长才干.
③ 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让更多的艺术苗子崭露头角.
④ 要大胆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争取早出成果,出经验,在市属学校获得推广.
⑤ 校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要坚持经常有序的训练,争取在市属比赛中再创辉煌.
6,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主旨,继续做好后勤服务,教育保障工作.
① 后勤人员必须进一步树立"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观念,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为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② 学校新增设备后,要抓紧做好财产登记,进一步健全校产保管责任制,使学校的清产核资工作继续处于先进行列.
③ 财会人员要继续健全财务制度,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当好校长参谋,提高学校经费的使用效益.并积极迎接今年下半年即将进行的财务审计.
④ 本部后勤人员每周定期去分部值班的制度要坚持下去,为分部教师做好服务工作.
⑤ 要进一步办好食堂,切实加强新食堂管理,加强对食堂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力争今年下半年本分部两个食堂都达到"A级"食堂的标准.
⑥ 校医务室在给师生看病,供药提供方便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全校卫生工作的管理,监督力度,要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例行体检,切实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
⑦ 本部的图书,仪器,电教均已搬入新楼,应进一步要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各类设备的使用效益.
7,以学校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为导向,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应学会弹钢琴,把各项工作抓实.
① 要十分重视安全工作,全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按年初签具的安全责任书规定的各项条款落实安全措施.
② 要切实抓好学校的卫生工作,创建整洁,美观,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要严格做好计生工作.
③ 要重视"人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④ 要抓好档案工作,力争通过市一级档案室的考核评估.
⑤ 要切实加强行风建设,继续创建家长满意学校.
⑥ 要充分发挥校工会,校女工委员会,校团委,校少先队大队部的作用,引导全校师生为学校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文澜中学办学已经进入第十一个年头,积前十年的办学经验,靠领导班子的精诚团结,靠全体文澜教师和谐共事,敬业奉献,以上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一定能条条落实,文澜中学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③ 新课程改革学科背景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 对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 陈红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EPD课堂教学原则
EPD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又称“16字实验原则”。
(一)解读“16字实验原则”
主体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
综合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以及校内外相关信息综合起来,随机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
合作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创新发展:教师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16字实验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16字实验原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实验原则”中的“主体探究”、“合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16字实验原则”中的“综合渗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的要求;而“创新发展”是EPD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EPD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主体探究”原则的实施
1.注重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指导学生独立选定研究专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北京首钢,了解首钢在实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和调查的资料,通过展示、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北京首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学生各抒己见,如何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综合渗透”原则的实施
1.注重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2.注重在综合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江巨大的水能、长江的航运、长江洪灾等三部分内容。教师选择了“长江洪灾”这部分内容作为EPD渗透点。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体验洪水的巨大破坏力。然后出示长江洪灾发生频率表格,让学生看出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很高。引出问题:长江为什么洪水多发?教师发给每组同学1998年长江洪灾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水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洪呢?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有自己的家园;只有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
这是在地理学科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适的EPD渗透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初步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合作活动”原则的实施
1.注重为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注重启发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师同学生的合作,有效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案例三: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的《巴西》这节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个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会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进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四)“创新发展”原则的实施
1.注重通过EPD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
2.注重促进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EPD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教材采用案例编写的方法,以德国鲁尔区为案例,来讲述传统工业区。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增加了我国“东北工业区”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东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启发学生通过学习鲁尔区,借鉴鲁尔区的先进经验,为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振兴东北献计献策,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同步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便于理解,“16字实验原则”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分别讲述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16个字中,最核心的是“主体”和“渗透”4个字,前者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后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这是EPD教育的两根理论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EPD课堂教学实践时,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渗透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鼓励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要有新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这是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
(二)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三)正确评价“综合渗透”(新的评价观)
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需要把握两点:
1.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中EPD的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来决定。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渗透点是长江洪灾;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渗透点是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则是在进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渗透点,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为过多的堆砌而冲淡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
