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B. 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法是什么
新课程下提倡的三种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应用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自学学习策略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始终以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为主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在设计、引导学生自学学习。二,合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里的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进行促进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的积极依赖,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又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是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对问题的深化理解、知识的掌握运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有: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
C. 如何倡导新课程标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对其精神实质并不了然于心,以致在实践中走上了的歧路。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流行语常常挂在语文教师的嘴上:在初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所谓的研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在解决问题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这些流行语之后,课堂常常举手如林,但学生往往是只顾自己读,只顾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完,至于别人读的哪一句,至于别人对同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都成了因“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再加上,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整体感知,就匆匆进入领悟文章语句的内在含蕴,学生的理解也就注定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学生各自为阵,你读喜欢的这一句,他读喜欢的那一句,你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他谈对那一句的理解,把文章支解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严重地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长期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严密性。
D.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决定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我们已有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效果如何呢?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或项目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而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研究性学习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性学习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也不同于偏重少数特长学生的课外活动,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学习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舀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方式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
各合作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选择题目并据以建组的方式,可以取开放式、半开放式和集中式三种。
1.开放式
基本式:全年级或班级不设统一研究主题,小组研究题目由学生提出,学生自愿组成合作研究小组,各小组研究的课题互不重复。
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选题领域不受限制,对于学生兴趣与特长的发展比较适合;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展示交流,将拓宽同学的视野;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
变式:与基本式有一点不同,即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
变式基本保持了基本式的优点,同时又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2.半开放式
基本式:全年级或者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学习主题(例如:"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等),然后由学生提出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将这些题目交全班讨论予以调整(如合并相近题目,删减不适当的题目等),确定一批可供开展合作研究的题目。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课题研究合作学习小组,实施研究。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
半开放式的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
设定统一主题有利于交珠关注目光引向当今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引导他们研究、探索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易于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3.集中式
基本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
这种组织方式研究题目非常集中,但各合作小组就同一个题目独立地开展研究,其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所以学习活动仍然具有开放性特点。但是"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相应地引发组内学习伙伴间较强烈的合作动机;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全班(或全年级)就同一问题成功地开展讨论与交流。这种组织方式不仅适用于综合性活动型研究性学习,而且适用于学科教学。例如:政治课就"科索沃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开展合作研究之后,各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开展研究性学习,究竟采取上述三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及其变式中的哪一种,应当视学校、年级、班级学生的不同,考虑课程的类型、学习的内容、教师的条件、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课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
面对各式各样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实践,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中小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
E. 语文新课程中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法是什么?
新课改教育研究院
2019年10月21日
关注
新课改倡导的三种学习方法如下:
合作学习:学习者通过小组里的互助性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既需要承担个人责任,还需要进行互动活动进行促进性的学习。
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进度、应用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适。
探究学习:学习者通过确定探究主题,在创设的探究情境中,开展有组织的探究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探索精神和发展创新能力。
拓展资料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F.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它对应学生的发展有何作用
