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课程理念
⑴ "怎样使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有效结合
一、 《课程指导》的现实意义
新教材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纲,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提供了一套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及活动组织等较完整的课程框架和实施方案,对我们实施课程、提高教育质量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课程指导》还简明扼要地给我们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重点,将课程设计建立在儿童发展的基础上,并创造性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五大领域目标分解为四个年龄段的各领域目标,构建了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目标。这让我们在实施新教材过程中更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也是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放弃了原来的以学科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备课方式,开始逐步形成以本地区、本园实际的园本课程模式。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发展。此外新教材在尊重儿童方面、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方面都有很明确的要求。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我的收获
1.预设活动的内容与要求应更贴近和适合班级的孩子。
我现在能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2.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内容。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生成活动很难把握,因此只能尽量避免涉及,在新教改理念的指引下,让我们深切的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他无时不有,无所不在。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形成自发生成活动。
3.将课堂教学与学习性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还意识到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区域游戏同样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有意识的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容有机整合,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4.学会了反思和调整。
同样,在园本课程的规范下,通过反思我们习惯了每日活动之后的反馈,主题活动的“生成与预设”,教育教学案例与教师成长反思笔记的撰写让我们看到了幼儿行为,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懂得怎样来运用新课程理念调整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5.确立了正确的教育观。
新教改让我更深刻认识到要注重个别引导,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
三、新教材实践中的问题
在实施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实际的问题和困惑。
1.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还存在局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和地域乡土特点,有的与实际跟不上。它的主题教材的设计更多的针对了城市的幼儿园,甚至很多更适合大城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氛围,部分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不适合。有些语言故事、音乐歌曲内容不及原有教材中传统故事和少儿歌曲。
2.教师实施方面的问题。
理念与行为的脱节。教师们无论在思想上和理论上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不能运用自如,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朱家雄教授对幼教改革的评价也曾说过:“如果说这场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那么主要还只是表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方面,在教育实践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3.硬件设施及家长方面的问题。
多媒体等许多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不同幼儿园场地绿化,种植园区,活动场地的大小和设施也是截然不等,其它还有许多包括周边的教育资源,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教材培训,教学具的资源等等,还有就是新教材更多的需要家长的配合。某些主题方面的资料收集,全都要靠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虽然家长的参与能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的成长,但是过多的要求和收集,也会给工作繁忙的家长带来很大的压力。
4.班级人数的问题。
新教材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几年来,随着我们对新教材的不断深入理解,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我们也在逐步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要进行师生互动有相当的困难,原因是幼儿人数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而且无关因素的刺激也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效果。而且班级人数还影响到了教师对不同幼儿的关注程度,以及对个别幼儿的指导。对减少幼儿间的差异增加了难度。
还有新教材以主题网络的形式来开展课程,可是每一主题中的五大领域分配不均匀,有时一主题中音乐活动很少而美术活动很多,有时社会活动很多而语言活动很少。
⑵ 幼儿园新课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新课改下对幼儿园教师素质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内学会创新。同时要热爱尊容重理解幼儿。要具有幼儿教育工作的有关理论和能力,会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最后要转变旧观念,培养快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⑶ 新课程 教师怎样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幼儿为主体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教育的过程都贯穿着一定的指导思想,即一些基本的教育观念。他们对教育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我园幼教改革专家确定了“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同样这种教育思想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一)主体主导观。
早在1919年我国教育专家叶圣陶就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位,后来又明确指出“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断。可以这样说,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是叶圣陶贯穿在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一根红线。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体现。