2.要力求自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大段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例、现象,让学生体验和顿悟,师生达到共鸣。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通过1998年长江洪灾的一段资料分析,让学生悟出人与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通过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的讨论,使学生悟出环境与发展要协调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一课,通过分析工业区繁荣-衰落-振兴的过程,揭示人与环境协调-不协调-再协调的关系。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课,通过大量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这些老师在教学中都非常自然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
通过自然的渗透,既保证甚至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又使这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深化和升华,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只谈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④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最佳答案
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 对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 陈红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EPD课堂教学原则
EPD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又称“16字实验原则”。
(一)解读“16字实验原则”
主体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
综合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以及校内外相关信息综合起来,随机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
合作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创新发展:教师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16字实验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16字实验原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实验原则”中的“主体探究”、“合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16字实验原则”中的“综合渗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的要求;而“创新发展”是EPD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EPD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主体探究”原则的实施
1.注重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指导学生独立选定研究专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北京首钢,了解首钢在实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和调查的资料,通过展示、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北京首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学生各抒己见,如何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综合渗透”原则的实施
1.注重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2.注重在综合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江巨大的水能、长江的航运、长江洪灾等三部分内容。教师选择了“长江洪灾”这部分内容作为EPD渗透点。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体验洪水的巨大破坏力。然后出示长江洪灾发生频率表格,让学生看出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很高。引出问题:长江为什么洪水多发?教师发给每组同学1998年长江洪灾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水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洪呢?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有自己的家园;只有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
这是在地理学科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适的EPD渗透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初步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合作活动”原则的实施
1.注重为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注重启发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师同学生的合作,有效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案例三: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的《巴西》这节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个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会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进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四)“创新发展”原则的实施
1.注重通过EPD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
2.注重促进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EPD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教材采用案例编写的方法,以德国鲁尔区为案例,来讲述传统工业区。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增加了我国“东北工业区”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东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启发学生通过学习鲁尔区,借鉴鲁尔区的先进经验,为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振兴东北献计献策,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同步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便于理解,“16字实验原则”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分别讲述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16个字中,最核心的是“主体”和“渗透”4个字,前者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后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这是EPD教育的两根理论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EPD课堂教学实践时,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渗透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鼓励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要有新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这是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
(二)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三)正确评价“综合渗透”(新的评价观)
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需要把握两点:
1.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中EPD的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来决定。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渗透点是长江洪灾;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渗透点是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则是在进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渗透点,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为过多的堆砌而冲淡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
2.要力求自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大段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例、现象,让学生体验和顿悟,师生达到共鸣。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通过1998年长江洪灾的一段资料分析,让学生悟出人与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通过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的讨论,使学生悟出环境与发展要协调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一课,通过分析工业区繁荣-衰落-振兴的过程,揭示人与环境协调-不协调-再协调的关系。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课,通过大量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这些老师在教学中都非常自然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
