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图
㈠ 新课改高中第一册语文书上致同学们那页的图片是什么
给你个网址:那上面不仅有你要的图片,还有整个课本电子版。http://www.pep.com.cn/gzyw/jszx/kbjc/bx1/dzkb/200812/t20081215_537007.htm
㈡ 新课改高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结构图
是不是政治发展史
夏(公共权力)。
商(内外服制):中央:内服(王畿)。地方:外服(附属国)。
周(天下共主):中央:大小宗制: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地方:土分封制:封邦建国(宗族姻亲、前朝降贵、功臣)。
秦(家天下):中央:三公九卿制:皇帝、三公(丞相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郡县制:(全国三十六郡)郡(郡丞、郡守、郡尉)县(县丞、县令、县尉)乡(游徼、啬夫、三老)。
西汉初(郡国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并同姓分封制。
汉武帝之后:中央:建立中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地方:州郡县制(全国十三州一府)。
东汉:中央: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地方:各州部太守、刺史拥兵自重。
魏晋南北朝:中央:尚书台改称尚书省、门下省。地方:四分五裂。
隋: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地方:道制:贞观全国十道,开元全国十五道。节度使:天宝设十节度使,元和四十五节度使。
宋(限钱权兵):中央: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二府:中书门下取代三省权力;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总管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地方:削弱藩镇,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不用武臣,下设通判。路制(行省雏形)北宋二十四路,南宋十七路。
元:中央:废三省,实行一管制,六部归入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全国一中书省,十一行中书省)。
明: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西厂、锦衣卫。明成祖设立内阁、东厂。地方:十六行省(二直隶,十四承宣布政使司,七个附属国)。
清:中央: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处理军事;雍正设立军机处。地方:十八省(布政使司),五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 内蒙古旗盟(内蒙古六盟、套西二旗、察哈尔八旗)。
总之:在地方,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争,自宋朝后地方无力与中央抗衡。在中央,是皇权与相权之争,自明朝后相位被废除。
㈢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有哪些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有哪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认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十个概念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连目标,下接内容,非常重要,所以也把它们称为核心概念。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结合教学实际,我对这些核心概念有一些粗浅的理解。
1、数感:数感是关于对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也是对数的抽象、数的应用的一种认识。有关数感的教学内容很多。比如:单位,在具体情境中,碰到一些数量就要选择一种对应单位对它进行刻画,这种感悟就是一种数感。在培养数感的问题上,我们教师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创建具体情境,举行各种活动,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激发他们对数的感悟,逐步积累经验,慢慢建立数感。数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让学生感受到的,数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还能运用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获得一般性的结论,促进学生数学的表达和思考。符号意识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可以说它是一种简洁的数学语言,能对数学内容进行准确的表达和交流,是一种重要的载体。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对鸡兔同笼、方程等问题的研究中,符号意识的应用就能方便、快捷地刻画数学模型,迅速便捷地解题,渗透模型思想,奠定重要的数学基础。
3、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空间观念是指根据实物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描述和想象实物的方位和相互位置关系,从而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这是对空间观念的一种刻画。而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具体、简单,有助于解决问题,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掌握规律。这两个概念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我简单地理解为:空间观念是看着实物,抽象出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我简单记成看物抽图想变化);几何直观是看图想事、看图分析、看图说理。联系的核心是“图”。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是几何直观,都要从“图”下手。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和难理解的应用题时,我常做到以下几点来帮助孩子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这几点是:一要充分发挥图形带来的好处。二要日孩子养成一个画图的好习惯。三要重视变换,让图形动起来,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四要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住些图形。
4、数据分析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是指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先调查、搜集、分析数据,再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选择合适的方法,逐步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也是认识现实生活的一个窗口。所以新课程标准新增了统计、概率知识,体现现代社会基本素养的需要和学生未来数学发展的需要。
5、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指能根据法则进行正确的四则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6、推理能力:推理能力是数学的基本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在几何里,数与代数、统计概
率都有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当中。
7、模型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8、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就是强调数学和现实的联系,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运用所学到的数学去解决现实中和其他学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也不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其他数学问题。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体,时时处处都应该提倡。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越小越有创新的兴趣,对问题的敏感性强,能提出很多成年人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其实这本身就是创新。
㈣ 河北省新课改教科书的全名叫什么,是人教版吗,最好有图片
课改后采用的是新课标的教材 不再是人教版 但是内容有80%和人教版是一样的 所以不用担专心
新课标重要自由发挥属的东西很多 我也是今年刚毕业的 复读的话我们学校会发课本 但是和新高三的有些区别 是专门为复读生准备的 你们学校应该也有准备 祝你学习愉快 来年金榜题名!