什么叫主体?主体是指认识者,是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对象。主体指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教学过程中从事教与学活动的人是教师和幼儿。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施教的主体,幼儿是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体。过去人们大多认为幼儿是无能的,一切听从于成人,把孩子看做是被动的接收器,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必然出现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儿童主体发展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目无儿童,只重视研究怎样教,不注意研究幼儿如何学等现象。例如“灌输式”、“填鸭式”、“注入式”,这些教学方式只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而扼杀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那么什么叫主导呢?主导是指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的。它说明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且主要的职能是引导幼儿向某方面发展的,而不是取代幼儿主体性,主宰幼儿向某方面发展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受教育的幼儿,做为人,他们都具有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就是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行为的动机是自觉自愿的,行为过程是自主的,行为结果是独创的。这种双重主体性正是教学过程区别于其他生产劳动过程的显著标志。教学过程是师幼双向互动的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只有既重教,又重学,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而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将破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二)正确认识“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教改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正确理解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树立和发展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说“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又说。“所谓起主导作用,并不等于我说了算。教师认准了并且遵循了教育规律。凡有关对学生熏陶、启发、训练各方面时时处处用心着力,这才是起主导作用。”以语文教学来说“主讲人跟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随时启发指点,就起了主导作用。”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叶老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认识是十分全面深刻的。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给幼儿营造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相互作用。因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阶段,他们对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观察到的现象无法进行准确的辨别、认识。为了避免幼儿习得的内容过于肤浅片面乃至谬误,教师必须提供适当的指导。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跟幼儿共同倾听,共同讲述,共同游戏,共同阅读,随时观察启发诱导就起了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效果均要负全面责任。辩证唯物论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幼儿语言知识和能力的习得,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品的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努力学习的结果。这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幼儿就像一株幼苗,教师就是阳光、水分和养料。幼苗只有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认为重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就可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想法是片面的,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
叶圣陶的“主体主导观”要求教师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看做全部教学工作的重心,他指出“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是学生终身以之”。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观点,幼儿园语言学习更是要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幼儿知识经验少,思维具体形象,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在直接感知中认识事物,获得经验,学会语言交往,培养语言能力。主动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自动投入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学会语言,运用语言与人交往、表述、阅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具体指导,环境的影响都是外因,教育对象——幼儿则是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引起作用的。教育活动要取得应有的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内在因素。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其次,主动活动符合幼儿心理发展需要。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幼儿也是如此,所以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发挥其主动性,是符合其心理发展的需要的。主动活动与其能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的愿望,使幼儿活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促进其身心健康。幼儿在主动操作、探索中,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幼儿在主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使他们获得知识,还能发展智力。