通过自然的渗透,既保证甚至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又使这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深化和升华,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只谈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
⑤ 怎样理解"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并举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
目前新课程实施存在误区,教师被动地接受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专业发展等相关培训,教育部门和学校往往采用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师的主体性没有被尊重,积极参与的意识,往往成为游离于教师主体之外、与教学生活脱节的外在之物。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并在思想深处从陈旧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存在,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
一、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发挥主动性
时下提起“主动性”,常常与学生“超级链接”,即:学生的主动性不发挥出来,就不是科学的教学。这是对的:但仔细想一.想,其实教师也应该有一个“主动性”问题,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在本质上强调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研究、 探索;因而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必然要参与课程研究,而且要扮演双重角色:教师和研究者。显然,课程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为使新课程方案与具体教育情境相互适应,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要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执行者。教师积极的、理智的、主动的改革,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所以,我们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每一位教师身体力行地参与新课程决策和实施,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发挥自主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目标。以此类推,在教师的工作以及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教师是落实课程计划、执行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的主体。作为课程实施者,也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有绝对的发言权。如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并确定,其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显然这些原则的贯彻和体现,第一线教师最有体会,教师的意见最有说服力。在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的课程体制下,教师在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指导下,结合班级实际,因地制宜地选择课程方案、教材实施教育。这是教师应有的权利:学校在对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应允许教师自主地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发现工作的兴趣和价值,享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效地将管理的“他控”变为“自控”。
教师只有充分的发挥自主性,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和发展,实现创新教育,创造性地推进课程改革。
三、实施新课程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特费里德·海纳特曾指出,“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要有创造型的教师”。由此可见,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创新作用是关键。
本次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课程几乎被政府和学科专家“垄断”的局面,逐步从专家制定课程走向教师开发课程。新课程在教学的广度、深度上给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多用“范例”来体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选用或重建。新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指令和规定”的教学内容,正确地认识转变教学行为,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跳不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工作模式。如果教师仍然用照方抓药的老办法教新教材,结果必定是新瓶装陈酒。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主动吸纳新思想并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创新教学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创造不是胡编乱造,新思想也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故意“作秀”。新课程反对假借“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掌教学随意化和简单化;也不允许为了“包装”一两节公开课而牺牲常规课的“优秀”行为。
⑥ 简要叙述,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哪些理念
自2课程改革以来,作为实施学校素质教育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把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把提升学生学习技能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积极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数学教师必须要把教学新理念落到实处,下面谈谈本人在课改中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用学生语言、心态去教育学生,传授知识。 我们的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往的时候,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教。而如今,我在教学时,都仔细学习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有针对性的取舍,灵活多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每个学生都有着探求和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展示小学数学中的充满趣味的操作性内容,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所发生的问题,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活动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数学规律.从而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改变评价方式,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评价方式单一,使学生畏惧老师,不敢说真话。现在评价多元化。学生、家长也可以评价老师。老师的评价语言也变得丰富了。另外,我放低身段,做学生家长的朋友,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取得学生心理上的信赖,学生乐于和你交谈,倾诉。如今,学生非常喜欢我的课,课上可以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学习知识。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与家长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取得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使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⑦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试卷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请网友速传!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考试试卷
特别提醒:全卷共10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校本研究的基本含义
答:校本研究是指把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一种研究活动,并注意吸收校内外的其他力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校本研究。更进一步说,“校本研究”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核心研究力量,理论工作者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
2.新课程中的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没有师生的积极参与,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得到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建构的过程。
案例的基本结构
答:案例的结构包括:
(1)主题与背景。主题可以是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每个案例都应有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或者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典型事例,要富有时代意义,体现改革精神;应是对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和背景(例如,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的客观描述。
(2)情境描述。它应是环绕主题,剪裁情节,引人入胜。是案例的构成主体;撰写时要注意几点:描写要真实具体,有细节,不能从“预设目的”直接跳到“结果”;写作者要正视自己可能对描述对象存在的偏见,既要反映真情实感,又不能陷于感情宣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案例,反映纵向的变化或横向的比较。