新课程倡导快乐学习,寓教于乐,对应的学习方式是小组讨论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G. 新课程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吴 扬 高凌飚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在作为解读新课程理念的代表性读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被归纳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自此,全国上下开始了一场由被动、接受、单一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与实践浪潮。但在研究与教学实践中,许多学者与教师对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本质仍存在许多混淆,从而导致转变学习方式在实践当中流于形式、忽视学习方式的目的、动机和学习过程、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等一系列的偏差。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本质是什么?新课程应该提倡什么学习方式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本义 1.自主学习的本义 倡导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1eaming)的代表人物齐默尔曼(B.J.Zimmerman)在综合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不同流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包括目标设置、策略使用、自我监控以及为获得某一技能(如改善词汇能力)而进行的自我调整。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品质的学习,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和相对性等特征,要求学习者的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位一体;学习者的独立性是其核心品质,自我意识是其最为基本的内部条件。因此,自主学习十分强调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元认知作为自我监控的保证。 现实中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绝对地处于自主与不自主的两极,而往往处于这两种状态之间。齐默尔曼提出,应根据实际学习当中学习者对学习动机、方法、时间、结果、环境以及社会性这六个心理维度的自主选择和控制情况来确定学习者的自主程度,从而也可以依此划分出学习者在哪些方面是自主的而在哪些方面是不自主的。我国学者庞维国也认为,应从学习者在学习的各方面和学习的整个过程横、纵两个维度的自主选择程度来判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情况,以便帮助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因此,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作一种学习能力,又可以被看作一种学习活动,更强调其为一种学习的过程状态。那么,在自主学习中,要保证学习者有高度的自主学习,则必须有学习者的自我意识、意志控制、内在学习动机、策略等内部条件,又需要有教育指导等外部条件来保障。在新课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广大中小学生,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内外部条件,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的本义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包含两层含义:一层为价值层面上的含义,即价值观层面上的合作学习精神,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性,此层面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另一层为我们所研究的操作层面上的含义,即与个体学习相对,对实际教学条件下的具体学习活动的组织操作,此层面的合作学习是一个多理论层面的复合型概念,分为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四种取向的类型。目前各国学者所研究的主要是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合作学习,我国学者王坦将其定义为: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目标,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 合作学习十分强调异质性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通过具有差异的小组成员间的互动与交往,在小组需要下相互信任、支持、配合与沟通,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共同合作对小组成果进行加工、评估,不断完善,以获得集体奖励;以异质的个体来保证组间的同质,在公平的前提下将个人间竞争转化为个人间合作与小组间竞争,使学习者在与人的交往中最大限度地进行学习,在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促进小组的发展。 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成功的合作学习需要有异质小组、明确的目标、组员相互依赖、教师的支持与监控、个人责任、集体奖励、自我评价、适当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合作时间等作为保障。而其中的个人责任与集体奖励却使得一部分学生逃避其应有的责任,产生去个体化的行为,因此,在很多时候难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投入与获得个体发展。 3.探究学习的本义 探究学习 (inquire learning)也包含两层含义:一层为价值层面上的含义,即价值观层面上的一种探究精神,表现为面对事物有一种好奇、怀疑、批判、求证的精神动力;另一层是指现实中将探究与特定学习过程相联系的一种以探究为本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通过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并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来探索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按照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概括,探究学习的基本特征包括: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学习者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作出回答;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所提出的解释。这五个特征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发表这五个关键词。其中关键的核心在于问题,其关键性不在于它是否一定是由学生探究得来,而在于它对学生来讲合适与否。探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必需的完整性,并不是每一环节都要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才能成为探究性学习。 因此,探究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的内涵,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切人点,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钻研精神和科学精神为最高境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但是,正因为探究学习具有这些内涵,使得探究学习受到学习的任务、内容、情境等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投入。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际上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自主学习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组织方式,而是学习者如何经历学习过程的一种状态。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则是一种具体的学习策略,有具体的运作形式和过程。在探究学习中,个人的探究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个人的探究无法解决问题时就需要由小组合作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合作以个人独立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条件,合作学习需要有个人的自主学习作保证。因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与补充的关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探究。 三、学习方式的本质和类型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了解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内涵,那么学习方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大网络全书心理学》中将学习的方式方法释义为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的组织活动的方式或方法。学术界对于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的界定并不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策略与倾向的总和。面对具体学习任务时的学习者以及学习的过程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研究学习方式,不能脱离学习者个体,我们所研究的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学习方式,而是存在于具体的学习个体在面对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所经历的具体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离不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因素,是一个个体与过程二位一体的整体。 