另外,主动活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本中之本。因此传统的教育观念已被素质教育观念所代替,被动学习被主动学习所代替,主动活动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创造性,开拓幼儿的思维语言潜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主动活动又能增强人的自尊自信,为培养开拓型、进取型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能够产生主动积极地运用语言与人、事、物交往的需要愿望和关系,在生动活泼的操作中动脑、动嘴、动手,成为主动探求并积极参与作用的语言加工创造者。我们就说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实施“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观点证明,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语言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即儿童要通过主动积极的与周围环境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材料交互作用发展他们的语言。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那么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主动活动,主动学习语言呢?首先,要将这种教育思想落实到教学目标中;其次,要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最后,要将这种思想体现到教与学的方法上。
(一)、要把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习惯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前期,语言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样的效果,促使学前儿童的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教师主导是否有目标的关键。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培养幼儿学、说、读、思、创等综合能力。这些目标分散在各个语言活动的教学之中,而各个语言教学活动又分散集中了这些目标要求,任何一个目标都不能忽视。因此,教师在判定一个学期,一周,一个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把培养幼儿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这是关系到实施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败的首要问题。
⑷ 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新版本3月份主题是什么
包括语言、健康、社会、数学、美术、音乐、科学这七大领域
⑸ 幼儿园开发新课程,需要什么标语来宣传
1、授一技之长,养百年之身。 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 3、用心呵护绿色,用爱浇灌校园。 4、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5、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 6、走楼梯守次序,进教室不喧哗。 7、上楼下楼靠右走,遇到混乱手牵手。 8、新的希望,爱的阳光,我们与孩子一同成长! 9、上下楼梯靠右边,脚下踏实才安全。 10、同在蓝天下,和孩子共同成长。 1 1、关心下一代,汗水浇未来。 1 2、消毒灯开关我不动,消毒灯工作我不进。 1 3、请您放手,让我们一起陪孩子成长。 1 4、安全有序滑滑梯,你上我等别着急。 1 5、平安校园我爱她,人人安全靠大家。 1 6、美丽的花朵迎着朝阳成长,稚嫩的小脸透着无限希望。 1 7、危险事情我不做,远离电源好处多。 1 8、同在蓝天下,和孩子共同成长! 1 9、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20、要想肠胃安,莫吃路边摊。 2 1、今日的学校之星,明日的社会之星。 2 2、教育从心开始,我们将贴心的照顾您的宝宝。 2 3、让爱伴随我们一同成长。 2 4、**幼儿园,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活泼的孩子! 2 5、今日的学校之星,明日的社会之星! 2 6、右侧姿势保持好,安安静静睡得香。 2 7、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事事安全,人人安全。 2 8、用爱心呵护天使稚嫩的翅膀。 2 9、端端正正坐得好,椅子不翘保安全。 30、小小走廊亮堂堂,宝宝排队站中央,依次行走有秩序,不推不挤望前方。 3 1、上下台阶慢慢走,小心滑倒要谦让。 3 2、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 3 3、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你最好的朋友。 3 4、使你放心宝宝舒心我们用爱心给您的孩子一个完美的学前旅程。 3 5、上下床铺要小心,手要扶好脚踩稳。 3 6、新起点,新方向,我们在阳光下成长。 3 7、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幼儿园,咱们一起努力。 3 8、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的走向阳光,走向明天…… 3 9、自信,健康,快乐,感恩。 40、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4 1、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太阳。 4 2、排队喝水有秩序,轻拿轻放不拥挤。 4 3、今天,你礼让了吗?你帮助别人了吗? 4 4、孩子们,我会看着你们一天天长大。 4 5、**幼儿园,让欢乐的种子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4 6、多一声谢谢,多一个朋友,多一声抱歉,多一份宽容。 4 7、新的希望,爱的阳光,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4 8、今天,你微笑了吗?你问候了吗? 4 9、心中时刻有平安,平安永在我身边。 50、教室走廊不奔跑,安全第一真是好。 5 1、饭前便后要洗手,生水霉菜要绝口。 5 2、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是您的期待,也是我们的责任! 5 3、小草正睡觉,请你勿打扰。 5 4、发现问题马上报,及时处理要做好。
⑹ 幼儿园新课程理论是什么
儿童发展理论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辨析 儿童发展理论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的基本理论之一,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的基础,而且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这本无可非议,而且理所当然,这是由学前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儿童发展理论并不等于学前教育理论。把儿童发展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存在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如“一切为了儿童发展”这一类的口号,作为一个时期的纠偏政策,尚可被人理解,但是作为永久的行动纲领,就有可能会使教育者出现行为上的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讲,诸如“适合儿童发展的课程”,作为对传统幼儿园课程所存在弊端的反动,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尚有一些价值,但是作为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就有可能会走向它的反面。 儿童发展理论不等同于教育理论 在十多年以前,美国学者古芬(Goffin, S. G.,1994) 阐述了将儿童发展理论作为编制课程的唯一理论依据会产生的问题。古芬的论述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古芬认为,把儿童发展理论等同于教育理论,是把“是什么”的问题等同于“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了。儿童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了某年龄阶段的儿童能做些什么。如果把儿童发展作为教育的结果,等于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儿童应该做什么。事实上,儿童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是最有教育意义的,需要从哲学和伦理学等方面来阐明,而不是发展理论所能解决的,过分依赖发展理论,就会使教育者将政治倾向和社会价值等问题搁置一边。