(3)问题讨论。写作者或研究者根据案例情境中隐含的问题或困境提问,以使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提出基于自己观点的解决方法。
(4)诠释与研究。这是案例的评析部分,是案例写作者或研究者从理性的角度对之进行总结和反思,也可以提出建议供读者借鉴或参考。应从多角度解读,回归到教学基本层面。
4.学生发展的内涵
答:学生发展的内涵是指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包括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也包括过程方法方面的发展,既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求知与开发智力无疑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对于哪些因素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虽然没有定论,但是,良好的知能结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良好的专业功底和 合理的 智能结构,一般是“底部宽厚(即有广博的文化功底)、中部坚挺(即有雄厚的专业功底和优良的从事任教基本功)、顶部开放(即具有良好的开放的观念意向和学会学习、不断获知的本领)”。
而一位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专业功底,而且有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专业引领。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更能加速新教师成长的步伐。
反思与交流的习惯、能力和机会,强调有优良的反思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做学生时期的体验的反思,对自己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经验及教训的总结与反思等。同时,强调与其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和适当机会,包括对自己在学生时期所受教育的良好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教学。因为:
1.反思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反思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反思教学中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法,也就是一种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研究。
4.反思教学也是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全面发展的过程。
反思教学不及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教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其中,支撑教师不断对教学反思的,是基于“关怀”的伦理观、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观等三种基本观念。
2.如何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简要阐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般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其核心在于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在这里,所谓“最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通常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至少不低于同类的一般水平。当前倡导的“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实际上在于倡导教学要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有魅力。
在这里,有价值是回答了教学是否做了值得去做的事情,而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有效果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对了应该做的事情,教学的效果体现在达成了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有效率回答了教学是否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教学的效率体现在学习者用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达成最佳的效果(至少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能有所增值,效果更佳);有魅力回答了教学是否有长久深远的感染力、穿透力与亲和力,教学的魅力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能吸引学习者继续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方法:
改善课堂提问体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诱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原动力。
强化师生积极互动的层次与 参与的质量,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情感、意志、人格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活动时间,减少无效、低效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层次和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提高。
3.简要阐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答:1、 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课程的均衡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果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提倡选修课。
3、 课程内容改革: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打好基础,注重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探究。
4、 学习方式的变化: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评价功能的变化: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摆正教学与考试的关系,不能以考试来代替评价。
6、 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
4.如何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
答: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案例,回答有关的问题:
有人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结果,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救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学生时,一位尖子学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差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班主任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事后,老人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1)读完之后,简单描述你的所想、所感。
(2)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有关吗?若有,是什么?并请思考这份材料对你的教学方式改变的启示是什么。
2.下面的案例是一位初中教师的日记:
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我在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直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认认真真地教好书,学生在统考中能取得好分数是我的自豪;课本给什么,我们教什么,自己并没有很强烈的创新意识。虽然“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却“年年岁岁花相似”。
但是,课改来了,它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了中国教育界;大浪淘沙,我们别无选择。逃避、应付、穿新鞋走老路,似乎都无法应对。一卷五颜六色的新书攥在手上,很多从未谋面的新角色出现在眼前,有别于从前的任何教材的的呈现方式写在字里行间……。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组的报告似乎是“洗脑”的开始,也许两天的讲座所起的最大作用在于激活了很多人对“课改”两个字的思考;教研员或严肃或嬉笑地又具体化了许多的要求,愿听也好不愿听也好反正由不得你。正是夏末秋初,新一轮学生活跃在我们的“七年级”课堂上,摸着脚底的石头试着水深水浅小心翼翼地过河,逐渐注意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慢慢地体会新课程的理念,细细地琢磨每一节课的切入点、呈现方式、情景设置,时不时发几句牢骚同时又甜蜜蜜地享受处心积虑地诱导下的学生们悄然发生的变化。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已投身于中国教育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当中,我们一不留神成了可贵的“先行者”。
新课程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实验区第一次研讨会在贵阳召开,作为贵阳地区代表,我带着自己稚嫩的一节课《从不同方向看》参加了会议,这节课后来进入了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光盘系列,获得光盘制作评比三等奖。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实验区的老师们谈得更多的是教学中的困惑和对课本编写者的意见和建议,但我相信所有与会者都获益匪浅;2002年4月,我又有幸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课改实验研讨会,这一次的规模、深度和收获确非第一次可比,教师在逐渐成熟,课改在逐渐深化,好多新的思维成果、漂亮的课、成功的做法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专家们的报告又一次给大家“洗脑”,从理论上又“升华”了一次;我的一篇粗浅的论文《课改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经历与探索》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了一等奖。在我看来,青岛会议较之贵阳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标志着这套新教材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理解了课改的理念并积极投身于这项事业的日趋成熟的教师队伍——而这,对于中国教育正经历着的巨大变革来说,是多么可贵又是多么必须呀!