㈤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旧版有何不同
数与代数
数与代数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有关数、代数式、方程、函数的运算,《标准》对此作了较大地改革:
1.重视数与符号意义以及对数的感受,体会数字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发展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引进计算器,鼓励算法多样化。
2.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可以发现、描述、分析客观世界中多种多样的模式,把握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学会用符号表达现实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关系,会初步进行符号运算。
4.体会方程和函数是刻划现实世界,有效地表示、处理、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强有力工具,是探究事物好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重要手段,重视对简单现实头问题的建模过程,学会选择有效的符号运算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重视近似解法特别是图象解法。
第一学段
1.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2.适当加强基础。
3.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段
1.增加“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2.增加了“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教师讨论)
4.将“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改为“能理解简单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
(原称空间与图形: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
现行大纲这部分内容,小学主要侧重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初中主要是运用逻辑证明和扩大公理化的方法呈现有关平面图形的性质,这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没有体现现代几何的发展,还往往造成不少学生因此对几何、至整个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为此,《标准》在重新审视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几何学习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形成空间观念。并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1.设置了“空间与图形”领域,将几何学习的视野拓宽到学生生活的空间,强调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从第一学段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
2.通过观察、描述、制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和图形设计与推理的能力。
3.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多方式了解现实空间和处理几何问题,体会更多的刻划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标准》中还指出,逻辑证明的要求并不局限于几何内容,而应该体现在数学学习各个领域,包括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等;对于几何证明的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应当是追求证明的技巧、证明的速度和题目的难度,而应服从于使学生养成“说明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和质疑的习惯,形成证明的意识,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掌握证明的基本方法等等。因此,《标准》中在强调探索图形性质的基础之上,要求证明基本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降低了对论证过程形式化和证明技巧的要求,删节去了繁难的几何证明题,旨在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逻辑证明的意义、过程,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同时,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和《几何原本》,使学生体会它们对于人类历史和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标准》大大地加强和改善了目前的几何教学。
<标准>的”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仍分为四部分,具体表示有所变动,(1)图形的认识,(2)测量,(3)图形的运动,(4)图形与位置,
在探索、发现、确认、证明图形性质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
体现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图形的运动”强调了图形的运动是研究图形性质的一种有效方法。
运动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第一学段
(1)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
(1)删除“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通过操作,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统计与概率
现行大纲中只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三代数中设立一章介绍有关统计初步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概率内容,同时仍然采取“定义——公式——例题——习题”的体系呈现弦计初步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得体会这部分内容与现实的联系,统计与概率对决策的作用。因此,《标准》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2、体全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语言进行交流。
统计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⑴(第一学段)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放在第二学段)。
这种变化有三个原因:
① 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分析数据。
② 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③ 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⑵ 加强分析图表的能力里的培养。
提升“读图能力”的培养。
⑶ 加强调查等活动的体验。(主要是小调查)
在收集数据方法方面,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学生了解测量、调查等的简单方法,不要求学生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去收集资料。
⑷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⑸ 另外,删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的误导”这一要求。
概率(可能性,重视“随机现象”)
在第一学段,去掉了<标准>对此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只要求学生体会随机现象,并能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定性的描述.
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针对问题的情景,学生综合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教数学内容的理解.
《标准》增设“联系与综合”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同时,采用过“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新的数学课程新技术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技术包括数学课程的目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标准》提出在第二学段引入计算器,并鼓励把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样可以免除学生做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从而在探索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更为广泛的现实问题。
同时,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数学课程的技术含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等方面的优势,去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最终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或课内外相结合完成。
“综合与实践”的核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学段:内容安排强调时实践性和趣味性。
第二学段:
通过应用、探索和反思,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思考的习惯,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启示:
启示一:坚持数学课程的三维整体目标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新的教学课程标准中,形成了包括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能力、情感与态度 三个基本方面的目标。
启示二: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初步学会大知识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
初步学会对已有知识经验质疑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
初步掌握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多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和利用图表整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具有抓住现实生活的本质,进行数学抽象与概括的经历与经验。
懂得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以及转化的思维策略。
启示三:把解决问题置于数学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标准的修改稿中,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理念,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经历探索、实践的过程)。
启示四:要把促进创新和落实基础知识统一起来
数学学习中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占有重要作用.
㈥ 在新课程理念下圆的认识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足以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质。然而
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来说,培养空间观念的重任,主要落在数学教学上,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上。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先接触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在他们玩的积木中有许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他们见到的楼房、纸盒、箱子、书、烟囱等,他们初步建立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形象;他们玩的皮球、乒乓球给了他们球的直观形象。因此,学生对于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东南西北”时,可以让学生在早晨观察太阳从东边升起的情境,观察学生熟悉的校园的坐落朝向,自己家居住房屋的朝向等。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学生认识方向与位置提供了认知的背景。
二、通过观察比较,获得感性经验,形成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实物原型的直觉观察。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原型,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实物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对实物视图的初步认识和常见平面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中,我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篮球、乒乓球、粉笔盒、牙膏盒等常见物品中选取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观察、触摸、分类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了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认识到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逐步形成对实物与平面图关系的一些初步看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 “ 观察物体 ”时 ,我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桌上的茶壶,使学生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且能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我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通过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 ,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和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并在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接触多了,二维和三维之间的转换就会越来越灵活自如,空间观念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空间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动手操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动手操作要概括世界的一切。”因而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全面、有序、细致的进行观察,同时注意多给学生创设联想的情景。例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摆出喜欢的物品或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由一种图形变成另一种图形,可以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可以变成怎样的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创造力。学习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坛,并计算出各种花草的面积。学习了圆的周长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水桶盖等。
此外,渗透、迁移、表达、猜测等许多的教学方法,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用得很广泛。总之,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其目的都是要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图形与空间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只有紧密的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才能进一步的得到巩固和提高。因此在教学“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如: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运用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是都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实际例子,说一说每一种情况各应用什么方法计算。如计算做一个油箱用多少铁皮要求六个面的面积;计算涂游泳池四周和底部的面积应求五个面的面积;计算粉刷教室四周和顶部的面积则要用五个面的面积再扣除门窗的面积;计算粉刷烟囱的面积应求四个面的面积等。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后,让学生明确不管长方体的位置如何,它所占空间的大小都是长、宽、高的积,因此,求油箱里油的体积,游泳池里水的体积都是长、宽、高的积。通过这一系列联系实际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几何初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学生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的特长,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角的认识”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又如在平行四边形特点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即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思维”,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以促使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深刻认识。概括地说,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解决问题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的。
㈦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类型主要有几类
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图形的认识要求包括哪几方面
14/15大于0.9,也就是徒弟每分钟加工的多。所以徒弟快
如果满意,请在评价时一定选择“能解决问题”,并以五星作评价。如果还不满意,欢迎追问。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