例如,依赖于儿童发展理论来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会模糊教学内容的政治和文化的倾向性,意在指出课程的选择应由发展的适宜性来确定,而非政治的和道德的优先性来确定。又如,依赖于儿童发展理论来决定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会误将“发展目标”作为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而“发展目标”是一个多有歧义的词语。 古芬认为,每一种儿童发展理论都有两个假设,其一是,可以用儿童发展理论来解释和预言的有关儿童发展和行为的部分要多于任何其他理论要解释和预言的部分,其二是,认可那些由系统的理论来解释的行为,而否认那些不可用理论来解释的行为,其结果是:坚持某种发展理论的教师期望将那些理论所认为正常的、典型的东西转变为他们所期望的东西,然后再用这种理想的东西来支持他们的行为,同时否认其他行为,而这种情况往往会剥夺儿童创造的权力,以及他们以有意义的方式作用于世界的机会。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往往被教师认定为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及行动的指南,并以此为标准,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正确,而不管他们的行为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 古芬还认为,儿童发展理论基本上是以白人儿童研究所得的结论为依据而提出的理论,这样的理论被用于世界上所有种族、民族的儿童,将不符合这些理论所提出的结论的儿童都排除在正常儿童之外,这是不公正的;这样的理论被普遍地用于编制课程,往往是难以适合特定背景下的这些儿童的。 简而言之,儿童发展理论不同于教育理论,其理由是: ①儿童发展理论关注和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则需解决的是具体的教育问题,两者不是同一的。 ②儿童发展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 ③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则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针对美国学前儿童教育有小学化的倾向,全美早期教育协会曾倡导过发展适宜性课程(DAP),提出早期儿童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他们的倡导在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产生过相当的影响,以儿童发展为本,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发展,在当时似乎成为了许多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但是,发展适宜性课程一出台就遭受到了许多质疑和挑战。美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家斯波代克等人认为,儿童发展理论不应该是课程设计唯一考虑的理论基础,哲学和社会文化对于课程设计同样重要。柯尔伯格和梅耶(Mayer, R.)则批评发展适宜性课程仅仅根植于有限的儿童发展理论,特别是仅以皮亚杰理论为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使全美早期教育协会不得不数次修正其立场,在“发展适宜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宜性”的概念,在1997年版的指南中,将家庭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强调,也肯定了教师作为决策者和课程编制者的作用。尽管如此,发展适宜性课程还是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发展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学科。发展心理学采用高度实证性、去背景化以及普遍性的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并据此对教育等问题提出意见。发展心理学对“发展”的假设是儿童的成长是一种由生物本能驱动的包含各个发展阶段的线性运动过程。发展心理学运用实证主义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减少复杂性,以使对事物的再现能达成简化和量化,而对哲学和主观性持怀疑乃至拒绝的态度;发展心理学对普遍真理和普遍法则抱有坚定的信念,将个体发展看成是可脱离背景的、由生物学次序所决定的阶段,认为存在一套独立的、不带偏见的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儿童得到发展;发展心理学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个体,而对个体与他人,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则并不十分关注。发展心理学以一种普遍范式下的再现方式,将儿童发展描绘成单一的、与文化、阶层、性别或历史无关系的过程,个体差异往往被看成是失常、背离以及在一个线性量表中的相对发展程度……。 在美国和世界上不少地方,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学前教育研究者是发展心理学专家,发展心理学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果。多年来,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地方,有关学前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少有对这个主导学科提出质疑的,在不少场合下,发展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被当作真理或正确理念,并被理所当然地用以指导学前教育实践。 随着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关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对学前教育领域中发展心理学的统治地位和主流话语提出了质疑,发起了挑战。这种质疑和挑战的声音不仅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也来自美国本土。可以说,以实证主义为纲领的发展心理学已面临危机,因为在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哪位哲学家是赞同这一纲领的了,“为人类寻求知识建立永久的标准,揭示明确的基础——这些都已经被证明是无法达到的”。(Schwandt,1996:59) 关注文化的多元性,关注在背景中的教育和教学,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 当然,这种质疑和挑战并不意味着质疑者和挑战者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排斥,相反,这意味着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纳入他们研究的视野,认识其特殊性和局限性,明确其特定的研究假设和对研究结果的理解。不要陷入“技术主义”的泥坑 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有三个方面,它们是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幼儿园课程与作为其基础的每一种学科都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这就是说,每一种学科,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不同的幼儿园课程。因此,任何一种学科都不能用来作为编制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基础。尽管与学校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有许多特殊之处,例如,会更多地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会更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会更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但是,