带着这些或耳濡目染的或潜心记录的东西,平凡的教学工作多了一个心眼,多了几分思考,多了一些目的性,也知道点滴总结自己的教学所得,记录学生的精彩表现(他们的确经常带给我许多惊喜)。就这样《意料之外——一堂没有完成计划的课》诞生了,这完全是某天一节真实的课堂实录,是我的学生们的精彩演绎,这篇文章让我在全市和全国的评比中都拿了一等奖,谢谢我的学生们。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渐地摸索到一些经验,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积累起一笔可贵的财富。课改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用以施展自己的才能;课改是一个契机,当挑战来临时,机遇也随之而来,重要的是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行动;我们不能墨守陈规,我们需要时时更新自己,这样,当挑战来临时,也就不那么被动了。
透过这个案例,你能获得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哪些信息?就此简要阐述你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认识。
⑧ 教师资格证考教育观内容吗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职业理念这部分内容一直作为考试的重点,尤其是教育观这部分内容,教师资格考试有三种题型,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作文,该知识点主要以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两种形式出现。单选题主要考察对于教育观的理解,通常以案例反选的形式出现,有时也会考查其地位和作用;案例分析题主要以教育教学实例为题干,在理解教育观内涵的基础上对题干进行分析和作答,提问方式常为“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老师的行为”。考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不仅要明确知识的含义,同时也要了解案例题中如何分析答题要点。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他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素质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两部分。
一、素质教育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在单选题中,如果题干描述“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什么”或“素质教育是以什么为根本宗旨”,则考查的是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在单选题或案例分析题中若题干描述“学校分为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班级分为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教师按成绩排座”,“只给学习好的学生发学习资料”等,则教师的做法违背的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若题干中描述“教师能够对班级内的学生一视同仁”,则教师的做法正确,遵循了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如果题干中描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则违背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若题干中描述“教师既关注学生的成绩,又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则遵循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做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若题干中描述“教师以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则违背了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若题干中描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否定,扼杀学生想象力”,则违背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原则。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善于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见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知识只能解一时之困,而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的过程和学科研究方法。若题干中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题干,则体现了该知识点。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新课程改革之前重视教学的结果,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造成了应试考试的弊端。而现在强调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就应该让学生经历过程。学生在经历过程中就会犯错误,这也要求我们老师要能进行容错教育,在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若在案例分析的材料中体现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或实践过程,说明该教师具有重结论更重过程这一教学观。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改革之前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而现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若题干中体现教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心理变化,说明该教师能做到将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的教学观常作为案例分析答题的理论依据,也会以理解性单选题出现,偶尔也会以单选题形式考查新课改的具体要求。考生应该深入理解教育观的内容,并且能够学会梳理材料,分条列点作答,灵活应对考试题目。
⑨ 如何理解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大社会背景下的几个关键词
最佳答案
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 对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 陈红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EPD课堂教学原则
EPD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又称“16字实验原则”。
(一)解读“16字实验原则”
主体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
综合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以及校内外相关信息综合起来,随机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
合作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创新发展:教师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16字实验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16字实验原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实验原则”中的“主体探究”、“合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16字实验原则”中的“综合渗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的要求;而“创新发展”是EPD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EPD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主体探究”原则的实施
1.注重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指导学生独立选定研究专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北京首钢,了解首钢在实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和调查的资料,通过展示、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北京首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学生各抒己见,如何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综合渗透”原则的实施
1.注重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2.注重在综合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江巨大的水能、长江的航运、长江洪灾等三部分内容。教师选择了“长江洪灾”这部分内容作为EPD渗透点。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体验洪水的巨大破坏力。然后出示长江洪灾发生频率表格,让学生看出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很高。引出问题:长江为什么洪水多发?教师发给每组同学1998年长江洪灾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水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洪呢?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有自己的家园;只有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
这是在地理学科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适的EPD渗透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初步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合作活动”原则的实施
1.注重为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注重启发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师同学生的合作,有效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案例三: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的《巴西》这节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个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会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进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⑩ 新的历史课程以什么为核心
新课程改革教学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 对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市东城区研修中心 陈红
EP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改善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EPD课堂教学原则