面对同一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者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标准和经历不同,会对学习任务产生不同的认识、判断以及期望,从而采用自己所能采用的不同方法与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说,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有什么样的学习动机就会相应地采取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策略;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水平又受其元认知水平的影响,随之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从而带来不同的学习效果。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学习方式应该是学习者在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时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元认知三位一体的总和,其中最首要的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 学习方式的实质是一种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学习者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策略倾向。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是其在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方式,因而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及多样可变性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将学习方式分为长期学习方式和短期 学习方式:长期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其动机和元认知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针对某一类型学习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短期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面对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受到个体、社会或环境等因素影响时所体现出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式的相对稳定性和多样可变性并不矛盾,学习者在其整个学习生涯中的某个阶段对某种类型的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会因各种因素而发生短暂性或永久性的改变。因此,学习方式在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并有着不断修正变化的趋势。 对于学习方式的类型的划分,人们根据不同的维度和标准会得出不同的归类,从总体上看,比格斯(J.B.Biggs)所提出的表层式学习方式、深层式学习方式、成就式学习方式的划分是根据动机因素进行的最具有概括性的划分。采取表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了满足外界对其的最低要求而产生一种工具性动机,主要采用被动的机械学习策略来应付学习,对学习成果没有期待和要求。这种学习是一种量的学习,没有元学习。采取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有内在的动机,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自发、主动地探究学习,采用有意义学习策略来进行自我建构,并进行自我监控管理。这种学习是一种质的学习、元学习。采取成就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的学习由成就动机产生,兴趣并非产生于学习本身而采自于对学习成果的期待,会利用各种学习技能、时间和努力通过竞争获取最优效果来满足自我。这种学习是一种复制特征的学习,可能达到元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现实中的学习者并不完全只采取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之间是有关联并会相互融合转化的。因此,在实际中,往往存在两种或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并且,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学习方式呈现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学习者可以由没有学习动机转变为有外在的成就动机,也可以转变为有内在的学习动机,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小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以及学习的任务、内容、情境等条件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但这其中被我们忽视的关键因素也是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激发,我们忽视了实际上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动机时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去合作与探究。 毋庸置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根据对新课程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解,我们应该看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不应是拼接式的、片面追求某种学习方式的形式,而忽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忽视学习方式的目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应该是一种深层式的学习方式。采取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内在动机,会自发地、主动地合作与探究,这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同,同时也引发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另外,在提倡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也不反对成就式的学习方式,成就式学习方式所具有的成就动机虽产生于学习者对学习成果的期待,但学习成果以及外部奖励等刺激也会促使学习者努力利用各种途径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也许还会发生由成就式学习向深层式学习的转变。我们应该不鼓励学习者采用表层式的学习方式,即使是一些信息性的、只要求知道的内容,也要尽量让学生体验获取可靠信息的方法,只有少数不需要或不可能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知识,如行为规范、基本技能等的学习,可采用表层式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并非简单地追求学习方式形式上的变革,重要的在于把握学习方式及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因此,在新课程中,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掌握深层式学习方式,努力将学生的成就式学习方式转化为深层式学习方式,避免表层式学习方式,以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H. 小学数学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I.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愉快地接受学习这句话正确吗
错误 新课程中没有提到学生的学习是接受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是合作、自主、发现学习。
J.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哪些学习方式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从中、日、美三个国家小孩学习画苹果的过程,看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中国的孩子画苹果,是先由教师分析苹果的结构,并在黑板上示范,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然后让孩子按步骤画;
日本的孩子画苹果,是老师先擎一个苹果,孩子们观察后勤部作画;
美国的孩子画苹果,是教师提一篮子苹果,由孩子们任意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照着画。
从方法的角度来看,由于方法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中国孩子笔下的苹果最像苹果,美国和日本的孩子画出的苹果却奇形怪状。
美国、日本孩子画的苹果虽然很不像,但这里正是孩子们自己摸索的结果,包含了他们的观察,思考、想象和创造。
中国孩子画得最像,是由于输入了教师的观察和分析,他们付出的劳动只不过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缺乏的正是思考、探索、想象和创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包括对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继承,也包括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的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些规定都表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来强调,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