⑺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新课程标准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了,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上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⑻ 幼儿园新课改的教师观是什么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和气氛 “孟母三迁”的故事通知我们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心理学的研讨也标明,个体的品质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在与四周其别人互相交往的过程中逐步构成和开展起来的。品德的发作需求具备两个最根本的条件:一个是交往的社会性,另一个是自我认识的产生。幼儿到一岁多,开端学会一些简单的言语,从成人那儿理解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开端取得了一些初步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原则,如晓得打人骂人不好,独占玩具不好,不和其他小朋友一同玩不好等。随着与成人交往的不时增加,幼儿从成人那里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道德观念,开端能盲目按成人请求去做。创设有利于幼儿构成良好个性品质的环境要留意两个问题:一是约束和禁令相对要少。金科玉律,不只约束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这样不许,那样不行,你必需如何如何。在这样的环境里,天长日久孩子们只能循规蹈矩、战战兢兢、思想凝滞,有碍于智力的正常开展。关于幼儿来说,权威主要来自成人,假如成人过多下令管束,一味地请求幼儿服从,幼儿只能被动地承受,消极地顺应,幼儿就会习气于听命别人,依附别人,构成自卑无主意的心态,这就不利于幼儿个性品质良好地开展。二是创设开放式的环境。用丰厚多彩的、富有启示性的教育手腕,积极诱导幼儿勇于去想、去说、去做。这种开放式教育环境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思想才能,养成动脑、动口、入手的好习气。父母和教员要给孩子提供显现本人才干的时机。 二、展开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它所展开的各种教育活动关于幼儿构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关重要。首先,凭仗言语文学的方式对幼儿停止道德行为教育。普通幼儿园常用儿歌、谜语、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言语教学,向幼儿解说粗浅易懂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原则,从而进步幼儿的道德认识。 其次,经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艺术范畴活动,丰厚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减少消极情感惰力。音乐、美术等活动对幼儿来讲是自我表现的方式,也是调理心情的手腕。我们素日常看到一些孩子喜欢用粉笔在地上画,有时拿起笔来在本上,以至在白墙上“涂鸦”。关于这种现象,大人不能责骂%应积极引导、启示,给他们买“简笔画”,开展其对绘画自身的兴味。有条件的还可组织绘画小组,停止正轨锻炼。在体育活动方面,家长和教师最好能和孩子们一同玩游戏、一同玩滑雪、滚雪球、做雪人、一同骑车、一同打球等等。这些活动不但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安康,更能让孩子笑口常开,构成悲观向上,不畏困难的个性品质。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艺术范畴活动中笑起来,最好让你的家庭充溢笑声,充溢欢乐。第三,为了让孩子们能对付现今社会的应战,家长常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控制孩子的时间。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求带着童真的想象力纵情地游玩,需求有时间去抓萤火虫、打雪仗、看蜘蛛做网和蚂蚁搬家。让孩子依照童趣去探究世界,让他们有时间享用不受限制的快乐。 三、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协助幼儿取得自自信心、克制自卑感、维护自尊心 悲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中心。家长和教员要坚持正面教育,应用幼儿好学向上的积极要素去克制其消极要素。看待常做错事的孩子更应多褒扬少批判,维护他们自尊、自爱、自信之心。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或控制了一种技艺的时分,不要总是简单地说好,要详细指出他们胜利的细节之处,好在什么地方。幼儿对本人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的认识,反映了他们评价本身才能的价值。他们常常依据家长、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本人,有时也依据本人在生活中某件事胜利与否来认识本人。这种别人对幼儿的认识和评价,没有一个科学的尺度,常常有误差。而不恰当的自我认识,过高或过低,都影响幼儿的态度、信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我评价,这就需求协助幼儿调整认识评价本身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心强,感情也比拟脆弱,动不动发脾气,动不动哭,缺乏接受公开批判的才能,所以教师批判这种孩子时要谨慎,要留意批判方式和幼儿的承受才能。有个别教师采取孤立的办法,很容易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效果反而不好。有的幼儿有着激烈的自卑感,缺乏自自信心,对本人的评价,请求过低,做事思前想后、畏畏缩缩。关于这些孩子,要采取多鼓舞、多褒扬的办法,协助他们克制畏难心情,树立自自信心。每当胜利的完成某种事情,哪怕是获得点小的进步,教员和家长都要及时予以鼓舞,让孩子感到本人是能行的,这有助于构成他们良好的自我感受。 四、科学教育是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保证 幼儿经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互相作用取得的理性认识必需上升到理性去认识,这就必需停止科学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起幼儿的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杜威曾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求的本能,探究是儿童的本能激动,猎奇、好问、好探求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扶植幼儿对四周事物和现象,及其互相关系的猎奇心、认识兴味和探求愿望。这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教员要尽量发明条件让幼儿参与探求活动,亲身阅历真实的研讨过程,真正地学科学、做科学。不时地用手操作,动脑考虑,取得丰厚的科学学问和经历,再运用已知的学问对未知的事物停止察看、剖析、比拟取得新的学问。在活动中,幼儿象蜜蜂采蜜一样勤劳地探究,从中取得丰厚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妙的惊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观赏,那种亲身入手操作、探究取得满足和胜利的喜悦,关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开展和构成都起到促进作用。科学教育还应亲密联络幼儿的实践生活停止,应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会使幼儿发现和感遭到四周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四周世界提供了取得直接概念的前提和可能。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使幼儿感到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这种生成系列要不时地深化,教员要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呈现的探求兴味和关注的事物,积极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渐接近科学概念。
⑼ 对新课改提出的:幼儿园要以幼儿为中心,你怎么看
新课改提倡的“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在强调教师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⑽ 新的幼儿课程标准是什么啊
幼儿园好像没!
这是关于中小学的!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