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教育观
❶ 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内。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容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2)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新课程的教育观扩展阅读:
基本要求
1、课堂上教师、学生的活动交替安排,形成有机的整体。
2、课堂练习要当堂完成,须背记的内容要当堂熟练背记。
3、课外作业量要适度。
4、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推介不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求并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教师要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检查学习效果。
❷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4、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新课程的教育观扩展阅读: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工业经济对于“效率”的崇拜又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以简约、规范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因此,建立在对知识加以分门别类基础之上的分科课程就成为课程结构最重要的特色。
此外,各门学科对于各自领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的追求,不仅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而且使教科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严。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载体知识便处于核心地位,成为制约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依据。换言之,知识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目的。
❸ 小学综合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有区别吗
非常高兴回答题主的问题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综合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数学教学模式,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实施探究性教学方法。以便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经验。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这和新课程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❹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新课程的教育观扩展阅读:
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❺ 书里没有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呐
参考书目:陈培瑞 基础教育新课改:反观与前瞻后的沉思 2004(6) 郭晓明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 2004(4) 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0~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 2004(3)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 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调查报告 2004(3) 洪俊.熊梅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 2004 王善迈.袁连生 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期刊论文] -教育研究2002(6) 李水山 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2003(15) 覃章成 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博弈分析 2003(1) 张玉林 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 2002(11)
❻ 新课程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教学理念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学习理念、学习方式、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观等的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学为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与学生选择的空间,以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新课改的重要任务。
面对这一艰巨任务,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探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
拓展资料: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课堂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当然也要进行教学评价的改革。
因此,课程标准把“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着重强调在对学习评价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新评价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及个人,尤其是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前不科学的评价观念,以实际行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评价时必须做到在重视结果的同时又重视过程。不能求全,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尽管每个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也应认为他的学习是有收获的,是成功的。
❼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观吗
新课改基本理念集锦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❽ 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观
在引导教师分析比较传统课堂教学缺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查找不足,让教师对照新目标,抓住六大转向。
①课程传授。由注重传授转向------学会学习。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的传授突出在教师指导学生学好、学会学习方法。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更注重传授知识的育人性,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课程结构。由学科本位转向------综合课程。
③课程内容。由繁、难、偏、旧转向------必备智能。
④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索、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克服传统课堂的学习缺失。
⑤课程评价。由甄别选拔转向------师生共同发展。
⑥课程管理。由集中管理转向------分级管理。集中管理即是国家决定课程,由中央集中管理,地方无权过问,学校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即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分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在课改实验中,通过反复深刻的再认识,充分使全体教师明确课改的重要性,紧迫性,激励教师自觉、主动、积极认真参加课改实验,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的使命感。
❾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考试分析,主要涉及三类题型。一、以单选的形式进行考查;二、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卷中;三、以案例题的形式出现在综合素质和科目二的试卷中。考查学生对其中的每一条具体理念的理解,以下主要围绕新课改教学观进行详细陈述: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教育者中心”是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一种理念,突出表现为教师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主导一切,主控课堂,一味的采用灌输式的理念和作风,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再此基础上,我们强调应该倡导“学习者中心”,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及实际需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把教师单纯当做知识的传授者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点,面对现在急速更新的知识体系和高速发展的社会,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提升能力和生存适应性,就必须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只能让学生着眼于现在,而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此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应试教育注重“唯分数论”,片面追求高升学率,教育中过多关注结果人忽视了过程。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转而关注应试策略;造成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发展过程,忽视了引导和帮助,更加忽略了过程对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影响。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下几点:1、不将现成儿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增强感知。2、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能够做到“容错”,给学生积极引导。3、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
以上即是对新课程教学观的理解,各位考生要能够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践,从根本上把握每条内涵的深层理解,才能够在面对各种题型时做到游刃有余。
例题:
辨析题:新课改的学生观倡导“学习者中心”,所以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绝对的自由。
解析:题干中的表述是错误的。
新课改的教学观主张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要求教师摈弃专制作风,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相信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完全放手,给学生绝对自由,学生尚处于发展过程中,未完全成熟,需要老师发挥好主导作用。因此,题干中的表述是错误的。
中公讲师解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习题
回复“视频示范”查看各学科视频示范!
❿ 新课标下的教育观内容是什么
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的内容
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即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响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由于人类文明是逐步发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带来积极的效应,还有可能带来消极的效果。但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发展,以往的不足会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误区产生。如宇宙“地球中心论”曾经长期作为教育的内容,随后被“太阳中心论”取代,现在“太阳中心论”也已被放弃。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借助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时是强势地位,向教育对象发出的启发、引导信息以及奖惩信息,以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