EPD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又称“16字实验原则”。
(一)解读“16字实验原则”
主体探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建构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主动探究精神与能力。
综合渗透: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以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核心内容,将相关学科内容以及校内外相关信息综合起来,随机渗透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
合作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及全班讨论与其他合作探究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
创新发展:教师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相关能力,并促进他们的发展,同时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与“16字实验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可见,“16字实验原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实验原则”中的“主体探究”、“合作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16字实验原则”中的“综合渗透”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构建开放式的课堂”的要求;而“创新发展”是EPD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EPD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主体探究”原则的实施
1.注重同步设计与同步推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
2.注重把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知识预习与问题探究作为起步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促使课堂学习过程前移。
3.指导学生独立选定研究专题,并进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带领学生实地调查北京首钢,了解首钢在实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和调查的资料,通过展示、讨论、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为北京首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学生各抒己见,如何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一案例说明,教师非常重视课前知识预习和课堂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综合渗透”原则的实施
1.注重在分科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2.注重在综合课程教学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有长江巨大的水能、长江的航运、长江洪灾等三部分内容。教师选择了“长江洪灾”这部分内容作为EPD渗透点。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让学生体验洪水的巨大破坏力。然后出示长江洪灾发生频率表格,让学生看出长江洪灾的发生频率很高。引出问题:长江为什么洪水多发?教师发给每组同学1998年长江洪灾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析长江洪水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洪呢?最后,教师小结:只有给水以家园,给万物生灵以家园,人类才有自己的家园;只有给水以活路,给万物生灵以活路,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
这是在地理学科中确定EPD相关知识点并实施渗透教育的一个案例。从这个案例看出,教师认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适的EPD渗透点,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参与,初步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三)“合作活动”原则的实施
1.注重为小组和全班讨论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动提供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2.注重启发各层次学生参与讨论,以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师同学生的合作,有效发挥教师在深入理解难点并掌握重点知识方面的主导作用。
案例三: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的《巴西》这节课,课前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四个小组:巴西概况组、热带雨林组、巴西经济发展组、巴西之旅组。每个组有一张组员分工表,组员各负其责,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对各组的资料进行精选和把关。课堂上,巴西概况组的同学根据查询的资料,介绍巴西的位置、面积、人口、地形、气候等资料。热带雨林组的同学分别扮演林业部长、外国开发商、当地农民、生态学家等角色,通过角色模拟讨论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巴西经济发展组的同学模拟巴西工业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官员与外商见面会商讨投资问题。巴西之旅组的同学模拟导游,带领全班同学走进巴西,领略巴西风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各组进行点拨、补充和评述。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体探究精神。
(四)“创新发展”原则的实施
1.注重通过EPD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创新精神与能力。
2.注重促进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在EPD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这节课,教材采用案例编写的方法,以德国鲁尔区为案例,来讲述传统工业区。程老师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增加了我国“东北工业区”这一案例,让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东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启发学生通过学习鲁尔区,借鉴鲁尔区的先进经验,为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的战略目标出谋划策。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为振兴东北献计献策,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师生的同步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了便于理解,“16字实验原则”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四个方面分别讲述的。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不可断章取义。
“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16个字中,最核心的是“主体”和“渗透”4个字,前者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后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这是EPD教育的两根理论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进行EPD课堂教学实践时,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渗透点;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鼓励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要有新的教材观和学生观。这是新课程改革与EPD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一)新的教材观
教材不是教学的至高权威和惟一依据。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材的研发者。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对教材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
(二)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等。
(三)正确评价“综合渗透”(新的评价观)
评价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需要把握两点:
1.把握好“度”。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中EPD的内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来决定。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渗透点是长江洪灾;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渗透点是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节课,则是在进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渗透点,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为过多的堆砌而冲淡了学科教学本身的特点。
2.要力求自然。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大段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事例、现象,让学生体验和顿悟,师生达到共鸣。
北京5中分校刘凤英老师《长江》一课,通过1998年长江洪灾的一段资料分析,让学生悟出人与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学校赵国红老师《巴西》一课,通过热带雨林砍伐与保护的讨论,使学生悟出环境与发展要协调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烟老师的《传统工业区》一课,通过分析工业区繁荣-衰落-振兴的过程,揭示人与环境协调-不协调-再协调的关系。北京55中刘爱英老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课,通过大量关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图片,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这些老师在教学中都非常自然地进行了EPD教育的渗透。
通过自然的渗透,既保证甚至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又使这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深化和升华,可谓画龙点睛、锦上添花。
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只谈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